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被称为儒家亚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 本书介绍了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全书对孟子的出身、籍贯及非凡的一生行迹作了必要的考证和描述,对其亲属、弟子的情况作了细致交代,一部具有可靠性和可读性的孟子生平传记,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孟子大传(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刘鄂培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孟子被称为儒家亚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 本书介绍了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全书对孟子的出身、籍贯及非凡的一生行迹作了必要的考证和描述,对其亲属、弟子的情况作了细致交代,一部具有可靠性和可读性的孟子生平传记,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巨匠孟轲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并进行全面、系统评述的专著。书中对孟子的出身、籍贯及非凡的一生行迹作了必要的考证和描述,对其亲属、弟子的情况作了细致交代。书中着重对孟子继承和丰富孔子首创的“仁”的学说,以及对“王道”与“仁政”、“民贵君轻”说、道德观、“天命观”、“性善”论、“天人合一”观等进行了阐述,涉及和包括了孟子的政治、经济、社会、哲学、历史、教育、美学等方面的重要思想。作者充分吸收了古今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又从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角度对孟子思想进行新的阐发;尤其是在提炼、发掘孟子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方面,作者付出了心血,这不仅有益于中国的文化建设,而且足以警省世人,予人以启迪。全书以宏富翔实的资料、精审细密的考证和娓娓道来的文笔,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具有可靠性和可读性的孟子生平传记,同时对孟子研究中的诸多悬案及有关疑难问题均提出作者的创见。这部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导论 第一篇 第一章 生平述略 一 生卒与籍贯 二 家世与入仕 三 母教与师承 第二章 游说诸侯 一 问题与焦点 二 历程与言行 第三章 聚徒讲学 一 教学相长 二 孟门弟子” 第四章 《孟子》其书 一 作者及著作年代 二 外书四篇 三 外书四篇的真伪 四 清刊本《孟子外书四篇》 第二篇 第五章 先秦“仁”学体系的奠立及孟子的贡献“ 一 先秦“天人观”的发展及“重人”思想的形成 二 中国古代“仁”的发端及孔子首创的“仁”的学说 三 孟子对“仁”的学说体系的巨大贡献 第六章 孟子的“性善论”与“良贵”说 一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端 二 孟子对人性的界说 三 孟子的“性善论” 四 孟子“性善论”的理论意义 五 孟子的“良贵”说及其意义 第七章 孟子的“民本”思想 一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端 二 “仁”的学说是“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石 三 孟子的“王道”政治哲学 四 孟子的“民贵君轻”说和朴素的民主思想 五 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措旋 第八章 孟子的国家、社会学说和经济学说 一 孟子的国家学说 二 孟子的社会分工说 三 孟子的经济分工说 四 孟子土地改革的蓝图——井田制 第九章 孟子的道德观及精神境界说. 一 孟子的道德起源说和后天的教育、环境对道德的作用. 二 “反求诸己”——自省的道德修养方法 三 “尚公”的道德观. 四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五 “浩然之气”、“舍生而取义”:孟子的人生精神境界 六 “万物皆备于我”:孟子最高的理想精神境界 七 “生于忧患”:从艰苦磨炼中提高精神境界的方法” 第十章 孟子论心、性、天、命及“天人合一”观 一 孟子论“心”、“性”、“天”、“命” 二 “天”与“人” 三 “命”、“天命”与“人为” 四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概述 五 孟子的“天人合一”观及其特征 六 古代“天人合一”观的现实意义 第十一章 孟子的认识论——反映论、可知论 一 “尽信书,不如无书”——重视直接经验 二 “登泰山而小天下”——统观全局 三 尚功利的“客观效果论” 四 重视环境对人的认识的作用 五 孟子的认识论是可知论 六 强调思维能动性的反映论 第十二章 孟子的教育思想 一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二 “申之以孝悌之义”——重视道德教化 三 “仁且智”——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结合 四 孟子的教育方针 五 孟子的教育方法 第十三章 孟子的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美学 一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自然哲学 二 孟子对“美”的界说 三 重本质、重意境、重神似——孟子对中国传统美学之影响 四 “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的“大化流行”宇宙观及其对中国绘画“透视法”的影响 第三篇 第十四章 孔孟对中国文化的主要理论贡献 一 “仁”——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 二 “和”——奠立了重“和”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 三 “公”——创立了“尚公”的社会学说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及儒家学说的发展与展望 一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三个时期 二 中西文化传统各有短长 三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之争 四 新的时代及新的文化观 后记 附孟子生平行迹年表 试读章节 “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石是“仁”的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重大发挥。孟子的“民本”思想十分丰富,他提出了“王道”政治哲学,宣扬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并提出“仁政”思想,制定了实现“王道”的具体原则和措施。孔子学说中的“仁”主要是一个道德范畴,而孟子的“民本”思想,将“仁”延伸至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之中。孟子的“民本”思想丰富、发展了孔子首创的“仁”的学说,使之成为“仁”的学说体系。 孟子的“性善论”和“民本”思想,近世争论颇多,现择其重大问题,将我们的观点概述如下。 1.如何评价“性善论” 孟子的“性善论”以天赋“四端”立论。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所讲的“四端”,就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开端、萌芽,是人成为圣人的起点或可能,而不是道德的完备。 “四秽从何而来?孟子说:“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四端”有如人体的四肢,是生而具有的,不是后天外加于人的。“四端”即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能”、“良知”,亦即“良贵”说中的“良贵”。仁义礼智的“四端”是生而具有,是无需凭藉经验的天赋道德。若按西方传统哲学来评价,孟子的道德起源是先于经验的,应属“先验论”。 “四端”虽属先验论,但不等于说孟子的“性善论”是先验论。孟子提出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这个著名命题,并不是说人人都必定成为尧舜,仅是说人都有此可能而已。先天的“四端”是成为尧舜的必要条件,能不能成为尧舜还在于后天的培养。孟子十分重视后天对性善完备的作用:一,盾天的主观努力。“求其放心”(《孟子·告子上》),保持“四端”不致散失;“反求诸己”(《孟子·公孙丑上》),不断扩充“四端”。二,道德的教化。“申之以孝梯之义”(《孟子·梁惠王》),兴办教育,教而化之,以提高道德,使先天的“四端”不断扩充,日臻完善。三,环境的影响。“居移气,养移体”(《孟子·尽心上》),重视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孟子的“性善论”:一,从“四端”来说是先验论;二,从重视后天教育和培养来说,则又是唯物论。如果从“性善论”整体来说,唯物论的成分又大大超过先验论。 如何评价“性善论”的哲学归宿?既不能只看到前者,而不顾后者;也不能只看到后者,而不顾前者。应当两者兼顾,统观全面。近世学者将孟子的“性善论”的哲学归宿,归结为先验论或客观唯心论,这一评价是看到了前者,而不顾后者,在方法上是片面的,因而是不足取的。如果从全面来评价,则孟子的“性善论”既有先验论的倾向,又具有丰富的唯物论思想。这就是本书的评价。 P13-14 序言 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之大仅次于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七篇,义深辞畅,自汉初以来即为学者所传诵。孟子虽曾受到荀子的批评,但是多数儒者在孟苟两家之中比较推崇孟子。韩愈著《原道》,论儒家之“道”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认为苟子是“择焉而不精”,扬雄是“语焉而不详”,唯孟子可谓孔子的继承者。北宋时代,李觏、司马光等曾著文批评孟子;但是当时在哲学上成就更大的思想家张载、程颢、程颐都大力推崇孟子。南宋理学家中,朱熹、陆九渊立说不同,但都依据孟子立论。至清代,戴震对于朱陆都加以批判,但推崇孟子,所著书题为“孟子字义疏证”。这些情况都不是偶然的。在今天看来,孟子的一些精言粹语仍然是值得服膺的。 我特别推崇孟子的“良贵”学说,所谓良贵,即是人的内在价值。孟子肯定人人都具有良贵,于是提出“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阐明了人格尊严的深湛观念,在中国文化史上起了非常巨大的积极作用。 孟子是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观念的首倡者。他提出“尽心知天”之说,将人的心性与天贯通起来,我在拙著《中国哲学大纲》中称之为“天人相通”论。汉代董仲舒曾讲”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但他所谓“合而为一”指“天人相类”、“人副天数”,实属牵强附会之说。到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四字成语,程颢则讲“天人本一”、“心便是天”;程颐讲天道人道只是一个道。立说虽然不同,但都来源于孟子。足证孟子学说影响之深巨。我认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诵读《孟子》的若干章节。 刘鄂培君研究中国哲学史,造诣甚深,对于孟子学说钻研尤深,曾著《孟子选讲》一书,得到学术界的好评。近又著《孟子大传》,对于孟子的生平事迹及思想学说作了详细的考证与深入的剖析。在孟子生平事迹方面,恪守科学考据的原则,不取“演义”方式;在孟子的思想学说方面,力图发幽辨微,将孟子的精粹思想阐发出来。鄂培君以书稿见示,并邀序于余,于是略述对于孟子的感想,作为序言。 张岱年 一九九五年七月 于北京大学 后记 前十年在张岱年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完成了我的第一本关于孟子的著作《孟子选讲》(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1993年秋,又是在岱年师的鼓励下,开始了这本《孟子大传》的构思。经过两年多的“寒窗”之苦,全书已脱稿。 望着书案上这厚厚一叠文稿,我陷入了沉思:两年多前,岱年师为本书修订了大纲;在写作中,我曾就一些重大问题多次向岱年师求教;去夏,年逾86高龄的岱年师,冒着酷暑,审定了本书的重点章节,并提出中肯意见,还为之作序。随之又想起了47年前,我还在清华哲学系念书的时候,岱年师的谆谆教诲,以及之后的关心、培育……。 从联翩的浮想中又回到了书案上,我想:在这厚厚一叠的书稿里,倾注了岱年师的多少心血!顷刻之间,似乎我理解了“谁言寸草心,报德三春晖”这一句诗的深蓄意蕴。老师的教诲有如春风化雨,它纯真、无私。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绝非弟子心中的干言万语所能表达的。 岱年师推崇孟子,在拙著《孟子选讲》的序中曾说:“孟子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的发展曾经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时至今日仍足以启迪人的心灵。我认为,《孟子》一书仍是知识分子的必读书。”在本书《孟子大传》的序中又说:“我认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诵读《孟子》的若干章节。”我对《孟子》发生兴趣,研究《孟子》,这是近十年来的事,理解孟子的思想还有待深入。但是,岱年师随我国知识分子、向每一个中国人推荐《孟子》,我体会到这不仅是搠于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高见,而且是有利于民族千秋万代的远见。 20世纪90年代初,岱年师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认识传统,超越传统。”我们研究、认识传统文化,是为了超越传统,创建一个新的中国文化;同时,要超越传统,创建一个新的中国文化,又必须研究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也就是本书的写作目的。” 真正“认识传统”不易,要“超越传统”更难。本书的写作仅是为“认识传统,超越传统”所作的初步尝试,限于本人的水平,谬误或不当势必难免,诚冀海内外方家不吝赐教。 在书成付梓时,我衷心感谢:岱年师为本书作序;北京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任继愈教授为本书题写书名;著名书法家、首都师范大学欧阳中石教授为本书题辞;北京林业大学冯珞君为本书绘制了精美的插图……他们的盛情雅意使本书为之增色。尤其是在当前学术界面临“写书不易,出书更难”的时刻,清华大学出版社承担了出版任务,他们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付出了辛勤劳动。谨向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友好们致以真挚的谢忱。 今年,是我的妻子竺士敏教授执教于清华大学建筑专业和从事建筑设计工作40周年。40年如一日,她澹泊于名利,默默地工作,为祖国的建筑事业作出了卓越的成绩。明年春,又是我与竺士敏教授结婚40周年。40个寒暑,风雨同舟,困难相扶,甘苦与共,矢志不渝。书成之日,谨向她致以诚挚的敬爱和感谢。 刘鄂培记于北京清华园 1996年7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