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旧锻坊题题题(邵燕祥卷)(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邵燕祥//萧跃华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邵燕祥、萧跃华著的《旧锻坊题题题(邵燕祥卷)(精)》内容包括:《歌唱北京城》、《到远方去》、《八月的营火》、《给同志们》、《芦管》、《献给历史的情歌》、《含笑向七十年代告别》、《为青春作证》、《如花怒放》、《在远方》、《迟开的花》、《邵燕祥抒情长诗集》、《岁月与酒》、《也有快乐也有忧愁》、《邵燕祥诗选》、《七家诗选》、《邵燕祥诗选》、《三家诗》、《邵燕祥短诗选》(中英对照)、《邵燕祥诗抄·打油诗》等。

内容推荐

邵燕祥、萧跃华著的《旧锻坊题题题(邵燕祥卷)(精)》为当代著名作家邵燕祥先生的题跋本,收录邵老先生所著诗集、诗评诗话集、人生实录、杂文随笔集一百余部图书。本书为萧跃华先生多年辛苦辑得,包括书影和题跋手迹,以及萧跃华短文数篇。萧先生对这些图书的相关内容进行考证梳理,写成庄谐兼具、妙趣横生的短文。从这些短文中,可以窥见一位学人“找灵魂”的心灵历程,以及历史变迁的风云际会。

目录

第一辑 诗集

 《歌唱北京城》

 《到远方去》

 《八月的营火》

 《给同志们》

 《芦管》

 《献给历史的情歌》

 《含笑向七十年代告别》

 《为青春作证》

 《如花怒放》

 《在远方》

 《迟开的花》

 《邵燕祥抒情长诗集》

 《岁月与酒》

 《也有快乐也有忧愁》

 《邵燕祥诗选》

 《七家诗选》

 《邵燕祥诗选》

 《三家诗》

 《邵燕祥短诗选》(中英对照)

 《邵燕祥诗抄·打油诗》

 《邵燕祥诗选》(1988—2010)

 《邵燕祥自书打油诗》

 《邵燕祥自选诗稿》(一函三卷)

第二辑 诗评诗话集

 《赠给18岁的诗人》

 《晨昏随笔》

 《我的诗人词典》

第三辑 人生实录

 《沉船》

 《人生败笔一一一个灭顶者的挣扎实录》

 《旧信重温》

 《邵燕祥自述》

 《找灵魂一一邵燕祥私人卷宗:1945一1976》

 《一个戴灰帽子的人》

 《<找灵魂>补遗》

 《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

第四辑 杂文随笔集

 《蜜和刺》

 《忧乐百篇》

 《当代杂文选粹·邵燕祥之卷》

 《绿灯小集》

 《小蜂房随笔》

 《无聊才写书》

 《捕捉那蝴蝶》

 《改写圣经》

 《自己的酒杯》

 《大题小做集》

 《杂文作坊》

 《真假荒诞》

 《热话冷说集》

 《邵燕祥随笔》

 《超越痛苦》

 《你笑的是你自己》

 《明天比昨天长久》

 《邵燕祥杂文自选集》

 《红尘小品》

 《史外说史》

 《人间说人》

 《梦边说梦》

 《旧时燕子》

 《乱花浅草》

 《检阅天安门》

 《酸辣文章》

 《忧郁的力量》

 《一窗四季》

 《诗与面包与自由》

 《中华散文珍藏本·邵燕祥卷》

 《非神化》

 《夜读抄》

 《大峡谷去来》

 《远在天边》

 《谁管谁》

 《也无风雨也无晴》

 《夜读札记》

 《无权者说》

 《你这个坏东西》

 《审丑》

 《锣鼓与鞭炮》

 《惟知音者倾听》

 《新三家村札记·邵燕祥卷》

 《闯世纪》

 《我的心在乌云上面》

 《奥斯维辛之后》

 《我代表我自己》

 《旧时船票》

 《教科书外看历史》

 《闲情》

 《出远门》

 《邵燕祥散文·插图珍藏版》

 《中国文库·邵燕祥散文选》

 《野百合花环》

 《中国有病天知否?——邵燕祥杂文集》

 《画蔷》

 《南磨房行走》

 《中国杂文(百部)·邵燕祥集》

 《柔日读史》

 《蔷薇叶子》

 《坐看云起时》

 《切不可巴望“好皇帝”》

 《痛与痒》

后记:世无遗憾不成书

试读章节

《献给历史的情歌》

这部诗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诗人刘岚山约稿并审定,共收入先生一九四七至一九七八年诗作七十三首,除“北京·远方·同志”一辑多数从已出版的三本诗集中选录外,“挑战与追求”一辑为少作,“未焚的诗稿”一辑半数以上为未刊稿,“悲歌与欢歌”为“文革”结束后的试笔,时间跨越了整整一个难忘的时代。

我将诗集递给先生时,他一改往日当场题跋的习惯说:“这本书有故事,你留下来再说。”这个故事指的是“因诗贾祸”的冤假错案。

佳木斯园艺示范农场青年女工贾桂香,受不住主观主义者和官僚主义者的围剿,于一九五六年七月二十七日自杀。记者王弋采写的调查报告刊登在十月十一日《黑龙江日报》上。邵先生读之心怦怦然,写下百行长诗《贾桂香》呼吁:不许再有第二个贾桂香。这首诗全文刊发于《人民日报》,和邵先生一道历经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的一次又一次大批判。他曾真诚地期望过对《贾桂香》以及他的其他被定性为“反党反社会主义毒草”诗文言之成理的批判,然而这样的批判者始终没有出现。

先生“复出”后的这本诗选颇获圈内好评。诗人、学者荒芜先生匆匆读过感同身受,来信说“当以尊著作为高级营养品细细品尝”。诗人、学者唐祈先生说这是一片湛深明净的湖水,是一个勇于向历史道路上前进的诗人的脚印,是一曲对时代和人民真心实意唱出来的深情的恋歌。

“偌大一个学院”指中国戏曲学院。该书为中戏图书馆旧藏,编号038165,借书登记卡空空如也,无一读者借阅。

《含笑向七十年代告别》

此书列入严辰(厂民)先生倡议、诗刊社主编的“诗人丛书”第一辑,收入先生一九七七至一九七九年间的诗作三十九首,以一九八。年初写的短诗《记忆》代序,三年四次印刷,可见颇有市场。其中《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与“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同收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普希金的这首诗写于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他以赠诗的形式写在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的纪念册上。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他在这样恶劣的处境下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忠诚地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先生这首诗写于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共分六个自然段。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乍暖还寒的季节,诗人鼓励人们忘记过去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把握住今天,驾驭好明天,创造美好生活。“来者犹可惜,往者不可追。”十年浩劫中饱受磨难的邵先生并不随声附和什么“宜粗不宜细”的论调,他呼应当年夏天披露的张志新被害事件,呼吁“该诅咒的诅咒”,“在喉管没被割断的时候”,却又不被历史所羁绊,鼓励人们向前看,这是何等清醒、睿智和豁达。

诗人、杂文家吕剑先生收到诗集时正好赶改一篇稿子,他来不及细读,“但还是忍不住,打开一看,《记忆》一首,就令我激动。你写的那种‘痛苦’‘比一切痛苦更有力’。”诗人牛汉先生仔细看过诗集,很喜欢其中的一些篇章,尤其短短的序诗《记忆》,觉得非常亲切,它概括了与邵先生有相似经历的一代文艺工作者的遭遇,构思新颖,容量很大,是从生活的深渊中汲取上来的一勺清泉,虽经时间过滤积沙了,还带着历史的血泪。诗人屠岸先生也说很喜欢先生这本诗集中的许多诗。

北师大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品味两首诗歌的隽永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素质。我想,这个教学目的是完全能够达到的!

《为青春作证》

诗集分为四辑,时间跨度从一九五二年十一月至一九七八年三月,其中一九六四至一九七七年十月前出现断档,共收入新诗五十九首,不少为未刊稿,有的未曾结集。此书失校,舛漏较多。如九十页“你给我多少次希望”一句后的八行是另一首诗,应加标题《无题》,可编辑大人把它们强行捆到一首诗上去了。

先生的早年诗作,反映的是一个时代崭新的精神风貌,表现的是大好国土上朝气蓬勃的青春形象,抒发的是以主人翁姿态从事祖国建设的新一代的豪迈情怀。为此,他拥有新中国广泛的读者,成为闻名全国的青年诗人。

这个平时温文尔雅、菩萨心肠,说话轻言细语,从不与人交恶的大好人,这次却用了“此书错讹甚多,包括编辑部擅改之处”等重语,足见问题很严重,后果很严重,乃“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书出得十分遗憾,羞于送人,“你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万般无奈可想而知。

我也曾鲁班门前弄大斧,“改过”先生《为<吴小如先生自书诗>作》。我认真拜读序文后去信说:“鄙人铁匠出身,忝列编辑队伍,素不好‘在’字开头的新闻作品,每每见之必提笔去之而后快。今拜读大作又旧病复发,不知深浅率性而为。我固执地认为段落‘在’字开头,犹脑袋不长头发,光秃秃不好看,不如戴个假发有益观容。晚生俯首等待先生的批评指教。”

先生大家风范,照单全收,并于发来邮件前附语:“跃华先生:信悉,遵嘱改写。唯‘一天好景’未按吴老意见改为‘一年好景’,当年就是这么写的,不过是说一天之中,近黄昏时算得好景,犹如说一生中,晚年不失为好景也。专此布达,谢谢提示。祝时安,邵燕祥上。”  可能是我的改动无伤大雅,也可能是先生爱屋及乌(我高攀上的好多老先生都是他的朋友),他从未介意过我的无知无畏,照常不厌其烦地签名题跋,我内心充满感激和敬重。P13-17

序言

也算书话

我尝试过一些文体,但是从来没想过写“书话”。这回萧跃华君要出一组“题题题”,并拿来姜德明、朱正二兄写的小引当示范,让我也写一篇。

我拜读了姜朱二位的随笔,忽然若有所悟:我在跃华指点下所作题跋,加上他的夹叙夹议,恰恰可算是二人合作的“书话”。在我,是从书外补充些有关情节或感想,寄托些感激和怀念;在他,虽有开头必须说明几句的套路,但接着也可以借题发挥。在不拘一格的意义上,这是自由的书话。

书话的作者和读者当然都是爱书的人,首先爱纸质的书,从来不管那些说纸质书将消失殆尽之类的预言和闲话。

朱正因他的书一般总有几千册的印数,故云自己拥有数以千计的读者。我的情况差不多,我感谢这些读者。而在这些读者当中,能够按图索骥,争取一本不落地搜集我的几十本书以及不同印次版本的,可以说萧君是独一无二的了。尤其难得的是不仅收而藏之,而且该是每一本都至少大体浏览一过,不然他不可能记得我自己都忘记了的一些文字,一些细节。如果在读者中发“认真奖”,应该是他拔得头筹吧。

曾有人把作者和书比作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我的这些孩子,都承跃华青睐,一一加以爱抚,我明知其间有不少溢美之词,但也一并收下,反正他虽人属“官家”,话却出自业余,只是一家之言,并不强加于人。或许出于偏爱,他对这些孩子身上的衣服以至衣上的纽扣等等,有时也不免求全责备,甚至语近粗粝,只得认作是早年留下的铁匠脾气,偶又流露些许吧。

识于二〇一五年十月十八日

后记

世无遗憾不成书

这本书的出版,印证了《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一句话:“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四日,我陪吴小如先生探望邵燕祥先生,见缝插针呈上《检阅天安门》敬请先生签名题跋,他提起笔来不假思索,“沙沙沙”就写:“跃华先生持此书来,这是十多年前应约而编,‘八大家’云云,为主持者刘先生的商业操作,当时参与者多不同意,后大家以为杂文之书出版困难,能够出书就好,遂告妥协。其后还有些后续新闻,即付稿酬时字数计算违反常规,竞将文中空行及标题所占篇幅均除去,与版权页上标明的字数减少许多,引起小小纠纷,乃知杂文作者之可怜,而竟有人‘吃’杂文也。一笑。燕祥,〇八年岁末。”先生落笔时已写了满满一页,拥挤得落款的名字都写不下了。我收藏著名学者签名题跋书不少,但像先生这样初次题跋就“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信手拈来、妙趣横生的还真不多见。我后悔自己买先生的大作太少,家中书柜仅此一册“孤本”。

此“春生”也。

二〇〇九年十月二十四日,我带上两部《别了,毛泽东》请先生题跋,他改正其中一部几处硬伤,扉页以跋代信问候病中老友:“小如兄:此书系跃华先生由港购来,送请过目,嘱我签名,实深愧恧。书出后发现差错不少,乃知记忆之不可靠,全因缺乏学术规范之训练致有此憾,盖印数已饱和没有纠错的机会了也。燕祥问病。十月北京。”而我这部只签了“跃华同志阅正,燕祥〇九年十月”。他嘱我自行改正书中错情,我点头称是,趁机递上《含笑向七十年代告别》《为青春作证》《邵燕祥自述》。我想多收藏几本先生的题跋大作,他逐一认真题写,毫无敷衍之意。

其实,“我点头称是”迫于“木已成舟”,后来又托人购得《别了,毛泽东》(修订版)送请先生题跋:“这本书在叙述自己截至一九五八年的经历同时,也重新审视了这一期间的大历史,或者说,有了对那一段岁月社会政治在认识上的深化,才有了这一本反思之书。初版二〇〇七年出来后,就得到一些可敬的师友的匡正,特别是朱正兄寄来成叠的长信,一一指出史实上的出入,惠我良多。这一修订版尽量改正了因仅靠记忆造成的问题。希望继续得到读者的指谬,谢谢!燕祥。”我锲而不舍,拥有了先生《别了》的两个版本。

此“夏长”也。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八日,我从上海寄去《迟开的花》《绿灯小集》《无聊才写书》等五部大作,内夹一百元邮资,不日先生回信:“萧跃华同志:您好!大函并命我签名的旧书早已收到,因患感冒拖延不愈,迟复为歉。几本书容好天气到邮局付邮寄还,谢谢破费淘此无用之书,价格想必高于原价吧,惭愧。所附百元邮资璧还请收。您写小如兄及其他学者的文章,均从《书屋》拜读。其实我是杂七杂八的龙套角色,不值得写的,您费心执笔,我亦不好大泼凉水。而发表之前我就不拜读了。相识与不相识的论者,写我的文字,无论长短,是批评是揄扬,我都只扮演批斗会上点名的对象,不参与会前的策划,会后亦只能不置一词。对您的好意,心领了。匆此,祝阖家新春安吉。邵燕祥,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廿八日。”

我收到包裹时已抵近年关,内夹短信:“跃华先生:您好!窗外重霾,近午未退。时近年根,料理杂事,遵嘱为所淘诸册签名。不知是从实体书店抑孔乙己网购得?上海冬日较北方阴冷,不知能习惯否?不过尊处取暖设备当无问题,此胜一般市民一筹也。匆祝,新春全家康乐!邵燕祥上,二。一三年元月廿九日。”信内又夹一百元大钞。我当天回信表示感谢,并开玩笑说:“晚生寄去百元,您老返回两百,方知记忆力之衰退,乃年岁不饶人,特完璧归还一张,晚生不敢‘多吃多占’也!”

此“秋收”也。

二〇一三年六月一日,我借呈送拙编《三老吟草》(中华书局二。一三年一月版)之名,捎带《找灵魂》《闯世纪》《你这个坏东西》《旧时燕子》等十一部大作敬请先生题跋。我家书柜里还有先生七部大作,我怕全部带上犯下“毁灭性开采”的低级错误,心想还是可持续发展的好,下次再来骚扰,无非多跑一趟。先生从书房出来就递上新作《邵燕祥自书打油诗》说:“刚从香港寄来。”扉页书:“跃华先生两正,邵燕祥持赠,二。一三年六月一日”(诗集后来又请先生补跋)。然后他耳戴助听器,开始一本接一本放在膝盖上题跋,几乎每则题跋背后都给我留下了解读的空间。这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思想者,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令晚生五体投地。

刘凤桥君得知我藏有先生二十多部签名题跋书,且每书每跋都写有七八百字的短文,建议我淘齐先生大著,全部题上跋、配上文。他说:“这种书中华、三联、商务都乐意出。”(刘君是同道中人,知道这种书的潜在文学史料价值。但他不知道出版社的开印条件是发行量,这次他失算了。)

他意正合我意。我立即给先生写信,报告准备出版这么一本书,还有五六十个题跋等着他去写,要他有不怕麻烦的思想准备,心中透支着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无比快乐。

不久,我来到邵寓洽谈此事。先生开玩笑说:“这个盖子你揭得太早了,我一想到公开出版,就不敢像原先那样随便写了。”先生此话只说对了一半,还有一半就是如今题跋好坏都有读者监督,他要注意大方之家形象,动笔前好好打打腹稿。

此“冬藏”也。  我开始紧锣密鼓地淘书,先生开始紧锣密鼓地题跋,我的写作速度始终跟不上先生的题跋速度。我从先生的题跋中发现一个带规律性的问题,那就是他的不少著作都留下了遗憾,或由责任编辑疏忽造成,或由制版人员马虎所致,或由作者本人大意种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人生是遗憾的人生,艺术是遗憾的艺术,出书又何尝不是这样!

世无遗憾不成书,这是古今中外的千古定律。著作者也好,出版人也罢,他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就是尽量不出或少出差错,争取不出或少出硬伤,如此就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了!先生似乎也认同这一客观规律,所以就有了“可见不但电影是‘遗憾的艺术’,出版亦是‘遗憾的事业’”“此书(《坐看云起时》,海天出版社二。一四年八月版)我未赠人,因无精力编印‘勘误表’也”之类的题跋。这些“不如意”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这本书肯定也会留下遗憾,根本原因是鄙人不自量力,先生所托(其实是“被托”)非人,书中差错偏颇在所难免。这九十七篇拙文犹说不定在什么地方就会玷污先生大作、玷污先生清名,我在这里先道一声抱歉。巴掌不打笑脸人,自然也不会打我这个道歉者。嘻嘻!

这批拙文蒙徐坚忠主编赏识,曾以“邵书珍藏录”为栏题,部分连载于《文汇读书周报·文汇笔谭》,我拿到的稿费够订一百多年(如果报价不上涨)的《文汇读书周报》了,可它马上就要关门大吉了。案头必备,文章知己,这些都是不能忘记的!

是为后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1: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