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三人行
毋庸置疑,能够遴选到出国培训班的人,大多都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和外语基础,可以说,都不是平庸之辈。很多年了,多少人忘记了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格言;而他们这一群却能悟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内涵,实属不易。但是,就整个思想理念来讲,他们还是囿于几千年传统的承继的一代人,对当时国外的真实状况,知之甚少,有的简直就是空白。“学而优则仕”、“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等等,已经浸透在骨子里,想一朝改变,并非易事。但是这些,并不妨碍来自四面八方的卓越的、脱离了少男少女的青涩、有了成熟身心的中青年如饥似渴走出去、扩大心胸与眼界的热情,甚至激励他们,更忘我的去追求。
侯君,在这些人中不算最优秀的分子。当年学习班同学名录的排列顺序,也不是按汉语拼音的字母先后,更不是按当时多数国人还很陌生的英文字母,而是延续了文明古国数千年的“官本位”。那些进入学习班前职务高的人,自然担任书记、班长与各种委员的职务,排在前面;之后才是按姓氏笔划,排列侯君这些人;还有一种是特殊待遇一列,原来想把这些国内职务高的人列在最前面,但他们都有不同情况,要求低调,就列在最后“压阵”了。
当然现在追述这些,没有一丁点不满和怨气,相反,是带着深深地怀念!实话实说,如能再从头经历一回那岁月,却是他们永存的梦想!
名录排列在第一位的是学习班的支部书记,一位小女孩,叫春枝,侯君的同桌。见到她那出众美貌和优雅气质,以及透露出来的不容侵犯的刚强,侯君不由想到心中的痛点,软弱的王咏玲,那杏黄色的衣衫……这些,暂且不说吧!
大家称春枝为小女孩,因为她的年龄在全班最小,而且是少数未婚者之一。这在一群老爷们和寥寥无几的老娘们中,自然是赫然醒目。 。
就当时的环境而言,春枝的的确确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同学。不单单是说她的外在相貌如何漂亮,是整个培训班的风景线,也是培训班所在外语学院的一道彩虹。而她的短短的二十多岁的经历,已经令我们三十多岁奔四十的,也算见过世面的男女同学都很佩服。
春枝在初中的时候,本不该上山下乡,这在当时也是一般人为之庆幸的事情。可是,有许多先进榜样的感召,她感觉享受着不下乡的优待,是一种对时代责任的辜负,非投入其中不足以明志。于是,她不顾一切,融人了浩浩荡荡的下乡大军的洪流,投身接受再教育的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春枝人既小,身更单,她绰号“小知青”。但是,她却很快的比土生土长的农村女孩,更为农村女孩。东北平原的人民公社的土地广袤而肥沃,一条垄最长的可以超过五百米,用当地农民的话讲,一里多地。锄地时她开始总是在后面“打狼”,手上的血泡,她不在乎,臂酸腰痛,她熬得住,就是不甘人后。不久,她竟然能够不落在其他大知青后面,又一个不久之后,竟然和当地农民不相上下。
春枝就是凭这股吃苦耐劳的劲头,连续被评为省知识青年典范,成为报纸上有名,电台里有声的人物。春枝也曾陶醉在少年得志的喜悦中。不要说大小队的干部,就是公社和县里的一些领导,都看中了这丫头。
春枝的爸爸春同轩,是一所大学的物理教授,解放初回国效力。春枝的母亲在女儿七岁的时候早逝。爸爸一个人辛苦拉扯女儿长大。当他看到女儿为自己的成就喜不自禁的时候,虽然身处改造阶段,还决定向工作组请假前去探望,也是由丁女儿的名气,得到批准。他特意乘火车,又搭坐顺道牛车,最后步行七八里盐碱地,背着大量的数理化书籍,来到女儿在盐碱地中心区,一个叫正字井大队的知青点。
爸爸见到女儿就问:“枝儿,看来你对自己的现状很满足?”
春枝说:“爸,要知道,我是省里的典型。”
爸爸说“名声确实不小,但是,这盛名之下,你有什么厚重的根基做支撑?难道凭力气,就可以征服世界?”
春枝说:“大寨人、大庆人,就是这样战天斗地,我以他们为榜样。”
爸爸笑了:“倘若在古罗马的角斗士时代,我赞同你的观点。但是今天,不要说今天,就是我在国外留学的时候,国外的科学技术已经相当发达。确实要有勇气有干劲,但更不要忘记,没有知识,尤其是先进自然科学技术,救国救民都是一句空话!”
春枝不大理解。但是,就凭爸爸一个男人,当爹当妈的辛劳,让她对父亲的威信有不可撼动的尊重,她只有默不作声。
爸爸又说:“孩子,你所面对的,就是对虚荣的崇拜,还是对真实的追求的抉择。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走不远,没有科学技术做后盾的国家没出路,没有文化积淀的民族是可悲的生灵。我劝你,还是要多学习,敢于放弃肤浅的时尚、世俗的图腾!我这次来,没有给你带你爱吃的,那些东西总会吃完。我给你带来的是高中的教科书,以及数理化科普读物,有时间多看看,我坚信有一天会有用。”
春枝是聪明的,虽然没有完全理解爸爸话语的含义,也感悟到了其中的道理,加上也知道爸爸的一片苦心,她有意无意中调节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就是睿智者的特别之处。
很快,摆在春枝姑娘面前的道路出现了十字路口。公社有一名选派到省知青办任职的名额,据说是内定给春枝的。当然,开始还要走走群众路线,没有透露出上级的意向。公社上上下下的人都知道了这天大的机会:到省知青办,就是进城了,就是省里的干部了,而且是个好岗位!多少人暗地里拉关系,托门子,差点儿跑断了腿。
另外,还有一名推荐上大学的名额,相对到省里当干部而言,这个诱惑对某些人实在太小了。
公社书记找到春枝,神秘地说:“姑娘,你就要成省里干部了,可别忘记我们这个白花花碱巴拉小屯子!”
春枝对到省城当干部也有耳闻,但是,她有了自己的主意:“书记,我不想去省里当干部,我想上大学!”
书记先是一愣,然后怀疑地问道:“回省城当干部,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多少人望穿双眼,你能轻易放弃?”
春枝果断地说:“我需要学习!”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