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沉默的大多数(插图珍藏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小波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亮点展示

15.jpg

编辑推荐

王小波不朽经典杂文+随笔125篇全收录!

体味常识与思维的乐趣,知道灵魂丰富的人应有的样子。

全新修订+22幅插图

作者简介

王小波(1952—1997),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52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到云南插队,后来在山东转插,做过民办教师。1974年以后在北京街道当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1986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等,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内容简介

《沉默的大多数》是当代作家王小波创作的杂文随笔集,收录了作者的杂文名篇。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如《沉默的大多数》《思维的乐趣》《“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包括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来的各种真知灼见(如《门前空地》《优越感种种》《椰子树与平等》),包括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评论(如《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包括创作谈和文论(如《小说的艺术》《关于文体》《我对小说的看法》),包括少量的书评(如《不新的<万历十五年>》《萧伯纳的<巴巴拉少校>》《从<赤彤丹朱>想到的》),*后还包括一些域外生活的杂感以及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评点(如《域外杂谈·衣》《域外杂谈·盗贼》《明星与癫狂》)。

目录

沉默的大多数 

思维的乐趣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 

知识分子的不幸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积极的结论 

跳出手掌心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 

论战与道德 

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 

“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极端体验 

我看国学 

智慧与国学

精彩书摘

1、我认为自己体验到最大快乐的时期是初进大学时。因为科学对我来说是新奇的,而且它总是逻辑完备,无懈可击,这是这个平凡的尘世上罕见的东西。与此同时,也得以了解先辈科学家的杰出智力。这就如和一位高明的棋手下棋,虽然自己总被击败,但也有机会领略妙着儿。在我的同学里,凡和我同等年龄、有同等经历的人,也和我有同样的体验。某些单调机械的行为,比如吃、排泄、性交,也能带来快感,但因为过于简单,不能和这样的快乐相比。艺术也能带来这样的快乐,但是必须产生于真正的大师,像牛顿、莱布尼茨、爱因斯坦那样级别的人物,时下中国的艺术家,尚没有一位达到这样的级别。恕我直言,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

2,假如一个人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儿,再加上把八个样板戏翻过来倒过去地看,看到听了上句知道下句的程度,就值得我最大的同情。我最赞成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大多数的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人创造出来的。当然,我知道有些人不赞成我们的意见。他们必然认为,单一机械,乃是幸福的本源。老子说,要让大家“虚其心实其腹”,我听了就不是很喜欢;汉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我看来是个很卑鄙的行为。摩尔爵士设想了一个细节完备的乌托邦,但我像罗素先生一样,绝不肯到其中去生活。在这个名单的末尾是一些善良的军代表,他们想把一切从我头脑中驱除出去,只剩一本270 页的小红书。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某种程度的单调、机械是必须忍受的,但是思想绝不能包括在内。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

3、既然艺术片不赚钱,怎么美国人还在拍艺术片?这是最有意思的问题。我以为,没有好的艺术片,就没有好的商业片。好东西翻炒几道才成了俗套,文化垃圾恰恰是精品的碎片。要是没人搞真正的艺术电影,好莱坞现在肯定还在跳狗撒尿的踢踏舞,让最鲁钝、最没品位的电影观众看了也大发疟疾。无论如何,真正的艺术才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我对去年引进十部大片很赞成,因为前年连这样十部大片都没有。但我觉得自今年起,就该有点儿艺术片。除此之外,眼睛也别光盯着好莱坞。据我所知,美国一些独立制片人的片子相当好,欧洲的电影就更好。只看好莱坞商业片,是会把人看笨的。

4、有位西方的发展学者说: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言下之意是说,有些人受穷,是因为他不想富裕。这句话是作为一种惊世骇俗的观点提出的,但我狭隘的人生经历证明此话大有道理。对于这句话还可以充分地推广:贫困是一种生活方式,富裕是另一种生活方式;追求聪明是一种人生的态度,追求愚蠢则是另一种生活态度。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在追求快乐,另一些人在追求痛苦;有些人在追求聪明,另一些人在追求愚蠢。这种情形常常能把人彻底搞糊涂。

洛克先生以为,人人都追求快乐,这是不言自明的。以此为基础,他建立了自己的哲学大厦。斯宾诺莎也说,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是自我保存。作为一个非专业的读者,我认为这是同一类的东西,认为人趋利而避害,趋乐而避苦,这是伦理学的根基。以此为基础,一切都很明白。相比之下,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大不相同,认为礼高于利,义又高于生,这样就创造了一种比较复杂的伦理学。由此产生了一个矛盾,到底该从利害的角度来定义崇高,还是另有一种先验的东西,叫作崇高——举例来说,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这是人先天的良知良能,这就是崇高的根基。我也不怕人说我是民族虚无主义,反正我以为前一种想法更对。从前一种想法里产生富裕,从后一种想法里产生贫困;从前一种想法里产生的总是快乐,从后一种想法里产生的总是痛苦。我坚定不移地认为,前一种想法就叫作聪明,后一种想法就叫作愚蠢。笔者在大学里学的是理科,凭这样的学问底子,自然难以和专业哲学家理论,但我还是以为,这些话不能不说。

对于人人都追求快乐这个不言自明的道理,罗素却以为不尽然,他举受虐狂作为反例。当然,受虐狂在人口中只占极少数。但受虐不是罕见的品行。七十年代,笔者在农村插队,在学大寨的口号鞭策下,劳动的强度早已超过了人力所能忍受的极限,那些工作却是一点儿价值也没有的。对于这些活计,老乡们概括得最对:没别的,就是要给人找些罪来受。但队干部和积极分子们乐此不疲,干得起码是不比别人少。学大寨的结果是使大家变得更加贫穷。道理很简单:人干了艰苦的工作之后,就变得很能吃,而地里又没有多长出任何可吃的东西。这个例子说明,人人都有所追求,这个道理是不错的,但追求的可以是任何东西,你总不好说任何东西都是快乐吧。

人应该追求智慧,这对西方人来说是很容易接受的道理,苏格拉底甚至把求知和行善画上了等号。中国人却说“难得糊涂”,仿佛是希望自己变得笨一点儿。在我身上,追求智慧的冲动比追求快乐的冲动还要强烈,因为这个缘故,在我年轻时,总是个问题青年、思想改造的重点对象。我是这么理解这件事的:别人希望我变得笨一些。谢天谢地,他们没有成功。人应该改变自己,变成某种样子,这大概是没有疑问的,有疑问的只是应该变聪明还是变笨。像这样的问题还能举出一大堆,比方说,人(尤其是女人)应该更漂亮、更性感一些,还是更难看、让人倒胃一些,对别人应该更粗暴、更野蛮一些,还是更有礼貌一些,等等。假如你经历过中国的七十年代,就会明白,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不同的答案。你也许会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风尚,但我对这种话从来就不信。我更相信乔治?奥威尔的话: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必须承认一加一等于二。弄明白了这一点,其他一切全会迎刃而解。

书评(媒体评论)

向这位潜心创造的人表达我们的敬意。不论读他的小说,还是读他的杂文,不看作者的名字,都可以马上辨认出他的与众不同的声音。——《南方周末》

王小波的价值在于,他让我们看到自由的真相:既理性又激情,既现实又浪漫,既精英又平民,既深刻又有趣。 —— 《北京青年报》

王小波是一个难得的例外。他是真正贯通中西并身体力行的文化巨人,是“体制外生存”的示范者。王小波的作品没有媚雅媚俗,而是对社会和国人抱持同情和悲悯的理性写作。 —— 凤凰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4: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