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黄昏时刻,劳伦斯·福斯特受到了赛博利妮用地方语言对他的咒骂后,就返回了自己的住处。劳伦斯·福斯特从池塘旁边的高坡上走下来,又从芒果树下解开马缰绳,然后翻身上马走了,他一边听着从迪比亚特河岸的山上传来的回声,一边回忆起从前听过的民歌。心里突然闪现一个念头:“童年时代,我曾经与玛丽·福斯特爱恋过,在那种爱恋中自己感受到的,就像是那个寒冷的国度里的冰雪一样的冷漠,如今那一切都成了一场梦。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家,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呢?冰冷的玛丽难道能与这个火热的美丽的热带国家的美女相媲美吗?我说不清楚。”
劳伦斯·福斯特走了之后,赛博利妮不慌不忙地将水罐灌满水,把水罐夹在腰间,就像被春风吹拂的彩云一样.步履轻盈地回到家里。她放下水罐,就走进了.卧室。
在卧室里,赛博利妮的丈夫——月华,用印有霍里名字的披肩围着腰部和两个膝盖,坐在毡垫上,借助微弱的灯光,在阅读发黄的手抄书稿。我们现在叙述的事情,如今已经过去了一百一十年了。
月华的年龄大概四十来岁,他高高的个子,身材很匀称,大大的头颅,宽阔的前额,上面涂了一层檀香膏。
赛博利妮在走进房间的时候默默地想:“如果他问我,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我该说什么呢?”可是,在赛博利妮走进房间的时候,月华什么也没有问。当时他正在全神贯注地研究《梵经》经文的含义。赛博利妮笑了起来。
这时月华才看见了她,问道:“今天为什么这么不合时宜地出现了闪电啊?”
赛博利妮说:“我在想,不晓得你会怎样责备我呢!”
月华问:“为什么要责备你呢?”
赛博利妮说:“因为我从池塘岸边回来晚了呗。”
月华说:“也的确是啊——你怎么才回来?为什么晚了?”
赛博利妮说:“来了一个英国人。你的堂妹荪多丽当时在池塘岸上,她扔下我就跑回来了,我在水里,因为害怕不敢出来。吓得我沉到水中,只露着头,等那个英国人走了,我才上来。”
月华心不在焉地说:“再不要这么晚了。”说完,他又重新埋头研究起山克尔的注释了。
夜已经很深了,月华仍然在潜心研究普罗玛、马亚、斯婆特、奥剖鲁释特沃等等术语。赛博利妮首先把做好的饭菜送到丈夫的面前,然后自己吃过饭,就躺在丈夫旁边的床上睡着了。月华允许她这样做,因为他通常研究经典到深夜,在吃过晚饭后从来不早早地躺下睡觉。
突然,从屋顶上传来了猫头鹰深沉的叫声。这时月华才意识到,夜已经深了,于是就收起书稿。他将一切都放回原处之后,伸了一下懒腰。他从敞开的窗子看到了明媚的月光下大自然的美景。透过敞开的窗子,月光洒在了正在熟睡的美丽的赛博利妮的脸上。月华满怀喜悦地望着赛博利妮——在他这间居室里,仿佛一枝荷花在月光下舒蕾绽放了!他站在房间里,久久地,用他那充满爱意的眼睛欣赏着赛博利妮那张流露着幸福感的美丽面容。他看见,在那犹如描画过的宛如弯弓的浓黑的眉毛下面,一双荷花花苞似的眼睛闭合着。在她那娇嫩的眼皮上,他看见了清淡的静脉纹路。睡梦中的赛博利妮把她那温柔娇嫩的一只小手放在自己的前额上——就好像有人把一束鲜花放在了另一束鲜花上一样。因为一只手放在了面颊上.所以就使得她那娇嫩殷红的嘴唇微微地张开了,一排珍珠般的牙齿显露出来。酣睡中的赛博利妮仿佛做了一个幸福的美梦,她微微地笑了——这微笑仿佛是夜空中出现的闪电。随后她那张脸又恢复了此前那种沉睡的平静。看着这个纹丝不动的、熟睡的二十二岁的年轻女人那喜悦的容颜,月华的眼里涌出了泪水。
望着赛博利妮那张娇媚熟睡的脸庞,月华流泪了。他在想:“唉!我为什么要和她结婚呢?这枝鲜花本应该插在王冠上——我为什么要把这颗珍珠带回我这个只知醉心研究经典的婆罗门学者的茅屋呢?毫无疑问,娶了她,我很幸福,但是赛博利妮幸福吗?像我这样的年纪不可能再使赛博利妮对我激起发自内心的爱恋,或者说,我已经不能满足她对爱情的渴望。特别是,我总是忙于我的书稿研究,我什么时候考虑过赛博利妮的幸福呢?将我的这些书籍搬来搬去,对于一个年轻女人来说,算是什么幸福呢?我完全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所以才和她结了婚。现在我该怎么办呢?难道将这些费尽周折收集来的书籍都扔到水里去,今生今世把自己统统献给美如莲花的美女吗?不,不,我绝对不能那样做!那么,难道就让这个毫无过错的赛博利妮为了我的罪过而做出牺牲吗?难道我摘取这枝娇嫩的花朵就是为了让她在这种无法满足的青春烈火中烧毁吗?”
就这样思来想去,月华竟然忘了用餐。次日早晨,从米尔蒙斯那里传来消息,月华应该前往穆尔什达巴德去,总督有事情找他。
P15-17
一位伟人,般吉姆琼德罗·丘多巴泰,是当时孟加拉所发生的文学革命的第一位先驱者。……他将各种冗赘的形式等僵死的重负从我们的语言中去除,用他那神奇的魔杖一点,便将我们的文学从长久的沉睡中唤醒。
……
从前,我读过他的作品,觉得他是位超凡出众的人。……他不仅是位具有睿智的洞察力的作家,他的额上似乎还点有无形的王公的吉祥痣。
——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
干冷的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又降临京津大地,到处充满勃勃生机。金黄色的迎春花迎风摇曳,粉红色的杏花绽蕾开放,洁白的玉兰花芳香扑面。窗外的垂柳也吐出了新绿。沐浴着春风,我的心情格外愉悦;得知十几年前我翻译的般吉姆的四部作品将要出版时,我更加激动不已!
这部《般吉姆小说选集》,共收入印度盂加拉语大作家般吉姆的六部小说作品,其中有一部短篇《拉达兰妮》,一部中篇《印蒂拉》,四部长篇《毒树》《克里什诺康托的遗嘱》《月华》《拉吉辛赫》。《拉达兰妮》是已故的黄志坤先生翻译的,曾经在《世界文学》上发表过;《毒树》是已故的石真女士翻译的,二三十年前也曾出版过。这两部作品的译文如今已经很难找到,征得石真女儿吴葳和黄志坤爱人赵元春的同意,我将其收入这部小说集,以飨读者。收录这两位已故的孟加拉语翻译家的作品,也是对他们的最好纪念。
石真(1918年1月3日~2009年11月4日)是新中国第一位盂加拉语文学翻译家,其真名为石素真。她是文学家吴晓玲先生(1914~1995)的夫人。1942年11月至1946年9月,吴先生应邀在泰戈尔国际大学教授汉语和中国文学,石真跟随丈夫前往,并在那里学习孟加拉语言文学近四年之久。她一生从事孟加拉文学的研究翻译工作,主要翻译了泰戈尔的《故事诗》《两目地》《自由》等诗歌,小说《四个人》,剧本《摩克多塔拉》;般吉姆的长篇小说《毒树》,绍罗特琼德罗的长篇小说《斯里甘特》(第一部)、《嫁不出去的女儿》等。石真是位治学严谨、造诣很深的翻译家,是一位令我尊敬的谦虚朴实的长者。黄志坤(1937年11月~2014年1月25日)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孟加拉语专家,也是我的同学。受国家委派,他于1960年8月至1965年12月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现在的圣彼得堡大学)学习孟加拉语言文学,是翻译泰戈尔作品、研究泰戈尔的专家。他翻译过许多泰戈尔的作品,是位勤奋刻苦、拼命工作的学者。
般吉姆是孟加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对整个印度各民族的文学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般吉姆是泰戈尔喜爱的大作家,也是孟加拉读者最喜爱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在印度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国几乎家喻户晓。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孟加拉地区的社会生活,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状况的一个窗口。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的孙晓萌院长、佟加蒙副院长等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这里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高明秀主任和许玉燕等编辑,也对这部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谢。
愿这本书能给中国读者带来心灵慰藉!
董友忱
于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院63楼410室
2015年3月28日,星期六
上册
月华
引子
第一章 男孩和女孩
第二章 谁沉没了?谁浮上来了?
第三章 找到了新郎
第一部 有罪的女人
第一章 窦娄妮王妃
第二章 毗玛池塘
第三章 劳伦斯·福斯特
第四章 女美容师
第五章 月华回来了
第二部 罪孽
第一章 库尔绍姆
第二章 古尔功·汗
第三章 窦娄妮出了什么事?
第四章 普罗达布
第五章 恒河岸边
第六章 惊雷
第七章 戈尔斯顿和约翰
第八章 奇妙的罪恶历程
第三部 善意的接触
第一章 罗曼侬德·斯瓦米
第二章 新相识
第三章 新欢
第四章 哭泣
第五章 欢笑
第六章 在深水中游泳
第七章 拉摩丘龙逃脱
第八章 在山上
第四部 赎罪
第一章 普罗达布做了什么
第二章 赛博利妮做了什么
第三章 起风了
第四章 船沉了
第五部 掩护
第一章 阿米亚特的结局
第二章 还是他
第三章 歌舞
第四章 窦娄妮做了什么
第六部 结局
第一章 以前发生的事情
第二章 命令
第三章 君主及其身边的人
第四章 乔恩·斯泰尔卡特
第五章 又回到智慧村
第六章 瑜伽的力量不是PSYCHIC FORCE吧?
第七章 在审判会上
第八章 在战场上
克里什诺康托的遗嘱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拉达兰妮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下 册
印蒂拉
第一章 我要到婆家去
第二章 我动身到婆家去
第三章 到婆家去的“幸福”
第四章 现在我到哪里去
第五章 脚镯声脆把水担
第六章 苏帕
第七章 “墨水瓶”
第八章 “般度族五兄弟的夫人”
第九章 白发的悲欢
第十章 希望之光
第十一章 偷看一眼
第十二章 哈拉妮不再笑了
第十三章 我应当经受考验
第十四章 我决心离开人世
第十五章 在家外
第十六章 我杀了人就去偿命
第十七章 绞刑后的调查
第十八章 弥天大谎
第十九章 智慧仙女
第二十章 智慧仙女消失了
第二十一章 当时的习俗
第二十二章 尾声
毒树
第一章 诺根德罗乘船外出
第二章 油尽灯灭
第三章 梦境中的预兆
第四章 就是他
第五章 形形色色的故事
第六章 达拉秋龙
第七章 眼似莲花瓣的女人啊,你是谁
第八章 读者愤怒的原因
第九章 信奉毗湿奴的女人霍莉达释
第十章 巴布
第十一章 姝尔久穆基的信
第十二章 发芽
第十三章 一场大战
第十四章 真相大白
第十五章 茜拉
第十六章 “不!”
第十七章 百里挑一的联系人
第十八章 孤独无助的女人
第十九章 茜拉的愤怒
第二十章 茜拉的妒恨
第二十一章 茜拉的吵闹——毒树之花
第二十二章 小偷遇到强盗
第二十三章 笼子里的小鸟
第二十四章 堕落
第二十五章 喜讯
第二十六章 谁反对?
第二十七章 姝尔久穆基和蔻莫洛摩妮
第二十八章 祝福的信
第二十九章 毒树为何物
第三十章 调查
第三十一章 一切幸福都是有限度的
第三十二章 毒树的果实
第三十三章 爱的伤痕
第三十四章 路边
第三十五章 在希望的路上
第三十六章 茜拉的毒树开花了
第三十七章 姝尔久穆基的消息
第三十八章 这些天来一切都完结了!
第三十九章 一切都已经结束,但是痛苦却没有消失
第四十章 茜拉的毒树结出了果实
第四十一章 茜拉的姥姥
第四十二章 昏暗的住宅——昏暗的人生
第四十三章 归来
第四十四章 在昏暗的灯光下
第四十五章 影子
第四十六章 往事重提
第四十七章 单纯与阴险
第四十八章 昆德当机立断
第四十九章 昆德终于讲话了
第五十章 结局
拉吉辛赫
第一部分 践踏画像
第一章 卖画像的女人
第二章 践踏画像
第三章 评论画像
第四章 老太婆非常谨慎
第五章 窦里娅夫人
第二部分 天堂中的地狱
第一章 命运的预言
第二章 杰波-温妮萨
第三章 财富的地狱
第四章 卖情报
第五章 乌迪普丽夫人
第六章 久陀普丽皇后
第七章 天神为什么要创造公主?
第三部分 婚姻中的阴差阳错
第一章 巴伽和大雁
第二章 奥侬多·米什罗
第三章 米什罗先生向毗湿奴祈求
第四章 马尼克拉尔
第五章 琼秋洛公主的信
第六章 母亲的胜利
第七章 绝望
第八章 梅赫尔姜
第九章 忠于主人
第十章 卖蒟酱叶的幽默女人
第四部分 在山口的战斗
第一章 琼秋洛的离别
第二章 妮尔莫拉姑娘跳入深渊
第三章 军事家摩巴拉克
第四章 胜利的琼秋洛公主
第五章 机智的马尼克拉尔
第六章 享受胜利果实的国王
第七章 亲切可爱的大婶
第五部分 准备火焰
第一章 皇帝的女儿不如穷苦女人
第二章 拉吉辛赫的失败
第三章 需要点燃火焰
第四章 还需要点燃火焰
第五章 还需要什么?
第六章 点火的建议
第六部分 战火在燃烧
第一章 火镰——仙女
第二章 火绳——普鲁罗芭
第三章 增加怒火
第四章 乌迪普丽往火上浇油
第五章 阎摩自己也往火上浇油
第六章 还要往火上浇油
第七章 杰波-温妮萨往火上浇油
第八章 都一样
第九章 窦里娅往火上浇油
第七部分 烈火在燃烧
第一章 第二个瑟尔与第二个普罗达普
第二章 纳扬之火也在燃烧
第三章 皇帝处在烈火的包围中
第四章 烈火的包围圈非常可怕
第八部分 哪些人死于战火之中
第一章 焚烧皇帝的烈火开始燃烧
第二章 皇帝被大火焚烧
第三章 火焰开始焚烧乌迪普丽
第四章 火焰开始焚烧杰波-温妮萨
第五章 火上浇油——火焰更旺
第六章 皇帝的女儿变成了灰烬
第七章 干渴难忍的皇帝乞求水喝
第八章 商量停火
第九章 往火焰上泼水
第十章 火焰熄灭之时乌迪普丽蔫如死灰
第十一章 雌燕在大火中遭受干渴之苦
第十二章 火焰又燃烧起来
第十三章 摩巴拉克开始受煎熬
第十四章 新火星
第十五章 摩巴拉克和窦里娅化为灰烬
第十六章 最后奉献的回报——获得幸福
结束语 作者的说明
后记
光从东方来
张西平
现代性源于西方,而西方精神之根是希腊,希腊的神话、希腊的艺术、希腊的哲学、希腊的逻辑,这一切奠基了西方精神。既然西方是现代性的最早的实践者和成功者,其他民族若要走向现代性之路,自然要学习西方,回归希腊,只有“言必称希腊”才是正道,而“落后”的东方则作为西方的对立面只能被抛弃。像黑格尔所说的,东方只是人类的童年,而希腊才是人类的青春。这就是近百年来植根于我们思想中的“东方—西方” “现代—传统”二分的思维方法。
人类的精神之根在希腊还是在东方?这本来是一个历史常识,却被忘记了。这里的“东方”概念,在英文中叫作Levant,指地中海东岸“各地”。正是在这个东方,产生了农业文明,文明之光首先从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流域兴起,这个新兴的文明被称为“苏美尔文明”,它从公元前5000年至前2000年,绵延达3000年。从两河流域往西,则是古埃及文明。它兴起于公元前4000年,经历了两度分裂、三度统一,断断续续达3500年。古埃及的文字、法律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在《帕勒摩碑铭》和《金字塔铭文》中均有明确体现。在此之后,才是克里特—迈锡尼文明,这个文明存在于大约公元前2000年至前1100年,晚于苏美尔和古埃及文明。这便是后来所称的“爱琴海文明”“希腊文明”。这个历史事实,西方的思想家也是承认的,但他们认为人类文明只是到了希腊时代,才真正达到了自觉,正如黑格尔所说:“希腊的名字被欧洲的知识阶层深刻地领会着,尤其是被德国人深刻领会着……他们(希腊人)的宗教、文化的实质性开始当然自……亚洲、叙利亚和埃及;但是,他们是如此深刻地泯灭了这一来源的外来性质,如此深刻地改变、修正、变化了它,使它变得完全不同,以至于他们,如同我们一样,在其中注重、了解和钟爱的东西本质上是他们自己的了。”
黑格尔对希腊的崇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作为希腊精神之根的亚洲和非洲则被他完全抛在了一边。黑格尔的这种叙述,被马丁·贝尔纳(Martin Berna)在他的《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一书中称为“雅利安模式”,贝尔纳对黑格尔所代表的将希腊自我神圣化的叙述提出了严厉批评,他说:“如果我坚持推翻雅利安模式,而代之以修正的古代模式是正确的, 那么,不仅有必要重新思考‘西方文明’的基石究竟是什么,而且有必要认识到种族主义和‘大陆沙文主义’对我们所有史学或曰历史写作哲学的渗透。古代模式没有重大的‘内部’缺陷或解释力单薄的问题,它被推翻是由于外部原因。在18和19世纪的浪漫主义者和种族主义者看来,希腊不仅是欧洲的缩影,而且是欧洲纯洁的童年,认为希腊是本土欧洲人与外来殖民的非洲人和闪米特人混合的结果简直令人无法忍受。因此,古代模式必须被推翻,而代之以更能让人接受的东西。”一系列的研究已经证明,19世纪以来西方学术界和思想界所提出的“东方—西方” “现代—传统”模式,所反复叙说的希腊是人类文明之根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人类文明之根是亚洲和非洲文明,尽管在其后发展起来的希腊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有着重要地位,但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是在充分吸收了亚非文明的成果后发展起来的。亚非文明不仅在历史上是人类文明之根,在文明进展上至今仍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财富。21世纪将是亚洲和非洲重新崛起的世纪,19世纪以来形成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将被改变,19世纪所形成的文明观和文化观也将被重写。亚洲和非洲文明与文化的特色与价值将获得它们应有的地位。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已经是历史之必然。当然,告别“西方中心主义”,并不是回到“东方中心主义”。“‘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这种文明互鉴观是我们处理文明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重读亚非文明的经典吧!我们疏远、冷淡这个人类文明之根的时间太长了。当亚非学院组织出版这套“亚非研究译丛”,希望我写篇序言时,我欣然允诺下来,这不仅仅是因为我曾在亚非学院工作过,与亚非学院的很多同事结下了深厚友谊,更为重要的是,正是我在亚非学院工作这段时间,我的学术和思想更为坚定地走向东方,开始回到亚非这个人类文明的家园。
是为序。
写于2015年6月5日从孟加拉访问返回之时。
般吉姆琼德罗·丘多巴泰是著名孟加拉语小说家,也是印度近代小说的奠基者。《般吉姆小说选集(上下)》共收入般吉姆的六部小说:《月华》《克里什那康陀的遗嘱》《印蒂拉》《毒树》《拉达兰妮》《拉吉辛赫》。其中《印蒂拉》和《拉达兰妮》为中篇小说,其余四部为长篇小说。译者选译的上述六部小说是般吉姆小说作品的精华,也是孟加拉语读者喜爱的作品,是孟加拉文学的经典之作,在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家喻户晓。
般吉姆琼德罗·丘多巴泰是孟加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对整个印度各民族的文学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般吉姆琼德罗·丘多巴泰是泰戈尔喜爱的大作家,也是孟加拉读者最喜爱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在印度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国几乎家喻户晓。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孟加拉地区的社会生活,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状况的一个窗口。《般吉姆小说选集(上下)》共收入般吉姆的《月华》《克里什那康陀的遗嘱》《印蒂拉》《毒树》《拉达兰妮》《拉吉辛赫》六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