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日军侵入山西
日军的作战设想
1937年7月底,日军“中国驻屯军”侵占平津地区后暂停进攻,准备等本土新派遣的3个师团到达后,再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这时,宋哲元第29军已撤至静海、涿县、固安、永清以南地区;中央军则陆续北上,集结于河北省中部,准备抵御日军的南侵。
当中日两军还在平津地区激战的时候,日本参谋本部即开始研究今后的作战指导方针。此时,恰好参谋次长今井清中将、第2(情报)部长渡久雄中将都卧病不起,参谋总长又是皇族(闲院宫载仁亲王)。这样在参谋本部里,第1(作战)部长石原莞尔就成了实际的最高负责人。石原担心因中国大陆的消耗战而削弱对苏作战的战力,于是他对日军侵略华北的行动采取消极的态度。以石原为主导的参谋本部,从不扩大战局的角度出发,决定在侵占平津地区后,再发动一次局部战役(将作战地区限定在保定、独流镇以北的华北局部地区),击败北上的中央军,迫使中国屈服求和。
7月30日下午4时,日本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在上奏《对华作战计划大纲》时,天皇问:“想打到什么地方为止?”闲院宫答道:“从作战观点来看,前进到保定一线。”次日,石原代表参谋次长向天皇报告作战计划,谈道:“在作战上,马上就使用4个以上师团有困难。以此兵力进入保定一线已是竭尽全力,再向前进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了。进入这一线以后,当务之急是尽速以外交谈判求得收兵机会。”说到这里天皇点了点头。
然而,日本参谋本部内部也有不同的意见。一些人认为,进攻到保定一线不足以使蒋政权屈服,应该打到石家庄、沧州一线。8月5日,这些人对今后的形势作出判断:“中国驻屯军”在新派遣兵团到达后,断然进行华北会战,将河北省的中国军队击退至石家庄、沧州一线以南,并对中国军队主力,尤其是中央军给予致命打击,就能使南京政府在失败感下不得已而屈服,并由此造成结束战局的机会。
此外,还有不少日军高级将领认为,在向华北进攻中根本不该也不需要什么限制线,应迅速地击败中国军队,占领全华北。这些人中间,有不少中国通,但他们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二十年前,先人观念很强,看不到中国正在前进的大势,过于注重军阀将领和政客们的动向,而不了解处于社会下层的中国民众的抗日意识和抗战力量。他们非常轻视中国军民的抗战力量,甚至认为:“假如中国的抗日精神强,即使日军被诱入内地也并不危险,因为对方会采取攻势,我们正好可以给予大力打击,反而对我们有利。”尤其是华北战场上的一些日军将领,如板垣征四郎等人,从一开始,就擅自选定了超过作战任务的进攻目标,使得日军在华北的战线逐步扩大。
当然,中国方面无从知道日军的上述企图。8月6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第一次最高国防会议,会议做出了华北的防御部署:以保定一沧州一线为主要防御线,以彰德一济南一线为第二线,以洛阳一郑州一开封一徐州一淮阴一线为第三线。而在淞沪会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于8月16日下达了总动员令,建立战时体制。8月2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战区及战斗序列,成立五个战区:第一战区为河北及鲁北地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任;第二战区为晋察绥地区,司令长官为阎锡山;第三战区为京沪杭地区,司令长官为冯玉祥(后改由蒋介石兼);第四战区为闽粤地区,司令长官为何应钦;第五战区为鲁南及苏北地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任(后改为李宗仁);另将西南各省部队编为1、2、3、4四个预备军,随时听候调遣。(P1-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