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积数十年学术研究之功,花费十数年时间完成本书。*书资料*为翔实丰富,分析扎实严谨,言必有据,论必成理。另外,书中的大部分史料均属*次使用。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终成果。
黄正林,200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和中共党史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后期资助重点项目1项。获得省级科研奖励4项。200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和中共党史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后期资助重点项目1项。获得省级科研奖励4项。
近代以来,我国经历了一个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没有完成,但引起了农村经济的变迁,即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农村经济中孕育了某些现代化的因素。本书正是在农村经济的框架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本着问题意识,在现代化视野下,运用历史学方法和多学科研究综合的方法,考察近代100余年黄河上游区域农村经济的传承与变迁问题。同时,为了说明农村经济的继承性与延续性,对许多问题的论述并不限于近代,而是追溯到了明清时期。本书资料*为翔实丰富,分析扎实严谨,言必有据,论必成理。同时,书中的大部分史料均属*次使用,不仅保障了本书的学术质量和价值,也为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便。
著名经济史学家吴承明先生指出:“经济史是研究历史上各时期的经济是怎样运行的,以及它运行的机制与绩效。以此定义,我们的研究视野就不能限于经济本身,因为自然环境、国家、社会和文化都制约着经济的运行,而经济运行的绩效也在自然环境、国家、社会和文化上表现出来。”费尔南·布罗代尔的说法是:“地理能够帮助人们重新找到最缓慢的结构性的真实事物,并且帮助人们根据最长时段的流逝路线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