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个站台(精)》是青年诗人、评论人江汀的散文集。这批文章按照写作主题分为三辑,第一辑是关于自己生活和写作的散文,第二辑是为作者身边的诗人、小说家、画家而写的随笔,第三辑是对外国文学所写的阅读札记。它们中的大部分曾刊登于在国内颇具影响的《经济观察报》书评版,其余篇目则散见于《北京青年报》《诗刊》《诗建设》《中西诗歌》《旅行家》等报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二十个站台(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江汀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二十个站台(精)》是青年诗人、评论人江汀的散文集。这批文章按照写作主题分为三辑,第一辑是关于自己生活和写作的散文,第二辑是为作者身边的诗人、小说家、画家而写的随笔,第三辑是对外国文学所写的阅读札记。它们中的大部分曾刊登于在国内颇具影响的《经济观察报》书评版,其余篇目则散见于《北京青年报》《诗刊》《诗建设》《中西诗歌》《旅行家》等报刊。 内容推荐 在流动、繁复的文本之网中,江汀为自己站台式的作品集注入了生活的实景、梦幻的图形,试图以他个人的诗学经验,去探测深邃现实的轮廓。 如列车驶过一个个站台,江汀的散文是本雅明意义上的“书写”,叙述之流不断向前,不断掠过沿途的风景,不为特定的站台多作停留,最终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优美的文艺地图。翻开《二十个站台(精)》一起来阅读吧! 目录 前记 第一辑 二十个站台 更美的事物仍要以花为名 在桥与门间旅行 文雅的歌尔德蒙 大写的处境 预言 星期一纪事 第二辑 钟放的忧郁 天通苑的穆旦 昆鸟和“公斯芬克斯” 我们会在生活中感到疲惫 “犹如集合的儿童” 画家江满芹 关于光的寓言 第三辑 福楼拜,或事物的面貌 穆齐尔的“迷魂汤” 熟知死亡的人 一本幽僻的书就像一颗彗星 清晨的澄澈 艰辛向前的船夫 在地球的圆桌前 来自童年的各种药物 “直接地,简洁地被白昼回答” 西班牙的抽搐 温柔的刻度 永不散场的筵席 试读章节 二十个站台 有一阵子,我常常在晚间坐地铁,横穿当代的北京城。在末班车上,我感到疲惫,仿佛自己所坐的小小位置,正好嵌在冬日最深的地方。于是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舒伯特的曲子《冬之旅》,因为自己正好身处一次旅行。北京地理是一个宏大的形象,由于每日生活在它的内部,我从幼时构建起来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发生了变化。我得以常常进行这种短途旅行,这在幼时的经验里是难以设想的。而接下来的时刻,我将去注视车厢里的人们,他们大多和我一样面露倦容。 我成长在安徽南部的一个小镇,晚上十点之后,大人们就会催促孩子入睡。现在我回想那些夜晚,小镇的街道上空空荡荡,偶尔有汽车穿行而过,假如有什么夜间旅行的话,那只能是“肉桂色铺子”式的幻想。假如童年的自己来观看现在的生活,那么它一定是光怪陆离的。但它可能在什么时候暗暗地吸引了我。夜晚时间进入公共生活,可能是今天与以往有所不同的特点。今天在北京,我和友人们的聚会大多在夜晚,而散场一般在末班地铁之前。 我意识到,地铁是一种典型的当代经验。现在是2015年10月,最近一个月以来,地铁6号线的屏幕上一直在反复播放阅兵仪式的录像。然而有趣的是,只有图像,没有声音,这班列车里的广播只是用来报站的。于是,在这条横贯北京的线路上,哑剧在每一天都会上千次地重演。 他们会毫不在乎地继续播放录像。它不会察觉我的凝视,也不会畏惧观众的漠然。间或地,屏幕信号出现中断,画面变得残缺。我偶然地想起近期读过的王炜的诗剧《韩非与李斯》。我记得自己在阅读中存有一个疑惑,剧本中设置了一个背景,“一幅整墙投影屏幕,时不时有电视无信号状态的雪花屏和噪音”,初读了全诗之后,我想知道这个电子屏幕作为道具,是否象征着什么?我曾为此去询问了作者本人,但他没有给我确定的回答。然而在此时,我突然理解了他的语境。 王炜为《韩非与李斯》的上演写了这样的宣传语:“何为首都?何为同时代人?”这样的思索同样出现在他为陆帕的戏剧《伐木》所写的评论中。在这两个文本中,他或许触摸到了某个房间台灯的开关。那篇评论里写道:“一个同时代人因为死亡成为我们惯性的一个暂时打断和干预者,不论她是乔安娜,还是马雁。……”我意识到,北京——是一座废墟,而王炜——经历过一场地震。 “并不需要那么多才能。这也是 又一轮年轻人来到首都而诸公 并不感到嫉妒和害怕的原因。 为什么要嫉妒和害怕他们? 他们明天就会衰老。 持久的是政权而不是人。” 今年年初,我在网上买了一本马雁诗集。我第一次知道她的名字,是在她去世之后不久;而来到北京之后,我数次听到关于她的故事和传闻。这本诗集里出现了她部分友人的名字,他们仍然全部生活在这个国家,我也见过其中的一些人。我明白,自己和马雁仍然分享着同一个时代。 但这个时代终究在地震中被摇晃过;马雁之死作为一场友人们之间的“地震”,也许只是某种圆形涟漪边缘的一次余波。我们不妨抬起头来,看看我们的公共生活空间,几十年来沧海桑田式的巨大改变,也许并不亚于唐山和汶川的可怕震动。那两次地震把1949年之后的中国历史,分成了两个可见的阶段。按照约定俗成,1949年之后的任何中国写作者,都和我分享着同一个“当代”。这种划分方式虽然终究将被抛弃,但也是通往某种永恒的权宜之计。现在这个“当代”的开端,就伴随着传统秩序的撕裂。 那么,“当代”从什么时候开始了?想想这个词的字面含义:每一个曾经生活在世界上的人如果说出它,那么这个词就紧紧地附着在他的身体和灵魂周围;比如,策兰曾在镜子中间瞥见星期天。因此,时间的线性反而在这个词上消失了;另一种维度转而呈现出来,如同阿甘本所说:“同时代是通过脱节或时代错误而附着于时代的那种联系。” 我可能在自己的一首诗《盐柱》里触碰到这个概念:“当你回头探望的时候,你就凝固了,像罗得的妻子变成盐柱。……这个时代,紧紧地悬在绳索的末端,我们生活在这里,双脚踩着时间的最底层。”思想就是脚面与底层发生接触的过程,仿佛我们处在一个快速下降的封闭电梯里,我们脚下的那个横截面就是“当代”。而我必须追溯到卡夫卡,他在《猎人格拉胡斯》的结尾写道:“我现在在这儿,除此一无所知,除此一无所能。我的小船没有舵,只能随着吹向死亡最底层的风行驶。”P3-7 序言 几年前我曾设想过自己的散文写作。那时我希望它是“不安之书”式的,或者“阿克梅派的清晨”式的。在动荡的几年之间,我设法让生活稳定下来;而心智中的另一部分,又一直在反对那种稳定。无论如何,这本小书中的文字,尽管它们不如我所设想的那么好,但仍然还是被写出来了。 我的意思是,它们已经不再有别的可能性了。现在我即将年满三十岁,在书中的几篇文章里,我提到了生活的变化。从私人性的自我救赎,到敞开的日光下的见习,在写诗多年之后,我好像是进入了一个公共的广场。在这里,我遇到自己的朋友们,仿佛是被选定了似的,我与这些人成为同时代人。现在,我从已写出的文字中再次认识他们。 在此我交代一下这本书的结构。第一辑是我的诗学自辩,谈论了自己的写作;第二辑是为我身边的诗人、小说家和画家而写的评论,这来源于我和他们的交往;第三辑是对外国现代作家所写的阅读札记。其中大部分篇目都写于近三年之内.也基本上在《经济观察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过。 这批文章隐隐地有一个总体的形状。因为在北京生活的特殊经验,我选择了“二十个站台”作为书名。惟愿读者在翻检本书的时候,也能视这些文章为一系列地铁站台,在它们之间展开一次夜间的旅途。 感谢漓江出版社的慷慨和信任,此前我的诗集也有幸在这里出版。在那本诗集的后记中我引用了一句话——“我们大家都是盲人,一同触摸着中国这只巨型的大象”,它来自于现在这本书所收录的《钟放的忧郁》。挚友钟放于今年十月匆匆离世,他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此时他在天国得到了静谧和安宁。我也走进了生活的下一个阶段,我将去找回自己幼时阅读过、但现在已经散失的一批童书。 书评(媒体评论) 米沃什在诗歌中说,“二十个世纪好像二十个日子。”而在夜间回家的路上,我模糊地想象,二十个世纪好像二十个站台。 ——江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