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光辉岁月不说再见(香港音乐时光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毛球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了解香港音乐史必读——全方面盘点香港音乐的黄金时代,再现电影《港囧》追忆的逝水年华。回顾1883-1999历年劲歌金曲,揭开幕后乐坛传奇:陈奕迅之前,被封神的香港歌手都有谁?香港乐坛为何再难出天后?张国荣与谭咏麟的一哥之争究竟是何真相?每一首歌,都有一个故事。

怀旧文艺小清新必读——每一首路过心上的粤语歌,都是一封时光藏下的情书。每一首曾经感动我们的歌背后,都有一段触人心弦的故事,每一段关于港乐的动人故事,都是属于你我的共同回忆。

毛球编著的《光辉岁月不说再见(香港音乐时光书)》是一本可以听的音乐书。本书与网易云音乐密切合作,读者扫描书中每章节中的二维码,即可收听本章中所有提及的香港音乐的高清原声。此外,网易云音乐人气主播李青作序,专门制作一期节目推荐。

内容推荐

毛球编著的《光辉岁月不说再见(香港音乐时光书)》是一本记录了香港音乐盛衰史的时光书。知名乐评人毛球(原名苗欣宇)以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穿越30年时空,回到香港音乐的黄金岁月,从第一首流行粤语歌的诞生,到张国荣、梅艳芳、谭咏麟的登顶时代,从四大天王的光辉岁月,到落幕的孤注一掷,每一首曾经感动我们的歌背后,都有一段触人心弦的故事,每一段关于港乐的动人故事,都是属于你我的共同回忆。书中还有精心制作的伴读歌单,扫码即可聆听书中提到的音乐,原声演绎,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目录

Chapter 1 风起

 1983 港乐一夜春风来

 1984 情爱听来太赤裸

 1985 雅皮隐者林子祥

 1986 不可不缺许冠杰

 1987 乐队井喷浮世绘

Chapter 2 浪潮

 1988 温拿乐队探路者

 1989 千夕之争梅艳芳

 1990 谭张争霸无赢家

 1991 四大天王平秋色

 1992 天后之后无天后

Chapter 3 降温

 1993 纯真末路陈百强

 1994 天王杀手过江龙

 1995 孤注一掷救原创

 1996 巨星落幕不胜寒

Chapter 4 冷寂

 1997 回光返照尽余晖

 1998 唱片产业大滑坡

 1999 宝丽金沦陷背影

Chapter 5 前路

 回归音乐:小众文化渐复苏

 离港北上:全能艺人的尴尬

 格局博弈:明争暗斗颁奖礼

后记:不说再见

试读章节

Chapter 1 风起

1983|港乐一夜春风来

1967年11月19日,一家免费收看的电视台在香港开播。

当时,香港已经有一家电视台,叫“丽的映声”,它就是今天“亚视”的前身。那时候的“丽的”是有线电视,最初每月每户收“电视费”25港元。这点钱在今天勉强够吃一顿中饭,但看看统计数据我们就会知道,有线电视在当时的香港算得上是奢侈消费:1971年,香港家庭收入中位数为708港元。

免费电视台的好处就是架起天线就能收看,不用交钱,因此香港人通称这家电视台为“无线”,它就是今天的TVB,正规的称呼应该叫作“电视广播有限公司”

TVB的创始人有三个,一位不为人知,一位广为人知,还有一位是2014年刚刚离去的传奇。

不为人知的那位是祁德尊爵士。他是个英国人,因为服役到了香港,“无线”开张时他还是和记洋行的老板,1975年和记由汇丰银行接管,1979年转售给了李嘉诚。

广为人知的那位是利孝和。他的父亲利希慎是早年间港澳有名的“公烟(鸦片)大王”,后来香港政府宣布禁烟,他投资买来建厂的铜锣湾地皮只能转向经营,因此,留给儿子利孝和的是地产生意。利孝和是“无线”创办初期的董事会主席,“无线”搞台庆等大型活动时经常请出来做嘉宾的“利太”,就是他的夫人。

1980年利孝和因心脏病去世,“无线”的主席换成了第三位创始人,他就是那位刚刚离去的传奇,人称“六叔”的邵逸夫。

邵逸夫以前是玩电影的,所谓“邵氏出品,必属佳片”说的就是他的邵氏影业王国。不过,这时的六叔已经把主攻方向转向电视业。对这个转型,当时很多人说六叔不务正业,但现在看起来,他是位相当精明的商人。

全港总共只有90家影院,如果纯粹依赖本地市场,一部电影能收回成本就算不错。以当时的条件,投资电影盈利的办法一是对海外发行,二是在本地搞垄断,说白了就是控制院线。不过,院线这东西有钱就能玩儿。1985年,杨紫琼的前夫——富豪潘迪生的德宝公司接手了邵氏影业的在港院线,立即与嘉禾、新艺城并肩成为香港上世纪80年代三大电影公司,可最后怎么样?1992年就歇业了。可以说,邵逸夫在邵氏院线还值钱的时候找到了有钱的接手人——顺便说句八卦,杨紫琼和潘迪生结婚的时候,邵逸夫是主持人;而他们离婚的时候是1991年年底,所以历来有人半开玩笑地说,德宝公司简直就是潘迪生为了追求杨紫琼建的。

在众多关于邵逸夫的传记作品中,无一例外地提到了他一生的两个关键词:眼光和精明。  邵逸夫的眼光在于他经常能提前十年看到未来的市场。别人投资电影的时候他买地、建片场,别人建片场的时候他在培养导演和演员,别人卖电影的时候他在全球各地建院线,他的电影王国还没走到巅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进军电视业。

若说邵逸夫的精明,就在于他太懂传媒和香港本地市场了。

香港的娱乐,观众喜欢什么,投资人就玩什么。当年邵氏影业的两大王牌导演李翰祥和张彻,一个拍风月,女主角个个都是肉弹女星,一个搞武侠,主演的衣服动不动被对手抓破,对手太菜就只好自己主动撕开,总之导演要想方设法让主演露出各种肌肉,说白了都是对观众的口味。

精明的邵逸夫自然明白香港本地的电视观众想看什么。1978年郑少秋与赵雅芝版的《倚天屠龙记》改拍了结尾,为什么?这是“应观众要求”。到了1979年的《网中人》,玩法更高级了,让观众投票,“顺应民意”地让欧阳佩珊被利斧劈死,成全周润发和郑裕玲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甚至让观众们欣赏到了香港电视剧史上惊世骇俗的一个镜头:周润发和郑裕玲长达35秒的KISS。

到了1980年,“无线”与“丽的”有过一次电视大战。当时,“丽的”的几部电视剧收视率奇高,为了和“丽的”抢观众,“无线”的做法简直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将正在播出的电视剧《轮流转》腰斩,并立即启动新节目。“腰斩事件”开了香港电视史的先例,也使《轮流转》成为唯一一部没有结局的剧集。但这部电视剧成全了几个人,演员阵容就不必多说了,值得一提的是5个编导里,有一个叫杜琪峰,13个助理编导中,有一个叫王家卫,还有一个是鞠觉亮。

争观众、抢市场是个砸钱的行为,以邵逸夫的精明,分蛋糕不如做蛋糕。在1971年,他这边当着“无线”的股东,那边又用自己手中的邵氏影业和“无线”合作,创办了艺员培训班;1973年,“无线”又开始举办香港小姐竞选。两项投资下来,“无线”不仅把娱乐圈做大,还培养了一大批日后香港影视圈的天王天后。

邵逸夫在“无线”的操作手法,实际上和他玩电影的时代差不多:抓住观众口味就抓住了客户,造星就有了票房保障,两下结合,造出来一个巨大的娱乐市场,也造就了香港流行音乐的黄金期。

香港资深音乐人黄霑有篇博士论文《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在论文中他将香港粤语流行音乐的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1984~1997年被他称为“滔滔两岸潮”时代,而之前的十年(1974~1983年)则为“我系我”时代。“我系我”是黄霑的名作《问我》中的一句歌词。这首歌在当年很红,和它有关的事物几乎都可以载入香港文化史。比如,它出现在1976年的香港电影《跳灰》中,这部电影被视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先驱,还有人说它是香港电影中首部真正的警匪片。但《问我》再红,也只能屈居《跳灰》的电影插曲位置,因为主题曲也是香港文化史上的经典——《大丈夫》。P3-6

序言

和理想,不说再见

香港,永远像一句美丽的口号挥不去。我只去过那儿一次,比罗大佑从台湾出走香港、赢回创作空间晚了二十年。

在我所有的旅行记忆里,香港是独特的。从来没有哪个城市,在去之前我就已经熟悉了它的历史表情和人文场景。从《狮子山下》到’《铁塔凌云》,听过那么多经典的歌曲,我只想亲眼确认香港究竟是个孩子,还是个成人。这里有树一样的高楼,也有楼距间隙中的真实生活。这里安置了无数的商业中心、茶餐厅,和将近七百多万的人口。一个能生产出如此海量影视剧、流行音乐、武侠小说和光鲜明星,并且能影响整整两代人的华人城市,或许唯一可以与之媲美的只有老上海而已。

殖民地的前世和五十年不变的今生,构成了香港在大时代中的独特呼吸。黄霑用时间界限划定香港流行音乐的两个时代:一个是从1974年到1983年的“我系我”时代,一个是从1984年到1997年的“滔滔两岸潮”时代。两个时代的交叉口,基本上是港乐和港剧进入内地最活跃的时期。香港,活生生地站在乍现曙光的内地面前,像一个生机勃勃的孩子,咬着口香糖,微笑着,光芒万丈。

“我系我”时代的香港是个孩子,改革开放后的内地也是个孩子。两个孩子的交往,像是一个带着另一个见世面。从电影《生死搏斗》里的摩天大楼和男主角的喇叭裤,从电视剧《霍元甲》的武侠风到谭咏麟的引进版磁带《爱在深秋》,香港文化给内地观众带来了有史以来最宏大的一次自觉的文化洗脑。两个孩子带着各自的理想主义,在合适的关口相互交汇,掀起浪奔浪流。

彼时的香港,流水线女工和写字楼白领共同组成了这座城市的新面孔,磁带里的谭咏麟正在取代黑胶中的许冠杰,张国荣唱着《人生的鼓手》,陈百强的音乐像是加入了新口感的传统凉茶,而梅艳芳,还站在“百变女王”的前夜。等到达明一派唱出《迷惘夜车》,太极乐队写下《留住我吧》,夏韶声有了《说不出的未来》,《狮子山下》渐凋零,香港音乐的黄金时代也逐渐逝去。彼时的内地,我们有了崔健,他喊出《一无所有》,成为一代人的心声。再后来,走进“四大天王”时期的香港,已是一个疲惫不堪的商人,顾嘉辉、黄霑成为过往,旧式的江湖气度在全球化浪潮面前,坚韧地恪守着最后的挽歌。

从来没有个国家的流行音乐启蒙是依靠打口带和走私带,我们恰巧成为这个唯一。不得不说,香港流行音乐在我们的成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些熟悉的旋律,见证了青春期里的悲喜交加;那些熟悉的歌词,倒映着成长中的时时刻刻。

深夜里读完毛球的初稿,像坐上一趟每个人自己的港乐绿皮火车,窗外滑过一帧帧关于港乐的前世今生。搭上这列火车,有乡愁驻足,有缅怀呈现,有感怀出没,有美好流连。

当我坐在咖啡馆写下这篇序言时,发生了一起内地游客在香港购物引发冲突、被殴致死的恶性事件,我伤感地发了一条朋友圈状态:香港,曾经是纯真的孩子,今天俨然是盲目的成年。香港,你如今傲慢的眼神让我不适,你曾经执着的理想却又令我心生敬佩。于你,我心怀复杂,常常不知内心的时针落在哪个位置。

谭咏麟是我第一个全面认识的香港歌手,张国荣是我最尊敬的香港艺人。香港的过去像谭咏麟,是个捕风的汉子;香港的今天像张国荣,荣耀渐渐流逝。无论如何,我都不想放下你,想和你一起,和理想不说再见。

著名DJ、音乐评论人李青

2015年10月20日

后记

既然岁月留不住

2015年5月1日,广东广播电视台“城市之声”启播了一台回顾香港流行音乐的节目,名叫《夸粤流行》,这是目前为止,回顾香港流行音乐整个历程的最全面的节目。节目的顾问说:“当年在香港娱乐业最发达的时候,我就曾经许下心愿,希望将来退休后能重回电台节目,每天放放粤语老歌黑胶碟。”这位顾问叫郑丹瑞,1987~1997年十届“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的金牌司仪,说这话的时候,他已经61岁。

岁月让当年的英俊小生成为了爷爷级别的顾问,然而61岁的郑丹瑞还算年轻的,他请到了两位古董级音乐人为这档节目创作了歌曲,名字叫《粤唱越响》。

作曲人68岁,林子祥,香港流行音乐从英文歌过渡到中文歌的亲历者,香港流行音乐黄金期到衰落期的见证者。填词人年龄更大,74岁。

张国荣有一张至今被奉为“无法超越”的唱片《Salute》,在其中《似水流年》的文案里,他是这样写的:“好一个喜多郎,好一个郑国江,好一个梅姑姑。”给《粤唱越响》填词的74岁老人,就是郑国江。不知道张国荣写下“好一个郑国江”时,会不会想到一段往事——据说1981年时,郑国江的一首词要价3000元,但张国荣只付得起一半,郑国江没有难为初出茅庐的张国荣,给他写了《鼓手》。再之后,郑国江填词的《风继续吹》奠定了张国荣巨星的地位。然而,从张国荣的赞叹来看,他更喜欢的歌词是1985年的《似水流年》。

这首弥漫着淡淡怀旧气息的歌曲,最后一句歌词是“情怀未变”。而在《粤唱越响》这首以回顾流金岁月为主题的歌曲中,郑国江再一次使用了“情怀”这个词,他在歌词中写道:“情怀共意念,传送岁月长。”

1985年的《似水流年》中,“情怀”是“怀旧”的方式;

2015年的《粤唱越响》中,“情怀”已经是“岁月”的注脚。

跨越了20年的“情怀”,它们有区别吗?

也许有,“情怀”是《似水流年》的“卖点”,而《粤唱越响》的“情怀”是不能“卖”的,它是一位老人回顾岁月时的微笑,没经历过的人,这笑容,你买不到。

20年,已足以让人聆听岁月的声音。岁月的声音,轻易听不到,也无人可以形容,因为听到的人,只不过心领神会地一笑。

郑丹瑞写文说,《粤唱越响》是林子祥先写了曲,交给郑国江填词的。不知道这两位老友是否有过交流。但我相信,郑国江在听到曲子中的3个音符时,已经知道林子祥想让他填上什么样的词,于是,他领会了这个暗示,在歌词中写下了3个字——“散芬芳”。  只有这样经历了香港流行音乐从无到有、由盛转衰的老友,才有这样的默契;同样,只有那个年代的古董级歌迷,才能听出这3个音符和它对应的歌词。在《粤唱越响》中,林子祥暗示给郑国江的3个音。“抄袭”他《活色生香》中的旋律,“香槟酒升起的泡,散芬芳”的最后3个音。而歌词,当年正是出于郑国江之手。见到这3个音,郑国江已经明白,林子祥让他写哪3个字。

有人说,“散芬芳”可能就是这个和音团体名字的由来:1981年,钟定一、刘天兰、岑建勋、陈国新等人组成的一个和音团体,取名叫“散芬芳”。1983年,他们录了一首歌,名字也叫《散芬芳》。

新一代的歌迷恐怕已经不知道这段往事,甚至对资深歌迷来说,它也渐渐随着岁月流逝,淹没在生活的柴米油盐和生命的人来人往中。只是,有时候,在安静的咖啡厅里,在熙攘的大街上,在夜深人静的独处时,我们的耳边会蓦然响起一段古老的旋律,让我们顺声哼唱。那些深深刻在脑海中的金曲,只要响起几个音,就会漫延流淌成一段岁月。

唱着唱着,岁月就开出一朵花来,散芬芳。

唱着唱着,我们就笑了。

这微笑,是岁月留给我们的默契,我们已经学会和岁月的美好默契地尊重,已经学会和岁月的不堪默契地和解,已经学会在怀念过去的时刻,顺便想想岁月留给我们什么。

这就是《似水流年》和《粤唱越响》中,同样使用了“情怀”的歌词,表达的却是不同的蕴涵。

“散芬芳”和音团录了《散芬芳》后一年,成员刘天兰和岑建勋结婚,4年后离婚,但他们留下了一个女儿。很多年过去,2010年,陈奕迅在他的演唱会里请一位和音歌手独唱了一首歌,这位和音歌手就是他们的女儿岑宁儿。

对岑宁儿来说,她走过了父母曾经的路。这种亲自走过的路,才是传送岁月的情怀,而不可能是口头的表达,更不是可以卖的噱头。

事实上,情怀是无法口头表达的,对我们来说,听到岑宁儿的声音,就听到了岁月告诉我们的那一点东西,说不清楚这是什么,但我们默契地微笑了,并闻到了往昔岁月酝酿着的芬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6: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