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陈寅恪家族旧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向有以地望、籍贯代称名人的风俗习惯,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人们称陈宝箴为“义宁中丞”,称陈三立为“义宁公子”,称陈衡恪为“义宁陈君”,称陈寅恪为“义宁先生”……

史学大师陈寅恪和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长兄陈师曾(衡恪)是四位名载《辞海》的杰出人物。吴应瑜著的《陈寅恪家族旧事》较全面地介绍了四位先贤及寅恪之侄“中国植物园之父”陈封怀的事迹,并对这个“文化世家”的成因作了初步探讨。

内容推荐

史学大师陈寅恪和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长兄陈师曾(衡恪)是四位名载《辞海》的杰出人物。吴应瑜著的《陈寅恪家族旧事》较全面地介绍了四位先贤及寅恪之侄“中国植物园之父”陈封怀的事迹,并对这个“文化世家”的成因作了初步探讨,对家族其他部分成员及与陈氏相关的部分人物作了简介,这些内容将对后人在读书、敬业、爱国、修身等方面有所启迪。本书史料较为丰富,语言平实流畅,带有地域文化特色,因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目录

第一章 义宁陈氏源流

一、族史源流

二、陈家大屋

三、珍贵文物

四、家乡纪念

五、墓志祭文

第二章 力行新政的封疆大吏——陈宝箴

一、生平事略

二、海内奇士

三、小试凤凰

四、一路政声

五、湖南新政

六、死因诸说

七、诗联文摘

八、逸闻趣事

九、师友简介

第三章 同光体诗派巨擘——陈三立

一、生平事略

二、志在维新

三、袖手神州

四、祗洹精舍

五、诗坛巨擘

六、诗文活动

七、诗联文摘

八、逸闻趣事

九、师友简介

十、三立芳裔

第四章 书画大师——陈衡恪

一、生平事略

二、书画大师

三、艺术见解

四、诸艺兼善

五、法师道友

六、鲁迅挚交

七、齐璜知音

八、朽者不朽

九、逸闻趣事

十、师友简介

第五章 史学大师——陈寅恪

一、生平事略

二、读书种子

三、清华名师

四、学人风范

五、史学大师

六、声名卓著

七、诗联文摘

八、逸闻趣事

九、师友简介

第六章 植物学家——陈封怀

一、生平事略

二、园林为家

三、情系名花

四、家国情怀

五、康寿园丁

六、诗联文摘

七、逸闻趣事

八、师友简介

附录一:《陈寅恪“恪”字读音考辨》

附录二:《义宁陈氏恪字辈的其他人物》

后记

试读章节

修水的客家人即“棚民”,他们以其特有的抗争、进取精神,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部分人家家道渐宽,建有房屋,购置田产,并兴办学校,仅求温饱的“棚民”开始走上既耕且读的发展之路。

但是,本地部分原籍居民,由于“坐地称大”的思想作怪,排外情绪严重。他们不准客民与当地人通婚,不准入籍入学,更不准参加科举考试,企图以种种手段,将对于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数万客籍人长期打压在社会底层。这自然引起客籍人的强烈不满和抗争,有时甚至发生流血事件。正直的官员也想主持公道,但因本地人多势众,一时还奈何不得。雍正初,南京人刘世豪任知州。他不畏强暴,甚至冒着被暗杀的危险,多方努力,终于雍正三年(1725)获朝廷恩准,以“怀远”为都名,将客籍人编为四都八图八十八甲,补入崇、武二乡。至于客家子弟读书、应试,据清同治版《义宁州志》载:“其秀者令为义学,课习五年,俱得一体考试,卷面令注‘怀远’字样。”此后,土客之争虽时有发生,但其规模和程度逐步减弱,新中国成立后,则无分土客,完全平等。

修水怀远人除了吃苦耐劳、团结、好客、热心公益以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重视教育,大力兴办书院、学校,培养人才。至光绪末年,怀远都有文进士2人(陈文风、陈三立,同期全县文进士15人),文举人15人(同期全县文举人171人)。武进士、武举人则以怀远都为多。孟子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也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舒服容易产生惰性,压力往往促人奋进。在困难多多的情况下,~有血性的人们往往能极大地发挥潜能,以求得生存和发展。仅就科举一项而言,在遭受长期打压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怀远人的能耐可见一斑。

义门陈氏

从南北朝到隋朝直至唐初,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人们四散流离,至唐开元十九年(731),陈宣帝第六子、宜都王陈叔明之五世孙陈旺,携家来到江州浔阳蒲塘驿的太平乡(今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的义门陈村)安家落户。长期的流离失所,使他们倍感安定的可贵,团结和睦的重要,从此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经过若干代人的发展,这个家族得到长足地壮大,人口数百,但他们族产共有,家无私财,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人无贵贱,诸事平等。唐中和四年(884),僖宗李儇旌表其为“义门陈氏”。至宋代,竟发展到“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爨四百年举世无双”的规模,3000多人在一起吃饭、居住,过着平等相待的原始公社式的生活。同时,家族中又有许多人在朝廷上下充当大小官员,人气太旺,朝野太盛;再者,长期维系数千人一起吃“大锅饭”,生活也时显危机。鉴于此,在宋嘉祜七年(1062),根据大臣文彦博、包拯的建议,宋仁宗下旨,将“义门陈氏”分为291庄,分赴江西、安徽、两湖、两广、江浙、四川等地安家,此后各地支派又因种种原因而有新的迁徙。迁往各地的义门陈氏子孙,历次修谱均标明出自“义门”,并将“义门陈氏家法三十三条”等家规及陈氏先贤的事迹加以记载,以此启迪后世子孙继承良好的家风。现在祖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及世界许多国家均有义门陈氏的子孙,其人数占天下数千万陈姓人氏的半数以上,故又有“天下陈姓出义门”之说。“义门陈氏”是人类家族发展史上一种极为罕见的文化现象。P2-3

序言

中国近代颇有书香门第、世家显族,“义宁陈氏”即其中之一(“义宁”即今江西修水县)。与其他世家显族相比,“义宁陈氏”不以权势、豪富名世,只有书香一脉,绵延不绝。我国著名学者吴宓教授称义宁陈氏为“文化贵族”。

清同治初年,陈寅恪祖父陈宝箴以举人身份入席宝田、曾国藩戎幕,立下战功,从此踏上仕途,累擢至湖南巡抚,领导了在晚清史上影响巨大的湖南新政,是晚清有魄力、有建树的封疆大吏;其子陈三立,“维新四公子”之一,“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陈三立长子陈衡恪,我国近代大书画家;三子陈寅恪,我国现代史学大师;二子陈隆恪、四子陈方恪为著名诗人;五子陈登恪,武汉大学外文系和中文系教授;陈衡恪次子陈封怀,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庐山植物园”创始人之一。

一个地方能够拥有一位杰出人物,足可为父母之邦增光添彩,何况一个家族,一个人才群体。这是一个可以把“江西”二字写大的“文化世家”,是江西文化人的骄傲与光荣。

中国古代向有以地望、籍贯代称名人的风俗习惯,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人们称陈宝箴为“义宁中丞”,称陈三立为“义宁公子”,称陈衡恪为“义宁陈君”,称陈寅恪为“义宁先生”,称他的学术为“义宁之学”,称他的人格为“义宁精神”。‘‘义宁陈氏”作为一个家族的徽号,声名远播。“义宁”也因了陈氏家族的存在,从一个地名演绎成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符号,嵌入千千万万读书人的内心深处。

由于近世政治形势的影响,“义宁陈氏”沉寂了很长时间,与陈氏声名密切相关的“曾国藩”“维新改良”“同光体”都不是主流史学的正面研究对象。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终于出现了转机,“义宁”的声名再度响起。在“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的影响下,文化学术界兴起了持续甚久的“陈寅恪热”,纪念与研究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相关研究被称为“陈学”。人们从对陈寅恪的学问、人格、经历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到发现这位学术大师原来背靠着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族,惊讶这个家族早在清末民初就已名闻遐迩。与此同时,有关陈寅恪的掌故逸闻也在知识界、读书人中间广为流传,如留学列国不要学位,能背诵“十三经”,与吴宓、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通二十几国外语,没有学位而被梁启超推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中国的··读书种子”,教授的教授,记忆力惊人,目盲著书等等。以致著名赣籍作家方方在一篇礼赞文化名山匡庐的文章中开篇即说“修水在江西的西北方,从地图上看它显得那样偏僻和冷清。过去从它那里到省府南昌要花上几天时间,但这个地方的山水却很有灵气,它会在蓦然问出个大名人让你吓一跳,多少人一提起陈寅恪的名字就肃然起敬,修水这个地方真是有福”。  陈寅恪就这样一步步走进国人尤其是读书人的视野中。他早年的专业学问属于“小众话题”,那是专家之学,如蒙元史、中古史、敦煌学、佛学、中亚语言(梵文、突厥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藏文、蒙文)等等。那是一片高远、清明的星空——一个众人难以涉及的领域。然而陈寅恪并不是象牙塔中人,他始终密切关注着中国文化的命运,透彻体悟中国的历史。晚年在失明膑足的身体条件下,用十年光阴,写成一部七十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全书以明清之际文坛领袖钱谦益与江南名媛柳如是的情感婚姻为主线,旨在揭示考察明末清初反清复明的史实和当时士大夫的道德气节。此书寄寓的历史与时代内涵,绝非作者自谦的“颓龄戏笔”。中国学术史上代代相传“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的佳话。2500多年后,有陈寅恪出,与左丘、孙子鼎足而三。其助手黄萱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钩稽沉稳,以成此稿,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史学家严耕望说:“陈寅恪先生双目失明,在一般人而言,绝不可能仍写分析入微的细密考证文字,而先生却在助手诵读的协助下,完成如此大规模的烦琐考证论著,其精细邃密较之前此诸论著有过之无不及,不能不令人叹为奇迹,绝非任何并世学人所能做得到!而这种奇迹的表现,可以说是凭其旷世奇才与无比的强毅不屈的精神,因特别环境的激发而产生的。这在世界学术史上极为罕见。”

与陈寅恪的“义宁之学”相比,“义宁精神”更为读书人看重。他生逢一个江山换代、朝服易色、大起大落的变革年代,看惯了多少知识分子趋炎附势,曲学阿世,插标高卖,落井下石,但终难逃脱“一锅端”的劫运……道德的孤城一日日崩析,他却宁可做这孤城上的最后一名守卒,高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面大旗。其高标峻格,来自其世家子弟的身世和放洋留学的经历。他何尝不了解时局大势?早年在德国留学时,就看过外文版的《资本论》。在法国留学时,就结识了正满腹躁动革命思想的周恩来。但他1948年却对助手说:“我不怕共产主义,我怕的是俄国式的共产主义。”他对社会政治的深刻思考,源于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立场。他认为我们可以学西方的先进管理、机械技术,但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仁义、忠信、廉耻等这些价值观绝不能丢弃。他晚年的诗作寄寓着眷恋精神故土、维护中华文化之根的深意。在1999年中山大学举办的纪念陈寅恪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季羡林先生特别说到陈寅恪的爱国主义,说“爱国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如血战沙场的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但像陈寅恪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他大爱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大关切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怎么保留中华文化之本位,从更高的层面上讲这也是一种爱国主义,而且是更高境界的爱国主义”。陈寅恪念念不忘守护中华文化本位,非关“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与顾炎武“亡国”“亡天下”的概念相感相通。

按照古人“三代承风,方为世家”的说法,一个家族必须三代都崛起了有影响的人物,才称得上“世家”。“义宁陈氏”从陈宝箴、陈三立到陈衡恪、陈寅恪,恰好符合这个条件。1979年,修订本新《辞海》为“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分立条目。由于《辞海》的权威性,一家三代四人上《辞海》成为美谈,开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名人词典》为他们分立条目的先河。在世界范围内,一家祖孙三代四人同上《世界名人词典》的现象也属罕见。可谓数代清华,一门儒素。

陈宝箴是晚清巡抚中改革思想最为坚定、开放者。湖南新政三年,使湖南的风气为之大变,湖湘文化从此崛起于南中国,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黄兴、蔡锷、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几乎主宰了中国一个甲子的命运。而1898年冬陈宝箴遭慈禧太后革职挈家回江西老家时,连安家费都没有,还是一位老友朱禹田给了一笔银两,才得以营葬己去世的黄氏夫人,并建rr蜻庐,,隐居。1901年陈三立挈家定居南京,湖南工商界又馈赠银两,才得以营建·。散原精舍’’安家。楚人一直饮水思源,至今感念陈宝箴的德业恩泽。

陈三立在湖南辅佐父亲推行新政时,对整顿吏治、革新文化教育,罗致维新人才等多所赞划,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声誉,与谭嗣同等人一起被称为··维新四公子”。·。戊戌变法’’夭折后,一心致力于诗,是近代“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庐山做八十大寿后,名声达到了顶点,可谓名副其实的文坛泰斗。江西士绅以拥有这样一位“名父之名子,名子之名父”而自豪。

陈衡恪作为陈氏世家第三代恪字辈之首,以其诗、书、画、印兼善多能,人品高洁世其家声。他是民国初年北派画坛的领袖,在金石书画界享有崇高声誉。曾建议、鼓励齐白石衰年变法,是吴昌硕之后、齐白石之前承先启后的书画大家。1923年9月,陈衡恪猝逝,师友同仁同声一哭。正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访问的蔡元培得知噩耗,悲叹“陈师曾君在南京病故,此人品性高洁,诗书画皆能表现特性,而画尤胜……在现代画家中,可谓难得之才,竞不永年,惜哉”。

江西原本是一个产生文化大师的省份,地处赣西北的修水曾有不俗的表现。南宋初赣人吴虑臣称颂修水虽山川深重,然代出伟人。其中黄山谷及其家族是杰出代表,明、清时期修水士人称黄山谷为修水的“人文初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无不从黄山谷那里汲取精神养料。这源泉汩汩流淌到清末,修水蔚起了另一个书香门第——陈氏家族。黄氏家族从开基祖到黄山谷为六代,陈氏家族从开基祖到陈寅恪也是六代。黄山谷以人品高洁流芳千古,说“士大夫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则不可医也……何谓不俗,平居无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陈寅恪也以人格、气节振响士林,说“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这真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巧合,中国历史文化坚韧的渊源脉络关系,在这里得到充分的显示。

但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我们这一代,社会体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家族制度已经解体,旧时王谢之家已失去凭依,人文传统已经断根脱节。江西更是雪上加霜,20世纪30年代的红白相争,损失了一批人才,接着红军长征又带走了一批,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又敲锣打鼓送走了一批。江西文化已中气不足,气度每况愈下,人们已习惯用“领袖小道”“红色江山”来标榜言说“江西”。几十年来,再也没有崛起一两位文化大师,没有产生一个有影响力的学派。一个地区,一个群体,一个学科,有没有人文传承是大不一样的,例如清华国学研究院办了三届,培养了八十多个弟子门生,这批人后来大都成了学术界的中坚力量。研究院四大导师中,梁启超广东人,王国维浙江人,赵元任江苏人,只有陈寅恪是赣人。这是我们自己的人文资源,而我们在八九十年代的“陈寅恪热”中却没有抓住,造成“陈家在江西,陈研在省外”“出口转内销”的现象。“家有至宝而不识”,令人汗颜。

1930年,陈寅恪提出做学问要“预流”的观点。所谓“预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进入学界前沿,追踪新动向,发现新资源。陈寅恪研究以及他的家族研究已然成为今日一大学术潮流。回顾三十多年来国内“陈学”兴起的历程和演进轨迹,可以看出“陈学”具有多方面的课题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人文资源,是一座“富矿”。两岸三地学界以陈寅恪做博士、硕士论文的越来越多。最近几年又延伸到他父亲陈三立,研究陈三立以及陈三立所代表的“同光体”诗派的成果层出不穷。仅苏、沪、宁地区,就有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大学、苏州大学的多名博士、硕士以陈三立研究作为选题。如果扩大到全国高校,数量更为可观。根据学术的内在规律,下一步势必扩展到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兄弟陈衡恪、陈隆恪、陈方恪、陈登恪。

吴宓教授曾赞扬义宁陈氏一门“实握世运之机轴,含时代之消息,而为中国文化与学术德教所耗命者也”。义宁陈氏实为我国近世人文学术重要一源,也是江西近现代道德文章的一面旗帜。环顾江西近现代的人文学术资源,义宁陈氏确实可以在全国站得住,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作为义宁陈氏故里的江西文化人,理应接竹引泉、勺水润根,义不容辞地挖掘弘扬这一笔独特的地域文化遗产,担负起薪火相传的时代使命,发出本土文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修水的地方文史工作者开始融入区域文化、客家文化研究热潮,陈寅恪家族的往事珍闻渐渐浮出水面。1994年,修水县政协文史委利用县博物馆、县志办积累的资料和陈氏后裔提供的资料编印了《一门四杰——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史料》一书,首次披露了义宁陈氏的客家棚民背景,提供了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的生平事略,陈门弟子、研陈学者纷纷来函索求。时任县政协文史委办公室主任的吴应瑜是这个文化项目的主事者,也是编著者之一。2005年,县政协又返聘他重编《一门四杰》,参照修水县重要文化工程“陈门五杰广场”命名之意,将书名改为《义宁陈氏五杰》,内容上增加了陈家第四代代表人物陈封怀的事迹。《一门四杰》《义宁陈氏五杰》均为地方政协系统的文史资料,属于内刊性质。近年,编著者对原书又做了较多的史料补充和文字修改,形成现在的《陈寅恪家族旧事》,并多方联系出版单位,终于列入全国政协中国文史出版社的选题计划,正式出版,推出一本普及型读物,为陈学园地增添了一朵原汁原昧的山花小卉。编著者命我缀序,我佩服他身当老病,犹念念不忘弘扬家乡的文化遗产,故恭敬从事,为之揄扬。

2015年岁末义宁刘经富于南昌大学

20世纪90年代前期,当学术界开始进入“陈寅恪热”时,笔者在陈氏故乡修水县政协担任文史编纂工作,期间与退休教师余杰风老先生共同完成了15万字的陈寅恪家族史料《一门四杰》的编写工作,并参加了1994年9月在南昌召开的“陈宝箴陈三立学术研讨会”。

1998年初笔者调离了县政协,但对于陈寅恪家族的情结,则明显感到“拾起放不下”,仍断断续续地搜集资料。2005年初,县政协考虑到原《一门四杰》的资料过于单薄,特别是当时外出搜集资料时抄错不少,亦未注明资料的详细出处,不但降低了资料的可信度,且有侵权之嫌。因此,政协邀请“退线”赋闲的笔者重写陈氏史料。笔者抱着一大堆相关书籍和笔记回到政协,以努力工作的态度回报政协的信任,并专赴华南植物园、庐山植物园了解陈封怀先生的事迹,于当年推出了20万字的新书《义宁陈氏五杰》。

新书刊印流传,但情未了。一是该书属于县政协内部资料,流动范围小:二是为完成年度工作计划,干得匆忙,别说做文章,就是做“米果”,匆忙之下也搓不圆。因此,“三写”陈氏史料的念头又在心里产生,以“老愚公挖山不止”的劲头,继续搜集、阅读、整理相关书籍、文章和资料,并有幸结识了一批热情的研陈专家和陈氏后人。

2009年9月,正当笔者受聘在县志办校点两部修水古县志时,老天爷一下子把我推到鬼门关前——检查身体发现患了肺癌。我不甘心生命就这么黯淡无光,不打算消极地一天一天进入生命的倒计时。于是在手术、化疗之后,开始了边治病、养病边搜集整理资料的工作,力图完成新的书稿,并感到这种努力也是对自己生命的有力支撑。特别是陈小从、刘经富、张求会诸先生,关心笔者健康并继续惠赠新作,令我尤为感动。老友刘经富教授充分理解我的用心,热忱推荐出版社并惠赐大序,又蒙县政协大力支持,新书稿终于付梓成书。当笔者的心血带着油墨的芳香呈现在读者面前时,我没有忘记热情关心支持我的良师益友,并真诚感谢捧起此书的各位读者,同时也庆贺自己在与癌症的抗争中取得了初步胜利。

吴应瑜

2016年元月

后记

20世纪90年代前期,当学术界开始进入“陈寅恪热”时,笔者在陈氏故乡修水县政协担任文史编纂工作,期间与退休教师余杰风老先生共同完成了15万字的陈寅恪家族史料《一门四杰》的编写工作,并参加了1994.年9月在南昌召开的“陈宝箴陈三立学术研讨会”。

1998年初笔者调离了县政协,但对于陈寅恪家族的情结,则明显感到“拾起放不下”,仍断断续续地搜集资料。2005年初,县政协考虑到原《一门四杰》的资料过于单薄,特别是当时外出搜集资料时抄错不少,亦未注明资料的详细出处,不但降低了资料的可信度,且有侵权之嫌。因此,政协邀请“退线”赋闲的笔者重写陈氏史料。笔者抱着一大堆相关书籍和笔记回到政协,以努力工作的态度回报政协的信任,并专赴华南植物园、庐山植物园了解陈封怀先生的事迹,于当年推出了20万字的新书《义宁陈氏五杰》。

新书刊印流传,但情未了。一是该书属于县政协内部资料,流动范围小;二是为完成年度工作计划,干得匆忙,别说做文章,就是做“米果”,匆忙之下也搓不圆。因此,“三写”陈氏史料的念头又在心里产生,以“老愚公挖山不止”的劲头,继续搜集、阅读、整理相关书籍、文章和资料,并有幸结识了一批热情的研陈专家和陈氏后人。

2009年9月,正当笔者受聘在县志办校点两部修水古县志时,老天爷一下子把我推到鬼门关前——检查身体发现患了肺癌。我不甘心生命就这么黯淡无光,不打算消极地一天一天进入生命的倒计时。于是在手术、化疗之后,开始了边治病、养病边搜集整理资料的工作,力图完成新的书稿,并感到这种努力也是对自己生命的有力支撑。特别是陈小从、刘经富、张求会诸先生,关心笔者健康并继续惠赠新作,令我尤为感动。老友刘经富教授充分理解我的用心,热忱推荐出版社并惠赐大序,又蒙县政协大力支持,新书稿终于付梓成书。当笔者的心血带着油墨的芳香呈现在读者面前时,我没有忘记热情关心支持我的良师益友,并真诚感谢捧起此书的各位读者,同时也庆贺自己在与癌症的抗争中取得了初步胜利。

吴应瑜

2016年元月

书评(媒体评论)

义宁陈氏一家三世,为中国近世模范人家……父子秉清纯之门风,学问识解,惟取其上,所谓文化贵族。降及衡恪、寅恪一辈,犹然如此,诚所谓君子之泽也……故义宁陈氏一门,实握世运之机轴,含时代之消息,而为中国文化与学术德教所耗命者也。

一一吴宓

陈家三代真是文化人在近代中国命运的缩影,那种文化世家的传统,在这一家几代人身上特别浓厚;陈家三代真是文化人在近代中国抵抗命运的典型,表现出一种文化贵族式的传统精神,一种拥有自己的真理,不与流俗和光同尘.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精神。

——葛兆光

陈寅恪学问之所以有力量,由于优美的家风门风使然。 “优美之门风”这句话,是陈先生在讲到汉以后的学术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思想学说……陈寅恪对中国学术思想史有一重要假设,即认为汉以后学校制度废弛,学术中心逐渐由官学转移到家族。家族所起的作用在于: “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以后,如果没有家学传统,就没有学术思想的建立。

——刘梦溪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6: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