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芦花如雪雁声寒(徐鲁散文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鲁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每一篇散文,都可能是作家自传的片段,也是他生命和生活的旅程。徐鲁最新散文选《芦花如雪雁声寒(徐鲁散文选)》收录他近三年来发表于各大文学报刊以及私家珍藏的五十多篇美文,表达的正是作家的生活和情怀。其间文字表现的美澎湃而有诗意,内容所传达的真亲切而悲悯,是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珍重,亦是对世道人心的关注,真实、真诚、真切,散发着散文的温暖与现实的“正能量”。

内容推荐

《芦花如雪雁声寒(徐鲁散文选)》是著名作家徐鲁的一部散文选,收录了他从2013年至今发表于各大文学报刊以及私家珍藏的散文新作。全书分为“杏花春雨”“故国山河”“雪泥鸿爪”“柳色秋风”四辑,用优美的文字去“发现”、传达作家的思想、旅程、生活等真实的生活,表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是一本“真实”而美好的散文集。

目录

辑一 杏花春雨

 山里的细妹子

 写了一辈子春联的人

 妈妈,你去了哪里?

 采茶鹧鸪天

 茶山空闻鹧鸪声

 春天的楠竹林

 火车,火车,带着我去吧

 爱此荷花鲜

 故乡的山泉

 杏花春雨江南

 山村七月槿花开

 春风最暖

 江南三章

 若有人知春去处

 布谷声声里

辑二 故国山河

 母亲的红雨伞

 苍松翠柏家国梦

 细雨中的沙湾镇

 中山舰往事

 金上京九百年

 铁马秋风大散关

 龙港风雨录

 夕阳下的赵州桥

 丽尼先生

 传家只为传书种

 世间已无谢无量

辑三 雪泥鸿爪

 伊萨河畔的书香

 外国文学图书馆的一个下午

 安娜的铃兰花

 格拉宁的散文步态

 金色的皇村

 孤星

 取道斯德哥尔摩

 火热的耐心

 但丁只有一个

 牛犊顶橡树

 芦花如雪雁声寒

辑四 柳色秋风

 秋到江南怀恩师

 忆徐迟老师

 散文的光芒与芬芳

 记诗人郑愁予

 翅膀下的风

 “春秋笔纵虎,风雨夜屠龙”

 长相忆,在安阳

 怀老画家杨永青先生

 朝花夕拾,灯火闪亮

 温暖的书缘

 黄叶掩盖的文化屐痕

 留得片瓦听雨声

 小书店之美

 但求小清新

 莼鲈之思

 鲜活的市井语言

 在冰心先生的慈辉里

试读章节

山里的细妹子

三十年前我大学毕业后,在鄂南的阳新县人民文化馆工作过几年。这是一个边区小县城,地处湘鄂赣交界的幕阜山区。我当时的工作就是深入幕阜山中的穷乡僻壤,去搜集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采茶戏唱本,也给一些乡镇文化站和乡村小剧团修改戏本,做一些创作和演出的辅导工作。这种身份当时叫“文化辅导干部”。

在幕阜山中的崇山峻岭间走村串户的那些年的生活,是我迄今“最接地气”的一段生活。那时候有一些偏远的小山村还没有通上电,需要走夜路时,房东老乡就会举着松明子火把或点上“罩子灯”,给我引路和照明。翻山越岭走累了,呼啸的山风为我擦拭汗水;渴了乏了,就喝上几口清清的山泉水,顿时浑身又涌上了力气;饥了饿了,走进任何一户人家,都能吃到热腾腾的、散发着柴火气息的锅巴饭、红薯饭、板栗粥和老腊肉。

可惜的是没过几年,我就离开了幕阜山区,调到省城里工作了。但我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是充满感情的。离开那里很多年了,我还常常怀念那翠绿的茶山、青青的楠竹林,还有那漫山遍野的板栗树,也怀念那散发着柴火气息的锅巴饭、红薯饭和板栗粥。

大约是在半年前吧,我突然接到一条陌生的短信,写信的人称我为“叔

叔”,说是寻找我寻找了很多年,今天总算联系上了。她问我还记不记得一个名叫“细妹”的小女孩,我茫然地想了好久,实在想不起细妹是谁了。我问她,寻找我是有什么事吗?为什么还寻找了很多年?于是她又接连发来了好几条短信,给我说明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这个细妹子的老家就在幕阜山区,与鄂南和江西省武宁县毗邻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大约在十五年前,她在家乡的小学里念书,刚刚考上了初中,却因为家里贫穷,就要失学了。她在学习上一直很用功,在学校里成绩也很好。她多么想继续上学念书啊,可是家里又拿不出给她交学费的钱来。无奈之下,她记起从一本《少年文艺》上看到过我写的散文,知道我在她的家乡幕阜山中工作和生活过,于是,这个细妹子就鼓起勇气,给我写了一封求助的信,寄到了《少年文艺》杂志社,让杂志社转交给了我……

那时候我正在省城里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当编辑,工作之余也给孩子们写一些儿童文学作品。说老实话,那些年我也经常会收到一些小读者的来信,有的来信一看地址就是来自偏远山区的。碰到这种情况,我一般会去买一点文具或几本书,或者从出版社的同事那里收集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给他们寄去。有的来信上写明白了是需要一点钱的,我也会赶紧一百、两百地寄一点去。那时候我的收入并不高,平时手头也不会有更多的钱。能够毫不犹豫拿出来的,也就只有一百、两百的吧。无论是书还是钱,只要寄去了,事情也就过去了,我自己也就不再记得了。因为像这样的小事情,在我看来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实属举手之劳,夸大一点说,也算是“助人为乐”吧,那些年里可真没少做。有一两年,省妇联儿童工作部的同志还给我颁发过“爱心证书”之类的奖状,那未免有点小题大做了。

细妹子告诉我说,那年夏天,她给我写了那封信后,过了个把月也没有见我回信,渐渐地就不再做什么指望了。可是,就在学校开学前夕,她已经死了心,准备弃学的时候,她的班主任老师高兴地给她家送来了一张三百元钱的汇款单。“叔叔,你看你都不记得了!可是你知道吗,要是没

有你寄给我的这三百元钱,我连初中都读不成了!”细妹子说。她还告诉

我说,在汇款的同时,我还给她写了一封信,鼓励她不要灰心,不要放弃,而要像一个坚强的小男子汉一样去战胜困难……她说,这封信她至今还保存着。

那么,后来呢?我询问细妹子后来的经历,她告诉我说,十几年来,她不仅念完了初中,念完了高中,还念完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她先是到南方的一家企业去打了几年工,前两年又到了上海,进入了上海的一家公司工作。她珍惜每一次工作机会,一直很努力,现在已经是一个销售主管了,前不久还受公司委派,独自到印度去工作了一段时间……

多么争气和上进的孩子啊!有道是“天道酬勤”“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不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真实的励志故事吗?

不知道为什么,在得知了细妹子这些经历的当天晚上,我竟难过得一整夜都没有入睡。我在心里感到惭愧啊!我想得最多的是,当初,为什么没能多给她寄去几百块,而只寄了区区三百元呢!要知道,那时候,只要再多一点点钱,就能帮助这个好学上进的孩子实实在在地解决多大的难题、度过多少难关啊!

“细妹子,那你这些年来一定吃了不少苦吧?你后来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每年的学费是怎么解决的?”我对这个孩子的经历实在是放心不下。

“除了爸爸妈妈养牛、插秧、砍楠竹做竹器挣来的钱,再就是我带着弟弟打板栗、采野山茶、编竹凉席去卖,除了给自己挣学费,还要给弟弟挣学费。”

“为什么没有再给我写信呢?如果你再写信告诉我,我还可以继续帮你哪!”

“哪里好意思再找叔叔呢!有了叔叔寄来的那些钱,还有,一想起叔叔在信上鼓励我的话,我就什么困难也不怕了!”

“那你考上省城里的大学了,也应该找一找我啊,好让我高兴高兴!再说,那时候我们都在同一座城市,我也比以前更有条件帮一帮你了……”P3-5

序言

自序

宋代诗人陈与义有两句诗我很喜欢:“客子光阴书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我甚至觉得,这两句诗也可用来描述我的散文写作状态:前一句说的是我每天阅读和写作的生活实情,后一句暗喻我的散文里所传达出来的人间冷暖和大地消息。

本书是我的一部散文新集,选收了从 2013年至今,近三年来的散文新作。其中有少数几篇是 2012年所写,因为不满意,所以一直没有定稿,编入本书时又做了点修改。这些散文里大约有三十来篇,最初是发表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文汇报》“笔会”副刊,以及 《上海文学》《文学报》《散文》和 《读者· 原创版》上的。所以借这次结集出版的机会, 谨向常莉、周舒艺、潘向黎、赵丽宏、陆梅、鲍伯霞、王飞诸位约稿的编辑老师致以真诚的谢意。

本书的编成和出版,还要感谢熊召政兄的一再鼓励与催促,以及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所做的热情推荐。召政兄与我有着三十多年亦师亦友的情谊,本书里的一些文字,也凝结着他三十多年来给予我的关照和爱护。1998年秋天,我有幸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结缘,在该社出版过一册《黄叶村读书记》(列入蔡玉洗、徐雁主编的“华夏书香”丛书),并在是年深秋的长安城外,结识了当时的社长高经纬先生。没有想到将近二十年后,又承新任总社社长刘东风先生、大众读物分社社长郭永新先生慨然接纳,让本书得以顺利付梓。“君子成人之美”,区区小书,亦洵为一例矣。

关于散文写作,却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说尽的。

“我的一切都写在自己的书中……”记得有一年秋天,我去布鲁塞尔寻访一位女作家的故居,写在她的工作室书桌上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是难忘。是的,所有的诗篇都是旅程,每一篇散文文字,也都可能是作家自传的片段。我的散文,也是我的生命和生活的旅程。我的一切,也都写在了我的书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到,文学艺术创作,是铸造人类灵魂的工程;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文学艺术是“美”的事业,一切美好的作品,都能给人们的灵魂带来“洗礼”,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因此,作家艺术家们应该到广阔的天地间、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总书记还举出大量的、他所热爱的苏俄文学作品为例,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善美的和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学。例如他喜欢普希金的爱情诗和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喜欢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他通过仔细的阅读,真切地感受到了——普希金写得美,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得深,托尔斯泰写得广,肖洛霍夫则对大时代的变革与人性反映和刻画得非常深刻。

我体会到,总书记是在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具体例子,启发我们的作家和艺术家,应该志存高远,努力去把自己的作品写得更美一些、更深一些、更广一些。最美好的文学,就应该像秋天的大地一样宽广,应该像金色的、成熟的稻菽一样,俯身低首,面向大地。

静下心来,精益求精地创作出更多有风骨、有道德、有温度、有重量、有美感的优秀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这是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带给我的最深切、最美好的感受。

我正在自己的散文里努力去追寻这些东西。虽然我可能就像推着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永远也达不到山顶和心目中的境界。

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我当然清醒地知道,我是洞庭湖上的一朵多么小的浪花。

说到俄罗斯作家,我想到了最近几年里,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与散文有关的问题。

我发现,一代代俄罗斯诗人、作家、思想家、政论家、传记作家……用各种风格的文笔,已经试验了散文写作的各种可能。康·帕乌斯托夫斯基不仅用优美的散文写出了《金蔷薇》《面向秋野》这样的文学评论集,还用同样优美的散文文笔,完成了六卷本自传体长篇小说《一生的故事》。白银时代的思想家、作家洛扎诺夫,写过一册《落叶集》,书中文字全部由一些零散的随想录和短小的札记片断构成,有的片段甚至只有一行文字,例如:“人们像花儿一样枯萎,凋零。 ”“欧洲文明将毁于恻隐之心。 ”《落叶集》分为两部,洛扎诺夫把它们分别命名为“第一筐”“第二筐”,他从不把它们视为散文集,而是将其当作一部“札记体”长篇小说。

还有出生于 1918年、早已著作等身的俄罗斯老作家达·亚·格拉宁,写过一部传记体小说《奇特的一生》。但格拉宁也不认为他写的是“小说”,他说他写的是“文献散文”。他说:“文献散文越来越引起我的兴趣,创作使我厌烦了。您知道,创作归根到底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真实的,情节归根到底全是想出来的。这一切似乎很自然,是文学中大家通用的方法,近来却使我烦躁,我开始寻找另外的方法来描写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格拉宁先生认为,文献散文必须首先是散文,是文学,这一点很重要。文献散文的情节,也不是虚构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而是从材料内部去寻找和发现的,是去“看见”的。还有,主人公也不能简单地加以临摹……

我想说的是,我自己近几年来,似乎不知不觉地、越来越趋同于“文献散文”这个说法了。我所写的《金色的皇村》《金上京九百年》《龙港风雨录》这样的散文,也有点像“文献散文”。说实在的,我对“文献散文”越来越有兴趣了。也许,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多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写一些这类的散文。

徐鲁

2015年深秋,武昌梨园

书评(媒体评论)

  “美好的故事就是光明。我希望你已经在这里找到了某种光明。”这是徐鲁在散文中引用过的一位他心仪的作家的活。徐鲁的文字里,也有这样一种能把读者“从黑暗中拯救出来”的温暖和光明。那是对世道人心的关注与发现,是真诚、温煦和朴素的人间情怀,是淡淡的诗意的芬芳和明亮的理想主义光芒。

——著名诗人、历史小说家、文化学者,熊召政

徐鲁在他的散文中是如此自由而舒展,他的文字仿佛是一束束光线,一扇扇打开的窗户,是面向星空的诉说和朝着大海的拥抱,我们能读到的是作家那字里行间美丽而澎湃的诗意,率真与激情,那绵长而多情的尾音似乎始终有一种燃烧着的明亮感……在阅读中走近与感受徐鲁的文字,沐浴和聆听他的散文所带来的美感与悲悯。愿这份相遇的美好伴随我们,更柔软、更通透和更包容地去面对世界。

——著名作家、戏剧学博士、教授,萧萍

徐鲁的文字里不仅漫溢着浓郁的书卷气,也有向着明亮那方的纯净和辽阔、孜孜于美的探求和发现,不骄矜、不卖弄,娓娓而谈的亲切……呈现了他的至真情怀。说到底,这是一种品质,为文做人的品质,甚而还是一种信仰,对一切美好东西的深信和珍重。

——著名作家、《文学报》主编,陆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