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人语隔秋烟
——明·梁辰鱼《浣纱记》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唐·王维《西施咏》
《浣纱记》是根据明代传奇《吴越传奇》来改编的昆曲剧目,它第一次将水磨调用于舞台,借助生旦爱情抒发兴亡之感,融情于史,再现了浩大的历史图景,唱词随着爱情和政事等场景的转换,或优美和缓,或紧张急促,昆曲音乐与剧情结合自然结合,相映成趣。
《浣纱记》取材于历史,又不拘泥于史实,旧瓶装新酒,有继承也有杜撰,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将范蠡与西施的爱情往事细致地娓娓道来,谱成动人的旋律,把西施从年少时代,到破吴归来的一生都付诸在浅吟低唱之中。
主人公西施艳冠四大美人之首,称号是沉鱼。相传她在溪边浣纱的时候,连水里的鱼见了岸上的容貌都羞赧得忘记游动,纷纷沉底。关于西施的传说多而纷杂,莫衷一是,历代都有不同的故事演变,她就在这更迭的时代中代代流传,绽放成为了一代传奇。《浣纱记》取的众多传说其中一种,在这剧幕里,西施陷身于一出绝顶的美人计,一步一步走出了自己平凡简单的浣纱生活,置身高高的政治殿堂,却沦为爱情的阶下囚。
如果不是浣水溪畔逢了范蠡,就不会有后来这些斑驳的传奇,所有的欢喜悲哀,都不会有。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遶池游】苎萝山下,村舍多潇洒。问莺花肯嫌孤寡,一段娇羞,春风无那,趁晴明溪边浣纱。
西施的首度出场,是在少人问津的乡里溪畔,绝代佳人生在乡野之间,像朵曲径通幽的奇花,悄无声息地兀自开放,她家世卑微,以浣纱为业,没有太多的外界干扰,清澈如溪水,好比生活在不知魏晋的世外桃源。
除却惊人的容貌,西施只是个再平凡不过的女子,她虽不在深闺,却终归是被禁足于乡下,心里怀了的无非是些普通儿女的小心思,天生丽质却只能顾影自怜孤芳自赏,因美好的生活在平淡寂寞中流逝而感到无端无奈的恐慌,只能孤单埋怨地唱:
世间多少佳人才子。不能成就凤友鸾交。我旣不能见他。他又不得遇我。日复一日。年又一年。不知何时得遂姻缘也。
梅花虽好,浪影溪桥;燕子多情,空巢村店。姑娘长到二八芳华,如意姻缘却迟迟不曾来到,当先天姿色与后天姻缘不成正比的时候,反应在西施身上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感情里挑肥拣瘦,高不成低不就,于是一直寂寞开无主,唱厌了哀怨独角戏。
欲扬先抑的铺垫早已经做好,这一天终于到来,终于遇见,西施的梦中的情人翩翩出现。范蠡遨游,路经溪边,恰巧与捧纱的西施初相见,电光火石,郎情妾意一触即发,萍水相逢的他们互相倾心,互通家底,男未婚,女未嫁,于是两人各自一阵窃喜,私定终身,西施以纱作为信物,范蠡约定晚些时日,来将她迎娶完婚。
然后两人分道扬镳,才相识,便分离。自此以后,西施被甜蜜的思念充盈了心,更加流光溢彩。因为是站在等待的位置上,西施在爱情里沦为了弱势群体,困在深闺等待一个不知道会不会再度出现的夫君,很被动,也很悲哀。只有一面之缘的男子拿走了她的溪纱,许下婚约,却杳无音讯,西施把秋水望穿,心绪百转千回,怕他是狂且小儿,怕他因公务繁忙,将所有的因由都想遍,禁不住相思成疾,心痛的毛病算是落下了。
却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病了的西施越发楚楚动人,时时走路的时候忽然发作,捧了心儿,眉梢眼角里的痛苦也尽是风情,引来无数路人的赞叹,也引来的东施效颦的笑料。东施在故事里是西施邻村的姐姐,美的对立面,丑陋并且不检点,未婚先孕不止一次。好在对西施还有姐妹之情意,知道她病了,请女大夫来诊治。大夫南威和姐姐东施,一语道破了西施疾病的根源,不过风月二字。
思念无非就是自己的心被别人攥在手里的感觉,一旦病发,便是身心的一场劫难,生理和心理上的疼痛一并折磨,这病痛最难以对症下药。
因为药引是,解铃还需系铃人,系铃人却迟迟不出现,他被战争和国家兴亡禁锢了身心。
如果范蠡只是个山野村夫,两人心动了大可马不停蹄地相爱,可惜他真实的身份是越国任重道远的士大夫,也是后来将西施一把拉进了淆乱的政治战场的那个人。
与西施的纯净单一截然不同,范蠡心里充满了七情六欲,不是单单一项爱情就能将其喂饱,他有他的抱负需要奔赴,有他的雄才大略需要施展,他对她许下了轻飘飘的承诺,分文未花,得了美人又得了薄纱,一转眼就把信誓旦旦抛掷脑后,谁想到西施认了真。
对范蠡来说,爱情是太平盛世里的点缀,锦上添花,到了硝烟四起的年代,他的爱情领域就荒芜到寸草不生。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