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愚半贤
为何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因为在人的本性中就存在智性和愚性,绝顶聪明的人也有愚昧之劣根,特别愚蠢的人也有智慧的灵光。
说人皆有愚昧的劣根,道理其实简单。既然承认了人来自动物界这一事实,承认了人的本性中存在兽性,当然也就承认了人的本性中的愚昧和野蛮,人类就是带着这种脱胎于动物的愚昧和野蛮的本性来到这个世界的。人类的漫长的社会进化史,就是同自身的蒙昧和野蛮进行斗争的历史,而且这一历史只有进行时,没有终结时。即便在今天,当人类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面临灾害、疾病、菌毒等各种灾难的挑战,面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难题,人类必须重新反省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反省自工业文明以来所走过的道路,深刻认识其中发生过的存在过的蔓延过的愚昧和野蛮,人类需要新的祛昧和启蒙。
我们习惯于把学习的必要性归因于人在后天的生存发展需要,其实,学习的必要性还来自人先天的愚昧,人天生就是一个比其他任何动物都需要学习、都懂得学习重要的动物,因为他是人,他要摆脱从动物界带来的愚昧和野蛮。唯有对人的本性中的愚昧和野蛮有清醒自觉的认识,人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否则,在适合的气候环境条件下,人的愚昧和野蛮还会顽强地表现出来,迅速地蔓延滋长起来。在人类历史上,人的愚昧曾有过群体性的爆发,像历史上那种以掠夺、侵占、征服为目的的战争和杀戮,尤以两次世界大战最为著名,侵略者的野蛮残暴表现得淋漓尽致,人本性中的魔性、愚性暴露得集中而充分。发生在我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也是国人愚性的一次集中暴露。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能看到人在失去理智时的愚昧、野蛮、疯狂、狠毒和无可理喻!所以,预防和克服人的愚昧野蛮,既需要个人的自觉和努力,也需要社会的自觉和努力;既需把学习当作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存方式,也需要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还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健全有效的法律体系,予以鼓励倡扬,进行预防控制。
人的愚昧无知还与人所处的大干世界相连。即便是聪明绝顶的人,当他面对广袤无垠深远无极气象万千变化莫测的高天厚地过去未来时,不能不瞠目结舌,四顾茫然,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他所拥有的那绝顶聪明显得何其渺小!这时,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愚昧无知将与自己的生命共始终,直到寿终正寝,谁也不能说自己把这世界、人生彻底弄明白了,人就这样懵懵懂懂地来到世界,又糊糊涂涂地离开人间。所以智者千虑也必有一失,聪明一世也会糊涂一时,人与生俱来的固有愚性,又与生俱去,区别只在于愚性摆脱的多少,只在于愚昧程度的不同。
“贤”与“愚”相对,当作“智”来理解,如贤明、贤惠。于人而言,贤明、智慧也是天性。启蒙启蒙,其实就是开启心智,让人本性中的贤明、智慧发育生长、光大发扬。人认识到自身的愚昧,就不自作聪明;人认识到自身的智慧贤明,也不会自陷愚昧。人生就是要不断地培植慧根、开发智力,把本性中潜在的智慧贤明尽可能充分地激发出来、发挥出来。培植开发的最好方式就是学习、经历、实践、思考、探索,活到老,学到老,不满不足,不止不停,虚怀若谷,如饥似渴,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以长智,学以去愚。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断长知识、长才干、长智慧的过程。虽然人至死也不能把世界人生彻底弄明白,仍然是带着“无知”而去,但此时的“无知”绝非初来人世的无知,这是一个智者的“无知”:不全知,不彻知。
细究人的智慧,还有大小之分,有大智慧与小聪明之分。人都免不了有些小聪明,但值得人追求的却是大智慧,是如何把小聪明修养提升为大智慧。大智慧是博大的,小聪明是小巧的。大智慧是一种大眼界、大胸襟、大情怀、大心智,纳百川不觉其广,积累土不增其高,视人生为天地万物之造化,与天地万物共荣枯,大智慧强调顺生养生。小聪明则是一种小心眼、小算盘、小精明,锱铢必较,毫厘必争,常常把人生当作市场中的一件商品去谋划算计,小聪明讲究的是营生谋生。大智慧是厚重的,小聪明是轻薄的。大智慧总是宽厚、宽容、淡泊、淡定,不己不异,不媚不娇,根深而枝蔓,干壮而叶荣。小聪明总是尖酸、刻薄、浮泛、狡猾,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似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大智慧是深邃悠远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藏之深山幽谷,视通千里万里,心系终极关怀,行谋长远发展。小聪明往往是鼠目寸光,精于眼前算计,却偏爱卖弄风骚,常常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是那么肤浅、轻飘。大智是大慈大悲,大诚大实,大智慧离不开脑,更直通于心,重情重义,求实求诚。小聪明是小悲小戚,小恩小惠,常常是不冷不热,没心没肺,运用的是算盘和计算机功能。
人要追求智慧,但往往被聪明所误。这种贻误人生的聪明常就是那种精于算计别人的小聪明,就像荣国府里的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聊聊性命”。于人而言,聪明也不全是好事,孰是孰非,为善为恶,全看是怎样的聪明,把聪明用在什么地方。狡猾、奸诈就是恶的聪明;搞阴谋诡计,玩弄权术,招摇撞骗,就是把聪明用错了地方。不少人因此等聪明而飞黄腾达、大富大贵,但往往难以善终,到头来总是作茧自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虽有侥幸逃过惩罚者,其灵魂也早已典当给了撒旦。所以,不要让聪明变成圆滑,更不要让聪明沦为奸诈;不要用聪明去算计他人,更不要用聪明去损害他人。
P7-10
整理完全部书稿,我伸了个大懒腰、出了口长气,就像卸下了一副千斤重担,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感觉。这的确是场一个人的马拉松赛跑,前前后后十多年时间,冲刺阶段就有两年之久。也许真的是老了,如今笔下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来得比往时沉重艰难。
其实,这一路能够坚持走下来,只因为得到了众多好人的鼓励和帮助。杨顺初先生、孔光明先生工作时指导提携,退休后经常勉励;郑佳明先生是我读书、思考、学习的榜样,榜样是激励人前行的巨大力量。这三位先生既是领导,更是良师,也是益友,人生路上能遇到他们是一种福缘。退休后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党史联络组、“五老四教”讲师团做些社会工作,也促使我关注国事、留心社会,与时俱进、日新自我;这里的老年人壮心不已,年轻人热情洋溢,身处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益匪浅。《长沙晚报》理论版不时向我约稿,寄去的文章都能刊发,这不能不说是我坚持写下去的一种动力。理论版编辑肖应林对文章的编辑处理也很让人满意,同样还有副刊的夏瑞虹女士,应该对他们说声谢谢!要感谢对我的写作经常给予关注和鼓励的刘玮同学,要感谢易强、屈建明等同学一直以来给予的帮助和关切。要特别感谢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文印室张艳、杜婷,她们利用工余时间打印了全部文稿,还有几年前出版的那三本书,真是辛苦她们了!当然也要感谢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对她们工余时间做这项工作给予的方便。要感谢谭勇秘书长不时捎来问候,要感谢杨长江局长对本书出版的热心关注。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默默关爱,感谢小外孙乐乐带给我的开心快乐。特别要感谢妻子文罗珍老师对我这种劳神费力不挣钱、既迂腐又固执的读书写作嗜好的长期理解支持,尤其是在金钱权力包打天下而诗书文章弃如敞屣的时候,能一如既往地保持这样一种理解与支持诚属不易。还要感谢我们大家庭给我以亲情温暖,感谢大家庭成员对我的关心牵挂。
写下来的这些文字最终能公开出版,首先要感谢郭天保主任、李武祥处长的指点。特别要感谢湖南人民出版社为老百姓出书提供的优质平台、给予的平等机会。感谢李雄伟副社长的指导帮助,感谢杨卫红女士的精心编辑,感谢他们为此付出的心血辛劳。没有他们的支持帮助,这些文字就只能藏之于抽屉、隐之于书斋,聊作自娱自乐之消遣。
书中涉及对他人或报刊文章观点和文字的引用,凡属原文引用的都以引号标明,并注明出处;其中也有对朋友转发的微信的引用,也都以引号标明,既表明不是自己所作,更表示对他人及其劳动成果的尊重。在此向所有引文作者表示由衷敬意和诚挚感谢,如有疏漏和冒昧,恳请包涵。
一生中给予我帮助、值得我感谢的人很多很多,我会永远铭记他们,衷心为他们祈福:好人当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
刘耀杰
2015年7月18日
“天人之缘”是一个宏大的话题,自己深感没有能力对此做专门讨论。取这样一个名字,一是因为上下册书名都牵扯到天与人,上册《杞人忧天》,下册《半人半天》。二是因为书中内容也的确从不同角度、方面涉及了天与人的一些关系。比如曾经传为笑谈的杞人忧天,到今天真还有些让人笑不出来。就在前不久,《长沙晚报》转载新华社消息:《放牧归来,自己的家不见了》。说的是新疆阿克陶县布伦口乡盖孜村牧民吐尔达力·艾克热木放牧归来发现自己的家不见了,房子的原址上长出了一座冰山,附近的草场也全部被山石掩埋,1.5万亩草场和上百头牲畜全部消失。专家的解释是公格尔九别峰发生了冰川跃动和冰崩。跃动的冰体长约20公里,平均宽度约一公里,冰体体积约5亿立方米。如此冰崩几与天崩无异!冰崩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正是这样的一些故事使我在《杞人忧天》中生发出了“天地之忧”的感叹。《杞人忧天》收集了自己退休前后十余年所写的四十几篇文章,大都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有感而发,可以说是问题导向。整理汇总时根据文章内容将其分为“天地之忧”、“市井之忧”、“庙堂之忧”三个部分,贯穿其中的是一个普通公民的内心忧虑。我很希望这些忧虑是没有必要的“无据之忧”、“无稽之虑”,故名之以“杞人忧天”。
下册《半人半天》主要讨论的是人生话题、做人问题,主题相对集中,内容也多少涉及天道与人道、天理与人欲这样的天人之缘,刚好也是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着重于人生现象的辩证思考,认为人生就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人总是在矛盾中艰难抉择,常常陷入顾此失彼的矛盾困惑中。第二个板块着重讨论如何做人的话题,从个人与社会、灵与肉、自由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突出个人的重要性、灵魂的重要性,强调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和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不能偏颇,做一个守常如常的普通人是任何社会的主流选择。第三个板块属于对自己人生的反省检讨,把自己摆进去置于公众的视野下晒晒太阳、强强筋骨、杀杀病菌。贯穿三个板块的核心理念便是“半人半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奋斗,顺其自然。一半靠人一半靠天,就是自己的人生体会。
刘耀杰
2015年7月2日
刘耀杰著的《天人之缘(半人半天)》主要讨论的是人生话题、做人问题,主题相对集中,内容也多少涉及天道与人道、天理与人欲这样的天人之缘,刚好也是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着重于人生现象的辩证思考,认为人生就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人总是在矛盾中艰难抉择,常常陷入顾此失彼的矛盾困惑中。第二个板块着重讨论如何做人的话题,从个人与社会、灵与肉、自由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突出个人的重要性、灵魂的重要性,强调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和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不能偏颇,做一个守常如常的普通人是任何社会的主流选择。第三个板块属于对自己人生的反省检讨,把自己摆进去置于公众的视野下晒晒太阳、强强筋骨、杀杀病菌。贯穿三个板块的核心理念便是“半人半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奋斗,顺其自然。一半靠人一半靠天,就是自己的人生体会。
“半”,《辞源》解释为“整体中分,各为半”。作者刘耀杰以分寸拿捏为中心,通过对工作、生活中人与事的体会感悟的记叙,倡导中庸的生存,肯定刚柔并济为的处世,奉行豁达随性的生活。《天人之缘(半人半天)》共55篇文章,分“半人半天”、”顺其自然”、“问我是谁”三大板块,均表达了一种豁达、宽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有着重要的正能量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