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联结”或者“联结的形成”,是指一个联结的强度从无或很小到强的增加过程。如果是联结强度从一定的强度向更大的强度增加时,我们称之为“增强联结”或“联结的增强”。当然,它们并没有不同的意义。
有人认为,“联结”就是一个特定反应跟随一个特定情境而发生的概率。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如若不然,就可以用一些诸如“结合”“连接”“关系”等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词语来代替“联结”这一词语。而真正的“联结”除了指一个反应跟随一个情境而发生的概率之外,还应包括与之相平行的生理事件、条件,或者构成联结的生理事件、条件。这样,“联结”这个词才显得没有偏见。
学习,是由情境与反应之间的强度变化、新反应的获得以及对于情境与反应之间变化的敏感性和注意力所构成的。这些强度变化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到现在为止,我对学习所做出的解释是非常简单和肤浅的。很多人会提出以下异议:首先,在一个情境之下,应该包含很多的刺激或者外部情形,除了一个特定的s,之外还有哪些刺激跟这个人有关?很显然,“64的立方根是什么”“7×9等于多少”只是这个人所接触到的很小一部分而已。其次,这个人当时做出的那些反应占据他全部行为反应的分量是多少?他当时除了“我不知道”“4”之外,肯定还有其他的行为反应,比如呼吸、看着发问的入等。再次,一定的情境引发相应的反应,那么是情境s中的哪一部分或者哪些因素引发了R这个特定的反应呢?毕竟在现实条件下,全部的情境和反应之间是非常复杂的。最后,情境s在什么时候停止,而相应反应在什么时候发生呢?
这些问题和其他一些更加细致的问题、限制都是合理的,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为之做出讨论与解释,但是,现在我觉得没有讨论与解释的必要。虽然情境、反应、联结和联结强度这些术语简单和浅显,但对于我所描述的关于学习的事实和理论确实是非常方便和有帮助的。现在,我不想对这些术语进行区别与处理,直到需要的时候,我才会做出处理。
经过对这些问题的调查,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事实,这是我们首先予以考虑的:当一个人连续多次面临同一个情境时,会发生什么状况?现在假设这个情境保持不变,然后将这个情境重复多次,比如重复1000次,再要这个人做出反应,那么将会发生什么呢?这就是我们现在希望确定的事情。这个问题就是说当所有因素都不改变的情况下重复这个情境所产生的结果。
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实验,大家可以想象测试者是你自己:
现在这里有一张桌子,桌子上面有一个笔记本、一支铅笔。现在要求你坐在桌子前面闭上双眼,快速地画出一根4英寸的直线。于是,你闭着双眼一次又一次地在笔记本上快速地画着直线,意图将每条直线都画成4英寸,你就这样一直画下去,日复一日,直到画完3000条为止,而且自始至终你都闭着眼睛。这个实验的情境几乎相同,你对这个重复出现的情境做出了相应的反应——快速地在笔记本上画4英寸的直线,并且重复了3000次。
表1—2—1就是这个实验的结果。从中可以得出两条原理:(1)多重原理或者叫多样性原理;(2)简单重复情境没有引起学习的原理。
P7-P8
学习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能力,而且人与动物学习的情况也有共同之处。但是,学习是怎样产生的呢?我国古代圣贤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学习“一词复合用法最早见于《论语·学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当时,圣贤所认为的“学”是指通过见闻、模仿的方式获得信息、知识,或者接受老师的教诲得到知识,即这个词的重点在于获得;而“习”指的是练习、使用,以使知识得到巩固,着重点在于使用、巩固。合而言之,“学习”就是以见闻、模仿,或接受老师教诲的方式,获得信息、知识,然后通过练习、使用等方式达到融会贯通、巩固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自此以下的古圣先贤都认同这个观点,其中“学”一个字就包含了现在的“学习”一词所含有的意思。然而,古人没有关于“学习”是怎样发生的讨论。可能是因为中方尚同,西方尚异的原因,西方哲学家关于“学习”的定义以及产生的讨论很多。
西方著名教育家素普认为:所谓学习,就是通过经验而产生的个体行为的适应性变化及表现过程。而教育学家金·希尔则认为:学习是由强化练习而产生的个体潜能的持久变化。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乃是个体的倾向或能力的持久变化,且这种持久变化不能简单地归之于生长过程。诸如此类者甚多。综合古今中外各种观点,普遍被人所接受的观点是,学习,就是指个体经由长期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持久的行为变化或行为潜能。
这个定义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学习是人和动物都有的,不但人会学习,动物也会,只不过人和动物的学习有所差别,动物只有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而人的学习方法则要复杂得多。比如,人会通过观念学习、会通过符号学习,且学习具有社会意义,而动物则不能,其学习也没有社会意义。第二,学习是经过练习产生的。学习一定要经过练习,仅仅简单地经过感官感知是不能形成学习的。比如,我们仅仅看一遍或两遍某个动作,是不能将其学会的,所以这不能称为学习。只有经过反复练习才能称为学习。第三点,学习是一种行为变化或行为潜能,学习必须引起行为变化或行为潜能,如果达不到这种标准就不能称之为学习。比如一个学生学习“1+1=2”这个算式,经过反复练习,然后进行测试,发现这个孩子做不出“1+1=?”这一算式,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孩子没有学会,没有产生学习行为。或者一个人重复上百遍地看关于怎样游泳的书,虽然他看了这么多遍,但还是不会游泳,同样不能认为这个人产生了学习行为。
在心理学各个流派蓬勃发展的时期,每个流派对学习产生的观点也不同。行为主义流派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实质上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习惯性联结,而行为改变过程就是学习过程,甚至思维也是一种行为联结,这种联结通过奖励或惩罚可以改变或加强。特别是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更是将这种观点推到了极致。不过,斯金纳的学习理论对于教育意义重大,其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理论被应用于行为治疗中。格式塔流派的心理学家否认行为主义关于学习的定义,他们认为学习是个体对情境以及自身关系的一种完形,强调学习者的内在认知结构和完形,而其代表人物科勒认为学习者是通过对情境的“顿悟”来学习的。构建主义流派的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进行认为学习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的意义进行构建,如同皮亚杰的“顺应”的概念;第二种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改造与重组,如同皮亚杰的“同化”概念;强调学习的合作,认为学习是个性化活动,也是社会性活动。
而桑代克认为学习是情境与反应间的联结,是个体在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的不断尝试。由此,他提出了学习试误说,并且认为学习的生理机制就是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他认为,个体面对新情境时会产生很多的行为反应,其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错误尝试,唯有那个偶然的正确反应才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于是经由效果律和练习律的作用,学习行为就产生了。
他还认为就其本质而言,动物学习和人类学习,是一样的,都是通过试误而产生的联结。所不同的是,人类因为大脑神经元的连接比较复杂精细而使得个体在面对同样的情境的时候会产生更多更精细的行为反应,并且人类善于利用表情等方式产生更多的联结,这些联结会产生观念、思维等。
桑代克的发现与研究是伟大的。他敢于将研究动物学习的技术与结论运用于人类学习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他的试误说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习的产生过程。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些学习确实是通过试误而产生的。当我们面临一个陌生环境的时候,我们会发出许多尝试性行为,而其中成功的行为,如同桑代克所言,也会强化我们的行为。通过桑代克的理论,我们也知道学习不能仅仅依靠简单情境的重复,必须要有及时的反馈,给予一定的后效,不然联结将不能得到加强。正如桑代克所说的一样,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联结的形成与加强。但是学习并不完全是联结。
限于一定的历史环境,桑代克的理论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争议的一面。
首先,很多心理学家批判桑代克具有机械论、遗传论的倾向。桑代克强调联结的练习律,认为反复的练习,并且是带有后效的练习,能够增强联结的强度;他忽略了人类心理的作用,忽略了意识的作用,具有机械论的倾向。对于联结的来源,桑代克的研究具有遗传论的倾向,他强调联结的来源之一是遗传,有一些原始联结是生而就具有的。
其次,桑代克在关于内部心理的作用方面的研究显得非常矛盾。他一方面承认内部心理的作用,比如否认学习就是简单的情境与刺激的联结,认为还要经过内部心理的作用;但同时他又忽略了内部心理的作用,将动物学习和人类学习等同起来,认为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具有连续性,而忽略了人类心理的重要作用。再者,他将联结分为许多的反应单元,简化了人类学习的复杂性,简化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
最后,他的试误说没有注意到人类学习的目的性。在面对新情境的时候,人类并不会像动物一样盲目地做出行为,而是具有一定目的地行动,人类会根据其经验和知识对新情境做出思维分析、推断,而不是盲目地一个一个地去试。因此说,人类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与主观能动性。但桑代克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虽然桑代克的理论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他对心理学界的贡献与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正如鲍尔和希尔加德所说的那样:“我们的行为,时代的命运和科学的证据没有青睐桑代克早起的观点,纵然后来的学者对桑代克的理论产生了争议,我们都应该承认,在科学领域内,批评是赞扬的最高形式。微不足道的理论是不值得批评的,它们只会受到轻视,然后在冷落中悄然离开。”
本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名著之一。当时,桑代克应康奈尔大学之邀,为学生讲授学习的起源的相关知识,后来集而成册,就形成了这本书。这本书也是桑代克将其动物学习的理论与技术用于人类学习之中的代表作;这本书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学术思想、观点以及风格流派,是研究桑代克联结主义心理学的重要参考著作。由此而言,翻译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即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首先,我知道了学习是什么。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联结,即在一个情境之中,个体通过尝试会做出的正确反应,这个情境与反应之间就形成了联结,这个联结强度的增加就是学习。当然,学习也意味着新行为的获得,而新行为的获得就意味着一些旧的行为的消失。就如同我们小时候喜欢用小勺子吃饭,而当学会了用筷子之后就会丢弃“用小勺子吃饭”的行为,而使用新行为。
其次,我知道了如何增强学习效果。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需要反复练习,经常进行。然而,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应用于学习,因此,要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而通过对该书的翻译或者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桑代克关于学习的几个重要论点,而这些论点则有助于我们提高学习效率。
桑代克认为,联结的不断重复能够加强联结的强度,但是力量并不是很大,即这样单纯的练习起不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而只有在每次重复之后给予及时的反馈,这样的重复收效才会更大。然而,在生活中,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点,在学习的时候仅仅是反复地重复,无论对错,无论效果,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如同背英语单词一般,朗读上千遍,其效果也是很微小的。这时候不妨试试桑代克的理论,在每次背完之后,自己在心中想或者写出这些单词,并参照标准,看记忆的是否正确——有了这样的反馈,单词的背诵就要容易很多。
而效果律对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有非常大的作用。所谓效果律就是在个体每次发出一种反应之后给予正确与否定的反馈,使之产生满意的状态或者烦恼的状态。唯有这样才能加强联结的强度。在这里,要区别桑代克的情境刺激与行为主义者的行为刺激。行为主义注重的仅仅是外部可见的行为,或者内在腺体的行为,而不关注个体的心理变化。也就是说,他们所认为的刺激仅仅是外部环境中的刺激。而桑代克认为的情境不但包括外界情境,还包括个体内在的情境。他认为,不但外界环境会影响个体行为,内在环境也会影响个体的行为,甚至外在环境还需通过内在环境的处理才能产生作用。也就是说,桑代克认为的反应不仅包括外部行为和腺体活动,也包括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或者观念的改变等。
效果律和强化是有区别的。虽然两者都强调在个体做出行为反应之后要及时地给予反馈、鼓励或惩罚等,但是效果律所强调的是给予反馈之后个体的心理变化。桑代克认为,是这种心理变化加强或减轻了联结的强度,而不是强化物或者惩罚物。但强化理论却认为,正是强化物或者惩罚物增加或减轻了联结的强度。
再次,我了解了学习、思维的产生过程。在书中,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基础是联结,而联结的神经机制是神经元之间的联结。思维和观念的产生又是在联结的基础上产生的。从某种角度看,我们生活中的所有学科,诸如哲学、数学等都是联结。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情境,针对每一种情境人们都要做出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和情境就形成了联结,而这些联结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性联结,并且一些比较抽象的符号联结还会形成观念。观念在心理方面的活动就是一种思维推理现象。所以就观念以及思维的本质而言,它们都是一些联结。也许桑代克对于这一点的论述显得有些简单,但是从一定层次上说明了思维的产生过程。
最后,桑代克还对我们的学习进行了一些预测。预测的结果表明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桑代克认为联结是会不断增长的,因为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会不断发展,而导致以后的学习会变得越来越简单,内容会越来越多。现在的状况确实很像桑代克的预测,我们现在学习的东西比以前多了许多,而且学习的工具也越来越多了。
这无疑是一本极具思想价值的书。在这本书中,充分体现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思想。他以联结主义为主线,论述了学习的产生、效果律的作用,以及联结的一些性质,并与行为主义的条件反射和科勒的顿悟学习进行了对比,非常精准地指出了条件反射和顿悟学习的缺点。
桑代克否认条件反射是学习的原型,认为学习是联结的特殊状态。他还认为,顿悟学习也是一些特殊动物的学习,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可以进行顿悟学习的,只有那些经过训练的灵长类动物才可以。而联结则是一种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动物与人类所共有的。这种联结是以具有从属性的两个事物为依据的,具有可认可性和可接受性两种性质。
这本书还充分体现了桑代克作为一名心理学家的科学严谨的精神。桑代克是动物心理学的创始人。在他之前的动物实验的研究方法仅仅是停留在秩事法和推论法。秩事法是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缺乏主动性,不能有效地控制实验条件;而推论法是一种解释资料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却受到秩事法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秩事法收集到的资料不够严谨,不能够进行因果推论。在桑代克的动物实验开展之后,秩事法被实验法所替代,这以桑代克的专著《动物的智慧》为信号。本书中所描述的所有的实验例子,无论是以动物为测试者的实验,还是以人为测试者的实验,都很充分地体现了桑代克作为一名实验心理学家的严谨精神。他以严谨的实验解释了动物学习的过程,以及人类学习的部分真相。
人无完人,理论也没有完美的理论,桑代克的理论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他过分强调联结的作用,而忽视人类的独特性。人是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其联结也应该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桑代克的联结理论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学习行为。例如,对顿悟的解释就不够完罄。
爱德华·李·桑代克所著的《卓有成效的学习方法(康奈尔大学最受欢迎的学习课)》中汇集了新的学习科学出现以来最为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是学习科学这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第一本集大成的论著,正是这本书将许多人带入了学习科学这个新的领域。这本书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学术思想、观点以及风格流派,是研究桑代克的学习心理学的重要参考著作。
《卓有成效的学习方法(康奈尔大学最受欢迎的学习课)》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代克的名著之一。当时,桑代克应康奈尔大学之邀,为学生讲授学习的起源相关知识,后来集而成册,就形成了这本书。这本书也是桑代克将其动物学习的理论与技术用于人类学习之中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