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尚达德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组编的《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以全新的视角诠释经典,力图将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宝藏以浅显、轻松、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既化繁为简,寓教于乐,也传递了知识,同时还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说教和令人望而生畏的精深阐释。《中国民俗浅话》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民俗浅话/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北京尚达德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组编的《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以全新的视角诠释经典,力图将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宝藏以浅显、轻松、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既化繁为简,寓教于乐,也传递了知识,同时还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说教和令人望而生畏的精深阐释。《中国民俗浅话》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中国人过年过节、婚丧嫁娶、道德礼仪,甚至穿衣吃饭、居住出行这些看似寻常的生活点滴,都蕴含着浓厚而独特的民族习俗,并且形成了几乎人人依循的生活习惯与方式。 北京尚达德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组编的《中国民俗浅话》由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叶涛及副秘书长杨秀等民俗领域的权威专家担纲指导,将看似庞杂的民俗分为岁时节令民俗、人生礼俗、生活礼俗、信仰民俗四个部分,不追求考据,一反生硬乏味的纯描述式列举,形象生动地展开了一卷精彩通俗的民俗画卷。 目录 第一章 岁时节令民俗 一、春节 (一)年兽的传说 (二)祭灶与扫陈 (三)热热闹闹办年货 (四)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合家欢与拜新年 (六)大家都来接财神 二、元宵节 (一)元宵节的传说 (二)猜灯谜的传说 (三)龙灯耍起来 (四)元宵与汤圆 三、清明节 (一)介子推与清明节 (二)祭祖扫墓 (三)踏青“插柳” 四、端午节 (一)端午节的由来 (二)裹粽子与赛龙舟 (三)端午挂艾的传说 (四)捉鬼天师钟馗 五、中秋节 (一)嫦娥奔月 (二)后羿造饼 (三)吴刚伐桂 (四)玉兔入月宫 六、重阳节 (一)桓景避灾 (二)重阳糕与菊花酒 (三)“辟邪翁”与延寿客 七、节气民俗 (一)二十四节气与民俗 (二)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立夏称人 (四)夏至吃点啥 (五)立秋戴楸叶 (六)立冬补冬 (七)冬至到,吃水饺 第二章 人生礼俗 一、诞生礼俗 (一)生产习俗 (二)报喜与三朝礼俗 (三)满月酒送“老虎” (四)有趣的抓周仪式 二、婚姻礼俗 (一)婚姻的前奏——成人礼 (二)三媒六证的传说 (三)六礼之亲迎 (四)三朝回门 三、寿诞礼俗 (一)寿诞礼俗知多少 (二)孙膑献桃 四、丧葬礼俗 (一)丧葬的传统仪式 (二)不同的丧葬方式 第三章 生活礼俗 一、穿衣礼俗 (一)脱鞋脱袜上殿来 (二)避害驱邪的鞋 (三)衣着得体很重要 二、饮食礼俗 (一)熟食与聚食 (二)筷子的使用 (三)餐桌座次多讲究 三、居住礼俗 (一)宅院的风水 (二)家居民俗 四、出行礼俗 (一)劝君更进一杯酒 (二)为什么不下驴 第四章 信仰民俗 一、神灵崇拜 (一)宽容的玉皇大帝 (二)慈爱的土地公 (三)泰山石敢当 (四)奇特的祖师爷 二、民间吉祥物 (一)刘海戏金蟾 (二)三多:佛手、桃子和石榴 (三)麒麟送子 试读章节 (五)合家欢与拜新年 祭完灶王爷,置办完年货,贴完春联,除夕就在忙忙碌碌中到来了。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中国人以这一天为岁末,在这一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守岁”。 守岁就是守住时间,不能让这一年悄悄过去,我国的守岁风俗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至今不衰。守岁的活动非常丰富,一般吃完午饭人们就开始做守岁的准备工作了,年夜饭便是其中之一。年夜饭对于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在这一天,不管身在何方,不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不管是在外工作还是求学,人们都会赶回家团聚,在一起吃这顿一年一次的年夜饭。正因如此,年夜饭也被人们称为“团圆饭”“合家欢”。 年夜饭是旧的一年里的最后一顿饭,人们为了犒(kao)劳自己和家人一年的辛苦和忙碌,饭桌上的菜肴往往十分丰盛。年夜饭的重头戏实际上是讲究颇多的各色菜肴,比如为了讨口彩,饭桌上必须要有鸡有鱼,“鸡"和“吉”谐音,是吉利的意思,“鱼”和“余”谐音,意为年年有余。虽然都是丰盛的晚餐,南北方还是会有很多不同。在北方,年夜饭必不可少的是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饺子谐音“交子”,寓意“更岁交子”,一般在新旧交替时享用,俗称“吃五更饺子”。而在南方的一些地区,则会在年夜饭吃长面,寓意长命百岁,还有的地方把汤圆、馄饨列为必不可少的主食。 年夜饭后,家家户户闭门守岁。全家人围在火炉旁,拉家常,谈未来,一直到凌晨时分,迎来新的一年。这种以通宵欢聚的形式守候新年到来的活动,称为“守岁”。守岁的习俗在中国大约有两千年的历史。在晋朝,蜀地已有守岁这一习俗。至隋唐,守岁成为一种全国性的年俗,唐太宗在《守岁》中写道:“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及至宋朝,“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 据说,在古代守岁是为了祈求家中父母老人长寿延年,所以要坚持守夜,不能睡觉。因为整晚不睡,总要强打精神,所以北方俗语中把守岁称作“熬年”。在山西等地区,守岁时要点“旺火”,以上等煤块垒成佛塔状,中间放置引火的木柴。除夕夜大家各自在门前点起旺火,光焰升腾的旺火代表了主人庆祝祈福的心情。河北邯郸大年则有另一种形式的旺火,就是“烧旺气”,年三十的后晌,各家要备几个树疙瘩,初一早起点着,只让其冒烟,不让其着火,从早到晚,青烟袅袅,缭绕不断,直通云天,这就是所谓旺气通天,表示今后全家兴旺。 正月初一,家长会带领小辈出门拜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果、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当然,现在磕头拜年这种习俗已经不多见了,但小辈向长者拜年仍是每年正月都必做的事情。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辈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的,称为“团拜”。 (六)大家都来接财神 农历新年,人们忙着互相拜年,在正月初五这天,有一位重要的神仙要迎进家来,这位神仙就是财神爷。初五接财神,一年都会财源滚滚。财神又叫“五路神”,因为初五与“出门五路"谐音,意思是:出门在外,不管去哪个地方都能赚到钱。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爷的诞辰,人们在这一天接财神其实就是给财神爷庆祝生日。 P11-13 序言 感谢“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的出版!它以历史巨人的眼光俯视古今,这对于复兴中华、古为今用是功不可没的。 本套丛书包蕴广博、涉猎天下。 首先,历史是一面宝鉴,它以独特的真实照耀古今,从而清醒地记录了人类的文明。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载,以德风化育子孙,高度认可人类文明的血缘性。以“孝亲敬贤”为核心的民俗,流成永恒的智慧清泉,润泽着后人的心田。 中华文明世代相传,骨肉亲情诞生了仁德的孝亲制度,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友善外交也在历代传承不断。今日中国“一带一路”的外交国策不也充满了我们与邻邦之间互助、友爱的仁德之善吗? 当科技文明的新潮涌来时,人人皆知上有天文,世用医道,农田城建、数据运算,何处不“工匠”?本套丛书溯本追源,力述大国工匠的初心,向今人展示中华科技成就的璀璨,弘扬科技创造,鼓舞万众创新,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早在中华文明的摇篮期就孕育了“美丽中国梦”。在先祖博弈大自然时,就出现了原始文化群体。既有夸父逐日之神,也有女娲补天之圣。古人在希望与奋斗中,唤起人类生存的能量,充满了胜利与光明。这不正是民族自信的理想之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精神引导着“中国模式”的当代实践,正是“美丽中国梦”的千古传薪! 自信与创新是“梦”之真魂。中国汉字、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也都在承前启后,以百花盛开之势,铸魂“中国梦”。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先哲们各以其经典问世,成就了中华信仰文明——儒、道、兵、法等家,后有佛教传入,皆为中华信仰及思想之根。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纵观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感谢各位专家奉献各自的智慧,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造福读者。感谢编委们历尽辛劳,使群英荟萃,各显其能。 本套丛书尊重历史,古为今用;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有信仰经典之正,有文韬武略之本,有科技百花之丰,有人文艺术之富,“正本丰富”可谓本套丛书的编写风格。 祝愿读者在“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中,取用所需,传播社会,在世界文明的海洋中远航,使中华芬芳香满世界。 后记 看到这,你是否意犹未尽呢?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文化也数不胜数,哪怕说上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现在请你仔细观察身边保留的民俗,或许这些民俗是爷爷亲手写的对联,或者是妈妈端午节在门上挂的艾草,亦或是店铺里摆放的一只胖蛤蟆。找一找,肯定有无穷的乐趣。 中国民族众多,地域广博,民俗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本书数万字完全不足以概括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比如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而在书里我们主要浅谈了汉族的民俗风情,而对少数民族风俗少有触及。但是要知道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也同样五彩斑斓,比如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歌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都是颇具民族特色的节日。 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移风易俗已经成为新的风尚,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渐渐失去了活力,甚至一些年轻人逐渐淡化了传统的民俗活动,而过起了“洋节”。一个民族的强大和独立,在于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这使其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内容丰富而意蕴丰厚的民俗活动便是中华民族鲜明的特色,它彰显着中华民族辉煌而灿烂的历史文化,所以我们有义务好好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优秀民俗文化。如果感兴趣,不妨多找些民俗方面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吧! 书评(媒体评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民族之精神、国家之血脉、家庭之基石、做人之根本、中国人之灵魂。 ——滕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副所长)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 我们生活在民俗中,没有民俗便没有社会生活。民俗文化既是历史文化,也是当代文化,活态传承是民俗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只有真正认识民俗文化,才能做到全面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叶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