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皇帝宝座的觊觎者)(精)》是日本学者藤善真澄研究安禄山叛乱的学术普及性读物。藤善真澄凭借对传世史料的运用分析,勾勒了安禄山传奇的一生及安史之乱的背景始末。尽管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历史框架及细节还有可议之处,但在对历史氛围与人物性格心态的解读拿捏上,却颇为细腻生动,并展现出了一个异邦学者特有的敏感与巧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安禄山(皇帝宝座的觊觎者)(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日)藤善真澄 |
出版社 | 中西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安禄山(皇帝宝座的觊觎者)(精)》是日本学者藤善真澄研究安禄山叛乱的学术普及性读物。藤善真澄凭借对传世史料的运用分析,勾勒了安禄山传奇的一生及安史之乱的背景始末。尽管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历史框架及细节还有可议之处,但在对历史氛围与人物性格心态的解读拿捏上,却颇为细腻生动,并展现出了一个异邦学者特有的敏感与巧思。 内容推荐 藤善真澄著的《安禄山(皇帝宝座的觊觎者)(精)》讲述了在玄宗统治时期,当时正是太平盛世,诞生了辉煌绚烂的唐代文化,而安禄山在这一时期忽然出现,很快攀上权力顶峰,觊觎皇帝宝座而举起叛乱大旗,随后却又在历史舞台上迅速消失。本书描述了在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外,作为配角的安禄山的故事和他的一生。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萨姆加迪(Tamghaj)之国 唐的建国 唐的时代 太宗李世民登场 平庸的第三代君主:高宗 令人恐惧的女人:武后 武周革命 韦后和安乐公主 第三位女杰——太平公主 第二章 开元之治 公私仓廪丰足 整备书库和优待地方官 姚崇和宋璟 感情用事的皇帝——玄宗 朋党的激化 李林甫的胜利 第三章 安禄山的崛起 不幸的混血儿 安禄山的登场 节度使禄山 伪装的忠诚 第四章 《长恨歌》的世界 倾国美女 杨贵妃与禄山 花之都——长安 宿敌杨国忠的出现 李林甫之死 叛变之路 第五章 禄山举兵 洛阳壕沟深几尺 入洛阳城 潼关的攻防 大燕皇帝禄山 第六章 锦旗入蜀飘扬 潼关之败 玄宗失都 马嵬坡惨剧 万户伤心 第七章 巨墨陨落 皇太子即位 禄山的死期 草问蝶舞 结尾 后记 试读章节 唐的建国 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曾经流露出“欢乐极兮哀情多”的感慨,而隋炀帝穷奢极欲,不计后果地三征辽左,兵败垂成,最终死于非命。隋末,各地群雄蜂起,太原留守李渊便在其中。虽然自称陇西的名门望族,实则承继着蒙古族系鲜卑族的血脉,与隋朝的统治者一样,是北周八柱国之后。李渊是八柱国之一李虎的孙子,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但其母是隋文帝皇后的姐姐,他与炀帝是表兄弟的关系。因着这层关系,李渊受到文帝的恩宠,但是在炀帝那儿却备尝冷遇,甚至屡屡遭遇性命之忧。在民间流传着李姓天子改朝换代这样的谣谚,故炀帝满腹憎恶,谋划铲除李氏。能安然度过这样的危难,多亏了李渊爱妻窦氏与次子李世民的才智。 李氏一族得惠于有贤内助。窦氏是隋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的女儿,其母为北周武帝的姐姐。舅父武帝纳突厥女为后,因政治婚姻的缘故,夫妇关系不睦。年幼的窦氏向武帝进言:“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父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南朝)、关东(北齐)不能为患矣。” 窦毅从武帝口中惊闻此事,谓其妻:“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于是在门屏画上两只孔雀,求亲者要求射出两箭,中则为婿。李渊正是雀屏中选之人。 不让须眉的她,闻隋文帝受禅,北周皇族遭逢杀戮后,悲愤不已,伏身恸哭:“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双亲闻之心惊胆寒。窦氏还鞭策优柔寡断的丈夫,为了守护他免遭炀帝的毒手,她拼命筹划布局。正因为如此,李渊才幸得无事。她比谁都憎恨隋,冷眼旁观炀帝为所欲为的同时,等待着迟早到来的复仇时刻。但是夙愿未偿,目的未达,她的一生便结束了。 李渊有子二十一人。窦氏生建成、世民、玄霸、元吉四子。次子李世民是出类拔萃的英迈人物。幼时,有神人现身而告之日:“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世民”这名字便源于此。他的妻子依然是异族出身的军阀长孙晟的女儿。这一家族中,长孙顺德此人可谓野心家,他与李渊有着肝胆相照的关系,劝诱晋阳官副监裴寂、晋阳令刘文静等人加入,逐步推进李渊举兵的计划,而幕后主事者便是李世民。恰好此时李渊成为北防要塞太原的留守,防御极其猖獗的东突厥。东突厥入侵,李渊惨败,他害怕炀帝的处罚,却又没有巧妙的善后之策。察知此事的李世民与裴寂进行商议。裴寂宴请李渊,席间见机劝说李渊举兵反隋。李渊大为惊讶。裴寂从容不迫,威胁道:“若你染指炀帝宫女的事被发现,诛杀在所难免。”一旁的李世民也再三劝说举兵。终于,李渊下定决心反隋。 与此同时,同族的李密已经高举反旗,以洛阳为中心,与隋军展开了生死较量。幸而李渊听从刘文静的意见,制定占领长安联合北周以来旧军阀的计划。这是618年5月的事。计划完全成功,李渊拥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逃亡江都的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李渊又接受杨侑的让位,改国号为唐,建元武德。此后的十余年间,李唐王朝在讨伐群雄的同时,也在完善国家机构。 P3-5 序言 沐浴在聚光灯下的主角夺人眼球,而配角的演技总被人忽视。这是因为让舞台变得有趣的配角总是容易被人遗忘。历史就像舞台,若把玄宗和杨贵妃作为主角,安禄山便是配角。因为主角演出的浪漫故事最后是悲惨结局,结果就有了遭遇谩骂谴责的仇敌角色。然而能为玄宗和杨贵妃的浪漫故事增添色彩的也只有他。 安禄山活跃的唐中期,是玄宗治世的后半期,差不多是东大寺大佛完成前后。当时,唐受惠于太平治世,豪华绚烂的文化之花正在怒放。安禄山就在此时忽然出现,转瞬间构筑势力,觊觎皇位,揭竿而起,又倏忽地消失了。本书正是描绘了他这波澜壮阔的一生。 关于安禄山的史料,有唐代姚汝能撰写的《安禄山事迹》三卷,新、旧唐书的列传以及(《资治通鉴》等,大部分都是关于叛乱的记录,关键的关于他自身生活中的故事少之又少。 在叛乱期间,安禄山攻陷洛阳后便一步未动,战斗几乎都借由部下之手开展。他的行动让人匪夷所思,幕间休息的时间过长,写书时笔者便陷入困窘,很是困惑。万不得已,为填补此空白,就让许多配角登场了。关于这点,在全书的开头致以深深的歉意。 著者 1966年3月 后记 离写作本书已经过了三分之一的世纪。官崎市定先生因为有关于人物丛书的话要说而通知集合,但是我因为打工而不能出席,第二天来到研究室,被告知只剩下安禄山。我惊讶的原因有二:第一,唐后半期作为中国中世向近世过渡的时期,是时代划分理论中最甚嚣尘上的。站在玄宗和杨贵妃这最为华丽且脍炙人口的故事背后的,是导致中世终结的一代风云人物,我担心无法将他恰如其分地描绘出来。第二,选择中国史,特别是隋唐时代作为自己研究领域的契机是高中时代某天,语文老师仔细地板书古文并且朗读《长恨歌》,让我铭记在心。刚接触汉文就惊讶到了,诗歌叙事饱满,韵律和谐,对勉强算个文学青年的我来说留下了新鲜而强烈的印象。 于是沉湎于过去的我受到《长恨歌》的启发,略微有点因缘际会的感伤,在胸中萦绕不去。正在踟蹰犹疑之际,官崎先生仅仅说了一句“这也是一种学习”,之后便沉默不语。经过恶战苦斗而付梓的书稿现在再读,虽然充满稚气,也有用力过猛又盛气凌人的论调,但不管怎么说,作品总算完成了。因为出版过于仓促,仅仅只校正了一遍,假名注音、地图等全部由当时的编辑负责,误植、不恰当之处很多,这方面请务必重点注意。 近年,中国有阎守诚、吴宗国合著的《唐玄宗》和赵克尧、许道勋合著的《唐玄宗传》、《唐明皇与杨贵妃》,还有台湾文津出版的崔明德、任士英合著的《安禄山》等,这方面的作品众多。与过去以讽刺论调进行批判的唯物史观全盛的时候相比,不禁有了隔世之感。即使是爱读之书,随着时间流逝,产生的感受也未必相同。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看法以及趣味都会发生变化。若现在允许我对《安禄山》作全面修改的话,一定会描绘出与我年龄相应的禄山像吧。出乎意料的是一位帮忙做校对的研究生问我:“文中写道‘虽然对老年人的恋爱不甚了解’,当时是如此,那现在怎样了呢?”虽然是冰冷的语言,但也反映了真实的一面,对此我只能苦笑。 藤善真澄 2000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藤善真澄出版于50年前的这本小书,在当时无丰富出土碑志等资料的条件下,凭借对传世史料的运用分析,颇为完整地勾勒了安禄山传奇的一生及安史之乱的背景始末。尽管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历史框架及细节还有可议之处,但在对历史氛围与人物性格心态的解读拿捏上,却颇为细腻生动,并展现出了一个异邦学者特有的敏感与巧思。作为一本普及性的学术读物,至今仍保持了它的光华和价值。 ——陆扬(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