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文化丛书”,举诸家之说,辩文化之理,兴及物之学,梳理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文化,呈现不同区域的海洋文化独特性,构建中国海洋文化区域研究基础。
中国海洋文化编委会编的这本《中国海洋文化(上海卷)》系统地阐述了上海因海而生的文化。具体从渔盐文化、海塘文化、海防文化、海洋习俗、海洋庆典、船文化、海洋文学、海洋建筑、港口文化、现在海洋旅游文化、海洋历史名人等方面,讲述了上海海洋文化从古至今的演变发展过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海洋文化(上海卷)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中国海洋文化》编委会编 |
出版社 | 海洋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海洋文化丛书”,举诸家之说,辩文化之理,兴及物之学,梳理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文化,呈现不同区域的海洋文化独特性,构建中国海洋文化区域研究基础。 中国海洋文化编委会编的这本《中国海洋文化(上海卷)》系统地阐述了上海因海而生的文化。具体从渔盐文化、海塘文化、海防文化、海洋习俗、海洋庆典、船文化、海洋文学、海洋建筑、港口文化、现在海洋旅游文化、海洋历史名人等方面,讲述了上海海洋文化从古至今的演变发展过程。 内容推荐 “中国海洋文化丛书”系统钩稽阐述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史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及其海外影响与中外文化海路传播等内容,既展示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极其丰富多彩的面貌,又展示了我国学界不同学科、视角的已有相关研究积累,是学界和社会各界了解和进――步深化研究中国海洋文化的工具书性质的参考文献。中国海洋文化编委会编的这本《中国海洋文化(上海卷)》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 目录 面海而兴 拥海而行 第一章 枕江傍海——上海港城的兴起 海洋活动的起源 襟江带海的港镇 富甲东南的壮县 第二章 缘海年轮——海洋文化印记 沪具之利 煮海熬波 捍海年轮 城市符号 第三章 赶海弄潮——海洋民俗风情 海洋习俗 传统海洋节庆与庙会 现代海洋节庆文化 第四章 海风浸润——海洋文学、艺术与建筑 海洋文学 海洋艺术 万国建筑 第五章 祈海安澜——民间海神信仰 海神信仰嬗变 海神祭祀 第六章 江海门户——海防文化 金山卫与抗倭斗争 抵抗英军 淞沪抗战 长江口反封锁 第七章 迤逦滨海——海洋旅游资源与人文景观 旅游资源 渔村海塘与名镇 海洋文博场馆 国际邮轮和游艇资源 游艇休闲产业 第八章 通江达海——海外交往与国际化大都市 江海通津 开埠通商 “东方巴黎” 滨海都市 第九章 海洋历史名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庙会”亦称“庙市”,是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在寺庙及其周围举办的群众性集会活动。我国庙会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最初为酬神祀鬼的宗教活动,后来随着庙会在民间广为盛行,沿至清朝,上海城乡接踵举办的庙会,已经成为集宗教、贸易、娱乐功能为一体的民间活动。 庙会文化是上海地域民俗文化中颇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上海传统庙会活动繁多,形态多样。既有在上海市内举办、代表上海都市文化的都市庙会,如城隍庙庙会、龙华寺庙会、静安寺庙会等;也有周边郊县乃至沿海地区长期存在的本地庙会,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郊县庙会多达130余处。在滨海枕江的上海地区,无论是城内庙市,还是乡村节场,在其传统庙会民俗的形成与流播中,都可看到海洋因素的影响。 上海都市庙会是伴随着上海港市的发展而繁荣的。以在上海现代都市中心区域延续至今的三月十五龙华庙会为例,它在赵宋时期便初具雏形,明代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龙华寺的盛名远播,龙华庙会影响渐广并逐步繁盛。当时穿镇而过的龙华港,是龙华古镇的水上交通要道,几乎贯穿了半个上海,向东又与黄浦江相连,船只通过黄浦江的入海口进入大海,人货的南来北往非常方便。可以说,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便捷的港口交通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明代龙华庙会成名的重要因素之一。到清代尤其是晚清上海开埠后,龙华庙会进入全盛期。清人所写的不少诗词中都载录了龙华庙会的胜景。秦荣光的《上海竹枝词》中描绘道:“香汛赶齐三月半,龙华塔顶结浓烟。”民间也有“三月三,上龙华”和“烧烧龙华香,投个好爷娘”的谚语。 近代上海由外帮商人所成立的会馆、同乡会出面举办的都市庙会活动,是上海这一港口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移民文化在庙会民俗文化上更为直接的反映。作为一个优良的江海港口城市,上海在清代道光、咸丰以后逐渐成为万商云集的通商口岸,大量涌入的外来移民与从事航运贸易及其他行业的外地客商,在上海成立了各种形式的会馆和同乡会组织。这些会馆不仅为客死上海、不能返乡安葬的同乡同人置办棺木、葬地,而且对一年一度的盂兰盆会也极为重视,并常举办庙会祭祀逝于沪上的同乡,抚慰、超度他们的孤魂。如浙江宁波籍人士在上海建立四明公所后,所订立的章程称:“窃思沪地为宁商辏集之区,昔乡先辈立有四明公所,以寄无主之棺。星霜递易,魂魄凄凉,行路心酸,矧在桑梓?窃年夜台枯骨,痛切羁栖,适兹令节上元,理宜普济。爰集同人,设立长生盂兰盆会……蒙诸同乡乐善输资,出资建蘸忏度。”四明公所举办的盂兰盆会极其热闹,富有特色。广东籍人士广肇山庄倡导组织的盂兰盆会尤为盛大。每逢中元节来临,旅沪广东同乡都要集资开会,在新闸路同乡停柩厝葬的广肇山庄举行盂兰盆会。会上除了请各路僧道行法事超度旅居沪上的客籍人外,还遍悬灯彩,陈设古玩珍品、名人书画之类的文物,晚上开演灯影戏剧。每逢七月十三至十六,游客众多,车水马龙,鬓影衣香,热闹异常。由此看来,以航运文化为核心的上海海洋文化在上海都市庙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留有印迹。 而在上海沿海的村镇庙会中,体现的则是滨海居民质朴的生活和习俗。上海地区的郊县乡民俗称庙会为节场,赶庙会为赶节场。庙会活动兼具宗教信仰、物资交流、休闲自乐等功能。在沿海地区,庙会的宗教活动多有涉海内容,民众崇祀的神灵中,有不少是与沿海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海神。如奉贤出现最早、香火最盛的是柘林二月十九小普陀庙会,形成于明末年间。小普陀庙位于柘林南面护塘北侧,供奉着观音菩萨,传说是从舟山普陀庙漂泊而来,被柘林海边渔民捡到后请到了海塘内,供在一邬姓渔民家中,周围的人们常去焚香恭敬,叩拜祈愿。此后这块海滨膏腴之地渐渐兴旺,人们认为是普陀山来的观音显灵,便募款建造庙宇,把观音像请进殿堂。因观音像来自普陀山,为了与“海天佛国”普陀山相对应,便题庙名为“小普陀庙”,后柘林镇南的地名也叫作小普陀。小普陀庙自明末建庙后,至民国时期,香火一直很旺盛。尤其是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生日这天,近邻客乡的善男信女云集于此,既行佛事,又买卖日常生活用品。柘林位于奉贤西南沿海前哨,庙会期间,香客要到海滩上,面向舟山普陀庙烧香磕头,俗称“隔海烧香”。其他还有同处奉贤西南海边的集镇澡缺八月十八奉祀海龙王庙会,金山山阳八月十八海潮生日庙会、三月二十八南汇、金山、宝山、崇明等地大规模的东岳庙会等。东岳庙会所崇祀的东岳大帝,虽源于山东泰山,但在东海之滨的上海却广受尊崇,这既有吴越之民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推崇,更有滨海之民常遭受“风雨无时”的海患灾难,渴求群山之宗的泰山之神为其“御大灾,捍大患”的特殊背景。 P108-109 序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4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在几千年源远流长、连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我国是陆海兼备大国,海洋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中华民族是最早研究认识和开发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春秋时期的“海王之国”,汉代的海水煮盐工艺,沟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海峡两岸的妈祖文化等与海洋相关的文化遗产,都表明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拥有显著特色的海洋文化传统,为人类海洋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逐步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资源的开放型经济,海洋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格局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海洋强国巳成为经邦治国的大政方略、重大部署。弘扬海洋文化,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海洋文化是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思想基础,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精神动力,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中国海洋文化丛书”是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一大成果。这套丛书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展示了我国沿海各地海洋事业发展、海洋军政历史沿革、海洋文学艺术、海洋风俗民情和沿海名胜风光,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兼顾可读性、趣味性,荟萃众美,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继承弘扬海洋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媒介。在这套丛书的编纂过程中,得益于沿海各地党政领导、机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国家海洋局机关党委、地方海洋厅(局)的精心组织,凝聚了一大批海洋文化专家学者的心血和智慧。 “中国海洋文化丛书”是海洋文化综合研究的有益探索。由于海洋文化的这类研究尚属首次,受资料搜集困难、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等各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研究和编写难度较大,不当或疏漏之处在所难免,也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参与到发掘、研究、宣传、弘扬海洋文化的行动中来,为弘扬海洋文化、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做出更多贡献。 希望本丛书对关注海洋文化的各界人士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希望本丛书的出版,对繁荣中华文化,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后记 海洋,生命的摇篮,人类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和广阔空间。研究、整理、撰写本著作时的所思、所悟、所获再次领略了这一至理名言的思想精辟。 上海位于我国大陆岸线中部的长江口和杭州湾交汇处,濒江临海,江海相连,海陆一体。随着研究撰写工作的不断深入,不难发现上海的孕育、发展无不受益于海洋的恩惠和海风的沐浴。上海现有62%陆域面积的逐渐成陆和开发利用,主要得益于海洋潮汐与长江泥沙年复一年的顶托、碰撞等相互运动;上海以海兴港、以港兴业、以业兴商、以商兴市,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直至发展为今天举世瞩目的国际大都市,首先得益于通江达海的天然区位优势;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城市精神的塑造以及城市海派文化的形成,也无不与上海开埠后由海上往来引发的中西文化碰撞、融合形成的城市特质、人文气质有关;包括谋划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等上海新的发展时,海洋始终是影响全局的重要因素。青浦青龙港的兴衰、江苏太仓港被上海港取代等历史变迁以及风、暴、潮始终成为上海的心头之患,也反复印证了海洋与上海的关系以及海洋对上海产生的巨大影响。 研究撰写同时发现,上海建城立市时间虽然不长,但海洋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积淀浓厚,并且具有较强的个性特色。在上海的涉海历史中,既发生过很多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又涌现出许多至今被人传诵的名人贤达;既有着许多历史的传奇,更有着今天的辉煌;既有着民俗习俗的传承,更有着现代城市精神的塑造。研究她、提炼她、传承她、宣传她,不但有利于进一步理清上海发展的历史脉络、厚实城市文化底蕴、推动上海文化繁荣,更有利于不断提高上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增强全市人民的信心士气。我们通过深入研究,广泛收集、整理散落于上海各地的涉海传说、各书籍中的历史记载和现实状况,形成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上海海洋文化的专著,期望引起社会各界对海洋文化的更多关注,进而不断增强海洋意识,让海洋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为圆满完成本书的写作任务,上海市海洋局党组即牵头成立了由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国家极地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市水产办、区县海洋局、市海洋局机关和局属有关单位领导、专家共同组成的编纂委员会。市海洋局先后五次牵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四次组织集体审稿,两次组织专家评审。调研编写中,各单位把参与编写作为推动上海海洋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团结协作、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积极支持配合。担任具体写作任务的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的有关领导、教授,更是勇于担当、全力支持;尤其是担任最后统稿任务的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时平教授,更是倾注了全身的心血和智慧。在此,一并向为此付出努力的各单位,各位领导、专家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由于可参考资料有限,深入研究时间有限,编写水平有限,本书尚存一些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领导、同行和广大读者谅解,并批评指正。 上海市海洋文化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书评(媒体评论) 面向太平洋的中国沿海区域,有优秀的海洋文化传统,不同区域义有各自的特色,在现实中仍发挥积极的作用。著名文化学家罗迈德·威廉姆斯说过:“文化研究最精彩的片段,将不再是回溯古老洞穴的火把,而是照亮未来选择的光柱。”研究璀璨的海洋文化,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过去,而应该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让海洋文化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厦门大学教授杨国桢 深入挖抛我国海洋文化中的亮点,梳理我国海洋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把构建海洋强国与弘扬海洋文化结合起来,把增强全民海洋意识与爱护生态环境、拓展发展空间结合起来,对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为进一步开展海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基础。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高华 中华民族是人类海洋文明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踏波听涛、扬帆牧海的中华先民,创造了悠久的、凝注民族血脉精神的中国海洋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段内,对整个人类社会海洋文明的示范与引领意义都是巨大的。 本套丛既既考虑到了目前中国沿海省市地区的现行行政区划,也考虑到了不同地区在历史文化进程与地理关系上形成的联系与差异。希望丛书的出版,能唤起更多读者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关注与研究。 ——海洋文化学者张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