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当世事再没完美(香港流行乐坛40年)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怡东编著的《当世事再没完美(香港流行乐坛40年)》跟随时间轨迹,看许冠杰、陈百强、谭咏麟、张国荣、张学友、刘德华、梅艳芳、beyond、王菲、陈奕迅等耳熟能详的香港歌手如何在香港流行乐坛里叱咤风云。

潮流和经典总在不经意间相互交替,流行是为了成就经典,经典则在某个时刻苏醒再次成为潮流。

一曲歌代表一个时代,香港流行音乐曾如何影响我们的青春,以后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唯一句歌可记“当世事再没完美,可远在岁月如歌中找你”。

内容推荐

陈怡东编著的《当世事再没完美(香港流行乐坛40年)》把目光放在从公元1974年起整整四十年的香港流行音乐走过的漫长岁月。从无到有,从微小到繁华,从转折到衰微,情势的流变和人物的故事,一些片段一些画面都在字里行间找到情感的归属。“当世事再没完美,可远在岁月如歌中找你”,一句歌词,也是标题,更是全书的中心所在。

目录

序章

 流行曲岁月

 年末成绩单

 唱片与音乐

 香港乐坛装了什么

 微型发展史

第一章

 1974年—1983年星光初现与电视金曲

1974年—1976年流行从这里开始

1977年巨星成名

1978年破与立

1979年浪潮

1980年主题曲对决

1981年星之成长

1982年王·后起航

1983年旧时代的最后欢送

第二章

 1984年—1993年汹涌澎湃的迭生

1984年不寂寞的起点

1985年争霸的序幕

1986年一后两皇三泰斗

1987年乐队的异类八度

1988年说不出再见的晚上

1989年夕阳,朝阳

1990年新星集结号

1991年差一点天王

1992年成年礼

1993年一生何求海阔天空

第三章

 1994年—2003年开拓时期的防守

1994年苏醒,潜伏的生命力

1995年三代同堂

1996年同楼异阁

1997年分水岭下细水长流

1998年丰收总是迟到

1999年世纪末的新秩序

2000年来份特别礼物

2001年此刻,实至名归

2002年长江推前浪

2003年上今日·芳华·绝代

第四章

 2003年—2013年开凿另一壁江山

2003年下涅槃之歌

2004年尚欠一人

2005年最美好的时代

2006年向情歌宣战

2007年五十五个爱的奇迹

2008年赢了一条街

2009年严重似情侣讲分手

2010年重伤在水深火热

2011年更替只在朝夕

2012年混沌与复刻

2013年梦想,成长……

第五章

 还有什么可送给你……

 假使没有别离:陈慧娴

 后会无期:Swing

 幸存者:吴雨霏

 忧郁小生或快乐王子:蓝奕邦

后记

试读章节

破与立

1978年是温拿乐迷再度心碎的年份,温拿重组五年后还是宣布解散,不过他们的解散也算是一场欢乐的惜别。

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经历的不同,五个人对音乐的看法出现了分歧,他们发现再这样合作下去只会越走越远,温拿乐队已经到头了,和平解散是此时最好的选择。虽然名义上解散了,但五人约定每过五年就聚首一次,谈谈这些年生活上和音乐上的历程与变化,顺便开个演唱会跟歌迷叙叙旧,时至今日这个约定依然有效。乐队解散后,主唱之一的谭咏麟暂时放下了音乐,越过海峡飞到台湾发展电影事业。

温拿解散,香港乐坛就成为了许冠杰的天下。多年的积累使许冠杰的人气、歌曲传唱度、唱片销量,都达到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此时歌神乘胜追击在年头推出大碟《财神到》,主打歌《财神到》可谓吃尽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推出时间选准在农历新年,新鲜的贺年歌自然比老掉牙的占优势,地利上各地华人电台、电视台都疯狂播送,至于人和就更不用说了,光许冠杰的名字就足以让人信服。大碟推出后,销量如坐火箭般飞快上升,很快就卖出二十万张,许冠杰也借此再次赢得“百年纪念奖”。时至今日,《财神到》一曲依旧流行,特别在农历新年期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这首歌。

由金庸、古龙武侠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此时正在电视上火热放送,这些经典的武侠电视剧无一不是城中热话,主题曲更是街知巷闻久经不衰。当中经典的代表有罗文与顾嘉辉强强联手制作的《小李飞刀》,罗文字正腔圆的咬字还有浓烈的个人风格都深受大众认同,歌曲自然也成为现代经典之作。郑少秋是另一个成功例子。他拍了一系列武侠剧,正气凛然的大侠已经成为他的代名词,由他演唱的《陆小凤》《倚天屠龙记》主题曲也因此变得入木三分。

这时候很多歌手蹿红都是依靠演唱电视剧主题曲,这种走红方式在当时可谓万试万灵,多少电视剧被遗忘,但主题曲及其演唱者依然为众人所熟悉。

1978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与一件小事,这两件事对日后香港乐坛的发展都起到了强力的推动作用。大事是由香港电台(香港唯一的政府电台)主办,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国际唱片协会(香港会)、香港唱片商会协办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诞生了。光看主办方跟协办方就知道当时这个颁奖礼是多么了不起,它是如今香港年末四大颁奖礼中最早举办的一个,论资排辈算是老大了。它的公信力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顾嘉辉与著名词人郑国江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十大中文金曲的成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这表明香港粤语歌坛已经初具规模,粤语歌曲创作正蓬勃发展,主流媒体开始引导大众支持本土流行乐坛了。

还有一件小事,发生在华纳唱片的货仓里,那是黄柏高在《志云饭局》提起的一件往事。时年二十二岁的他正在货仓里听歌,不料勤奋的经理此时来到了货仓巡查,黄柏高看到经理到来自然把音乐关掉等候指示。经理也是个爱听歌的人,看到他在听音乐就随口问了一下,对现在的香港音乐有什么看法。一般而言,经理问这种问题纯属没事找个话题,也不期待有什么实质性的答案,普通的剧情是员工回答香港音乐很好,公司做的音乐更棒,然后经理就得意地离开货仓,员工也继续干自己的事。但是黄柏高竟把这问题当真了,冲口而出就一句“Rubbish”。经理听后,呆了一呆,然后确认自己没听错单词,最后回过神来对这名年轻人说,既然你说香港音乐是rubbish,那我现在就把你调到制作部,让你跟陈百强合作,把你认为好的音乐做出来。而黄柏高也一口答应下来,从此结下他与香港音乐的不解之缘。不得不说,这一次调动对香港流行乐坛还是影响深远的,远至林子祥、叶倩文,近至杨千嬅、古巨基都由他做火。

P29-31

序言

一直很想写一篇关于香港流行乐坛发展的文章,把乐坛经历的大事、歌手的音乐、他们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作为一个见证。对于这个陪伴着自己成长的乐坛,有很多想挖掘,到底它是如何从过去走到现在的呢?香港粤语流行歌曲依然是我主要的音乐来源,虽然现在看来它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但谁也无法否认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造就了无数著名歌星,小小的地方却以流行曲占据了全国半壁江山。

这次记录想把港乐历史串联起来。参考的资料有两种,一种是以时间为序列,另一种是按人物归类。个人偏向以时间为序列编写本书,这样可以一步一步见证乐坛的成长,同时能清楚知道哪些人曾主宰乐坛的潮流。以时间为序,必须面对更多问题,特别是较早期的一些资料,没有亲身经历,对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部分歌手也尤为陌生,但无论怎样,该记录的都会记录下来。至于最近十来年乐坛的发展,本人就有很多感受在里面,同时也希望把这些都记录下来。或许有人会说四大天王之后香港粤语乐坛开始式微,但在我看来乐坛依然充满各种可能性,时代在前进,新时代的突起必须要有相当的记录。

初时,我只想从自己所知的香港乐坛入手,放弃不谈年代久远的。但是观看2011年快乐女生时,一名参赛者的话冲击了我——“我希望继续我的歌唱风格,在这个快餐歌曲时代,把我认为的经典歌唱出来,在以前一直感动我的歌曲。”当时“经典”二字就刻在我心中,也改变了我对歌曲的看法。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与未来,那些过去的歌影响着现代歌曲发展,没有那些老经典就无法孕育出现在我们听的歌曲,因为当代作曲者填词人都是听着那些歌成长的。也许,老的歌无法适合我们现在的口味,但是对待这些歌必须有一颗尊重的心,因为总有一天我们的歌也会变老。在承认经典老歌的同时,我也会一直听现代的流行曲,不为别的,抛弃现在等于抹杀未来。过去的歌固然能称为经典,现在的歌也可以。人们喜欢贵古贱今,总说现在的歌不好听而改听外文歌或只听老歌,可是有否想过连我们当代都不努力挖掘、演绎现代歌曲的内涵又有多少能成为经典留下?没有一首歌是命中注定的经典,经典需要时代的演绎。我尊重老歌,但我更希望能看到歌者把这时代的歌唱成经典。

经典太多,在大流之中也流失了很多,我希望能通过对过往资料的查阅了解更多我所不知道的香港粤语流行乐坛。了解过去的,更加了解我现在所认识的。我会把那些当红歌手都写上,只要能在记忆中留下印记的就会在记录里出现。个人喜恶肯定会影响叙述的立场和角度,但我力求将事实呈现,无法证实的说法和议论宁缺毋滥。

最后,告诫自己要坚持把这篇文章写下来,遇到纠结的事只能暂停但禁止放弃,以使命感注入此,时刻记住。

2011年8月于顺德

后记

当世事再没完美,可远在岁月如歌中找你。

从当初萌生写作的冲动到如今出版成书,四年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当我为这份书稿写上这段收尾文字时,很多尘封的感觉和记忆又被挖掘抛光。回头看,那些过去的感受原来都是无可复制的,即使人还是那个人,但现在的我要再重新下笔也写不出那时的冲动,时间难免让人对号入座。

可以完成此书我是惊喜的,也是感恩的。因为它只是起源于一个小小的种子。起初,我只想整理一些关于香港乐坛的故事连载在贴吧上赚点人气,于是你看到每一年的片段化记述。起初,我以为只需要东拼西凑,两三周时间就可以完成目标,可是从落笔到完成,不断地修修补补四年就过去了。写这本书的出发点是个人的,是希望更多人可以聆听并了解自己喜欢的音乐,希望激发其他人的共鸣。虽然书稿记叙的年份跨度长达40年,但我所想重点展现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港乐年华,谭张、四大天王、Beyond、王菲其实都只是个幌子,更多地是想让只认识他们、把他们等同于香港乐坛的朋友接触后来者。某程度上这本书是个广告,但愿没有hard sell到阁下。不要让过去的巨星成为你的末班车歌手,我不愿意抱着一颗守旧的心随身体一同老去,也不希望自己的末班车歌手是陈奕迅、谢安琪,希望末班车歌手永远在未来。

写作的过程是苦乐参半的,但都同样值得回味。整篇文字的初稿和框架都在大四那年完成,某程度上比我的毕业论文更毕业。此前我从未试过如此长时间专注地去做一件事,一连九个月的作息都以此为重心。这原来是一件非常耗费心力的事,每个字的表达,每段词句的编排,如何把关键信息包装起来突出重点又不显得累赘沉闷,都要经过反反复复地思考与尝试,加上豆腐渣的语文基础,让这些都变得无比吃力。还有搜集和筛选资料,以及参考相关文献,要完成一年的回顾竞要耗尽精力,以致我不得不隔三差五地给自己放假。当然,潜心做一件事所带来的喜悦是前所未有的,那种未曾体味的富足感是新奇和美妙的,这也成为本书最终面世的原动力。

随着写作的不断返工和深入,我就如同一个矿工在一点一点开挖港乐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矿藏,当我以为一切都尽在眼底时,便在下一层发现了另一个世界。其间,我开始慢慢接触到那些经典的专辑和包罗万象的歌曲,开始慢慢接触到那些在流行音乐领域笔耕不断的作者和他们的作品,也开始慢慢地懂得去感受音乐而不是尝试理解音乐,开始知道作曲者的旋律和歌手演绎所表达的是来自内心的震动,原来通过耳朵的解析可以读懂一个人的内在与性格。事情的本质其实都雷同,只是外相不同而已。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面世,还必须重点感谢我的编辑麦锐先生,Mr.Mary。出版的各项细节与流程都由他一人辛苦包办,包括书稿结构、语言调整的建议,这些都让此书的可读性和历史感大为增加,也要感谢他一直给予我充足的创作自由度,即使本人修稿无比龟速,但麦编总是给予我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当然还有从前言一直读到这里的你,希望此书能给你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些故事和音乐干货,而能给你带来些启发和思维的流动。

2015年4月于东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