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道始祖千利休的书不计其数,赤濑川原子著郑民钦编译的《千利休(无言的前卫)(精)》这本薄薄的小书在其中占有特殊位置。它出自前卫艺术家赤濑川原平之手,从独特的角度映照出五百年前桃山时代的茶人千利休作为前卫艺术家的面貌;它拨开了茶道史用枯燥考证与繁缛形式搭起的层层迷雾,直探茶道发生当初的活生生的现场,并将其与当下最鲜活的前卫艺术在精神层面进行对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千利休(无言的前卫)(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日)赤濑川原平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关于茶道始祖千利休的书不计其数,赤濑川原子著郑民钦编译的《千利休(无言的前卫)(精)》这本薄薄的小书在其中占有特殊位置。它出自前卫艺术家赤濑川原平之手,从独特的角度映照出五百年前桃山时代的茶人千利休作为前卫艺术家的面貌;它拨开了茶道史用枯燥考证与繁缛形式搭起的层层迷雾,直探茶道发生当初的活生生的现场,并将其与当下最鲜活的前卫艺术在精神层面进行对接。 内容推荐 赤濑川原子著郑民钦编译的《千利休(无言的前卫)(精)》讲述了:怀着不可思议的热情在路上搜寻无用之物的作者,蓦然与四百年前开创茶道的大宗师千利休不期而遇。于是绕开茶道史的繁文缛节,走进茶道发生之初的鲜活现场。无言与饶舌,草庵与金屋,大陆中心的价值体系与新的美学价值的革命性发明。小到极致的茶室,原来也是以小见大的思想运动的实验室。 目录 序 茶道入门 日本人与茶 利休与茶道 反利休的“利休粉丝” 无言的艺术 I 椭圆形的茶室 一 通往利休的道路 回归日常的力量 从前卫的消失点看托马逊 与利休邂逅 家元打来电话 二 浓缩的艺术 学习历史 对细部的偏爱 微型化的向量 北野武与马龙·白兰度 黄金的魔力 桃山时代的反正统派 三 椭圆形的茶室 利休与秀吉的地位逆转 平衡者秀长之死 茶道攻势的恐怖 椭圆形的茶室 Ⅱ 利休的足迹 一 从坍到韩国 时尚的城市——坍 坍的港口遗迹巨石群 待庵的秘密 二 从两班村到京都 在两班村看到膝行出入口 糊纸的合理性 老干虬曲的植物 时间的魔术 醍醐寺赏樱 对金茶碗的感触 Ⅲ 利休的沉默 一 茶道之心 活着的不安 旧报纸的安宁 清洗厕所里的水龙头 钱包里的仪式 发现里维拉物件 时间宽裕的竞技 托盘形状的日本列岛 二 利休的沉默 意思的沸点 沉默的诞生 不肖弟子 三 “我死之后,茶道衰微” 和服的行列 形式的蜕壳 保罗·克利的陷阱 织部的扭曲力 前卫的民主化悖论 终章他力的思想 现场的力量 身体融入自然 后记 试读章节 其实什么是前卫艺术?就是将以“艺术”这个词为代表的审美思想、观念,与日常感觉直接连接在一起的行为。 “艺术”这个词虽然出现在近代,但后来被称为“艺术”的内核早就分散在声音、色彩、线条、形状、壶罐、图案、雕刻、故事、歌曲、乐器、舞蹈等各种各样的形式里,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当然这些在生活中都是单纯的娱乐、放松、显示本领、消磨时间,几乎与人类的存在同时发生。应该说,在众多动物中最擅长纯娱乐、纯消磨时间的那一种实现了向人类的转变。这些单纯的东西里含有某种可被认定为艺术的因素。显示本领也好,消磨时间也好,一旦深入下去,就会产生与日常性大不相同的景象,给予人某种异常的兴奋刺激。对宗教的力量已经深有感受的人类开始把这种从日常生活中浮现出来的“表现物”与宗教重合在一起,并加以崇拜。 如此一来,原本从日常生活中涌现出来的东西,成为游离于日常之外的“特殊物”,被供奉在更高的地位上。就是说,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掠夺了艺术,“艺术”这个概念从此凌驾于人们的头顶之上。 犹如被放人远心分离机中,混合的液体按照各个物质的密度不同分离出来,显示出各自的轮廓,产生各自的形态。大学之所以分为宗教、艺术、哲学、经济、工学、政治等学科,源于西方。西方是独立自主、分离分析的鼻祖。 其实,在艺术的概念出现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要从这个概念“掉头”的前卫艺术。就是说,从日常生活的混合液中分离独立出“艺术”这个概念时,其内部已经具有重新回落日常生活的力量。 具体地说,19世纪产生的印象派绘画就是这种力量。它把一直高高在上的绘画一下子拉回到日常生活中。之前的绘画都以脱离生活作为价值的判断,画面的内容必须是伟人、历史大事件或者雄浑宏伟的风景,即使偶有描绘百姓日常生活的景象,也是在伟大的构图、伟大的采光构思下表现其伟大的瞬间。 把这些“伟大”一笔勾销的正是印象派绘画。它运用普普通通的光线描绘普普通通风景中普普通通的瞬间。这些司空见惯、平凡无奇的景象原封不动地被搬到画布上,造成巨大的冲击。与其说是描绘对象的冲击,不如说是“伟大的绘画”遭到摧毁所造成的冲击,人们感受到新生的日常性的巨大力量。 印象派画家们享受在画布上涂抹颜料的快乐远胜于创作“伟大绘画”的荣誉。他们一头扎进单纯的快乐、单纯的消磨时间里,勇猛殊死地向着日常生活“回归”,甚至几乎回溯到人类艺术的原始状态。 就这样,当艺术作为概念被分离出来的时候,意外地催生了前卫。这是一种将分离出来的概念重新拉回与日常感觉相连接的力量。这一点对我们思考千利休的行为十分重要。 前卫艺术后来发生各种形式的变化,但始终都是紧密贴近日常感觉的尝试。 印象派之后,例如超现实主义派,就是努力深入人的意识深层。其绘画多是茫然不可捉摸的梦幻景象,但在画的中间或者边缘,会出现意味着人的意识深层觉醒的日常性物品,类似小道具。 达利的熔化的钟表、成群的蚂蚁、汤勺、电话听筒。 基里柯的火车头、阳光直射的影子、饼干、橡皮手套。 马格里特的法国面包、苹果、烟斗、长筒靴。 恩斯特的摁压颜料的压印法,把纸张直接铺在纹理木板、马口铁工艺品上用铅笔摩擦的拓印法。 P22-24 序言 我们现在一般都要喝茶。茶是饭后清口的饮品。当然,白水、麦茶也都可以清口,不过,和食料理饭后最好的饮品还是绿茶。即使不是享用高档的和食料理,而是如盐烤竹荚鱼、金平牛蒡、腌白菜等,还有如凉拌菠菜、烤紫菜、纳豆、腌萝卜、豆腐酱汤……写起爱吃的东西来欲罢不能。这些日本传统的家常便饭,在饭后想喝的还是一杯绿茶。因为绿茶与吃过这些饭菜之后的口感最相宜。 中国菜比较黏黏糊糊,而且油腻,饭后适合喝乌龙茶、花茶。将肉类大快朵颐的西餐,饭后适合喝咖啡或者痛饮一杯不兑水的烈性威士忌。经过漫长历史的摸索,各地都挑选出最适合本地饭菜的饮品。 但是,茶在日本,已经超越单纯的饮料的范畴,发展成为一门“道”——茶道。我小时候对此曾百思不得其解。如果从小生活在茶道的环境里另当别论,但现在日本人一般的家庭说到“茶”,只是单纯的饮料。 例如酒就不是单纯的饮料,它会产生“醉”的特殊状态,所以探究这种状态的动机可以理解。但探究茶这种单纯饮料的动机是什么呢?想一想就觉得不可思议。 又如出家门步行到车站乘坐电车。步行是移动的手段,如果将单纯的步行变成一种享受,那就是散步。但没有人去研究“步道”或“步行道”。 单纯的散步令人愉悦,可以缓解大脑活动过分活跃时想把一切凝固成思想的倾向。单纯的茶的功效也是如此,为了缓解酒足饭饱之后的疲劳,用如同散步一样的节奏感,慢慢品尝一杯热茶。这杯茶就产生并非凝固剂而是溶解剂的功效。 然而,在日本历史上,将单纯的茶推向极致,创造出了“茶道”。本应具有缓解功能的茶却凝固成一种思想,令人感觉本无可能的事却发生了,于是茶变成与散步截然不同的东西。 研究绘画,或者歌舞、音乐、武术、学问等,都会产生一种思想结晶,这可以理解。而单纯的喝茶能成为一种思想,可以说不可思议,滑稽,然而也是痛快之举。 这种凝固成型的茶的世界就是茶道,这已经成为日本人的常识。想起来本应不可思议之事,如今却不假思索,众人皆知。利休与茶道 一说到茶,就令人想到千利休。我是在上小学或中学的课堂上学到的,知道安土桃山时代出了个了不起的茶人,名叫千利休,他开创了茶道。这个干利休后来被太阁秀吉Ⅲ命令切腹自尽。 我不懂得茶人是什么,觉得茶人泡的茶也不过是茶,但他为什么会被迫切腹呢?自杀应该很痛吧。 这是我中小学时候的真实想法,虽然什么也不懂,但对“切腹”的疼痛留下深刻的印象,似乎单纯的茶变得不再单纯。因为茶道而遭此磨难的千利休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长大以后,知道“茶道”的另一种柔和的叫法是“茶汤”。开创茶道世界的并非千利休一人,第一个对茶力的提高,可以自由进出体内的“气团”也逐渐变大。 我见过这样一个人,他用手比画西瓜大小的圆形,告诉我说现在已经练到这么大的气团可以出入体内。气团是无形的,他的手做出抚摸这个大圆球的样子,说圆球不会呈现物理形态,但自己心里明白。 他的话很有趣,因为他试图用看得见的形状解释看不见的东西,而且对自己的解释满怀信心。他相信可以让一种东西进出自己的体内,这东西的形状像西瓜,因为是无形的,无法让别人看,也无法用语言表达,只好做出抚摸圆球的样子。 茶不也是这个样子的吗? 利休的时代,“艺术”这个词尚未出现,要研究未分化的泛艺术状态,也就是像那位气功师所说的“西瓜球”那样的东西。那个时代茶人们经常举办茶会,互相邀请,一起品尝,在这个过程中,将看不见的“圆球”逐渐变大。这“圆球”从右手出来,放在茶碗里,用茶筅搅拌后拿出来。别人也是用右手把“圆球”放人体内,运转一圈后从左手出来,然后双手捧着观赏。这双手把茶室里无处不在的“茶气”吸收过去,再弥漫开来。这样互相感受别人的“气”——“我的已经这么大了”,“是嘛,我的才这么大”……互相展示这种看不见的东西,有的如西瓜那么大,有的如橘子那么大……我想,茶的世界里发生过这样的事。 在这个沉默寡言的世界里,千利休算是能言善辩者,所以在大家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同时也让能说会道的秀吉感到自卑。这两个人,世称政治与艺术的对立、争斗,撇开其他相关因素,首先在这里就泾渭分明。一个以声音说服大众,一个以无言征服人心;一个是语言经济的支配,一个则穿越这种经济。 无言的世界与饶舌的世界,二者总是在互相推挤冲撞中演绎着兴衰胜败。这世间,有的地方无言当道,有的地方饶舌盛行。此时此地是什么样的世间,只要你凝神倾听自会懂得。 后记 在电影《利休》的剧本基本脱稿的时候,出版社找我谈出书的事。我说自己撰写有关千利休的书,简直就像sF一样,双方交谈甚欢。虽然我写过一部电影剧本,但就我的特殊情况而言,在研究千利休这个领域,也只是从托儿所进入幼儿园的水平。 好吧,我心想幼儿园水平的“千利休”也很有趣,也许尚无前例。总之先进行“采访旅行”吧。 于是去了坍。其实也没想去了会怎么样,而是为了自我欺骗。反正一步一步往前走,造成既成事实,给自己加压。 不过,这样子是写不出一本书来的。 “怎么样?稿子差不多了吧?” 接到催稿的电话后,我与责编见面,准备推辞,什么写不了、不合适、负担太重、写出来的东西会挨骂……一大堆理由。然而,就在我打退堂鼓的时候,注意到一起当时已经公开报道的连续拐骗杀害幼女刑事案。被捕的罪犯行径令世人震惊。而让我震撼的是隐约感觉到他犯罪的背景中存在着过去前卫艺术的余波,或者说残渣。 大概类似于前卫艺术的黑体辐射。 宇宙大爆炸时候的超高热现在变成宇宙3K微波辐射,充满整个宇宙。同样,我的印象是仿佛看到整个社会充满前卫艺术的3K辐射。 就在这个瞬间,利休的“我死之后,茶道衰微”这句话突然浮现在脑子里。 就是说,我在思考利休的时候,这句话作为命题总会浮现出来,并且不断扩大延伸,与产生犯罪的日本现状联系在一起。我就这么不管不顾地说着。 那就把它:写拙来吧——还是多亏这位责编如此大胆地劝导;既然如此,那好吧——我也无所畏惧地答应下来。 我进入了创作轨道,两个月以后,本书写到现在这样的程度,而犯罪的项目最终包藏于本书的背面。 本书作为资料毫无价值,只是写出自己心目中的利休。我想,这是因为利休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保持活力,所以才能写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成为通过利休观察当今社会的书籍,实出作者意外。 没有参与电影《利休》的工作,就不可能有这本书。我向邀我参与电影《利休》的敕使河原宏导演以及当时给予我各种建议的诸位朋友,还有让我进行这次无所畏惧的冒险的编辑川上隆志先生表示谢意。谨以本书奉献于利休400年祭。 赤濑川原平 1989年12月19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