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生充和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道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合肥四姊妹中的张充和,是格局最开阔的一位,精书法,善诗词,通昆曲,可谓国学大家,被称为最后的才女。充和一生颠沛流离,生于上海,长在合肥,求学北大,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每一个地点都在她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王道著的《一生充和》以地点为经,讲述了充和的传奇一生——她是苏州园林走出的大家闺秀,她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思想独立的现代女性。

内容推荐

王道著的《一生充和》讲述了张充和出身名门,是苏州园林走出来的大家闺秀,精书法,工诗词,善昆曲,以通驭专,自成大家。她的字,沈尹默评说为“明人学晋人书”,清越高雅;她的画,闲静有致,“意足无声胜有声”;她的诗词,“无纤毫俗尘”;她的昆曲,曲调古朴,气韵天成。师友知交更包括沈尹默、胡适、钱穆、张大千、卞之琳一众文人雅士。

充和一生颠沛流离,生于上海,长在合肥,求学北平,辗转昆明,远赴美国,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什么事都经过,我不大在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正是这份淡定与豁达,让她身历百年沧桑而自成高格。

目录

第一章 合肥:永远的龙门巷

第二章 苏州:倚舷低唱牡旦争

第三章 上海:海上音信

第四章 青岛:病余随笔

第五章 昆明:云龙庵往事

第六章 重庆:无愁即是滴仙人

第七章 北平:沈宅姻缘

第八章 美国:走出仕女图

第九章 京都:木器之菊

第十章 贵阳:白头他日定重逢

尾声 为惜流光挽夕阳

附录

 附录一 张充和个人年谱简编

 附录二 张充和在北美大学里演唱昆曲

 附录三 张充和诗词题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寂寞梧桐

20世纪初是激荡的时代,革命的气息无孔不入。昔日捍卫政权奋力平叛的淮军后裔突然沦为合肥旧宦,甚至一度受到冲击,不得已而迁徙。当新的时代渐渐着陆后,时局并不稳定,但淮军后裔大多选择了隐,或隐于商,或隐于教,或隐于家。因此,他们逐渐褪色的大宅门后的光阴也显出了寂落。

充和不能想象张公馆兴盛时期的场景,几位看上去差不多的祖母,她们曾虔诚地追随着自己渴望功名的夫君;新生代的成长,迫切要复兴家族新的气象;各房的亲族来回走动,长辈、平辈该称呼什么都要先好好想一想,以免弄错。家族之间,不时地会有婚丧嫁娶事宜,虽不再是旧时,但礼仪并未尽失,一切按部就班,不偏不倚。家族人数总体在增加,主仆数量总让人数也数不清,人与人之问甚至会有隔阂、矛盾,但令人欣慰的是,看上去一派平和。张家已经到了祖辈定下的“和”字辈,其中也包括在这里出生的充和的三个姐姐,他们更有义务把平和之气保持下去。

这一切都与充和无关了,只是她不知道,已经迁徙出去的母亲正在异乡煞费苦心地维持着这一切。

在充和早期的散文里,我们几乎能够看到张公馆的结构和设置脉络。

经过长巷到书房去,院子里的两棵梧桐树,正在结梧桐子呢。一个月形门的花台,我只要一下了课后,便上去攀着天竹、碧桃、绿梅树玩。书房里面的墙壁上,不知是谁画了许多猫、狗、老鼠。我写的许多字都凌乱一地,一个钟也停住了。在外房是先生的寝室,一张空床上结满了蛛丝。她们——岳、竺也常到这里来玩的,三个人只低了头故故在辞纸堆里找寻些不紧要的东西。后院的巴蕉都离披着,我们出来后,本想到书楼上,大祖母、三祖母以前住的故宅里,可是不成功,已经租给别人了。门闭着紧紧的,只得望了一望门便回来。还有祠堂里是最想去的,那是我们唯一捉迷藏的好地,可是也不能够了,也是送给红十字会做救济院了,也只得由门的缝隙张了一张就回来了。

西园、大圃、花园、住房、书房、门房、厨房……充和生活在这样的独立的大宅院里,她总是弄不清楚这里的具体格局,她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为它们排列命名,并试图在这个偌大的府地营造自己的小天地。有时候,她会和小伙伴爬上西园里的草堆,草堆和屋顶一样高,他们去看美丽的晚霞,玩累了就在石桌石凳上玩过家家。有时候顽皮起来就采来一大束诸葛菜的紫花装饰在充和的头上、身上,她会舞动起来,在被高高院墙围起来的天空下,仿佛自己变成了小精灵或是花仙子。

但是充和并不拘泥于玩这些孩子们的游戏。在略显孤寂的环境下,她的情感世界显得有点早熟。她喜欢去院子里的公共大厨房。

经过一个半圆形的短墙走进大圃,由大同穿过冬青树的门,就到了公共的大厨房。充和总是在饭后走进大厨房,去那个神秘的所在。书场。佣人们中有出人头地的,能看点七字唱的书;或者跟过我曾祖去过两广,去过北京——那时还叫北京呢,故仍其旧——去过台湾的;或以其才调哄动人,或以其经历哄动人。大家围着一个人,就聚精会神地听讲了。洗碗的油着手站在旁边来听,他忘了洗碗;刷锅的也拿着锅把子来听,他忘了刷锅;没吃完的也端着饭碗来听,他忘了吃饭。我这时正坐在呆我家近七十年的张福身上。他十三岁到我家,如今八十二岁了。他正在讲“长毛”杀人,讲怎样从城墙上跳出,怎样混在尸中得以逃生。我听得害怕了,从他身上跳下,我(找)带我的钟妈。她到下房去了。(我)从人丛中预备攒出去,在我脸旁现出一只怪手,我叫了起来,折回身又跑到他身上坐着,情愿再去听讲杀人,死尸,而不愿想到那只手。众人都凝神听讲,她垂着那只怪手,也静心听讲。我不敢看她脸,可是眼睛总不依脑子的吩咐,不时总要看她一眼。她要算是这厨房中最漂亮,最年轻(当然除去自己是孩子)的一个了……

热衷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好奇心使然,但能够将故事延展到自己的整个青少年成长期的却是极少数。身高不过大人站立垂手位置的充和,自从昕到了关于那个女人的手的故事后,便再也难以释怀。“指头也并不多,也正和其他人的指头数目一样,就只是中指和食指整个儿向后转,永远是卷着。手心手背鼓起来像个高桩馍,可想象得到的怕人,至少是把个孩子吓住了。”。

这其实是一个已婚女人与铜匠牵手私奔的故事,原来的丈夫远远发现后,就对他们开枪了,子弹结结实实地打在了漂亮女人的一只手上,筋骨尽毁。他们都骂这个女人,骂她不要脸,还骂铜匠失德,骂他活该挨枪子。充和不解,因为在她眼中,铜匠一向和善、友好、热情,为张家打了很多的用具,还抱过她呢,“难道我也会挨枪子吗?”

P10-12

后记

说实话,这本书写得很不轻松,我大病了一场。在病的时候我就想起了张充和女士一家在病中煎熬时的场景,感同身受。欣慰的足,病是会好的。只是对于故去的人,却总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绪。写完这本书后,我时不时地回想起一位忘年交老人,慈祥的张寰和先生。在他去世的那一年,我似乎还没有这样地思念过,但随着年岁的增加,总觉得人要故去是一种难挨的规律。

对于张充和女士的最初印象即来自张寰和先生,他会自然地扭头望向大人周孝华女上,关切地问:“最近四姐有信吗?”他沧桑的表情里总有着难以割舍却又充满无奈的思绪。令人动容。从此以后,他一次次对我说起了与四姐在一起的场景,游玩、战乱、复校、聚会、久别重逢等等,至今难忘。

实际上,周孝华女士从未停止过对四姐的关注和关心,接待回家,邮寄东西,制作衣服,转达祝福等等,润物无声。而她与四姐的故事也有很多令人神往的一面,在张寰和先生生前与去后,她经常娓娓道来。

再以后,我见到了张宗和的女儿以氓,说到博学、苦难的父亲时,她言必称四姑,似乎他们是一对孪生姐弟,实际上他们有着太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每闻每黯然。四姑对于她的成长,也是举足轻重的,她与四姑,总是心贴着心,刻骨铭心。

元和的女儿凌宏女士常奔走于中美,她见证了四姨的很多生活经历,并得益于四姨一家的照顾。她每次回来提及四姨充和,总像是在讲述她的福音故事,虔诚十足。龙朱先生、虎雏先生、和庆女士等充和亲人无意中提起的往事,都像是散落在尘世的珍珠,令人惊喜。

充和身边总是会围绕着志同道合的曲友和书友,尽管她自己并不以师自居,但很多人是乐于继承她的美好传统的。她的弟子陈安娜女士,多年奔走于中美,为昆曲的事业付出了很多很多,她总是乐此不疲,每次到苏州也都会到充和的家里看看、坐坐、说说,如同家人。充和的昆曲助理尹继芳女士,对于充和的昆曲事迹了如指掌,每次都能说出一段段风雅往事。现在,她们正与海外昆曲社一道,继续着充和的昆曲事业,蔚然成风。白谦慎先生对于充和诗书的解读可谓专业、得体,实在有助于读者去了解和理解

应该说这本书远没有达到充和的气质,她的精神气质、艺术气质,但我之所以斗胆记录下这些,是因为我的知道,几乎全部来自知情者的慷慨,无以为报,谨记于此。

本书中所述引文多根据原件而来,但也有缩印本。如《中央日报》,因字迹极小且是繁体,模糊难认,排版穿插,在辨认和抄写过程中难免出现谬误,还清方家指正和凉解。在此我还要再次感谢周孝华女士,她曾将张充和女十发表的文章抄写一遍,方便阅读。在整理时,她负责抄写,我负责打字,从而得以较高时效地完成了整理工作。书中所引诗文、日记等,尽力存原文原貌。期待在今后工作中继续甄别文巾存疑字词,并修订其中的谬误。前插图片巾张充和女士的书画与印章多转自西雅图美术馆的《古色今香》画册,在此一并致意

感谢郑培凯先生、余心正先生、陈子善先生、严晓星先生、杨早先生、孙小宁女士、王润文女士等,还有很多老师、朋友的帮助值得铭记和感谢,在此不作赘述。期待更多的学者继续关注张充和女士的艺术精神和传统之美。

王道 乙未冬于金鸡湖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7: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