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汉口--东方茶叶港/六书坊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汉口——东方茶叶港》由刘晓航编著。汉口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帮:徽商控制了淮盐和典当业:晋商控制了茶业和票号;粤商控制了外贸、金融和建筑业:宁波商人控制了地产和外贸:湖南商人控制了木材和药材业。其中最大的出口贸易就是茶业贸易。因茶叶贸易的兴盛的大汉口形成近代的城市格局,各地的商帮在汉口留下大量的文化遗存,不仅有各地的会馆、书院、栈号,各地的民风民俗汇聚大汉口,形成南北融合的社会风气和多元化的社会风尚。

内容推荐

由刘晓航编著的《大汉口——东方茶叶港》通过对武汉当年茶叶贸易遗存的实地考察,对图书馆、档案馆大量资料和武汉各类方志的收集、梳理,以1861年到20世纪初,繁盛的茶叶贸易对汉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历史背景,以“茶到汉口盛,汉口因茶兴”为主线,多层面、多视角地展示大汉口在大半个世纪的社会人文风貌。

目录

一、汉口独特的两江交汇、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

二、茶到汉口盛,汉口因茶兴

三、英商进人汉口及日后的撤离

四、俄商独占汉口茶市鳌头

五、汉口的中国茶商及萁组织

六、汉口茶税及江汉关的设立

七、汉口茶码头的兴起及码头文化的形成

八、俄国茶厂成为汉口第一批近代工业化产业

九、茶叶贸易促进汉口金融业与世界接轨

十、张之洞经略湖北茶政

十一、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二世访问汉口

十二、汉口茶商巨富——刘子敬

十三、东方茶叶港遗迹寻踪

十四、茶叶贸易对汉口民俗文化的影响

十五、汉口茶叶贸易的衰落

结束语

编后记

主要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一、汉口独特的两江交汇、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

当代美国历史学家罗·威廉在他的著作《汉口:一个城市的商业与社会》里这样评价汉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汉口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封建社会晚期不可阻挡的商业力量相结合,形成并维持着一个卓越的商业都会,一个代表着接受欧洲文化模式之前,中国本土城市化所达到的最高水平的城市。”

武汉原来只有汉阳(长江北岸)和武昌(长江南岸)。自明代从化十三年汉水改道,从汉阳的龟山北部冲出一个巨大的喇叭口,汉江在此汇人长江,将汉阳一分为二,分为汉阳和汉口,使武汉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势,成为天下四大商业重镇之一(汉口、朱仙镇、景德镇、佛山)。汉口是汉江冲出来的城市,成为汉江人长江之口,故名汉口。“筑汉口城以守鲁山”,是迄今为止史书中最早出现的汉口地名。而在中国能以“大”字冠名的城市,除了大上海,只有大汉口。

汉口位于长江中游,与长江和它最长的支流汉江的交汇处,是美丽富饶的湖广平原的枢纽。它横跨长江,距离长江的人海口680公里,它衔长江上下游,向下游的航运一泻千里,十分方便,向上游进入江汉平原,往湖南、鄂西和四川,接纳了沿岸众多流量丰富的水系,汉江在湖北境内887公里,上溯到秦巴山脉和西北地区。这样,它把华中与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地区连接起来,所以被称为“九省通衢”。汉口在清代“康乾盛世”时期,成为商业巨镇。清初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称“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由此焉转输。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汉口镇为湖北冲要之地,商贾毕集,帆樯满江,南方一大都会也”。武汉三镇成为天下各种货物集散中心和全国水陆交通枢纽和中国最大的内河港口。有诗赞其繁盛:“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特别是1861年汉口开埠后,成为南北物资和商品最大的集散地,发达的水路运输使汉口四通八达,各地的大米、棉花、油料、药材、木材、食盐、茶叶等源源不断地集中于汉口加工、储藏,再装船输往各地,甚至出海输往欧美。英国记者戴维·希尔写的《中国湖北:它的需要和要求》:“从商业角度看来,汉口是东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这里的国内商人,不仅来自湖北省各地,也来自数百里之外的相邻的各省,它处于外国商人与国内商人在华中的会合处,是一个极好的交易中心,是中国的国际化都市。”汉口存在的主要理由就是贸易,它是货物的转运中心,并通过市场机制对国内物资的流通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美国人称它为东方芝加哥,是中华帝国的大商业中心。所以,从这个意义而言,汉口不仅仅属于湖北、华中,而属于中国和世界的。

1877年12月26日,美国《纽约时报》特约记者T.W.K写的新闻特写《在大清国的心脏旅行——扬子江游记》这样描述大汉口:“汉口坐落在扬子江的低洼地带的转弯处,汉水从北方流到这里与扬子江交汇,汉阳位于长江、汉水之间的三角地带。武昌是湖北省省会。在汉口与汉阳之间耸立着一座600米高的山峰雄峙江岸。让登临的人油然而生无限遐想。在扬子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我能遥远地追寻到江水那弯弯银丝般斜穿过绿色平原的缕缕痕迹。往南看,则是炊烟袅袅的村子,再往前便是高墙耸立的武昌城。武汉三镇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悲惨遭遇兵乱,有四分之三的建筑物被夷为平地,如果从山上看下去,能很容易地看出破坏的痕迹,尽管起义已经被镇压二十多年了。

汉口是清帝国中部一个非常大的贸易中心。据说原来汉水口附近的江面上漂满各式各样的船,非常稠密。一个人去散步,他可以从这条船的甲板跨到另一条船的甲板,然后一条船一条船地走下去,连续走几个小时也不会掉进水里。而眼下,我被告知,港口里停泊的船已远不如以前那么多。然而我仍然看见江面上各式船舶的桅杆如森林一样密集。大量的茶叶、皮毛、丝绸、蜂蜡等其他产品,从扬子江和汉水的上游向这里运来。这些东西一则为当地消费,二则可以出口。从汉口直接出口到英国的茶叶数量非常大,每年英国商人都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往于这里和伦敦之间运输货物。今年还在这里举行过一次有趣的比赛,即‘伦敦号’与‘格林格里斯’号货轮之间进行的比赛,前者用39天时间跑完全程。

P1-5

序言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知道自汉代到元末,在中国的西部有一条丝绸之路,曾经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这条商道在元末被大漠的风沙湮没。但是,从清代中叶开始一直到20世纪初,有一条从中国南方的产茶区穿越整个中原通向北方草原和蒙古高原,纵深进入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延伸到欧洲的国际商道,一直到20世纪初才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这就是繁盛了近两个世纪的中俄万里茶路,俄国人至今仍然称它为“伟大的茶叶之路”。殊不知,这条曾经创造了伟大的商业辉煌,融合了不同地区文明的茶叶之路的源头之一就是湖北鄂南的羊楼洞。它最大的加工集散地就是有“九省通衢”之称的大汉口,在清代,江南四省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的茶叶大半在汉口集散加工,再通过长江、汉江的水路和往北方的陆路输出,在最鼎盛的19世纪后半叶,特别是1861年随着汉口开埠,汉口茶市对外开放,西商的大量涌人,每一年从汉口港外输的茶叶达到200万担左右。中国外输的茶叶65%是从汉口出口的,因此被西方人称为东方茶叶港。

茶到汉口盛,汉口因茶兴。茶叶贸易的兴盛,推动了汉口百业兴盛,促进了汉口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汉口成为天下各种货物、各色人等、资金流动、信息传递的中心。特别是1861年汉口开埠后,成为南北物资和商品最大的集散地,发达的水陆运输使汉口四通八达,各地的大米、小麦、茶叶、猪鬃、油料、木材、药材、食盐源源不断地集中到汉口加工、储藏,再装船输往全国各地、俄罗斯和欧美各国。汉口成为东方仅次于大上海的商业城市。

汉口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帮:徽商控制了淮盐和典当业:晋商控制了茶业和票号;粤商控制了外贸、金融和建筑业:宁波商人控制了地产和外贸:湖南商人控制了木材和药材业。其中最大的出口贸易就是茶业贸易。因茶叶贸易的兴盛的大汉口形成近代的城市格局,各地的商帮在汉口留下大量的文化遗存,不仅有各地的会馆、书院、栈号,各地的民风民俗汇聚大汉口,形成南北融合的社会风气和多元化的社会风尚。

由于繁盛的茶叶贸易使汉口港从汉江边到丹水池形成长达30华里的汉口码头,形成中国内河航运最大的有十万之众的码头工人和运输茶叶的船工队伍,形成各种带有浓厚地方宗派色彩的行帮。各色人等,鱼龙混杂,形成复杂多样的码头文化,对近代武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早在武汉开埠前,1850年前后,英国、荷兰、俄罗斯、日本的商人已经开始深入湖北采购红茶,然后从汉口转口输出。1861年,汉口开埠后,汉口茶叶市场对外开放,以英国和俄国商人为主在汉口设立洋行,采购茶叶。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政湖北17年,经略两湖茶政,湖北地方当局非常重视汉口的茶叶贸易,华商和英商、俄商在汉口展开激烈的茶叶贸易竞争。汉口民间的茶叶公所为汉口茶市的稳定与公平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后来居上的俄商借助与清廷达成的协议获得许多华商享受不到的优惠,在与英商华商的茶叶战中获胜,他们在汉口建立了4座用机器生产的茶厂,生产效率提高了很多倍,俄商的茶厂成为汉口第一批近代工厂,受雇于俄国茶厂的中国工人成为汉口近代史上第一批产业工人。1892年后,俄商改变了晋商逆水汉江再北上漫长的运茶路线,利用长江的黄金水道,出上海,径直海运至日本海的海参崴,大大缩短了路程,

从1861年后到20世纪初,外商纷纷涌入汉口,促进了汉口的城市发展,外商纷纷在汉口开设银行、学校、商号、娱乐会所、码头、医院、图书馆、教堂,形成英、法、德、俄、日本租界,各种异域风格的建筑物成片建成,有近20个国家在汉口设立了,领事馆,这些洋式建筑给古老的武汉带来殖民化的异国情调,也促进了汉口市政建设的规划与管理。洋人与洋货的涌入,给武汉市民的生活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开埠使汉口由较为封闭的传统商业市镇迅速崛起为万商云集的国际化城市。

20世纪初,由于国际形势与国内政局的变化,运茶的交通路线的改变,世界茶叶市场的变局,特别是英国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开辟的红茶市场对中国的茶叶市场的巨大冲击。繁盛近两个世纪的中俄万里茶路终于淡出历史舞台,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画上句号,成为这个大都市已经被人忘记的沧桑往事。

抢救这段辉煌的历史,唤起人们的记忆,复兴万里茶路,再现从1861年到20世纪初大汉口因茶叶贸易兴盛成为东方茶叶港的辉煌历史,不仅是怀旧、整理历史的残页碎片,而是以大量确凿的史实、鲜活的文字和陈旧的历史老照片,还原大汉口——东方茶叶港曾经的辉煌,以史为鉴,对当下武汉市正在努力奋进将大武汉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也是一种借鉴,因为历史就是一面镜子。

本书通过对武汉当年茶叶贸易遗存的实地考察,对图书馆、档案馆大量资料和武汉各类方志的收集、梳理,以1861年到20世纪初,繁盛的茶叶贸易对汉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历史背景,以“茶到汉口盛,汉口因茶兴”为主线,多层面、多视角地展示大汉口在大半个世纪的社会人文风貌。

陈元生

2015年10月

后记

武汉炎黄文化研究会茶文化委员会成立于2009年,是武汉炎黄文化研究会的一个分会。多年来,我会发挥武汉地处“九省通衢”的地域优势,基于武汉在清末民初是“东方茶港”的悠久历史,开展了一系列茶文化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为武汉市的社会文化活动打造了一系列的健康文明的品牌,深受广大市民群众欢迎。同时,我们还以茶文化为媒介,积极开展与毗邻省市的茶文化交流活动,努力促进长江中游经济带的经济文化发展。组织专家对清末民初,汉口作为繁盛近两个世纪的中俄万里茶路上最大的集散地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著述与纪录片)。

与此同时,我们还与武汉地区的茶叶生产与营销企业加强合作,引导广大市民形成积极健康的饮茶习惯与方式,将茶文化提升到一种较高的生活品位、有益于健康养生的休闲生活方式。我们将“茶艺与养生”课程开设进武汉老年大学,延伸到一部分小学与幼儿园的第二课堂,使茶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

为了总结我会的研究成果,除了在武汉《炎黄文化》刊物开设了茶文化理论与实践的版面外,在武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的支持下,我会将编写出版《武汉茶文化丛书》,其中第一套为两种:

一、《大汉口:东方茶叶港》,由武汉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岩担任本书顾问,编委会由陈元生、易志学、杨斌、陈汉武、王斌、张颖、艾杰、密小华、余翎、辛志文、刘晓航等组成。武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李岩欣然为本书题写书名;武汉市社科联主席、武汉炎黄文化研究会、茶文化委员会会长陈元生为本书作序,本书撰稿人为艾杰、刘晓航、密小华。

二、《茶文化教程》,是一本茶文化课程的培训教材,由刘晓航、易志学、密小华撰写。

武汉炎黄文化研究会茶文化委员会

暨《武汉茶文化丛书》编写组

2015年9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8: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