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最形象和生动的代表,近代以来在花部地方戏基础之上形成的京剧又被称为国粹,称京剧为“国粹”固然过于溢美和提纯,但如果是强调其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则十分恰当。中国戏曲的古典性与文学性是其早先被译介和传播到欧美海外的主要原因,这一层面的交流和研究是许多文学、戏剧学者所关注和热衷的重点。而另一不争事实是,近代以来作为舞台艺术戏曲之海外演出和传播亦不绝如缕,尤其是环中国之国家,留下了中国戏曲不同剧种不同的旋律和风采。江棘著的《穿过巨龙之眼(跨文化对话中的戏曲艺术1919-1937)/民国戏剧文化研究丛书》以“跨文化对话中的戏曲艺术”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思想文化史的考察,分析二三十年代戏曲跨文化交流高潮形成的多重原因,回到20世纪戏曲艺术海外交流的第一个自觉期与高潮期的具体历史情境中来展现代兴之际的剧界景观。
引言
第一节 “巨龙之眼”:捕捉历史的心像
第二节 先行研究及其趋势
第三节 论述结构
第一章 众声喧哗与殊途同归:时代大潮中的戏曲对外传播热及其推动者
第一节 主要事件与中心人物概述
第二节 时代性的期待:投向戏曲的别样视线
一、戏曲界中的世界主义
二、作为心灵镜像的戏曲:精神乡土的乌托邦想象
第三节 发声之窗:对外书刊中的戏曲传播者
一、被遗忘的剧界“权威”梁社乾及其于西人报刊中的戏曲评介
二、《天下》与中国双语知识分子的戏曲译评
三、多彩底色:“中国通”的经验化写作
第四节 另一种推动:“新文化”阵营的批判与剧界文化人的应激
第二章 编码重组:剧目的越境之旅
第一节 活态剧目译介的特点
第二节 中外译剧者的两次对话:《打渔杀家》与《奇双会》
一、剧目的选择
二、翻译策略中的戏剧观碰撞
第三节 奇特的改译:从《红鬃烈马》到《王宝川》
一、翻译的“中国性”:“原汁原味”还是“大胆创造”?
二、谁能为中国代言?——从“精华”与“通俗闹剧”说起
第四节 对外公演的剧目选择与改编
一、剧目的选择
二、剧目的包装与改编
第三章 对话焦点(一):嬗变中的戏曲传统
第一节 认知障碍:陌生与多维度的传统
一、遥远的戏曲传统:公演之前的海外舆论
二、传统的复兴与“再创”
第二节 海外观演评论中的戏曲传统认知
一、1919:对于“再造传统”及其“现代性”的正反之议
二、二十年代中期:传统与近代剧风审视的新参照系
三、1928:京昆对立的深化与传统代言人的“更正”
四、三十年代:“原始”与“成熟”之间——传统想象的强化与反思
第三节 海外舆论与戏曲本土“国粹化”历程的历史互动
第四章 对话焦点(二):关于戏曲艺术的本体特征
第一节 关于中国戏曲“主导成分”的言说
一、“听”的第一性表述
二、“芭蕾”、舞蹈与“哑剧”:纯形象化的定位趋势
三、感官世界的近代变革:说不尽的“听”与“看”
第二节 关于戏曲的表现形式与真实性的讨论
一、“形”与“技”:戏曲程式认知中的误解与启迪
二、重勘“真实”的疆域:关于现实主义的再审思
三、围绕“象征主义”的争论
第三节 影响与实践:“剧学”之兴、科学话语与剧场新尝试
结语 历史之镜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