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简明日本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陈恭禄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日本为什么迅速从琉球小国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

日本为什么敢以区区弹丸之地四处侵略毗邻国家?

日本为什么从向中国学习变成了向中国开炮?

令人费解的谜一样的国度。

难道我们真的只能从世人口口相传中半知半解?

难道我们真的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固有认识?

难道我们真的把握不准它的脉搏?

这本由陈恭禄著的《简明日本史》会让你在历史的团团迷雾中找到答案。

内容推荐

陈恭禄著的《简明日本史》分为上下两卷。第一篇至第六篇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地位、民族的由来以及社会之演变等内容。第七篇至第二十四篇分述日本从幕府统治时期到明治维新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此外,《简明日本史》中还罗列了一系列参考书目,以供读者进行研究参考之用。

目录

卷上

 第一篇 日本之位置与其地理上之影响

 第二篇 佛教输入前之日本(?-552A.D.)

 第三篇 佛教输入后之改革时期(552-857)

 第四篇 藤原氏之专横及平源二氏之盛衰(857-1192)

 第五篇 中世纪之武人时代(1192-1606)

 第六篇 耶教在日本之盛衰(1549-1638)

 第七篇 江户幕府之极盛时代(1606-1651)

 第八篇 闭关时代及威逼通商(1651-1858)

 第九篇 订约通商后之内忧外患(1858-1867)

 第十篇 幕府覆亡

 第十一篇 武士道

卷下

 第十二篇 明治初年中之改革(1867-l873)

 第十三篇 文治武功派之党争及立宪运动(1873-1890)

 第十四篇 宪法与政府的制度

 第十五篇 立宪初期政府政党之冲突(1890-l894)

 第十六篇 明治二十七年中内政之发达(1867-1894)

 第十七篇 明治二十七年前之外交(1867-1894)

 第十八篇 中日之战(1894-1895)

 第十九篇 中日战后十年中之内政外交(1894-1904)

 第二十篇 日俄战争(1904-1905)

 第二十一篇 明治末年国势之膨涨(1905-1912)

 第二十二篇 最近日本内政之嬗变(1912-1925)

 第二十三篇 日本最近之外交政策(1912-1925)

 第二十四篇 结论(日本对于世界之贡献及其国内问题)

附录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第十一篇 武士道

武士阶级之养成

自镰仓幕府成立以来,武士服从其主,纵横捭阖,世为战士,享有特权。迨室町幕府季世,战争云起,全国纷扰,唯利是视,以至风俗陵替,道德沦亡。其大小藩侯,日事兼并;召募战士,以厚利诱之,结其欢心,收为己用。而武士亦忠于其主,水火不辞。其战胜者,藩人礼之,厚益其禄;武士因渐骄傲,僭居于农工商民之上,自为一阶级。及江户幕府成立,家康重赖其力,削平国内,因与以种种利权。俗谓武士杀人不得为罪,其言或乃过甚;但其气势陵人,可无疑义。武士既自成阶级,鄙视农工商民,不复与之往来或通婚姻。其在幕府,辄与以数口或一家之粟,间亦有给以土地者;若事藩侯,其俸禄如之。彼等战争之时,转斗于战场;承平之日,出则为侍从,入则治国政,身佩刀剑,意气伟然。武士之子,身在襁褓,所有玩具,多系木刀之属。年始五岁,腰佩小刀;家人父母,辄教以剑术,于每日清晨,练习武艺,及至十五,得佩利剑。剑之状类不同,武士视之,犹如珍宝,不肯轻易示人。惟得良剑者,则以夸于同侪;自武士外,平民亦不得带剑。武士之数,约四十万人;合计其家,凡二百万人。

幕府列藩奖励武士好学

家康虑武人难制,谆谆然以学问劝诱藩侯,尊任儒臣,文学渐盛。子孙师承其意,设立学校,教授生徒。幕下武士,因于暇时得能就学;中国之学术,因而流传益广。其下藩侯效之,提倡学术。才能之藩士,遂组织学会,深研经典;而农工商民,不在其列。武士一身,兼具文学武艺,傲视一切;闲居无事,歌咏诗赋,讲论学理,或主朱子,或承王氏,各执一说,诋斥不已。幕府因定朱说为正宗,使忠孝之说,深入其心,故能事上尽礼。武士之读书者,多为幕藩所信任,与闻政事;因之渐以学术为进身之阶,益自奋勉;往往才能英哲之士,出于其列。

浅野长矩之不辱

或藩侯纵于淫乐,境内政事,悉归于藩士。及将军纲吉之晚年,百弊丛生,道德沦丧;惟义士复仇常传名于世。其后武士奉以为圭臬,兹补述其事如下:一七〇一年,天皇命使者来之江户,宣谕朝旨。将军命赤穗邑主浅野长矩延接朝使,长矩武人,不习礼节,固辞其事。中老曰:“吉良义央娴知典礼,子从之学,何固辞为?”义央数接敕使,意甚骄傲;学礼于其门者,皆厚赠之。长矩归邸,谋于家臣,令备仪物。家臣对曰:“是义央之职也,将何赠焉?”长矩从之;义央不悦。会至廊下,长矩问曰:“敕使入内,将迎之于阶下乎?”义央嘲之曰:“此等琐事,子犹未知。朝使若至,子必失礼,将为众笑。”长矩大惭。义央又借事厉声辱之曰,“鄙野之夫,不知礼节,何能迎接大宾?”同列闻之,多窃笑者。长矩愤不能忍,其色立变,辄拔佩剑,刺击义央,遽伤其首。报至幕府,将军拘囚长矩,谓其率意斗狠,以私灭公,杀之,而收其封。

赤穗藩士刺血盟誓

于是赤穗藩士三百余人,会于城中,大石良雄在焉。良雄,长矩之老臣也,为人任侠好义,长矩疏之。及闻事变,乃慷慨言于众曰:“主辱臣死,今日吾侪死节时也。自杀非艰,得死维艰,将何以处此?”众皆曰:“愿枕城以死。”良雄曰:“君主虽亡,其弟犹在,奉之为君,得延先祀。宜请于幕府;如不能得,然后自杀,从先君于地下。”众皆称善;有一人持异议,即挥之去。因遣使者二人,诉其意于受城使者。良雄复召其党,议守城之策;至者五十余人。知众涣散,不能守城,乃约曰:“俟使者来,重申前请,然后自杀,明心见志。”众皆曰:“善。”遂刺血盟誓而散。

大石良雄等袭杀吉良义央

赤穗使人,来至江户,将见受城使者,而使者已发;乃相聚谋,见长矩之戚,述其来意。其戚惊曰:“事达幕府,将重得罪。”立缮书函,详论利害,令使者速去,还报良雄。良雄得书,告其党曰:“死于城下,非徒无益,反累君弟,殊为不智。”别议复仇之策而散。当是时也,举邑惊惶,文书堆案;良雄治之,各得其所,人皆叹服。及幕吏至,良雄致城与之;率其党人,来之江户,散伏城中,侦义央动静。义央养创于其戚上杉氏之第;上杉氏,望族也,防守周严,良雄忧之。既而得间,交结茶侍。其人久侍上杉氏,出入于其第中,知义央创愈归家之期,以告良雄。良雄召集同志四十六人,裹甲备兵,夜袭义央之第。其家侍从于浸中惊觉,仓皇而出,不及备战;拒者辄死伤。四十六人者,斗入义央浸室,不得其人;手抚被褥犹温,知其未逃,乃更搜索;走近厨傍,闻其有声,遂以斧斫门,果得一人。众争趋之,以刃斩其首;示战伤之侍者,皆曰:“是我主也。”众踊跃相贺,以布裹其首,携至长矩之墓,伏地哭泣,以首祭焉。

P112-114

序言

中日关系之重要,二国人民无不知之。日人考察吾国情形,刊行书籍,不知凡几。吾人求一较善之日本史,乃不可得,作者斯书,亦欲少补其缺耳。全书共二十四篇。第一篇,详言日本地位。第二至六篇,略叙民族之由来,社会之演进,帝权之扩张,大化之改革,外戚之专横,武人之消长,耶教之盛衰。其中关于中日交涉,蒙古征伐,丰臣侵韩,多详载之,容或能补本国史之缺遗。第七至十一篇,分述江户幕府之制度,文学,通商,武士及其归政之原因。第十二至二四篇,记载维新后之内政外交:首述归政后之政策,立宪之运动,宪法之内容,内阁议会之冲突,海陆军之扩充,工商业之发达,经济之状况,外交之政策及中日战争;次载战后藩阀政府,内政发达,外交胜利,日俄交涉及其战争;继叙明治末年国势之膨胀,侵略南满,兼并朝鲜,亲善俄国及日美问题;末言最近时期内之内政外交,及其国内之重要问题。

日史上自民族之迁徙,下迄今日,其间事实,至为繁杂。作者不能一一述之,自有删遗。惟念史者所以记民族间各不相同之演进,若述其一切活动,则与社会学无异,事实上殊不能行。历史学者,取其不同之事实而书之;其目的则将人类已往之知解告知读者,使其深明今日之状况困难所由来,而将有所改革,趋于进步。是以历史书籍之价值,首在其材料之丰富可信;及作者有批评指导之能力,将其所得之史料,慎密选择,编纂无关系之事实,而能贯通,推释其故,使读者明知当日之状况:此历史学者公认之标准也。中国史家,知此者鲜。作者无所凭依,轻于一试,自知其不能如标准所定,惟愿他日有识力较强者能为之耳。

著作之先,颇感困难者,厥为免去成见。中日之恶感已深,吾人尝有排日之思想。历史异于宣传书籍,不能为意气所动,成见所拘;惟当按其事实,不作偏论,此历史学者共守之信条也。作者固非历史学者,但认其义之正当,扫除偏见浮辞,殊不知其能否成功也。其或与读者意见不合,希审思之,自判得失,作者毫无强人从己之意。

所用参考书,多为中日英美学者所著。作者较其所载之事实;核其言论之是非;研求学者之才能知识,著书之目的,著于何时何地,受何影响及有无偏见(间有一二,不能尽知),然后始敢取材。至于评论,毫不为其所拘。其有相同者,或与作者所见相同,皆由作者负责。兹为便利读者购参考书之计,谨将重要书籍,略加批评,胪列于后。其非历史专书及无重要价值者,皆不附录(杂志除外)。

斯书之成,多由于金陵大学历史系主任贝德士教授之指导勉励,承其借书,蒙其批评及作序文。程善之先生校阅草稿半数。吾弟恭祯及同学章德勇君多有赞助,皆深谢之,谨书于此。

陈恭禄序于金陵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2: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