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插图版)》一书是美国19世纪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杰出的经典名著。
该书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生活,是作家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顾。然而他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回顾过去,而是为了引起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作品通过儿童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的现实,揭示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南方社会闭塞、沉闷、死板的生活,对畸形的教育制度、宗教的虚伪可笑以及小市民的贪婪愚蠢等,都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作者借汤姆之口说出“宁愿在舍伍德森林做一年草莽英雄,也不愿当一世美国总统”,反映了他对平庸守旧的社会生活的极度厌恶,和对自由理想世界的向往。
马克·吐温著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插图版)》一书的小主人公汤姆·索亚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从小父母双亡,他和同母异父的弟弟——希德由波莉姨妈抚养。汤姆不喜欢学校枯燥无味的生活,他幻想着有一天能成为像罗宾汉那样行侠仗义的大盗。于是他和好朋友哈克贝利商议离家出走。晚上,两人一起来到坟地,却意外遇上了一起谋杀案。年轻的鲁滨逊医生、印第安·乔和莫夫·波特前来盗墓,后来因为酬劳的问题,三人起了争执,印第安·乔趁乱杀死了医生,然后又嫁祸给被打昏的波特。汤姆和哈克被吓坏了,两人发誓要严守秘密。可当波特被捕后,汤姆心里十分内疚,便经常去看望他。
坟地谋杀案就要公审了,汤姆最后终于战胜了恐惧和自私,勇敢地出来指证印第安·乔是杀人凶手,为波特洗脱了罪名。可凶手印第安·乔却逃走了。在贝基和同学们外出野餐时,哈克得知印第安·乔要去加害道格拉斯寡妇,急忙找到威尔斯曼父子帮忙,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可印第安·乔却再一次逃跑了。
汤姆和贝基在野餐时,不知不觉走到了山洞的深处,后来迷了路。他们在洞中历尽波折,饥饿、黑暗、恐惧不断袭击着他们,汤姆在寻找出路的时候再一次遇见了印第安·乔。最后两人找到出口,在别人的帮助下回到了镇上。
山洞被封死了,汤姆得知后将印第安·乔还在洞里的事情告诉了撒切尔法官。当人们找到印第安·乔时,他已死在山洞里了。后来,汤姆和哈克再次回到山洞里,找到了那笔宝藏,成了有钱人。
波莉姨妈说:“早上好,撒切尔太太、哈帕太太,我家那小鬼又没人影了。不知道汤姆昨晚是住在你们谁家里?他现在连做礼拜都敢不来了。我得找他算账。”
“他没住在我们两家。”哈帕回答,她看起来有些不安,波莉姨妈脸上露出了紧张的神情。
“乔·哈帕,你早上看到过我家汤姆吗?”
“没有,大婶。”
“那你最后见他是在什么时候?”
乔记不清楚。往教堂外走的人现在都停了下来。大家的预感很不好。大人们急忙询问孩子们和老师们。但没人敢确定回程的时候,汤姆和贝基是否上了船。当时天黑,没人想到问一问人是否全到齐了。一个年轻人突然说,他们还待在山洞里,撒切尔夫人当场就晕倒了,波莉姨妈呼天抢地地放声痛哭起来。
不出五分钟,这个惊人的消息就在全城传开了,大钟发疯一般地敲着,所有人都行动起来。卡第夫山事件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没人再顾得上强盗的事。人们给马配好鞍,给小船配好划手,让渡船出发,不到半个小时,全镇就有二百多人沿着公路和河流,像潮水一般涌向山洞。
那天下午,村子里一片寂静。妇女们都去看望波莉姨妈和撒切尔夫人了,结果大家齐声大骂,效果反而比宽慰的话更管用。大家等了整整一夜。直到黎明,传来的消息都是同一句话:“再送些蜡烛去——还有食物。”
波莉姨妈和撒切尔夫人的神经快要崩溃了。对于撒切尔法官从山洞中派人传来的令人鼓舞的好消息,大家也并不感兴趣。老威尔斯曼是天快亮时回的家,他身上沾满了蜡烛油和泥土,筋疲力尽。他看见哈克还在床上昏睡着,高烧一度使他失去了知觉。所有的医生都到山洞去了,所以只能由道格拉斯寡妇来照顾他。她说她一定会尽心尽力,哈克属于上帝,这和他好不好没关系,只要是属于上帝的,都应该得到重视。威尔斯曼说哈克也有好的地方,寡妇说:“这是上帝留给他的标记,上帝从不会忘记这一点,任何人,只要经过他的手,都会被留下好的标记。”
快到下午时,人们疲惫不堪地回到了林子里,还在山洞里搜索的都是些身强体壮的人。据说只要是山洞里从前没人到过的地方,大家都去搜索,任何一个角落都不落下,人们在错综复杂的迷宫里来回穿梭,到处都能看到摇曳的烛光,呼喊声、枪声在阴森恐怖的通道里回荡。在一个人迹罕至的通道里,人们在石壁上发现了用蜡烛烟熏出来的贝基和汤姆的名字,还有一段油迹斑斑的发带落在附近,撒切尔夫人看到这些,忍不住放声大哭。她说这是女儿留下的最后的遗物,是她最宝贵的东西,它离开她的孩子是因为死神降临。有人说洞深处有微光忽闪忽灭,接着又听到喊叫声,于是十几个男人排着队钻进荡着回声的通道——结果依旧毫无所获,不是孩子们,而是搜寻人发出的烛光。
忧心如焚的整整三个昼夜如此漫长,整个村子都笼罩在一片绝望之中,大伙儿都不知如何是好。他们全无心思,甚至都没人对碰巧发现禁酒客栈老板藏私酒这样令人震惊的事感兴趣。哈克醒来时,故意时不时提到客栈,最后问——心里模模糊糊好像有最坏的想法——在他生病的时候,是否有人在禁酒客栈里发现了什么。
“是的,是发现了点东西。”寡妇道。
哈克突然从床上坐起来,瞪大了眼睛。
“是什么?”
“是酒啊——他们已经查封了客栈。躺下吧,孩子——你吓了我一大跳!”
“再告诉我一件事——就一件,求您了!那是汤姆·索亚发现的吗?” 寡妇突然哭起来。
“安静,安静,孩子,安静!你病得很厉害,不能说话!”
发现的只是酒,没别的东西。要是黄金被找到了,大伙儿肯定会议论纷纷。所以那财宝永远都别想找到了——永远!但搞不懂的是她为什么哭呢?
哈克迷迷糊糊地想着,直到想累了,才睡着。寡妇自言自语地说:
“唉,终于睡了,可怜的孩子。是汤姆·索亚找到的!但遗憾的是汤姆·索亚却找不到了!更糟的是,大家都觉得没希望找到他了。”
原来汤姆和贝基在黑暗的通道里穿行,看到了一些熟悉的洞中奇观——其实就是名字有些夸张而已,比如“客厅”“大教堂”“阿拉丁宫殿”什么的。
P147-149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因浮躁而充斥“浅阅读”的环境里,易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们,他们对读书的认识,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体验式阅读”“快餐式阅读”“图片式阅读”等阅读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
在公众场所,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妈妈,别再给我买这些没用的图书了,给我买个iPad就足够了,在那上面阅读既方便又快速。再说了,现在是高科技时代,我才不要看那些纸质书呢。”听到孩子们的央求,大多数父母下意识地就遂了孩子的愿,放下手中原本选定的图书。如此可见,孩子们真正的书本阅读退化到了何种程度!
中国是一个图书出版大国,但我们的购书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十几分之一,更别说阅读了。如何进一步激发和扩大阅读兴趣,不仅事关中国能否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更关系到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因为不读书,有人说中国人现在已经进入“笨蛋时代”:没有常识的谣言,愣是有人信;长生不老的药方,愣是有人买。“人傻钱多”的歪理也开始成为当下很多人的正解,这与我们从前提倡的“知识就是力量”恰好相悖。在这种形势之下,如何让青少年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前提下,学习好的文化知识,能够有效地深层次地阅读一些优秀的图书作品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由一批资深教育专家和中小学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编辑出版的“新课标无障碍经典阅读”系列图书,就是一套目前很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经典课外读物。全书遵循从“基础”到“拓展”,体现层级深入的理念,展现精神成长的过程,关注阅读对青少年的精神塑造及人生成长的影响,将素质培养作为核心编辑理念。本书系所选内容篇目也均为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或为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考试试题中常见的世界文学名著。同时,在体例设置上,编辑对每本书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独到的评析、介绍,用通俗明快的语言文字,将学术性、知识性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远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广大青少年对文学的爱好和阅读,了解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中学生的必修课。
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继承人类文化的全部优秀遗产,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的建设者。青少年朋友们,希望这套“新课标无障碍经典阅读”系列图书能够成为你们奔向未来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纪连海
好书必然是能启迪人性和给人以精神滋养的。因此,我特别关注每一本名著中所传递的宝贵人生经验和成长智慧。希望本书能成为同学们喜爱阅读、乐于接受、可资引用的课外读物,能够给同学们带去知识和智慧,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
——纪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