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挂满情怀的生命树/华静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华静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挂满情怀的生命树》是"华静文丛"本次计划出版三本书中的其中一本。这套书以人物专访为主的《在这个周末纪念一个人》、以评论特写为主的《心灵深处那一片诗情牧场》、以风物游记为主的《我在民间》等文章。内容包罗万象,包括读书心语、感言观点、人物追踪、神州风物、海外视线、情景特写等。

内容推荐

《他说,合影就是最好的结尾》、《他肯定地说我们在哪里见过》、《是使命把他带到异国他乡25年》、《他喜欢背一台照相机走在路上》、《他的照片背后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他把情怀写给了远方》……《挂满情怀的生命树》是"华静文丛"本次计划出版三本书中的其中一本。

目录

序 (一)“新闻文学”的践行者

(二)阅读华静Ⅶ

(三)行走着她的情怀是风景

第一辑

他说,合影就是最好的结尾

他肯定地说我们在哪里见过

是使命把他带到异国他乡25年

他喜欢背一台照相机走在路上

他的照片背后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他把情怀写给了远方

他获得了法兰西骑士勋章

他是《东京审判》里主角的原型

一个日本女的中国情结

第二辑

他的名字因一首长诗而著名

他向文学高地发起正面强攻

他的诗占据过那么多人的心

他让那座庄园那个家族复活了

第三辑

她的演唱是天上传来的声音

她陆续演出白毛女竟达1 7年之久

她说三七二十一是一条定律

她想让她的每一天都有进步

他当年唱过水缸里的月亮

第四辑

他说纸张笔墨所在之地就是家

他走进第一代油画家的行列

九十岁了还说要奉献的老人

在这个周末纪念一个人

第五辑

她想做苏联园艺学家米秋林

寸草之心的沉醉

她温婉地走进我们的视线

他代表的是~个中国警察的形象

他创造了把稻草变黄金的佳话

他的故事是一部很好的小说

他说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他在80岁那年写下了《足迹》一书

他曾是这样的战士

他从l 5岁走成83岁的将军

向世界传递中国质检的声音

第六辑

他是wT0研究“第一人”

他是挂满情怀的生命树

展示仁爱的朴实

他说我是个工人最不干活

试读章节

2008年4月3日下午4点30分。埃及大使馆。

埃及大使马啥茂德·阿拉姆高兴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这是我报记者第二次走进埃及大使馆。第一次是2003年上半年在此采访时任驻华大使的侯夫尼先生,时隔5年后,又与现任驻华大使的阿拉姆先生面对面地坐在了一起。

阿拉姆大使非常随和、沉稳,思想活跃,这从他微笑的谈吐中流露出来了。他把每一次采访,都看成是和中国朋友打交道的机会。

当我们问及他在任驻华大使前的经历时,他大致省略了,但却认真地回答了我们的另一个问题。之前他没有来过中国,他说20世纪90年代到过中国香港,在那里度过了一周时光,直到他2005年9月来中国上任,才真正圆了自己的中国梦。

阿拉姆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的喜爱之情。他说,埃及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中国在埃及人民心目中不是一般的国家,中国对世界所有的人民都有贡献,体现在文字、科学等方面。在伊斯兰教里有一句话:求知识不怕远去中国。这让他很强烈地向往,期待着有一天能到中国去。在别的国家工作时,他也始终没有从心里放下中国。应该说,一件偶然发生的事,让他从此迷上了中国。那是20世纪70年代,埃及方面准备派他来中国长驻,他接到信便马上着手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看关于中国的东西,读关于中国的书,翻关于中国的各种图片,满怀兴奋,备好功课,准备前来赴职。结果,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来成。但从此一种浓厚的中国情结就再也挥之不去了。特别是十几年以前,他在坦桑尼亚做外交官时,看到中国人在帮助非洲修铁路,他天天有机会和中国人接触,便从中了解到中国的好多传统故事和生活习惯,他说他从心底里佩服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

阿拉姆在任驻纽约总领事期间,经常喜欢到中国城转转,他说他在那里能感觉到来自东方的味道。明年,他在中国的任期就要到了,他很珍惜在中国工作生活的日子。他说一些经济交流和生活交流可以反映两国人民的需求,现在在埃及有中国热,有很多的年轻人想学中文。可以想象,随着经济的交流,再加上文化的交流,将给两国带来很大的利益。 谈到奥运会,阿拉姆说,奥运会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世界人民亲眼看看中国的成就,把真正的中国介绍给全世界。北京奥运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就代表了中国对世界的看法——和平与发展。

用阿拉姆大使的思想诠释,就是:尽管中国政府有构建和谐世界的口号,但和谐世界对中国人来说不是新的表达,它存在于中国人的文化当中。中国很多地方可以体现和谐,无论是在建筑方面还是花园、音乐里都可以体现。

埃及人民需要中国产品

就我们关心的中国产品在埃及的情况,阿拉姆大使认真思索了一下,然后说,埃及有很多中国商品,多种多样,质量级别各不同,适宜不同阶层的人士去选择。埃及人民很佩服中国人民可以制造各种各样的产品,加上质量好,还有合理的价钱。埃及很需要中国的产品,就是因为中国的商品便宜。在埃及,没有中国的商品就会造成农村危机。当然,高质量的中国产品也在埃及占有相当的地位。尽管埃及市场也批评中国产品的质量,但与埃及商人也有关系,他们不负责任,以更便宜的价格买中国的产品兜售给市场。有一个埃及农村妇女说,如果没有中国的商品她就没有办法把女儿的嫁妆准备齐全。这足可以看出中国产品在埃及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很多人可以通过中国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埃及,众多的中国产品给埃及商人带来了挑战,但这些挑战都是很健康的,它可以鼓励埃及的商人改善和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

说到产品质量,阿拉姆说,从通信方面、网络方面,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中已发现有不合格的问题,正在对话,中国相关部门已有了相应的措施保证。我们很佩服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决定,因此,他相信中国产品会有光明的未来。

随着经济发展,埃及近几年也面临很多挑战。埃及政府已经成功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建立新机构、鼓励减税、海关减少手续、减少费用等,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埃及地理位置在欧非亚的中间,埃及政府也鼓励外国的投资家到埃及和埃及人民一起探索发展前景,譬如在通信、网络、新的工业区、自由贸易区等方面共谋发展。

目前,去埃及的投资家越来越多了。这里重要的因素还有,在埃及基本的花费与欧洲各国相比是最低的,像水、电、房地产都是价格比较便宜的。埃及政府制定的法规中,关税从14%减到了9%,关税制度上也是适宜的。就连银行汇款方式都建立起了方便的流程。现在的埃及投资立项采取一站系统,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办好公司所有的手续,72个小时的效率。

埃及建立了很多经济特区、自由贸易区,为前来投资的人士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投资家可以在特区建自己的工程。埃及为此还组建了鼓励投资促进局,关心国外投资项目。特别是对中国的投资家,埃及提供土地,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埃及政府在西部开辟了一个地区专门给中国投资家,这是通过埃及政府和中国政府的合作才建立起来的。还在苏伊士海湾西北区设有一特区,有20平方公里,其中5平方公里提供给中国。旁边还有很多用于文艺活动的建筑物,很多中国人都习惯在那里生活,在那里可以吃他们爱吃的,玩他们爱玩的。埃及商界人士也在中国的南方常住,盖自己的工厂,开始有自己的商业活动,中国开始有一些埃及的投资,天津就有一个很大的埃及投资项目。

埃及很了解中国的重要性,更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阿拉姆大使说,期待着2010年,中国会成为埃及的贸易伙伴,他说作为一个大使,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座桥梁,为两国的明天作出自己的努力。P6-8

序言

在多年前一次报纸副刊业务研讨会上,我把报纸副刊上的文字归类为“新闻文学”,华静是这一新概念的积极赞同者,读了她的作品集“华静文丛”,才发现她亦是“新闻文学”的忠实践行者。

我一直认为,报纸副刊上的作品,无论是报告文学、散文,还是杂文、小品,甚至诗歌、小说(这里是指那些切中时弊、与当代生活现实靠得较近、适合在副刊发表的短篇小说)和文艺评论,都可纳入“新闻文学”这个篮子里,因为新闻与文学的“杂交”所产生的“优势”显而易见,不仅具备新闻的要素,也有文学的美育功能,故而在自媒体滥觞、网络铺天盖地的当下,仍为纸质媒体的读者所青睐,且大有燎原之势。我以为,这是时事的需求,也是华静等副刊人苦心栽培、孜孜以求的结果。

华静副刊作品里,写了许多的人物,很多都是“大人物”或是“传说”,于我,有的是我熟悉的,有的却是陌生的。但是随着她的一行行朴实无华的文字,我却看到了这些“大人物”们的淡淡身影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勤奋严谨,诚恳善良,都是以满心的热忱忠诚于自己的使命和职责。他们虽是“高高在上”的,却更是平凡而亲切的。华静笔下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得益于她“新闻文学”的笔力,读了她的作品,感觉她是深谙“新闻文学”的写作要诣的,而且她渐行渐远,找到了她自己独到的法门。这种新闻与文学的创新之举是很难得的,是副刊人的立身之本。

近日得知同为副刊人的解放军报《长征》副刊资深编辑刘业勇荣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韬奋奖,很是欣慰,因为这是从事新闻工作的报纸副刊编辑荣获该奖项的第一人,这“零的突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同时也印证了“新闻文学”写作大有可为。

作为一家大报副总编的华静无疑是“新闻人”。通常我们认为的“新闻人”,大都是理性的,对人对事均是淡然的,客观的。但从华静的文字中,你看到的不只是这些,更流淌着她的感性、知性、善解人意。她和她的采访对象似是面对面地坐着,有问有答,她在倾听着,但所交谈的内容和深度,却像是彼此早已熟络一般。她在恪守客观的同时,又理性地表达出了自己在采访现场的氛围里的情绪和独到的思考。她用独特的笔墨,书写着有温度的文字,从而使笔下的人物也有了亲和力和感染力,让你在冷静地阅读时,从采访对象的人生轨迹里,感受到他们对每一次自我抉择的信念和执着,感受到他们顽强生命的温度和力度。

华静又是个诗人。她的每一篇访记的“题外话”里,都会用诗意的语言向你娓娓道来她与采访对象之间的缘起,牵着你的好奇心,同她一起出现在采访现场。读到的每篇人物专访,都是她的每一位采访对象的一道浓缩的人生履痕。那些“大人物”的生活和工作中的细节,看似平凡和普通,可当你阅读完毕阖上书页,却分明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光芒:严谨、执着、博爱、谦和……这一道道光芒,是因华静的人格魅力而反射出来更多彩、更耀眼的生命之光。毕竟这厚厚的一摞书稿中,她记录的采访对象,有质检行业的精英,有著名艺术家、书法家、作家,有外国驻华大使、著名法学家、知名音乐人,还有几位科学家、医学权威……

我想,华静在采访他们之前,该做出怎样努力的“备课”,才能让这一位位对于她来说是“隔行如隔山”的采访对象,能够坐在她的对面,平静、松弛而又真诚地向她讲述自己刻骨铭心的人生片段呢?

这里面,有没有她所具备的“新闻文学”的写作功底在发挥作用呢?

回忆是一道光。人们会迎着光,走回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细数曾经的绽放、收获、遗失……也会依从着光,望向自己那已知的或是未知的黎明。人生点滴如墨,或浓墨重彩,或云淡风轻,所有痕迹都是无法磨灭的,也许会有些微的遗落,但终是星光点点洒落在肩,终将陪伴你的一生。

我想华静的这部“采访笔记”,无论在经年之后的多少次捧读,都会让你一次次震撼于那些人物的真实和伟大,那些身影会在你的眼前飘忽出明亮而柔韧的光芒,你会因在华静的文字中巧逢、结识他们,而让自己肩上的点点星光,更加炫丽,更持久地闪耀。

华静嘱我为这部散文集写序,我一直不敢执笔,是因为她的每一篇文章,其实就是最好的序言。

姑妄以寥寥数语,以示我对华静这位同行的敬意。

曾凡华。

2016年9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华静作为优秀的编辑黯名的散文作家,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勤奋好学、厚积薄发、精益求精,形成了她朴实厚重、活泼灵动的创作风格。

——中国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丁振海

华静——文字麦田的守望者,也是辛勤的耕耘者。情依大地的华静,用她女性精到的笔触,描绘着风云际会的时代画卷和当代人心灵的脉动。你读着,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她挥洒自如的意境之中……金色的秋天来了,她收获到了金灿灿的果实。亲爱的读者,读读这些文字吧,相信你会跟着一起升华。

——著名作家甘铁生

华静的文字像她的名字一样,优雅而恬静。她像一位神清气定的渔家女子,撑着美丽的文字之舟,引领着我们去欣赏人性深处的山光水色。她的悲悯瘦如秋风,把一路的感动堆积在我们心里;她的思考又如夏日流萤,不时点亮两岸迷人的风景……

——著名作家杜卫东

她以记者的敏慧捕捉着时代的律动和纷至沓来激越丰盈的中国故事;她以诗人的悲悯情怀描摹着笔下人物的苦乐沉浮;她以斑斓纷纭的色彩绘制着大干世界的灵韵与风貌——这就是集诗人、报纸编辑和绘画痴迷者于一身的华静著作的特质。

——著名旅美作家李硕儒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8: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