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作家群以整齐的阵容、众多的人数、独特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成为文学豫军的重要力量,而且在中国文坛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是南阳当之无愧的文化名片和南阳人的骄傲,堪称南阳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徐道胜著的这本《一个人的风景》就是其中的一部南阳文学作品,共收散文69篇,包括《转身的永别》、《我不是一个好爸爸》、《一个乡下人的土话》、《第一次发表作品》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个人的风景/南阳青年作家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道胜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南阳作家群以整齐的阵容、众多的人数、独特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成为文学豫军的重要力量,而且在中国文坛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是南阳当之无愧的文化名片和南阳人的骄傲,堪称南阳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徐道胜著的这本《一个人的风景》就是其中的一部南阳文学作品,共收散文69篇,包括《转身的永别》、《我不是一个好爸爸》、《一个乡下人的土话》、《第一次发表作品》等。 内容推荐 《一个人的风景》为散文集。作者徐道胜以原生态的写作手法,随性质朴的语言,观照当下社会生活与人生。笔触世间万物,捕捉生活细节和时代浪花,表达对故土的挚爱,对人生的思考。书分四辑:一、人性灯盏;二、生命阳光;三、人生感悟;四、岁月印记。 目录 慎言笃行,裁云做裳张中坡 第一辑 人性灯盏 我的父亲 转身的永别 回忆母亲 怀念岳母 大哥 二哥 三哥 幸福菜单 小妹出嫁 又见杰斌 我所知道的二月河 朋友老姚 河湾婶 她到海上去 诗人痖弦的故乡情结 李雪峰印象 朋友道杰 想起了安同章 周熠走了 追忆孙幼才 我的左邻右舍 第二辑 生命阳光 孩子,不哭 我不是一个好爸爸 女儿的生日 记住父母给予你的一针一线 女儿的思想 女儿军训 女儿上学如打仗 写给女儿老师的一封信 写在女儿18岁生日之际 女儿的见义勇为 我给女儿记日记 别样的家长会 今晚的我是幸福的 女儿,其实我想你 第三辑 人生感悟 一个乡下人的土话 倚老卖老 赢了又怎样 天天吃肉,天天幸福 生日感言 怀旧与梦想 文学死了? 智人智语 找个能说话的人真难 莫为钱累 盲人点灯 闲言碎语 平平淡淡也幸福 香椿树 路遇 圣诞节随想 瞬间的感动 犹记儿时看电影 回家过年 老屋 第四辑 岁月印记 我这二十年 第一次发表作品 张衡文学社 第一次采访 给一位作者的信 慌年 放生记 明月几时有 写给《白河副刊》的话 刷牙 火烧馍 我是书虫 记者的苦与乐 走在路上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父亲 小时候,我与父亲是没有太多的感情的。他常年在外教书,只能一两周回来一次,正因如此,他对我的关爱远没有母亲的多。我记得上四年级时,有次父亲竞问我上几年级了,这使我的心里很不舒服。天底下哪有父亲不知道儿子上几年级的道理?更何况我的父亲还是位教书育人的老师!好长时间我都弄不明白,对自己儿子漠不关心的他是如何教育别人的? 在我残存的儿时记忆中,如果说对父亲有点好感的话,那就是他回来时自行车把上挂着的一块肥肉或一两本杂志带来的欢喜。在那个年代,吃肉和看杂志一样都是件不敢奢望的事。它可以让我在同伴面前趾高气扬甚至炫耀几天。也正因如此,每逢周末,我总会盼望父亲的归来。但我渴望的情景大多不会发生,很多时候父亲回来时都是两手空空。这时,父亲在我眼里便成了可有可无的人。儿时的我不知道,父亲少得可怜的工资流到我眼里几乎已经干涸了。 但我必须得承认,是父亲带回来的杂志开阔了我的视野,成就了我今天的事业。记得父亲那时带回来最多的杂志是《中国青年》和《青少年日记》,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要买这样的杂志,也不管自己是否能够看懂,总之,每本杂志我都会认真地读、仔细地记,有些篇章甚至会背得滚瓜烂熟。 读得多了,自然也就有了写的欲望;写得多了,便梦想着自己作品的发表。第一次投稿是在1986年,那时,我把自己写的一篇日记投到山西《青少年日记》杂志,没想到不久竟然被登了出来,还给我寄来了两元的稿费。这可是件了不得的事情,我是所在学校历史上第二个发表作品的人。那年我16岁。16岁的我没有因发表作品的欣喜而改变对父亲的印象,16岁的少年不可能把这件事与父亲扯到一起。 高中三年的读书生涯我是和父亲一起度过的。由于自己未能考取重点高中。也由于母亲刚刚去世,我不得不到父亲所在的那所普通高中就读。而在和父亲一起的三年时间里,我亦没有因他的陪伴而增加对他的好感,相反,逆反心理使我更加疏远了他。在我的眼里,父亲除给我吃饱饭外,不会给我洗衣,不会关心我的冷暖,不会顾及我的思想变化而和我谈心,对我还不及对他的学生好。然而我却从未考虑过父亲正承受着我的母亲去世带来的打击。更让我反感的是,每到吃饭时他总会喋喋不休地给我讲那些他永远也讲不完的道理。这更加重了我的抵触情绪,许多时候我总是反其道而行之,常常把父亲气得在夜里长吁短叹。 高中毕业后。我一直为自己在家待业而烦闷不已。时间久了,我央求父亲为我找一份工作,因为我知道,父亲大学时的不少同学都在政府部门任要职,有一位还是我们所在县的县长,如果他开口的话,是不难解决的。但父亲总是不开这样的口,他总是告诉我自己的路要自己走。那段时间,我漠视甚至仇视父亲,却不知道这是他的秉性使然,是另一种对我的好。 真正理解父亲是在我经过一番摸爬滚打成家立业且做了父亲之后。我养一女尚且不易,真不知道父亲是怎样把我们兄妹五人抚养成人的。而今,我重复着父亲曾经走过的路,为了女儿而在外租房陪读,每天面对种种压力,不曾和女儿有过太多的交流,不知道14岁的女儿是否有过和当时的我一样的心理,但我知道,我对女儿的爱是真诚的。 就在刚才我准备拉灯睡觉时,突然发现床头的灯绳是前不久父亲为方便我晚上读书而为我系上的,一种无言的感动瞬间涌上心头。 是啊,父爱无言,大爱无声。天底下的父爱,大多如此。 P2-4 序言 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厚重,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名人辈出。理清南阳文化发展的脉络。才能更好地探寻南阳文化发展的道路与方向。通过这几年对南阳的了解与感受,我认为文化是南阳最突出的城市符号,是南阳未来发展的宝贵资源。 南阳是汉文化的昌盛之地,其标志性无可取代。早在战国时期,南阳就是全国的冶铁中心,农业、手工业都十分发达。西汉时,南阳“商遍天下,富冠海内”,为全国五大都市之一。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发迹于此,故南阳有“南都”“帝乡”之称。经济的繁荣有力地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昌盛。两汉、三国时期南阳名人荟萃:张衡的科学成就举世称誉,因而他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以医圣张仲景为代表的汉代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医药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足智多谋的军事家诸葛亮成为人类智慧的化身。南阳的文学、乐舞、绘画、雕刻等艺术门类异彩纷呈,各领风骚,在整个汉代文化艺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最能反映汉代艺术水平的南阳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朴素而不单调,豪放而不粗疏,被世人称为“东方艺术宝库”。 南阳是河洛文化、荆楚文化和秦巴文化的荟萃之地,其多样性特色鲜明。南阳文化既有河洛文化的典重质实,又有荆楚文化的清奇灵巧,还有秦巴文化的苍凉豪放。这是南阳自古以来优越的自然环境、发达的水陆交通和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的。南阳境内河流纵横,山川秀丽,是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和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南阳郡为秦、楚等国与中原各国的交通枢纽,由关中向江淮此乃孔道。由伊洛向荆襄此乃要冲,既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又是西北通往东南的必由之路。发达的水陆交通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不仅为南阳的经济繁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更为河洛文化、荆楚文化和秦巴文化在这里的交融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阳是文脉相承的兴旺之地,其稳定性十分罕见。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并且较少受到战争的影响,自古以来南阳文化都十分发达,兼容并包,千姿百态。兴旺的文脉如长河奔流滔滔不息,从未中断。自两千多年前到现在,南阳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以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这“四圣”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人灿若群星:“二十四史”里有记载的南阳历史文化名人超过800人。到了现当代,南阳名人仍然层出不穷。目前,仅南阳籍两院院士就有19人,占河南籍两院院士的三分之一。另外,还有以姚雪垠、二月河等为代表的南阳作家群等。 先辈留下的丰厚文化资源为我们开展文化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我们要在传承和保护南阳厚重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创新与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使文化成为实现南阳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成为南阳城市发展的终极竞争力,这是我们共同的历史使命。人类前行到今天,“文化是根,文化是魂”的共识更有力地彰显出文化本来应有的鲜明印记。如果说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那么,一个国家对民族精神的塑造肯定是文而化之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无疑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民族精神最形象、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而且也考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毫无疑问。南阳作家群在南阳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南阳现有国家级作协会员30人、省级作协会员340人、市级作协会员450人,其中在全国知名或有相当影响的就有十数人。南阳作家群以整齐的阵容、众多的人数、独特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成为文学豫军的重要力量,而且在中国文坛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是南阳当之无愧的文化名片和南阳人的骄傲,堪称南阳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 近年来。南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支持南阳作家群的发展。为建设人才队伍,培养文学新人,南阳成立了文学院,加强了《躬耕》杂志、《南阳日报·白河副刊》等文学阵地的建设,为南阳的文学创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全市广大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群众,创作了一批精品力作。这次我们从南阳老中青三代作家中遴选出35位代表,将其优秀作品以“南阳青年作家丛书”和“南阳作家自选集”两套丛书的形式结集出版,这是南阳文学发展史上空前的举措,旨在助推南阳文学创作,全面系统地展示南阳当代作家的整体实力,为南阳转型跨越、绿色崛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希望这种助推能够成为南阳作家投身文学创作的新动力,期盼各位作家在个性化的文学创作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中共南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新会 2015年11月19日 后记 小时候,我有两个愿望:一个是长大了能吃白馍,一个是长大了能当作家。我说这话是有依据的,日记本上1986年3月16日的日记明明白白记载着这两个愿望。那年我上初三。 这两个愿望,在当今的年轻人看来,可能有点可笑。白馍能当饭吃?肯德基、麦当劳里的美食早就吃腻了。作家能挣钱吗?超市里打工一个月也能挣几千元钱。被宠大了的他们,永远不会懂得苦水里泡大了的父辈们的辛酸和追求。 我没有责怪他们的意思,因为当年的我也不懂得父辈们吃糠咽菜的辛酸。在我依稀的记忆中,我的母亲曾亲口给我说过,她吃过用麦糠、酒糟子等做成的“五香馍”。比起母亲,我是幸运的,因为那时已经分田到户,靠红薯基本上可以解决温饱。但一日三餐全吃红薯,难免让人厌烦。那种被我们称为硬得能砸死狗的红薯馍,咬一口就有几个明晃晃的牙印,至今想起来就胃发酸。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是我整个童年有关吃的回忆。我也坚信,那个年代长大了想吃白馍的人不止我一个。 再说当作家。这和一个叫李文强的人有关。1985年,我们学校一个叫李文强的同学在湖南出版的《年轻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豆腐块文章。就是这篇豆腐块文章引起了全校轰动,校长在大会上表扬,老师在班级里表扬。我还找到了他,想让他拿出杂志让我看看,但他只让我看了一眼就急忙收了回去,生怕我弄脏了他的宝贝。这让从小作文就好的我有点不服气,发誓也要在杂志上发表文章,而且要超过他,当作家,并将这个愿望写在了日记里。 为了这个作家梦,我开始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并坚持每天写日记,还偷偷投稿。这应该感谢我教书的父亲,他总能从学校图书室借来我想看的书籍,还经常给我买文学杂志。1986年,我的第一篇作品终于在山西出版的《青少年日记》上发表,编辑部还给我寄来了两元稿费。我成了学校第二个发表作品的人,老师也在班里表扬了我,这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虚荣心,但也给了我一个误导:我是当作家的料。 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狂热的年代。上高中后,我已严重偏科,除语文不咋学就能得八九十分外,其他学科一塌糊涂。办广播站、文学社,编辑出版文学社刊物,写作投稿基本成了我高中生活的全部。我的付出也是有收获的,经常有文章在《青年导报》《中学生学习报》等报刊发表。记得《语文报》有次头版整版发表了我写的《中学生对话录》,我收到了全国各地读者一麻袋的信。除此之外,还经常有文章在征文中获奖,经常受邀参加各类笔会,印象最深的有《中学生学习报》在周口举办的“全国青少年作家龙舟笔会”和《中国初中生报》在郑州举办的“黄河笔会”。那时候,我是学校的明星人物,有学生不知道校长叫啥,但没有人不知道徐道胜是谁。高中时我发表了多少作品我至今没有做过详细的统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时的稿费基本上可以养活我自己。 到了高考前,我慌了手脚,自己几斤几两自己最清楚。明知高考无望的我想到了另一条捷径,自荐到部分高校企图走特招之路。我的不少文友就是走的这条路。那时候高校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在报刊上发表一百篇文章就有资格被特招,我符合这个条件。我以校团委的名义试着给武汉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写了自荐信,但只有西北大学招生办给我回了信,说可以考虑,但需要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推荐。我那时很幼稚,觉得找县教育局办这事不可能,所以也就没吭声,把这封信压了下来,甚至没告诉父亲一声。我把自己关在了大学校门之外,这也成了我今生最大的遗憾。我至今还不止一次地想,如果当初我也像文友邱华栋、毛梦溪、雷霆、程冰雪等一样被名牌大学破格录取,我的命运是不是也会改写? 有一得就有一失,有一失也会有一得。吃亏在文学,受益也在文学。高中毕业后,我凭着自己发表的几百篇文章,在周同宾、孙幼才老师的推荐下进了一家报社,当上了一名记者。作家没有当成,干记者总算也和写作有关,这多少对我算个安慰。 我应该感谢《南阳广播电视报》原总编南春堂先生,他让我干了十年的副刊编辑,使我可以一边写新闻,一边搞文学。那十年,是我写文学稿最多的十年。《南阳广播电视报》历任总编、社长何子杰、张效景先生,《南都晨报》现任总编张鹏以及王伟、皮中敏、马庆文、蒲卫东、陈强、柳晓东等领导也都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与鼓励,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我应该感谢的人还有很多,市文联的周同宾、廖华歌、王遂河、马本德、殷德杰、孙晓磊、宋云奇、刘正义等老师,我的作家朋友雷霆、冯桢炯、刁仁庆、段舒航、陈立红、苏菡玲、水兵、李雪峰、祖克慰、徐文、张中坡、蒙蒙、高钧、姚国禄、崔鹤、鲁钊、马东伟、马萌、马蕾、李远、张晓玲、乔峰等,他们都不断给予我鼓励,使我能在文学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我还应该感谢我的妻子,结婚二十多年来她跟着我没少吃苦受罪,但哪怕是日子最艰难的时候,她也总是默默无闻地支持我的写作,和我一起分享生活的苦与乐。 写得多了,发表得也多,自然就有了出书的愿望,身边的不少老师和文友曾不止一次地动员我出书。但我一次又一次地放了下来。之所以放下来,主要是生存压力所致。出书是要钱的,我没有。这些年,为了生存。我舍弃了很多,包括文学。记得有一次和周同宾老师聊及此事。周老师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更不能当饭吃,没有生存谈何发展?还有一次,和市文联主席廖华歌老师聊起此事,廖老师那句“咱都是山里娃,能走到今天已经不容易”的话差点儿让我落泪。还有一个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看淡名利,加之自己文笔拙劣,即使拼了老命也弄不出个“三月河”来,多少有点想放弃的念头。但我必须承认,在世俗化的当今,在人人有生存压力的今天,文学始终是我放不下的一个情结,能出一本自己的书始终是我的一个愿望。 感谢市委、市政府对南阳文艺界的长期关注,感谢市文联领导对南阳青年作家的关爱,如果不是这次“南阳青年作家丛书”的出版,我想,我头顶的文学灯盏也可能就此熄灭了。当然,我深知自己的写作水平。不敢有丝毫的沾沾自喜。书中收录的文章,虽大都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过,回头看还是有很多的败笔,此次亦做了修改。同时,我更愿把这次的出书看作是各级领导、各位老师对我的关怀、鼓励与鞭策,也愿将此作为自己前行的动力,毕竟在我有限的生命中能写出那么一点儿能拿得出手的文章。 此为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