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尚达德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组编的《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以全新的视角诠释经典,力图将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宝藏以浅显、轻松、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既化繁为简,寓教于乐,也传递了知识,同时还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说教和令人望而生畏的精深阐释。《中国茶文化浅话》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茶文化浅话/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北京尚达德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组编的《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以全新的视角诠释经典,力图将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宝藏以浅显、轻松、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既化繁为简,寓教于乐,也传递了知识,同时还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说教和令人望而生畏的精深阐释。《中国茶文化浅话》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北京尚达德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组编的《中国茶文化浅话》以茶、茶道精髓、茶的冲泡方法及品鉴等内容为核心,不仅介绍了茶的品类和制作,还生动讲述了和各种名茶相关的美丽传说,连同那些名人与茶之间的不解之缘,更能加深读者对茶的印象。而各地的茶馆文化、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则又为读者呈现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茶俗流韵。古时文人雅士对于泡茶之水的选择以及蕴含无限茶情的茶诗、茶词等丰富的茶文化内容,更是令读者不仅能从书中获得对于茶文化的较为全面的认知与理解,还能通过冲泡与鉴赏,将茶道精神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得到不一样的感悟与精神上的升华。 目录 第一章 茶之源 一、“荼”自神农来 二、茶叶命名之法 三、茶的制作工艺 四、中国的六大茶类 五、名茶轶事 (一)西湖龙井 (二)洞庭碧螺春 (三)武夷岩茶大红袍 (四)安溪铁观音 (五)祁门红茶 (六)黄山毛峰 (七)庐山云雾 (八)六安瓜片 (九)白毫银针 (十)云南普洱茶 第二章 茶之遁 一、中国茶道的由来 (一)汉魏以前尚无茶道 (二)唐代茶道——煎茶法 (三)宋代茶道——点茶法 (四)明清茶道——泡荼法 二、中国荼道的精髓 三、茶道与儒家品格 四、茶道与佛家禅味 五、茶道与道家境界 第三章 茶之缘 一、礼节与雅意兼备——孙皓“以茶代酒” 二、人间相学事春茶一陆羽著《茶经》 三、孰知荼道全尔真——皎然立茶道 四、焙出香色全一蔡襄改制龙凤团荼 五、睡余齿颊带茶香一苏轼诗茶一生 六、 忍饥月下独徘徊——徐渭画扇求茶 七、一往情深——张岱识茶辨水 八、写鬼写妖高人一等——蒲松龄摆茶采风 九、香消茶尽尚逡巡——曹雪芹的红楼荼事 十、万物景观皆自得——老舍茶馆听炎凉 第四章 茶之蔚 一、茶馆风云 二、各具特色的地方茶馆文化 (一)粗犷的北京茶馆文化 (二)儒雅的杭州茶馆文化 (三)颇具平民色彩的四川茶馆文化 (四)茶食结合的广东茶馆文化 三、少数民族的茶俗流韵 (一)藏族酥油茶 (二)蒙古族奶茶 (三)侗族、瑶族打油茶 (四)怒族盐巴茶 (五)傣族竹筒香茶 (六)白族三道荼 四、中国茶香飘四海 (一)负在骆驼和骡马背上的茶 (二)乘风破浪献茶情 (三)海上茶叶贸易争夺战 (四)茶随佛教渡海峡 (五)未闻茶香先知茶事 (六)英法的“治病”良茶 (七)北美洲独立战争的茶引子 (八)扎根世界各地的中国茶籽 第五章 茶之艺 一、水为茶母——雪水烹茶天上味 二、器物之美——琳琅满目的茶具 三、怡然自足——如何冲泡一杯茶 第六章 茶之鉴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西湖龙井 西湖附近常年降水充足、云雾弥漫,加之气候温和、土壤疏松肥沃,这里的茶树往往根深叶茂,茶叶品质极高。西湖龙井历来是绿茶珍品,被誉为“天堂瑰宝”。其茶色嫩绿或翠绿,气味清香醇美,形状扁平挺直、匀称整齐,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称。 西湖西面的风篁岭上有个龙井村,村里有一眼“龙井泉”。井以泉得名,村以井得名,而享誉中外的西湖龙井则以村得名。 龙井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有个大文人谢灵运,在杭州天竺寺翻译佛经,他将从天台山带来的茶树种子种在西湖边上,据说这是龙井茶最早的种植。到了北宋时期,天竺寺、灵隐寺出产的茶叶已经远近驰名了,甚至被列为贡品。 当时的茶均以产地命名,比如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的“白云茶”。相传有一天,大文学家苏轼邀几位朋友在狮峰山脚下的龙井村寿圣寺品茗吟诗,大文豪兴之所至,便提笔书写了一块“老龙井”匾额。此后,“龙井茶”的名声越来越大,渐渐取代了其他的茶名而流传下来。 到了清朝,龙井茶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相传,乾隆皇帝喜欢饮茶。有一年,他来到杭州西湖巡游,中途在一个寺庙中休息,当地官员赶紧让僧人奉上好茶。乾隆皇帝喝了一口,口齿生香,回味甘甜。再看茶汤,颜色碧绿,茶芽直立于水中悠悠荡荡,十分动人。便问:“这是什么茶?产于何处?”僧人回答:“这是西湖龙井中的珍品狮峰龙井,茶树就长在庙外。”乾隆皇帝移步庙外,果然看见十八棵茶树蓊(weng)蓊郁郁,当即就把这些树封为御树,所产茶叶年年进贡。 乾隆皇帝回到京城的时候,偏巧太后生病了,遂命人将从杭州带回的狮峰龙井煮了一些给太后饮用。太后吃多了山珍海味,导致肝火上升,胃部不适。喝了这龙井茶之后,神清气爽,通体舒适。从此,狮峰龙井更是名声大振,甚至在茶界流传着“天下名茶数龙井,龙井上品在狮峰”的说法。 好茶还需好水配,这就不得不提到虎跑泉啦!关于虎跑泉,也有一个传说。相传,西湖边有大虎、小虎两兄弟,他们负责给山上的一座小庙挑水。有一年杭州大旱,滴雨贵如油,兄弟俩便商量着把湖南衡山的“童子泉”搬来。他们千里迢迢赶到衡山脚下,不料却因疲劳过度昏倒在地。醒来之后,只见一个拿着柳枝条的小孩子站在眼前,原来是掌管童子泉的小仙童。小仙童用柳枝条蘸水洒向他俩,他俩顿时化成了两只老虎。小仙童跃上虎背,带着“童子泉”直奔杭州。 第二天,人们看到两只老虎从天而降。在寺院竹林边飞快地刨坑。一时间狂风大作,天降甘霖,深坑中也涌出汩汩的泉水。大家这才明白,是大虎、小虎两兄弟给他们送泉水来了。为了纪念这两兄弟,人们就把这眼泉水称为“虎刨泉”,后来渐渐传为“虎跑泉"。虎跑泉在西湖众多泉水中排名第一,在“天下十大名泉”中排名第三,用虎跑泉泉水冲泡的龙井茶,色香味俱佳。“龙井茶叶虎跑水”还被誉为“西湖双绝”。 P8-10 序言 感谢“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的出版!它以历史巨人的眼光俯视古今,这对于复兴中华、古为今用是功不可没的。 本套丛书包蕴广博、涉猎天下。 首先,历史是一面宝鉴,它以独特的真实照耀古今,从而清醒地记录了人类的文明。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载,以德风化育子孙,高度认可人类文明的血缘性。以“孝亲敬贤”为核心的民俗,流成永恒的智慧清泉,润泽着后人的心田。 中华文明世代相传,骨肉亲情诞生了仁德的孝亲制度,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友善外交也在历代传承不断。今日中国“一带一路”的外交国策不也充满了我们与邻邦之间互助、友爱的仁德之善吗? 当科技文明的新潮涌来时,人人皆知上有天文,世用医道,农田城建、数据运算,何处不“工匠”?本套丛书溯本追源,力述大国工匠的初心,向今人展示中华科技成就的璀璨,弘扬科技创造,鼓舞万众创新,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早在中华文明的摇篮期就孕育了“美丽中国梦”。在先祖博弈大自然时,就出现了原始文化群体。既有夸父逐日之神,也有女娲补天之圣。古人在希望与奋斗中,唤起人类生存的能量,充满了胜利与光明。这不正是民族自信的理想之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精神引导着“中国模式”的当代实践,正是“美丽中国梦”的千古传薪! 自信与创新是“梦”之真魂。中国汉字、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也都在承前启后,以百花盛开之势,铸魂“中国梦”。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先哲们各以其经典问世,成就了中华信仰文明——儒、道、兵、法等家,后有佛教传入,皆为中华信仰及思想之根。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纵观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感谢各位专家奉献各自的智慧,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造福读者。感谢编委们历尽辛劳,使群英荟萃,各显其能。 本套丛书尊重历史,古为今用;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有信仰经典之正,有文韬武略之本,有科技百花之丰,有人文艺术之富,“正本丰富”可谓本套丛书的编写风格。 祝愿读者在“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中,取用所需,传播社会,在世界文明的海洋中远航,使中华芬芳香满世界。 后记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茶揉合了儒、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清、静、怡、真、和”的独特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茶文化所蕴藏的平和、温婉、质朴、尊礼精神,也成为千百年来国人所践行的待客之道。客来敬茶、以茶代酒、以茶会友,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良风美俗,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 希望你在读完本书后,能从茶、从茶道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进而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如果你能将我们的茶道精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那就再好不过了。 书评(媒体评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民族之精神、国家之血脉、家庭之基石、做人之根本、中国人之灵魂。 ——滕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副所长) 这本书本身就像一杯香茗,适合静思独啜,也适合雅集分享。用浅白易懂的文字诠释出深邃玄妙的茶道,是本书最大的特色。 ——汉风(彭城书院院长、国家优秀社科专家、知名文化学者)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此书正为广大青少年打开了这扇窗。 ——孙燕南(国家级高级茶艺师、高级评茶员、茶艺师资格评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