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小世界(精)/中国书籍文学馆》为“中国书籍文学馆”丛书之一。文坛虽然热热闹闹,但终究是一个一小世界。《文坛小世界》作者孟繁华从不同的视角,来考察和审读文坛的种种现实,有人文的,有精神的,有现实的,有先锋的,无论从什么视角,都别开生面,告诉读者一个不一样的文坛,一个鲜活的小世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坛小世界(精)/中国书籍文学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孟繁华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坛小世界(精)/中国书籍文学馆》为“中国书籍文学馆”丛书之一。文坛虽然热热闹闹,但终究是一个一小世界。《文坛小世界》作者孟繁华从不同的视角,来考察和审读文坛的种种现实,有人文的,有精神的,有现实的,有先锋的,无论从什么视角,都别开生面,告诉读者一个不一样的文坛,一个鲜活的小世界。 内容推荐 《文坛小世界(精)/中国书籍文学馆》大都是孟繁华近年来发表于报刊的文章,按内容大体分作五辑:“人与事”,是写老师或朋友的。有的虽然也是书评之类,但原著述及的事情都是常理常识,且有趣味,因此凑成一辑;“读小说”,因为专业原因,几乎每天都与小说打交道。这类文章最多,选些有些意思的编辑一辑,别无深意;“后”时代,议论的是与“70后”、“80后”年轻一代有关的文学问题和作品。他们已经成为文坛的“新势力”。“看文坛”,大都与文坛切近的讨论或话题有关,是否属于“言论性”也未可知;“序与跋”,是近年为朋友写的序言以及他自己著作的“后记”。 目录 第一辑 人与事 谢冕先生的性情 一个歌者的浩茫心史 从北京到沈阳 新世纪的新青年 吴玄和他的“恶之花” 儒雅的诗人诚恳的朋友 小叙事与大历史 山岩上刻满的都是情和义 令人感动的是文化理想 “姓黄的河流” 在精神的云端拥抱生活 厚今不薄古守正即创新 关于“母爱”的忏悔录 让爱成为精神疗治的良药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大清的覆灭与“越轨的笔致” 休提纤手不胜兵执笔便下风华日 迷人的七都 第二辑 读小说 从高加林到涂自强 太行深处民间秘史 无边的痛苦与想象的长虹 都市深处的冷漠与荒寒 在历史与虚构之间 重临小说的起点 追问“红尘”的共同困惑 秋日的忧伤与温婉的笔致 荒诞的生活像诗篇 社会密码与文化记 为什么对“缓慢”如此迷恋 “现代”欲望与乡土的“溃败” 生活的深水区人性的纵深处 《云端》与历史边缘经验 当个人的历史已无法书写 本土文化资源的现代之光 “70后”的身份之谜与文学地位 在绝望的尽头看到光 第三辑 (后)时代 “清”的美学和批判 话语狂欢与“多余的人” 一个“报信的人” 后先锋时代的先锋写作 风雨飘摇中的历史与人性 花季的焦虑与校园病 两种文学的交融或嫁接 这一代人的爱与狂 少年的感悟 第四辑 看文坛 新人民性的文学 当代文学地理学与地方性经验 文学大东北:地缘文学的建构与想象 非虚构文学:走进当下中国社会的深处 文学经典与“伟大的小说” 一份杂志与都市文学 琴坛村的民主琴弦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 《五十度灰》和它的“神话”制造 隐士并未归去 媒体文化与精神生活的重建 内心的困惑 第五辑 序与跋 为了精致的写作和阅读 一份杂志与当代中国文学现场 文人的情怀、趣味与文化信念 地域风情与人文关怀 幽灵化的江湖王国 风声雨声读书声 三十年:携手走过青春 《众神狂欢》第三版后记 《坚韧的叙事》后记 《坚韧的叙事》韩文版序 《文学革命终结之后》后记 《谢冕的意义》后记 后记 试读章节 谢先生无疑是一位美文作家,他诗意的文章饮誉文坛。他崇尚文明、高雅和与美有关的一切事物。但他决不仅仅是一个“唯美”作家。他所接受的教育和传统以及他内心的要求,决定了他的情感方式和关注的问题所在。这和倡导“纯文学”的批评家们是大异其趣的。他有一散文名篇《永远的校园》,北大校长许智宏在2005年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引用了谢先生文章中的话。他说:正如谢冕先生在《永远的校园》中写到的,“……因为这里是一块圣地。从上个世纪末叶到如今,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集聚和呈现”。谢先生关注的是“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因此,他甚至反对为“唯美”而唯美的艺术,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各种奇异的文学观念还前赴后继此起彼伏的时候,谢冕先生重申了“文学的使命”。当“教化”成为文学唯一要求的时候,他反对“教化”,当文学的“教化”功能被要求抽空的时候,他却强调文学家行使这一职责。他发现了一些人对伟大文学家诸种言说的断章取义甚至偷梁换柱。这“有意的忽略”“不是装作没有看见,便是装作毫无所知,因为,这些话多少都在批判着他们的失去历史记忆和对事实的麻木不仁”: 加缪说:“为艺术而艺术的真理,其实不过是喊出了不负责任的声音罢了。为艺术而艺术是一位超然艺术家与世隔绝的消遣,确实也是一个人为的、专门利己的社会矫揉造作的艺术。这种理论的逻辑结果就是小团体的艺术,或者是那种靠着装模作样、抽象观念以及导致整个现实毁灭而存在着的纯粹形式主义的艺术。这样,少数几部作品打动了少数几个人,而多数粗制滥造之作则腐蚀其他许多人。最终,艺术便在社会之外形成,而与其活的根源却断绝了关系。渐渐地,即使是颇有名望的艺术家,也只好孤独寂寞。”他还说:“不负责任的艺术家的时代结束了。当艺术自由的唯一目的是保证艺术家安逸舒适时,它就没有多少价值了。”萨特的话同样强调了文学对世界的介入,指出文学并非与世无涉的事业,他说:“不管你以什么方式来到文学界,不管你曾经宣扬过什么观点,文学把你投入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他特别提出劝告:“作家应关心人们所写的时代,为同时代人写作,为改变我们周围的社会出一份力。” 谢先生是借助加缪的话来表达他的文学观念,也是用心良苦。我之所以原文照搬地大段引用,意思是说,谢先生这番话距今已经十几年过去了,但他忧虑的那些问题不仅没有得到缓解,而且愈演愈烈有增无减。在这个惊慌失措的“文化乱世”,文学正在失去它的精神方向。文学的英武气象已荡然无存,它的甜蜜和卑琐几乎惨不忍睹。它艺术上的成熟和气质上的卑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文学已经不再属于这个时代。 谢先生是一个热爱肖邦、热爱雨果、热爱雪莱的知识分子。他外在的达观性情不能遮蔽他内心深刻的忧患和批判意愿。他热爱美的事物,但通过美的事物他要暴露不能容忍的丑恶,他要通过美的事物让世界的丑恶有所顾忌无处藏身。因此,他的那些美文就不仅仅是“唯美”的告白。这就是90年代散文随笔中的谢冕。我之所以选择谢先生90年代的散文随笔来谈论他,是因为在一个大转型的时期、在一个慌乱而难以作出文化选择的时代,是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镇静、勇气和洞察能力的。他那个时期的文章为我们显像了另一个真实的谢冕: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家乡和朋友,同时这个世界的一切都与他有关的谢冕。 P6-P7 后记 我非常钦佩许多作家和批评家有多副笔墨,他们除了自己的专长或专业之外,还能写散文或随笔。他们兴之所至笔走龙蛇,天上人间信马由缰。每每看到这些朋友的这类作品,除了感佩之外也不由得心生悲哀——我除了写些了无趣味的批评文字之外,其他文体几乎“一贫如洗”。这大概也是我等所谓“批评家’’最不足为外人道的“难言之隐”之一。 我在给贾平凹的散文集《大翮扶风》写序言的时候说:“散文肯定是个迷人的文体,不然就不会有这样多的作家写了那么多的散文。散文又是一个最具挑战性的文体。在所有的文体中,散文应该是最古老的之一。从先秦开始至今不衰,男女老幼皆可为之,但文章一出,高下立判。所以散文又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文体,能写好散文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随笔可能比散文更随意,但写随笔的困难和散文几乎是一样的。好在年轻的朋友马季也是搞批评的,他理解批评家的苦衷,在组稿时虽然强调“可读性、幽默性,以‘杂’为佳”,但也允许“知识性、评论性”。如是,我便将近年发表的写得“随意些”的短文集中起来,姑且称作“随笔”吧。 本书大都是近年来发表于报刊的文章,按内容大体分作五辑:“人与事”,是写老师或朋友的。有的虽然也是书评之类,但原著述及的事情都是常理常识,且有趣味,因此凑成一辑;“读小说”,因为专业原因,几乎每天都与小说打交道。这类文章最多,选些有些意思的编辑一辑,别无深意;“后”时代,议论的是与“70后”、“80后”年轻一代有关的文学问题和作品。他们已经成为文坛的“新势力”。但我知道的情况不多,因此很可能说了些不着边际的话;“看文坛”,大都与文坛切近的讨论或话题有关,是否属于“言论性”也未可知;“序与跋”,是近年为朋友写的序言以及我自己著作的“后记”。这类文章有随意性,集中起来也只是纪念而已。 感谢年轻朋友马季的美意,感谢丛书的策划者和中国书籍出版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