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凡尔赛公主(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日记1769年-1771年)/日记背后的历史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作者 (美)凯瑟琳·拉斯基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日记背后的历史》丛书,通过孩子的日记让读者亲历某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引领小读者走进历史名人的生活,让他们同日记的小主人一起窥见一个新时代的曙光。其中,日记和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史实细节却是真实的。这是本套丛书的特色之一,即一套日记体裁的历史小说,故事真实感与历史真实性完美结合。除此之外,本套丛书涉猎范围广泛,既网罗重大历史事件,又涉及艺术流派;既有帝王和革命者的故事,又有艺术家、发明家的轶闻。同时,为帮助小读者更好地了解历史,每册书后都附有真实的历史资料,例如,与故事相关的历史事件简介、年表、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词汇。

本书为凯瑟琳·拉斯基所著的《凡尔赛公主(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日记1769年-1771年)/日记背后的历史》。

内容推荐

凯瑟琳·拉斯基所著的《凡尔赛公主(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日记1769年-1771年)/日记背后的历史》记述了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十三岁的玛丽·安托瓦内特作为奥地利女大公,要嫁给法国未来的国王太子路易,成为法国王后,完成妈妈的心愿。为了成为“王妃”,她要学习和准备很多东西,但她都非常努力地学习,也对即将到来的婚姻充满期待。但是当她离开奥地利的日期越来越近,事情变得越来越糟,要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1)爱管闲事的妈妈——我很爱我的母后。可她跟我完全不同。她可不像我那么懒惰。她从不浪费时间。更夸张的是,她在生我的时候除了产婆还叫来了一名牙医,因为她决定在分娩的同时拔掉一颗蛀牙。她觉得同一时间解决两件痛苦的事更有效率。她是个十分有条理的人。一切都井然有序。我总是把手帕放错地方,还会把扇子弄丢,就是那把属于布朗迪的好扇子,她是我从前的家庭教师,露露的前任。妈妈从不丢三落四。可妈妈却好管闲事。她想知道我的一举一动,还有我学习的一点一滴。无论我是否穿着衣服,她都喜欢窥视我的身体。她担心我的胸部太过丰满,可是跟卡洛琳在一起我才体会到她的忧虑,因为卡洛琳的胸部未免太丰满了些。“沉重的胸部会让一个年轻姑娘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那是妈妈的语录之一。她有许多名言,包括她不绝于口的家训。“其他国家制造战争,但你,快乐的奥地利,却擅于联姻。”这些话用拉丁语写在宫殿里的许多顶饰和纹章上。可对妈妈来说这还不够。她总喜欢说这些——用拉丁语,用法语,用德语,还用意大利语。

妈妈的目标是让我们这些孩子通通跟国王或王后,王子或公主,男公爵或女公爵联姻。帝国因此得到发展,得到新的土地以及能在战时帮助我们的朋友或盟国。通过联姻我们或许能够得到和平。在妈妈的心里,这可是笔极好的买卖。

我想那正是妈妈这么好管闲事的原因。为了联姻,她必须巨细靡遗地插手我们的事情。目前为止她做得很好。我姐姐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嫁给了萨克森国王阿尔贝特,他现在统治着奥属尼德兰,我们把他的领地称为匈牙利。玛丽亚·阿玛莉亚嫁给了帕尔玛公爵,现在是意大利的一位公爵夫人。我哥哥约瑟夫娶了巴伐利亚胖公主约瑟法,还有我最爱的姐姐卡洛琳已经同那不勒斯国王费迪南德成婚了。

要是妈妈有时间,她一定会比现在更喜欢打听我们这些孩子的事,可因为她是皇后,所以总是在工作。有时候我们一连两个星期都见不到妈妈。如果有人问我对妈妈的第一印象,我会说当布朗迪领我走进她位于夏宫美泉宫的房间时,妈妈从她的文件中抬起头来。她刚刚正透过一只巨大的放大镜阅看文件,此刻她依然手持放大镜,开始细细打量我。

我原本没打算写那么多。我累了。我的手需要休息。我要去找我哥哥费迪南德踢毽子。

1769年1月9日

我继续将内心的想法一一列下。排在第二位的是卡洛琳。该说现在还是过去?她没有死,可她也不在这儿。我已经差不多有一年没有见她了。妈妈坚持让她嫁给那不勒斯国王费迪南德。你瞧,我姐姐约瑟法比卡洛琳年长,本该由她嫁给他的,可是约瑟法死了——死于天花。于是用卡洛琳的话说,妈妈坚持让她“插手”。我深爱卡洛琳。她比我大三岁,可我们亲密无间。我们亲密得就像……让我想想……蜜蜂和蜂蜜,或者说玫瑰和刺。

P8-10

序言

老少咸宜,多多益善——读《日记筲后的历史》丛书有感

钱群里

这是一套“童书”;但在我的感觉里,这又不止是童书,因为我这七十多岁的老爷爷就读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这两天我在读“丛书”中的两本《王室的逃亡》和《法老的探险家》时,就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异感觉。作品所写的法国大革命,是我在中学、大学读书时就知道的,埃及的法老也是早有耳闻;但这一次阅读却由抽象空洞的“知识”变成了似乎是亲历的具体“感受”:我仿佛和法国的外省女孩露易丝一起挤在巴黎小酒店里,听那些平日谁也不注意的老爹、小伙、姑娘慷慨激昂地议论国事,“眼里闪着奇怪的光芒”,举杯高喊:“现在的国王不能再随心所欲地把人关进大牢里去了,这个时代结束了!”齐声狂歌:“啊,一切都会好的,会好的,会好的……”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我又突然置身于3500年前的神奇的“彭特之地”,和出身平民的法老的伴侣、十岁男孩米内迈斯一块儿,突然遭遇珍禽怪兽,紧张得屏住了呼吸……这样的似真似假的生命体验实在太棒了!本来,自由穿越时间隧道,和远古、异域的人神交,这是人的天然本性,是不受年龄限制的;这套童书充分满足了人性的这一精神欲求,就做到了老少成宜。在我看来,这就是其魅力所在。

而且它还提供了一种阅读方式:建议家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自己先读书,读出意思、味道,再和孩子一起阅读,交流。这样的两代人、三代人的“共读”,不仅是引导孩子读书的最佳途径,而且还营造了全家人围绕书进行心灵对话的最好环境和氛围。这样的共读,长期坚持下来,成为习惯,变成家庭生活方式,就自然形成了“精神家园”。这对孩子的健全成长,以至家长自身的精神健康,家庭的和睦,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或许是出版这一套及其他类似的童书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

我也就由此想到了与童书的写作、翻译和出版相关的一些问题。

所谓“童书”,顾名思义,就是给儿童阅读的书。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儿童”,二是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

首先要自问:我们真的懂得儿童了吗?这是近一百年前“五四”那一代人鲁迅、周作人他们就提出过的问题。他们批评成年人不是把孩子看成是“缩小的成人”(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就是视之为“小猫、小狗”,不承认“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周作人:《儿童的文学》)。

正因为不认识、不承认儿童作为“完全的个人”的生理、心理上的“独立性”,我们在儿童教育,包括童书的编写上,就经常犯两个错误:一是把成年人的思想、阅读习惯强加于儿童,完全不顾他们的精神需求与接受能力,进行成年人的说教;二是无视儿童精神需求的丰富性与向上性,低估儿童的智力水平,一味“装小”,卖弄“幼稚”。这样的或拔高,或矮化,都会倒了孩子阅读的胃口,这就是许多孩子不爱上学,不喜欢读所谓“童书”的重要原因:在孩子们看来,这都是“大人们的童书”,与他们无关,是自己不需要、无兴趣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又可以“一切以儿童的兴趣”为转移呢?这里,也有两个问题。一是把儿童的兴趣看得过分狭窄,在一些老师和童书的作者、出版者眼里,儿童就是喜欢童话,魔幻小说,把童书限制在几种文类、有数题材上,结果是作茧自缚。其二,我们不能把对儿童独立性的尊重简单地变成“儿童中心主义”,而忽视了成年人的“引导”作用,放弃“教育”的责任——当然,这样的教育和引导,又必须从儿童自身的特点出发,尊重与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就以这一套讲述历史文化的丛书《日记背后的历史》而言,尽管如前所说,它从根本上是符合人性本身的精神需求的,但这样的需求,在儿童那里,却未必是自发的兴趣,而必须有引导。历史教育应该是孩子们的素质教育不可缺失的部分,我们需要这样的让孩子走近历史、开阔视野的人文历史知识方面的读物。而这套书编写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一个个少年的日记让小读者亲历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引导小读者进入历史名人的生活——如《王室的逃亡》里的法国大革命和路易十六国王、王后;《法老的探险家》里的彭特之地的探险和国王图特摩斯,连小主人翁米内迈斯也是实有的历史人物。每本书讲述的都是“日记背后的历史”,日记和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史实细节却是真实的,这样的文学与历史的结合,故事真实感与历史真实性的结合,是极有创造性的。它巧妙地将引导孩子进入历史的教育目的与孩子的兴趣、可接受性结合起来,儿童读者自会通过这样的讲述世界历史的文学故事,从小就获得一种历史感和世界视野,这就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了一个坚实、阔大的基础,在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人的不可或缺的精神素质,其意义与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如果因为这样的教育似乎与应试无关,而加以忽略,那将是短见的。

这又涉及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前不久读到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先生的一篇文章,他提出要将“商业童书”与“儿童文学中的顶尖艺术品”作一个区分(《中国童书真的“大胜”了吗?》,载2013年12月13日《文汇读书周报》),这是有道理的。或许还有一种“应试童书”。这里不准备对这三类童书作价值评价,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当下社会与教育_体制下,它们都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说,如同整个社会文化应该是多元的,童书同样应该是多元的,以满足儿童与社会的多样需求。但我想要强调的是,鉴于许多人都把应试童书和商业童书看作是童书的全部,今天提出艺术品童书的意义,为其呼吁与鼓吹,是必要与及时的。这背后是有一个理念的:一切要着眼于孩子一生的长远、全面、健康的发展。

因此,我要说,《日记背后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文化丛书,多多益善!

2013年2月15-1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9: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