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大多数读者,对于三国时代的历史知识,多来自于《三国演义》《三国志》,以演义的观点看待古人、评述历史。而吕思勉著的《三国历史的教训》用通俗浅显的语言,纠正了读者来自于演义小说所叙述的史实谬误,还原了被人忽视的历史真相,让人们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国历史的教训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吕思勉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今天的大多数读者,对于三国时代的历史知识,多来自于《三国演义》《三国志》,以演义的观点看待古人、评述历史。而吕思勉著的《三国历史的教训》用通俗浅显的语言,纠正了读者来自于演义小说所叙述的史实谬误,还原了被人忽视的历史真相,让人们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内容推荐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不仅成就了大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涌现出了大批的文学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致使三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三国历史的教训给了中国人不同凡响的启示。 吕思勉著的《三国历史的教训》,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将三国史上存在过的和三国文学塑造的人物、事件、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纠正了演义小说所叙述的史实谬误,还原了被人忽视的历史真相,让人们从中汲取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目录 第一章 后汉的乱源 第二章 三国时期的战事 第三章 后汉十三州 第四章 董卓之乱 第五章 曹操的崛起之路 第六章 挟献帝迁都许昌 第七章 曹操破袁绍 第八章 赤壁之战的真相 第九章 刘备攻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第十章 司马懿和魏武帝 第十一章 魏武帝真是奸雄? 第十二章 被世人误解的魏延 第十三章 两个烈士:姜维和钟会 第十四章 孙吴建都南京的缘由 第十五章 司马氏专权 第十六章 晋代豪门斗富 第十七章 司马氏灭亡的原因 试读章节 赤壁之战,是三国史事的关键。倘使当时没有这一战,或者虽有这一战而曹操又胜了,天下就成为统一之局而不会三分了。所以这一战,实在是当时分裂和统一的关键。 要知道赤壁之战的真相,先要知道当时曹、刘、孙三方面的形势。 刘备是个有领袖欲的人,他是不甘心坐第二把交椅的。所以当他和曹操联合破灭吕布之后,他很可以依附曹操,做一个资深望重的大员了。他却不肯甘心,又和董承勾结,反叛曹操。到被曹操打败了,则始而投奔袁绍,继而投奔刘表。这时候,他和曹操业已成为不可复合之势。简单明了些说,他若再投降曹操,曹操必不能容他,而他也决不会是真心的。所以他对于曹操,无论兵势如何,总是要抵抗到底的。 至于孙权,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我们要说到孙权,又得先说到他的哥哥孙策。孙坚有四个儿子:大的唤做孙策,第二个就是孙权,第三个唤做孙翊,第四个唤做孙匡。孙坚是和袁术联合的,他死了之后,他的儿子自然是依靠袁术。孙策也是个轻剽勇敢的人,大有父风。袁术看他不错,就把孙坚手下的人都还了他。他曾替袁术打过好几次仗,都是胜利的,袁术是个赏罚不明、不能用人的人,派他出去打仗时,允许他战胜之后如何酬劳他,后来都不能实践。 孙策心中失望,觉得在袁术手下,一辈子没有出路,就自告奋勇,愿去平定江东。江东就是江苏省里长江以南的地方,现在称为江南,古人却称为江东,而把对江之地,称为江西。古人所说的江南,是现在湖南地方。这是闲话,搁过不提。后汉时,江东西同属扬州。扬州刺史本来驻扎在寿春,就是现在安徽的寿县。这时候,寿春给袁术占据了,扬州刺史刘繇只得寄治在曲阿,在现今江苏省丹阳县地方。虽然兵力有限,也还能和袁术相持,袁术一时不能吞灭他。到孙策渡江而东,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孙策是最剽悍善战的,一渡江,就把刘繇打败,刘繇逃到现在江西的湖口,不多时就病死了。于是从江苏到江西沿江一带,全成为孙策的势力范围。孙策就不再服从袁术,袁术称帝时,公然写信和他绝交了。 曹操在这时候,势力还顾不到江东,而且他和袁术是反对的,自然要拉拢孙策。于是表荐他,加他讨逆将军的称号,封为吴侯。 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绍正在隔河相持,孙策也要出兵渡江而北,不想还没开拔,就给人家刺死了。你道是为什么呢?原来当孙策到江东时,有个吴郡太守(后汉分会稽郡所置的郡,治所即今江苏的吴县)唤做许贡,密表汉帝,说孙策骁勇,和项籍相像,该把他早些召回中央,不可听他留在江外,致成后患。孙策是立意要割据一方的,听得这个消息,很不高兴,就把许贡杀掉。许贡的门客,有几个潜伏在民间,想替许贡报仇。孙策最喜欢打猎,他骑的马又好,从人都跟随不上。这一次出去打猎,和许贡的门客狭路相逢,就给他们打伤,回来不久就死了。 P100-102 序言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是宋朝陆放翁先生的诗,所说的,便是现在的说书。说书虽然是口中的事,但到后来,将说书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润饰以供众览,就成为现在的平话了。平话俗称小说,亦谓之闲书。虽然是用以消闲的,然而人们的知识得自此中的,实在不少。 现在中国的书籍,行销最广的,是《三国演义》。据书业中人说:它的销数,年年是各种书籍中的第一。这部书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学意味,如赤壁之战前后便是;有些地方,却全是质实的记事,简直和正书差不多。这就显见得其前身系说书的底本。说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了;说得少的地方,却依然如故。 有些不懂历史的人,真“不知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问及三国史事,却很少荒谬绝伦的。这无疑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们未必都自己读过,然而这种知识,在社会上普遍了,人们得着的机会就多,远较学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阅读更为有力。这可见通俗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密切。 老先生们估量人们知识的深浅,往往以知道的、记得的事情多少为标准。讲历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无意义的事实,知道了,记得了,有什么用处呢?尤其是观点误谬的,知道了,记得了,不徒无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论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为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它、考证它、解释它。观点一误,就如戴黄眼镜的,看一切物皆黄,戴绿眼镜的,看一切物皆绿了。我们在社会上,遇见一个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却误把恶意猜测他,就会觉得处处可疑;明明是坏的,却误当他好的,也会觉得他诚实可靠。历史上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谬误。三国时代,既然是人们所最熟悉的,就此加以讲论,自然更有兴味些。后汉末年,皇帝昏庸,宠信宦官,因此政治紊乱,引爆了黄巾起义。因黄巾的起义,而引起刘备和孙坚的起兵。又因灵帝死后,少帝即位,国舅何进要诛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进京。因董卓进京,而引起废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绍、曹操等纷纷起兵讨卓,天下就从此分裂。后汉的最大祸源,便是宦官和外戚。这还是人谋之不臧。写《三国演义》的人,说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有什么定数似的,恐怕是以文学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了。 三国时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不仅涌现了大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涌现出了大批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自然科学家,致使三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今天的大多数读者,对于三国时代的历史知识,多来自于《三国演义》,以演义的观点看待古人、评述历史。而本书用通俗浅显的语言,纠正了读者来自于演义小说所叙述的史实谬误,陈述了前人所忽略的事情,极大地还原了被人们忽视的历史真相,让人们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书评(媒体评论) 往者已不及,尚可以为来者之戒。 ——北宋文学家 王安石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历史学家 钱穆 吕思勉先生许多精彩通观的评论,直击要害,能传达出常人轻易看不出的历史意韵,让读者享受知性旅行的愉悦,得益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丰富,更是增进了对社会状态和社会变革的认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王家范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 赵鑫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