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古代经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19世纪之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领先于世界其他各国。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我们讲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首先应当明白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经济的发展状况与特点。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经济》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方面对中国历朝历代的经济发展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用人物、事例、图片带您全面感受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内容推荐

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经济》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方面对中国历朝历代的经济发展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说明,有人物、有事例、有图片、有总结、有比较,期待对本书的阅读能有益于您全面感受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对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经济结构问题、经济技术发展的道路问题、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问题、经济区划问题等等,都有所介绍。

目录

第一章 古代经济概述

 第一节 古代经济发展的要素

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

传统经济走向与经济结构变化

古代经济技术的发展方向与经济发展的变化

古代土地赋役制度与经济发展

古代工商业政策与经济发展

古代经济重心的转换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古代的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

古代人口发展的四个台阶

古代人口发展的影响因素

古代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古代传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的原始经济

三次社会大分工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化

 第二节 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荥

战国秦汉时代的城市与城市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与城市经济的发展

隋唐时期城市与城市经济的进展

两宋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

兴盛一时的元代城市经济

明代城市的发展

清代工商业市镇的发达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萌芽与传统经济的终结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

中国传统经济的终结

第三章 古代农业经济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农业的起源

五谷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生产全方位的发展

粮食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南方经济作物和植茶业开始崛起

新的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和传播

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

 第二节 古代农业耕作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耕作制度的演变

北方旱地的耕作技术体系

南方水田的耕作技术体系

 第三节 古代农田水利工程

渠系工程

陂塘蓄水

御咸蓄淡工程

陂渠串联工程

圩田工程

淀泊工程

海塘工程

坎儿井工程

第四章 先进的手工业

 第一节 古代手工业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代表部门和成就

古代手工业由官到私的转变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第二节 异彩纷呈的纺织业

原始社会时期的纺织起源

夏商周时期的纺织

秦汉时期的纺织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纺织

繁荣发展的隋唐纺织业

宋元纺织技艺的创新

神州遍地植棉桑

日益发展的纺织业

 第三节 享誉世界的陶瓷业

先秦两汉时期的陶瓷业

魏晋隋唐时期的陶瓷业

宋元时期的陶瓷业

明清时期的陶瓷业

 第四节 技术高超的冶金业

青铜制造业发展概述

冶铁业与炼钢业

第五章 繁盛的商业与贸易

 第一节 古代商业发展简史

古代的物物交换

西周的商业

春秋战国商业的新发展

城市商业与农村商业

宋元的商业

明清的商业

 第二节 多元的古代商业元素

重农抑商政策

商品专卖制度

 第三节 古代商团组织与商帮商会

商帮

会馆

公所

行会

商会

 第四节 古代海外贸易

秦汉时代海外贸易的萌芽

六朝时期海外贸易的进展

唐代世界性海上贸易圈的形成

五代时期中国海外贸易

宋元时代海外贸易的重大进展

闭关主义下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

 第五节 古代货币制度

通货利商——货币与信用

行用最久的货币——圆钱

历史上的金、银钱币

纸币与信用工具

古代信用制度与借贷行为

票号与钱庄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古代经济重心的转换与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的经济区域首先是在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古代最早的经济区域是黄河中下游经济区与长江下游经济区,前者以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为代表,后者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前者是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后者是以稻为主的水田农业,时代均在新石器中期,也就是距今七八千年以前。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了几个较为稳定的经济区域,有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区、中游的仰韶文化区、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区,辽河中上游的红山文化区,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区与屈家岭文化区、下游的马家浜文化区与崧泽文化区,还有珠江流域的石峡文化区等等。其中比较突出的变迁是河姆渡文化的衰落。新石器中期的河姆渡文化是我国稻作农业的主要起源地,此时长江下游的经济文化与北方黄河流域的文化相互辉映,各具特色。但自新石器末期到国家形成的过程中,这一地域渐渐落伍,至秦汉时期,与黄河流域的发展相比已无法同日而语。

进入文明时代后,经济区划一直处在发展变化中。中国经济的重心经历了由东到西,又由西返回,再进而南下的变化过程。

夏商时代,中国古代经济的重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周时代,则移至关中地区;春秋战国时代,东方诸国经济迅速崛起,但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经济重心,属于多重心时代。也正是在这种多中心的经济发展中,关中以及蜀中这块被班固统称为“秦地”的区域占据了龙头地位,秦始皇依托着这种经济上的优势实现了统一大业。西汉时代关中与山东并为两大经济中心,但山东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明显强于关中。东汉时代,关中凋敝,经济重心完全东移,自洛阳到青齐一带是当时无可争辩的经济中心。魏晋南北朝时代,又是中国古代史上经济中心的多元化时代,这一时代,先是山东、巴蜀、江东三大经济中心的并立,其后的变化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隋唐时代,各地经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其格局仍是三大经济中心的并立,但其内容已大不同于前代,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是以长安、洛阳为基点的商业贸易与手工业中心,以扬州为基点的江淮综合经济中心以及以益州为基点的农业、手工业中心。宋元明清时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区划发展的成熟时代。这一时代,就经济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的经济重心已移至南方,但与此同时,则是各类经济不断拓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经济中心越来越多,分布也越来越广,实际上,又进入了一个经济多元化与多中心的时代。

在中国古代经济区划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基本趋势:

首先,中国古代经济区域的变迁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经济区域的不断拓展过程。秦与西汉时代,关中为经济重心所在,其经济区域的拓展首先是在与之毗邻的巴蜀、新秦与河西开展的。唐宋时代,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区域拓展的方向也转向与其相邻的珠江流域与长江中游地区。明清时代,这种经济区域的拓展表现出无主题的放射性特点,核心内容是以黄河与长江流域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如东北、西北、西南以及台湾等地区全面拓展。

其次,中国古代经济区域的变迁过程同时也是经济中心多元化的过程。在经济区域的变迁过程中,经济重心的移动趋势清晰可寻,但在人们所熟知的经济重心移动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新的经济重心越来越失去其“唯一”性,区域性、复合性、专业性的经济中心开始增多。尤其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后,多中心的经济区划新格局也已形成。在这一新格局中,以贸易、手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经济中心占据着重要位置。

再次,中国古代经济区域的变迁过程同时又是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过程。秦汉及其以前,中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是一致的,东汉之都洛阳、西汉之都长安以及夏商周秦建都都是如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国的都城也都是定在各自的经济中心地带。自隋唐起至北宋王朝,随着经济重心的东移与南下,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开始分离。不过,这一历史时期可以看作一个过渡时期。元明清时代,随着政治中心的北上,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完全分离,这是经济发展日益具有独立性以及交通运输发达的结果。

P12-13

序言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文化,可以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这些经过锤炼和沉淀的古代传统文化,凝聚着华夏各族人民的性格、精神、智慧,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标志和纽带。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摇曳生姿,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内容广博,风格独特,深深地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眼光。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的规定,加强文化建设。2006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已提出:“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又说:“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今年他去山东考察时,又再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确可体会到,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自然要素之中,文化是协调各个要素协同发展、相关耦合的关健。正因为此,我们应该对华夏民族文化进行广阔、全面的检视。我们应该唤醒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们民族在强国之路上阔步前行创设先决条件。

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更必须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现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蕴含感情。但当下也有人对具体典籍、历史事实不甚了解,比如说,中国是书法大国,谈起书法,有些人或许只知道些书法大家如王羲之、柳公权等等的名字,知道《兰亭集序》是千古书法珍品,仅此而已。再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中国是闻名于世的瓷器大国,中国的瓷器令西方人叹为观止,中国也因此而获得了“瓷器之国”(英语china的另一义即为瓷器)的美誉。然而关于瓷器的由来、形制的演变、纹饰的演化、烧制等等瓷器文化的内涵,就知之甚少了。中国还是武术大国,然而国人的武术知识,或许更多地来源于一部部精彩的武侠影视作品,对于真正的武术文化,我们也难以窥其堂奥了。我们还是崇尚玉文化的国度,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这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并赋予了这种冰冷的自然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文化性格,例如“君子当温润如玉”,女子应“冰清玉洁”、“守身如玉”;“玉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洁”,等等。今天,熟悉这些玉文化的内涵的国人,也为数不多了。

也许正有鉴于此,有忧于此,近年来,已有不少有志之士,开始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读经热开始风靡海峡两岸,不少孩童乃至成人,开始重拾经典,在故纸旧书中品味古人的智慧,发现古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电视讲坛里一波又一波对古文化的讲述,也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们,重新审视古文化的价值。现在放在读者眼前的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也是这一努力的又一体现。我们现在确应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化、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体系庞杂,该如何下手,如何呈现?这套丛书处理得可谓系统性强,别具心思。编者分别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组织编写,例如在物质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酒具、中国古代农具、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石刻、中国古代木雕、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砖瓦、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陶器、中国古代漆器、中国古代桥梁等等。

在精神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书法、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音乐、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篆刻、中国古代家训、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版画等等;在制度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科举、中国古代官制、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军队、中国古代法律等等。

此外,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中国各行各业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物,至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启迪后人,示范来者,对此,这套丛书也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名将、中国古代名相、中国古代名帝、中国古代文人、中国古代高僧等等,就是这方面的体现。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或许对古人的生活颇感好奇,他们的吃穿住用如何?他们如何过节?如何安排婚丧嫁娶?如何交通?孩子如何玩耍?等等。这些饶有兴趣的内容,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都有所涉猎,例如中国古代婚姻、中国古代丧葬、中国古代节日、中国古代风俗、中国古代礼仪、中国古代饮食、中国古代交通、中国古代家具、中国古代玩具、中国古代鞋帽等等,这些书籍介绍的,都是人们深感兴趣,平时却无从知晓的内容。

在经济生活的层面,这套丛书安排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贸易、中国古代水利、中国古代车马、中国古代赋税等等内容,足以勾勒出古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让今人得以窥见自己祖先曾经的经济生活情状。

在物质遗存方面,这套丛书则选择了中国古镇、中国古楼、中国古寺、中国古陵墓、中国古塔、中国古战场、中国古村落、中国古街、中国古代宫殿、中国古代城墙、中国古关等内容。相信读罢这些书,喜欢中国古代物质遗存的读者,已经能大致掌握这一领域的大多数知识了。

除了上述内容外,其实还有很多难以归类却饶有兴趣的内容,例如中国古代的乞丐这样的社会史内容,也许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古代社会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情状,走出武侠小说家们加诸他们身上的虚幻不实的丐帮色彩,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加深我们对历史真实的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不难看出,单就内容所涵盖的范围广度来说,有物质遗产,有非物质遗:产。还有国粹。这套丛书无疑当得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誉了。这套书还邀约了大批相关的专家、教授参与并指导了稿件的编写工作。应当指出的是,这套书在写作中,既钩稽、爬梳大量古代文化文献典籍,又参照近人与今人的研究成果,将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在论述、阐释中,既注意重点突出,又着重于论证层次清晰,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文化现象与发展加以考察。这套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走进古人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美好生活。去回望我们来时的路。学史使人明智。历史的回眸,有助于我们汲取古人的智慧,借历史的明灯,照亮未来的路,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添砖加瓦。

是为序。

傅璇琮

2014年2月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3: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