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的小龙女,不是金庸大侠笔下的那个美貌绝伦、武功了得、不食人间烟火的小龙女,而是龙王的女儿。龙王在天上,小龙女在人间。
龙王是神话传说中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龙王品》称,“国土炎早,五谷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今年龙王就发了龙脾气,拗着不给我们的山河大地以润泽。我们想尽办法,用高射炮人工增雨,民间的老百姓用社火、傩舞祈雨,终于在我们的期盼下,本周算是下了一场像样的雨,基本缓解了去冬今春的旱情。尽管今年的旱情影响了关中的小麦生长,但收成还是一定的,只盼着龙天的护佑,风调雨顺,别再生出许多枝节。经济危机的灰霾已经让人们紧绷的神经即将断裂,若再出现粮食危机,后果不堪设想。上天有好生之德,相信不会再雪上加霜了吧。
小龙女是龙王美丽的小女儿,也喜欢兴云布雨。不过她下的雨是润物细无声的和风细雨,是播洒在人们心田的小雨点,滋润人们干涸的心田。
水滴学堂自开办以来,每周都要给大家做分享。最初是非常艰涩的,每周想尽办法将自己的一点法喜用文字表达出来,和大家分享。写得辛苦,写完还要一一发送给大家。很长时间发出的信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声,我时常盯着邮箱发呆,甚至怀疑我是否发过这些信件。
尽管我的发心是利益众生,但是当一次次的邮件发出没有回音时,我有种独角戏的孤独和寂寞,沮丧和委屈一点点在心中生起。在我被巨大的惆怅湮没的某个瞬间,我接到一个遥远的电话,那期我分享的是一个关于孝亲的话题,电话那头一个陌生的声音对我说:“谢谢你的分享,我忙于工作,已经很久没有记起父母了,幸好看到你的文字。”顿时我心中的委屈一下子井喷,呢喃着说:“谢谢,谢谢。”
如果没有那通电话,也许不会有今天的水滴学堂,随后师妹、师姐的加入分担了许多水滴学堂的工作。每周我依然在写,因为我知道有很多人在期待着水滴学堂的分享。
贤法师为我开示说,龙王下雨,不是喜欢谁就给谁多下点,不喜欢谁就少下点,而是润泽一方,普救众生。一直都知道菩萨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事到自己就忘记了。师父说:“希望你做一个小龙女,将你的小雨滴下好就可以了,有缘无缘自有时。有慧根的自然生根发芽;根性钝的,慢慢培养;没有根性的,也就随他去了。诸佛菩萨也有未度尽的众生,何劳挂碍。”
师父的一席话,令我醍醐灌顶。我是太着相了,回信了能怎样?不回又能怎样?反正自开办学堂至今,我从未想过要为自己怎样过,抱定初心,做一个涤荡尘世污浊的小水滴,融化我来成就你。欢喜的,要下雨,不欢喜的,也下雨,所谓千古文章事,得失寸心知。
P2-P3
儿时懵懂中,总是被祖父揽在怀中,看他开阖的唇,塞率地读一些我听不懂的文字,那时候我想那一定很有趣。
中学时代,班主任肖老师曾经给我很多鼓励,几乎将我的每一篇作文都拿来作班上的范文,于是我就把作文当成了一件要认真对待的事。
成年后我的工作和写作没有关系,只是满世界疯跑,后来一度喜欢收集登机牌,在每个登机牌边上写上简单的旅行感受。
再后来我遇到了星云大师,他用“诸事圆满”四个字将我摄受,使我成为佛弟子。再后来遇到一个叫香儿的善友,她喜欢我的文字,在她的鼓励和监督下,我开始了写字。
说起来很可笑,我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悦己和愉人。希望在暮年的某个午后,可以和三五良朋,张着没有牙的嘴,轻声读我曾经的文字。
由于水滴学堂,写字成了一种惯性,不觉间一路走来,竟也积攒了数万文字,和诸多善友,在诸多因缘的聚合下,有了现在呈现在诸位面前的文字。
二〇一一年在佛光祖庭探望师父,师父说要给我起个名字。我说好,于是便有了“尘缘”这个书名。
师父上人赐名“尘缘”已经几年有余,对于出书这件事,我总是心里惴惴,总是担心自己的文字不够好。我一直是个志大才疏的人,无法准确将自己在这几年中获得的喜悦完全表达出来,这多多少少让我有些遗隐。
二〇一二年由于办法门寺首届国际佛教艺术节,书再次被放下,这一放又是经年。二。一三年去探望师父上人,师父希望我留在他身边,一度让我犹豫。奈何我是个如约之人,不能负别人。看着逐渐老迈的师父,让我很是难过,答应过师父的事情还没有办到,今日就在这个发愿,将这个师父赐名的《尘缘》做好,聊慰师父的垂爱。
在此我要感恩一切我爱和爱我的人,感谢你们,没有你们的支持我无法走到今天,谢谢大家。愿一切美好与大家同在。
“尘缘”这个书名是二〇〇七年师父上人给起的。当时想将自己的一些文字结集成册,起名为“佛原本是前生定”,师父说:“不上口,不容易流传,我给你改个名字可好?”于是就有了“尘缘”这个名字。我也答应师父上人,出一本可以悦己娱人的小书。
没想到,出书这件事一搁就是好几年。一次无意间去书店,发现现在真的是书海,自己又有些懒,就这样搁置下来了。这几年里,我写了博客,也有了微博,依旧写着我的文字。有一天,一个朋友对我说:“你写的是那种平时一看没有什么,生病了看,可以治病的文字。”初听没能够理解,后来思量,我现在的文字大概可以做到道不远人了吧。
一日看丰子恺的书,为完成对弘一大师的承诺,他画了六本《护生画集》。我感到十分惭愧,对师父上人的承诺言犹在耳,不敢不怀着惴惴的心理,将文字交了。亦希望可以与众有所收获。
上面的文字写于二〇〇九年,那一年信心满满地准备出书,结果到书店一去就又放弃了,这一放又是经年。日前在寺院讲课,受到朋友们鼓励,才再度鼓起勇气,将二〇〇九年的文字做了修改,增补了一些近年的文字。
说实话,增补实在是为难。经年累月一路写来,要从这百万多的文字中挑选出二十余万来奉献诸位善友,真是不易。在此万分感恩诸位的善缘,感恩您的分享。
唐歌所著的《尘缘》是个人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报告,分了四个部分:1.心如琉璃,琉璃设计心得。爱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一路走来不觉得苦和累。今天依然乐此不疲!2.有趣的生活诗意的老去。是生活中一些和朋友、亲人之间的细碎往事。生活中的我,爱一切美好的东西。3.终南问道。在终南山行走穿梭的身影。很多修行人让我感动。在尘世之外还有这样一些人,为了理想而活。4.《水滴学堂》这是作者做了五年的公益学堂,一个人一支笔,不觉孤独与劳乏。且给我无数的喜悦和欢愉,因为心甘情愿,所以无怨无悔。
书名《尘缘》由星云大师赐名,也是对本书全面的概括,收录作者唐歌多年对佛法、修行、慈善、设计等多方面的心得感悟,愿如欢喜的小龙女,用清新的雨滴滋润心田,将世间法喜分享给有缘人。诚如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潘宗光所言:“本善居士的文字犹如隐没在沙漠之下的水滴,愿这尘缘之下的法语甘露,可以润泽天下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