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是中国电影资料馆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电影频道合作的,以采访和记录老一代中国电影人生平经历并作档案收藏为目的大型采访工程。
这本由陈墨编写的《画外心声(陈燕嬉口述历史)》是其中一册,是对新中国第一位女录音师陈燕嬉老人的采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画外心声(陈燕嬉口述历史)/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是中国电影资料馆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电影频道合作的,以采访和记录老一代中国电影人生平经历并作档案收藏为目的大型采访工程。 这本由陈墨编写的《画外心声(陈燕嬉口述历史)》是其中一册,是对新中国第一位女录音师陈燕嬉老人的采访 内容推荐 由陈墨编写的《画外心声(陈燕嬉口述历史)》是对新中国第一位女录音师陈燕嬉老人的采访,不但展现了其所经历的新中国电影录音技术、艺术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其所处的电影历史发展时代的众生相,见证了中国电影历史的进程,对中国电影史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目录 序 陈燕嬉口述历史 受访人简介 一、籍贯、父母与家人 二、上学、成长与环境 三、电影、时事与爱好 四、不能忘怀的“女二中” 五、报考北大物理系 六、短暂的初恋故事 七、进入华北电影公司 八、“中电三厂”的记忆 九、婚姻:挣不断的红丝线 十、“中电三厂”的电影创作 十一、解放前夕的“中电三厂” 十二、2009年11月4日的补充 十三、录《毛主席莅平》是我的分水岭 十四、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现场录音 十五、《百万雄师下江南》及其他 十六、《民主青年进行曲》 十七、《龙须沟》的创作 十八、记不清和说不明的政治历史 十九、三年困难时期的记忆 二十、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十一、录音工作谈:台词、音乐、音效 二十二、《小白兔》及孙维世印象 二十三、《祝福》的录音工作 二十四、中法合作的《风筝》 二十五、录音工作漫谈及相关杂忆 二十六、《探亲记》及歌舞片和杂技片 二十七、录音工作杂说与杂忆 二十八、《杨门女将》与《野猪林》 二十九、《暴风骤雨》《北大荒人》和《天山的红花》 三十、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三十一、录音学会及专业观点分歧 三十二、《风暴》里的长镜头 三十三、北影二集体的创作伙伴 三十四、从“假整风”到“文化大革命” 三十五、有关“干校”的记忆 三十六、分配到文化部录音组 三十七、1976年的残存记忆 三十八、《大河奔流》与录音工作 三十九、一次采访前的闲聊和补充 四十、1980年的美国之行 四十一、《知音》的创作 四十二、电影《茶馆》的录音 四十三、《蓝色的花》和《边城》 四十四、最后作品《我只流三次泪》 四十五、退休及健身生活 四十六、再谈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四十七、对自己录音生涯的小结 四十八、关于录音的历史和现状 四十九、丈夫、孩子和家庭 五十、一些记忆的补充或更正 五十一、再整理特殊年代的特殊记忆 附录:最后想要说的话 采访人手记 编后记 试读章节 问:您爸爸在天津工作的时候,家还在北京? 陈:在北京。我们有时候也去(天津)。我爸爸是一个什么人呢?我爸爸胖胖的,挺高的,不爱说话,挺憨厚的一个人。反正我的记忆里头,我跟我小哥哥,五哥,老逗他玩,他躺在那儿,我们俩人就在他身上骑马。另外有时候给他捶腿什么的,逗着玩那种。 问:挺亲近的? 陈:挺亲近的。接触也不多,没有什么拘束或者怎么样的。另外,他在天津的时候我们也去。我就记得一个细节,我在天津的时候,看他在屋里头戴着老花镜缝他很破很破的白线的线衣。那个锦茂栈,中间一个大厅,这边一个房子,那边一个房子,我爸爸就在这边房子,他们三四个伙计在那个房子住。我们就上伙计那儿玩,这些伙计就说,糖栈关门了,大伙儿得拿点钱,好像给他们分得不均,给得少。当时我不懂事,可是觉得他们说的也有道理。回来是不是跟我爸爸说,我不记得了。等长大以后知道,他们是有意识让我们传话的。就这么两个记忆。另外,在天津的时候,我母亲好像去过。我记得什么呢,那时候天津有一个中原公司,是最大的商场,有挺高的楼,里头还有演戏的地方,很大。反正我小时候跟家里去看戏,看京剧的时候,锣鼓点一出来我就马上捂着耳朵,我嫌吵。 问:要安静一点,是吗? 陈:那个吵我受不了,捂着耳朵。因为一点都不懂京剧。后来我搞录音,录到京剧的时候,我明白了,那个锣鼓其实是很重要的。可是小时候,听着声音躁。说良心话,到现在为止,那些个摇滚音乐或者现代的,我还是适应不了,我还是比较喜欢抒情的。我想想。我们家庭介绍了。我跟我爸爸接触也不太多,反正我印象中他不张扬,挺老派的那么一个人,他也没什么爱好。因为什么呢?后来我记得我们家有人打牌,可是我没看我爸爸打过,他也不打牌。 问:打麻将? 陈:麻将,没看他打过。我记得很清楚,他可能已经回来了吧,没工作了,就爱喝酒。必须每顿饭吃饭以前先喝酒,喝完酒以后再吃饭。 问:每顿? 陈:每顿都喝。就喝一杯或者怎么样,我们都吃完饭了,他再吃饭。我还记得一个小细节,就是买酒,买私酒,什么叫私酒呢?就是尿脬,是猪的还是牛的尿脬,那里头装着酒,拿着去讲价钱。我打酒,这个记得。后来我家有两间小屋,很小的,里屋我住,外头屋就是大伙儿吃饭的。那儿有一个煤球炉子,我们就把米饭、饭锅巴搁在上头烤着。他喝酒,我们就吃饭。吃饭的时候就烤那个锅巴,等他吃饭的时候,锅巴也都得了,我就吃锅巴,那个记得住。另外,我们家都爱吃鸡爪子,他不爱啃骨头,他喝酒的时候,我吃完饭拿手给他剥出来,完了给他吃,我就记得这几个细节。我爸爸对我,思想没有什么影响。我只觉得,他反正不做坏人,没有说他有坏心眼或者算计别人,这个我没听说过,我觉得人还是挺好的。 我妈妈是一个很能干的人。我妈妈挺瘦的,也比较厉害吧,反正我爸爸老得听我妈妈的。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种感觉的,也奇怪,我不是受她影响,而是我老站在批判角度来看。我还落了一件事情,从广州到北京的时候,他们带了一个丫鬟,叫福庆,小名叫福庆。我就觉得我妈妈对她不好,挺厉害的,而且有时候就不给她饭吃,说她偷东西什么的,有时候还打她。我就是不喜欢她这个东西,就是对人不是那么好,不很平等的。另外,我的小哥哥也捉弄这个丫鬟,屋里有一个火炉子,他在上头烤什么吃的,他也不知怎么拿东西烫她,我就特别生气,我说他怎么那么不好?这是我的印象。所以我觉得我妈妈这个人,心地不是对人完全那么好。还有一个,就是她对我嫂子,我觉得,这是长大以后知道的,就是她老怀疑我嫂子对她不好,煮饭成心把沙子弄进去,可是我觉得不可能。这时候我就认为她多疑,我跟我嫂子我们俩沟通。 问:是大嫂还是二嫂? 陈:二嫂。大嫂不在一块儿,跟二嫂住一块。我就跟我嫂子聊天,把这个事情揭开,不是说跟我妈妈有什么反抗,而是把这个揭开。我们姑嫂的关系很好,跟二嫂没有那个界限。我对我妈妈是那样看法。后来我妈妈信佛了,皈依了,也放生什么的。我就觉得她是念佛,而且要普度众生,对人要好,要放生,要什么…… 问:……慈悲? 陈:可是我就觉得,她有时候对人并不那么真诚,不是那么慈悲。另外,我觉得你跪那儿磕头念经什么的,就想将来修行,摆脱轮回,不太受罪,那你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将来上极乐世界,并不是真正由爱出发。p15-16 序言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是中国电影资料馆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电影频道合作的,以采访和记录老一代中国电影人生平经历并作档案收藏为目的大型采访工程。该项目于2007年正式启动,2008年全面展开,至2010年为采访工程的第一阶段;2011年起为采访工程的第二阶段。做口述历史,我们是后来者,其便利条件是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充分汲取先驱者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利用后发优势,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比较顺利、有效,且有一点特色。 我们的项目名称是“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而不是“电影口述史”。作为电影资料馆人,我们做口述历史采访的目标,是要作为档案收集,让受访人做生平讲述,包括其电影从业经历、社会人生经历、个人生活与心灵成长经历三个向度,建立电影专业史、中国社会史、个人心灵史三者合一信息档案。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采集电影人记忆档案,固然是留赠后人,也应尽可能服务于当下。为此,我们和中国电影出版社合作,申请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将陆续出版“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30卷。我们采取了四种分卷形式,即:单人卷、单位卷(多人)、专业卷(多人)、专题卷(多人),目的是在深度与广度、丰富性与多样性之间获得平衡。 口述历史采访及其录音抄本的编纂,依据不同的目标,自有不同的重点、方法与形式。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的编纂,在篇幅允许的前提下,希望我们能够做到,录音编纂抄本能展现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受访人电影从业史及与电影相关内容。二是政治运动经历及社会环境变迁的情况,由此展现电影人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以便理解他们为何及如何工作。三是个人生活史,是社会史的资料。四是个人心灵史或个性成长史,看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个人,及个人如何与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互动。五是在确保对话信息清晰可感的前提下,不仅展现受访人“说什么”,也尽可能保留其“怎么说”,尽量保持口述历史采访的现场感及对话者的个性言语特征。在实际编选过程中,会因为采访方式、资料丰欠、编选方法、篇幅容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体形式。 这套书有须共同遵守的编辑体例。具体如,1.每个访谈都必须有一些常规项目,例如采访人、受访人、摄像师姓名,采访时间、采访地点等。2.保留采访人和受访人对话问答形式。3.编纂抄本必须以原始抄本为依据,如有修订必须用括号标示。4.编者可以作必要删减,但须保持对话语意完整性。5.尽可能保持受访人说话的言语特点。6.编者应针对访谈录中须加解释说明的地方作出注释。7.每个访谈录后面都必须有《采访人手记》,提供必要的工作说明。8.每册书后,须有分册主编的《编后记》,说明其编选方法及理由。 除上述必须遵守的基本体例之外,在编选理念、编辑方法、技术技巧等方面,我们鼓励分册主编按照自己的思考和认知进行探索和创新。 这套书采取分册主编负责制度。分册主编人选,大都是“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工作团队成员,包括张锦研究员、李镇副研究员、黎煜博士、边静博士、周夏博士、黄德泉副研究员、蒙丽静博士、李相先生、王霞女士、彭琨女士、苗禾女士和我本人。我们还聘请了张震钦研究员、刘桂清编审等资深专家,孙劲松副研究馆员及《当代电影》编辑檀秋文等担任分册主编。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的采访和出版,首先应该感谢授权我们出版其访谈录的所有前辈电影人! 我们曾得到过程季华、罗艺军、李少白、马德波、孟犁野、戴光晰等学界前辈,北京电影学院郑洞天教授、陈山教授、钟大丰教授,复旦大学周斌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胡克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丁亚平研究员,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亦中教授,西南大学虞吉教授,电影史家翟建农先生,山西社科院丁东研究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邢小群教授等人的帮助和指导,在此向诸位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计划得以顺利实施,要感谢电影频道慷慨资助;要感谢阎晓明先生、陆弘石先生! 感谢中国电影资料馆前任馆长傅红星、前副馆长饶曙光、前代理馆长张建勇及现任馆长孙向辉!感谢倡议者和领导者皇甫宜川研究员!感谢最先探索者启之研究员!感谢李迅研究员、李一鸣研究员、单万里研究员!感谢中国电影资料馆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处、财务处所有支持和帮助过口述历史工作的同事们! 感谢所有担任过“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摄像、录音工作的在读或已毕业的、本中心及外校研究生同学们! 最后,要感谢中国电影出版社!感谢类成云、曹茜、秦赞,和已经去世的副总编辑尹宁安先生!感谢胡子光、宋岱两任社长!感谢所有为之付出的人! 后记 对陈燕嬉老师的采访,是我的同事张震钦研究员促成的。 2009年国庆长假过后,我正同时进行两个采访,准备在这两个采访完成后,结束第一阶段采访工作。张震钦老师给我打电话,问我是否采访过北影著名录音师陈燕嬉老师?如果没有,最好是尽快采访。于是我调整采访计划,加班加点突击准备功课,迅速对陈燕嬉老师进行了预访。 陈燕嬉老师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有良好家教和作风,且接受过完整而优质的学校教育。老人家心地善良,心思单纯,为人淳朴质实;一生工作勤奋努力,态度虚心诚恳,录音艺术几成她的精神信仰。她说自己“平凡但不平庸”,可谓最好的自我总结。在采访过程中,老人家的认真劲头,让人叹为观止:为了回答出60年前北京的电影票价,她可以给多个当年的知情人不断打电话询问;为了把某个细节表述得更加精确到位,每次采访的开头她几乎都要花半小时左右时间,对前一次采访的内容及说辞进行仔细的修订或校正。 在我做预访和正式采访时,老人家午过86岁,好在当时身体健康,思维清晰,精神矍铄,心态良好。只是记忆力有明显的衰退迹象:对一些事情的记忆有些模糊,有些事甚至完全遗忘了,这属于正常的生理及心理现象。因惯于认真做事,希望尽可能提供准确的记忆答案,老人家可没少吃苦头:她说她那段时间常常夜不能寐,一遍又一遍地“过电影”回忆往事;好几次我午后按约到她家,见她还在边吃饭边看资料。这场景,对我和我的工作伙伴,是最好的敬业教育课。 正式采访开始于2009年10月22日下午,连续3小时。第二次采访于次日下午进行。其后,陈老师因为对采访提纲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如关于她丈夫郑学玄先生的工作情况所知不全、对其他的一些事记忆不太清晰,要求有一段时间做功课,因而采访暂停了一段时间。接下来的采访于11月3日、4日、5日,及11月9日、11日、13曰、17日、19日、20曰采访继续进行,并于20日下午结束,总共33小时。研究生王家祥担任采访录像、录音及拍照工作。 陈老师本人和她的女儿郑晓春老师(当时是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办公室主任)对我们的采访工作,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积极的配合。因为我们口述历史采访第一期工作接近尾声,对陈燕嬉老师的采访,日程上抓得比较紧,节奏也比较快。从做采访准备工作、做预访、写出采访提纲征求意见稿,到进行第一次正式采访,不到两周时间;从策划到正式采访结束,也不到两个月。对高龄前辈,做如此高频率、快节奏的采访,有违口述历史工作常规,是不得已而为之,应引以为戒。 时光荏苒,转眼三年多时间过去了。2013年初,在开始编辑《陈燕嬉口述历史》书稿之前,我先编辑了老人家的《访谈录》部分内容,发表在《当代电影》杂志上(2013年第5期),借此恭贺陈燕嬉老师90寿辰。祝愿这位可爱可敬的老人,快乐安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