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为什么要变成鸟》
“家园”这个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指家中的庭园,引申开来,泛指一个人的家庭或是故土和家乡。
“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年龄定义,是从十六周岁到三十周岁。这个年龄段的男女农村青年,进入城市,开始在城市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他们有着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正处于一个黄金时期,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这些工人大多数出身于农村,乡间曾是他们出生和生长的地方,按说就是家园了。可今非昔比,今天的农村,已经不再是他们的家园,他们成了失却家园的人。他们在农村或许还有亲人,他们每年过春节的时候,还会不远万里地回去探望亲人。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他们已经不再认同那个地方为家园的事实。乡间已成了越来越远的记忆,虽然还有血脉的温情,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永远也不会长久地回到那里了。他们清楚这一点,他们的家人也清楚这一点,于是他们成了没有家园的一代。
这些年轻人,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验,已无法回归故土。另一方面,虽然他们为中国的城市化贡献着巨大的力量,组成了城市的一部分,但城市并没有为他们准备好家园,他们在城市里没有赖以生存的可靠根基。巨大的反差,身份的缺失,构成了这个群体奋斗中的茫然。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农村人还是城市人。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归宿在哪里。他们已经走出了祖辈的家门,但他们还没有找到新家园的门扉。一句话,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丧失与重建家园的空白期内,急需引导和帮助。
新生代农民工离开家园的过程,本质是一个环境与心理氛围的丧失。他们将丧失熟悉的自然景观,丧失双亲的呵护,丧失从小就结识的邻居,丧失亲切的乡音。如果你从北方到南方,或者是从南方到北方,长途跋涉,你还将丧失自幼就习惯的气候和饮食环境,你还会丧失几乎所有的朋友和家乡的社会关系……这样的丧失感,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讲,是巨大而崭新的转变,在最初进入城市的好奇和欣喜过后,必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我们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心理状况。家园丧失感在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具体表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他们会思念家乡和亲人,会沉默寡言不爱说话,会不断地打电话和写信、上网等,和从前的朋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冲淡以致否认自己远离家乡的现实。
他们会在遇到挫败和困难的时候,无处倾诉悲伤愤怒,觉得城市为什么没有像家乡那样包容和充满温情,觉得陌生人为什么不能像亲人那样,给予自己充分的关爱和理解。加之身份的不确定性,更让这种家园丧失感沉重而缠绵,甚至引发剧烈的矛盾和冲突,深深的孤独感萦绕不止。不过,正像所有的改变都具有双重性一样,新生代的工人,在丧失的同时也有获得。甚至可以说,他们正是因为高度渴望这种获得,才不惜忍受丧失之痛,离开了旧有的家园。
这种双重性体现在:从农村进入城市,他们怀揣梦想,脱离了相对沉闷封闭的农耕环境,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里生活和劳动,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找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为自己的生涯拓展了深度和广度。他们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学习和就业机会,为自己的发展奠定新的基础,也有可能最终在城市安家,从此改变自己的身份,让自己的后代享有更好更多的发展机会。孝顺的子女还期望让自己的父母安享晚年,有好的生活和医疗条件。这些都在调查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在八十年代出生的农民工中,选择“毕业后出来锻炼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学一门技术”,以及“在家乡没意思”的人,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一点四。
一边是丧失,一边是获得。如何在这种夹缝的状态中健康成长,是新生代农民工所要面对的艰难现实。作为整个社会,帮助他们在失去旧有家园的同时,迅速建筑起新的家园,尤其是完成心理上的归属感,尤为重要。
几年前,我在严寒之中到一家乡村中学演讲。在演讲中,我做了一个小小的测验。我请脸蛋冻得通红的同学们,拿出一张作业纸,在上面以“我有一个梦想……”为开头,写下自己心中的梦想。不具名,写完之后交给老师。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告诉我说统计结果出来了,几千名学生当中,从梦想自己得到诺贝尔奖到梦想自己能变成呼风唤雨的神仙,梦想可谓五花八门。担当统计的老师对我说:“我校从来没有进行过这样的调查,居然有近乎一半同学的梦想是——我要变成一只鸟。”
“孩子,你为什么想变成鸟?”我大惑不解。
站在一旁的校长说:“这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鸟,是我们这里的农村孩子,在目所能及的范围内,飞得最高走得最远的生灵。他们希望有一天能走出大山,融入外面的世界。”从那个冬天到现在,好多年过去了。那些想变成鸟的农村孩子们,已经慢慢长大了。他们之中的某些人,想来已经成为新一代的农村新生代产业工人。他们不必再羡慕飞鸟,自己已经长出了翅膀。不过,旧的鸟巢他们是回不去了,新的鸟巢在哪里?他们不可能总是在天上飞啊飞,他们需要稳定的家园。整个社会和他们自己都要努力,在祖国的大地上,筑起千千万万温暖的鸟巢,让他们振翅高飞之后有呢喃的家。P264-267
毕淑敏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热情和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善意与冷静,像孪生姐妹一样跟随着她的笔端。唯其冷静才能公正,唯其公正才能好心,唯其好心世界才有希望,自己才有希望。她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好医生,她会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著名作家王蒙
苦难之于人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一种是对生活永久的怨艾和变本加厉的报复,一种是对生活的珍惜和积极的不遗余力的创造。毕淑敏属于后一种,她用自己的笔,使那片雪域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梦想和圣地。
——著名作家迟子建
毕淑敏的文字如诗般美丽,如歌般动听,如焰火般五彩缤纷,让人看了心花怒放。她的作品充满人性、人情和伟大的人道主义,让人感到亲切、温暖、明丽和康健,觉得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和美好。她是从苍茫的昆仑山流出的一股清泉,带着那纯净的透明和冰清玉洁的美。
——著名文艺理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童庆炳
作家是社会良心,文学是精神故乡。毕淑敏的作品蕴涵医者仁心,充溢诗家真情,荡气回肠,温润美好,堪称经典,自然也是我们“海量阅读工程”的关注重点。相信阅读的力量吧,让每个孩子都来做读书的种子,在优秀文化的滋养中一路走过青春之地。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校长陈爱玉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用文字和世界沟通,告诉别人他的故事,倾听别人的声音,为大家构建心目中可能欢喜可能忧伤的世界,他们是作家。毕淑敏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家。
——央视主持人撒贝宁
旅行是对自我和世界的重新定义,是梦想启航、心灵对话,一个更大的世界由此展开。读着毕淑敏老师的作品长大,对她的新作更充满期待,让我们“与美好的世界相遇”,成就更好的自己。
——美国法律博士、律师戴典
别给人生留遗憾
年轻的朋友们,谢谢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谈谈我的青年时代,谈谈我这一个人生有没有遗憾。关于“遗憾”,我查过字典,字典里有各式各样的解释,我最喜欢的一个解释就是——能够去满足的心愿,可是我们没有去完成,深感惋惜。我想跟大家说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我年轻的时候,真是有一件万分遗憾的事情,那件事情如果发生了,我今天根本就不可能站在这里和大家做这样的一番分享。
1969年的时候,我不到十七岁,就穿上军装从北京出发到达新疆,我们坐上了大卡车,(经过)六天的奔波,翻越天山,到达了南疆的喀什。我的战友们基本留在了喀什,我们五个女兵又继续坐上大卡车向藏北出发了。这一次,这个世界在我的面前,已经不是平坦的了,它好像完全变成了一个竖起来的世界。每一天的海拔,从三千米到四干米,从四干米到五干米,直到最后,翻越了六千米的界山达坂,它是新疆和西藏分界的一个山脉,进入了西藏阿里,我恍惚觉得这已经不再是地球了,它荒凉的程度,让我觉得这是不是火星或者是月亮的背面。
我记得1971年的时候,我们要去野营拉练,时间正好是寒冬腊月。我们要背着行李包,要背着红十字箱,要背上手枪,要背上手榴弹,还有几天的干粮,一共是六十斤重。高原之上,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当时的温度已经是零下四十度。有一天我们早上三点钟,就吹起了起床号,说我们今天要翻越无人区。无人区一共有一百二十里的路,中间不可以有任何停留,要一鼓作气地走过去,因为那里条件特别恶劣,而且没有水。
走啊走啊走啊走啊,走到下午两三点的时候吧,我觉得那个十字背包带,全部嵌入到我的锁骨里面去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我觉得喉头不断地在发成发苦,我想我要吐一口肯定是血。我想这样的苦难何时才能结束呢,我想我年轻的生命,为什么我所有的神经末梢,都用来忍受这种非人的痛苦。我当时就做了一个决定,今天此刻我一定要自杀,不活了,面对的这种苦难无法忍受。这样决定了以后,我就开始打算什么时间坠崖而亡,就不断地在找,不断地在找合适的时机。终于我找到了一个特别适合的地方,往上看就是峭壁高耸,往下看深不见底的悬崖,我想我只要松下手掉下去,我一定会死。但是在最后一刹那,我突然发现我后面的那个战友,他离得我太近了,我如果下去的话,一定会把他也带到悬崖之下。我在想我已经决定要死,可是我不应该拖累了别人,队伍在行进中,这样的好时机也是稍纵即逝,之后地势又变得比较平坦,我再想找这么一个地方,就不容易了。
这样走着走着天黑了,我们走到了目的地。一百二十里路就这样走过去了,背负着那六十斤的负重,也一两都不少地被我背到了目的地。我站在那个雪原之上,把自己的全身都摸了一遍,每一个指关节,自己的膝盖,包括我的双脚,我确信在经历了这样的苦难之后,我的身体上连一根头发都没有少。那一天给了我一个特别深刻的教育,那就是当我们常常以为自己顶不住的时候,并不是最后的时刻,而是我们的精神崩溃了。那你只要坚持精神的重整,坚持精神的出发,哪怕是万劫不复的情景,也依然可以去找到它的出口,也依然可以坚持过来。
我不怕地震,可是我有点怕,我写的这篇文章的题目,它叫《提醒幸福》。那样的大震之后,他们的老师有伤亡,他们的同学有很多很多再也不能回到教室里,我要去跟他们讲“提醒幸福”。我觉得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幸福在哪里?但是那一次北川中学之行,给予了我巨大的教育。因为北川中学初中二年级,所有的同学们会聚在一起,他们告诉我说,他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说你们说自己是最幸福的人,你们能告诉我你们幸福在哪里,后来他们告诉我说:那么多人死了,我们还活着,这就是幸福。
还有,他们说我们可以看到全中国所有省份的汽车,我们就觉得全国人民在帮助我们,大震才过去了十几天,我们今天就可以恢复读书了,难道我们还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吗!我听了以后真的热泪盈眶,我才知道在生死面前,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我们重新享有我们生命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价值观中那些最重要的东西放在前面。
我准备出发到非洲去,我真的觉得那是我的一个愿望,如果我不抓紧去实现它的话,我会越来越老,身体也会慢慢地有更多的问题,眼睛不再那样明亮,思维不再那么敏捷。对于那样灿烂的文化和悠远的历史,我理解起来,回忆起来,可能就会有困难。然后还要翻山越岭,万一自己跑不动被狮子追上了,是不是也有点危险。
所以如果你有愿望,如果你真的还有力量去实现它,我觉得我一定要即刻就出发,去完成自己的愿望,让自己更少地遗憾。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年轻是多么美好,但是请你们记得,记得有很多的东西,当你不懂的时候,你年轻,当你懂得了以后,你已年老。
那么让我们的理想不要变成化石,让我们现在就行动起来,去实践我们的理想,让我们的人生少些遗感。
《别给人生留遗憾》系毕淑敏“青春读书课”之人世卷,全书含6辑,近60篇文章,从各方面讲述人生经历的宝贵,生命之令人敬畏处。内容既含暖心疗伤、激励前行的温润故事,充满智慧、轻盈恬淡的青春美文,也有触及灵魂、催人奋进的环球旅行佳作。针对青少年的困惑与迷茫,作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人生经验,给予警策与良方。其优美文笔读来令人如沐春风,又深受教益,汲取人生的正能量。全书设计精美,全彩印刷,辅以青年插画家吉儿60幅唯美插画,堪称丰盛的心灵与视觉盛宴,富有收藏价值。
《别给人生留遗憾》的作者毕淑敏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热情和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善意与冷静,像孪生姐妹一样跟随着她的笔端。唯其冷静才能公正,唯其公正才能好心,唯其好心世界才有希望,自己才有希望。她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好医生,她会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