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青春我的边防(献给我的战友活着的和逝去的)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民鑫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雷金泉,一个工人的儿子,一个真正的工农子弟兵。他聪明、漂亮(漂亮是那个时代喜欢用的词语),他积极努力、要求进步、做事认真、严格律己、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敢于牺牲,是那个时代的优秀青年。从一入伍就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努力地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战士,他做到了……

周民鑫著的《我的青春我的边防(献给我的战友活着的和逝去的)》文笔流畅,叙述细腻,描写真实,用优美的散文笔触,描写了边防部队、边防战士的艰苦生活和他们的精神面貌

内容推荐

工人的儿子雷金泉,入伍到云南边防部队,从一个要求上进的新兵,成长为一个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冲锋在前的优秀战士,为了保卫边防,英勇牺牲。

周民鑫著的《我的青春我的边防(献给我的战友活着的和逝去的)》文笔流畅,叙述细腻,描写真实,用优美的散文笔触,描写了边防部队、边防战士的艰苦生活和他们的精神面貌,真实、客观地叙述了他们站岗、巡逻、伏击、奔袭,围点歼敌的战斗故事。

目录

第一章

 南腊河的晨雾

 晨雾中的枪声

 我们连

 风吹草动

 半夜枪声

 第一次巡逻

 前面旱稻花香

第二章

 哨所

 哨兵

 哨所的云和雾

 哨兵冷得骨头痛

 哨所的多依树

 哨所与老兵

 难忘的哨所

第三章

 挑水

 砍柴

 打猪草

 喂猪

 挖地种苞谷

 薅苞谷

 第四章

 刀耕火种

 边贸会

 买鞋的姑娘

 沐浴的娜糯

第五章

 山路弯弯

 糯福

 教堂相遇

 唱诗的姑娘

 糯福教堂

 头人的大车

 难忘的宣威火腿

 火塘边的盛宴

 拉祜族鸡肉烂饭

 糯福山烤茶

第六章

 思茅松

 安营扎寨

 家乡的特产

 腰杆上顶着两支枪

 伐木

 南腊河放木

 毛竹扁担

 上山难

 苞谷保卫战

第七章

 一碗炒鸡蛋

 生日宴

 找菜

 飞栅草钓鱼

第八章

 断枪王

 痛苦的男人

 摔枪事件

 沉默的副连长

第九章

 第一次伏击

 伏击阵地

 我是来投诚的

 司令卫队的士兵

 比试

 对不起的兵

第十章

 看谁尿得远

 边境接应

 无功而返

 追击

 大梁的鼾声

 反窜扰战

第十一章

 拉练

 整齐划一

 歌声嘹亮

 小红

 蚂蚁包上的团长

 兵不厌诈

第十二章

 慰问团来了

 最好的房子

 保证慰问演出

 杀猪

 管不住个东西

 漂亮的女兵

 慰问团的女兵受伤了

 女人漂亮

 抓住了特务

 昆明寄来的包裹

第十三章

 刺刀尖的云豹

 找不着“雀”了

 坚持

 热汤

 小孔睡着了

第十四章

 多依树下的恋情

 离别

 一封寄往天国的信

第十五章

 新的战友

 奔袭围点

 击毙司令唐洪耀

 牺牲

第十六章

 一个痛苦的女人

 另一个痛苦的女人

 信物的守护

后记

试读章节

河谷满是浓雾,浓浓的,两边的山都看不到,只有附近的房屋和大树偶尔显现。

在晨雾中,小雷和其他新兵下了军用卡车。在尘土飞扬的山间公路上摇摇晃晃地行驶了两个多小时后,来到这里,迷迷糊糊,懵懵懂懂,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大家东张西望着,突然看到四个老兵站在那里。

四个老兵荷枪实弹,风尘仆仆已经等在那里了,这是连队派来接他们的。

大家在新兵连带兵排长的指挥下,静静地整理完队列。带兵排长在新兵前面招呼,另外一个新兵连带兵的班长在后面招呼,大家一个紧跟一个。

连队来接人的老兵两个在前、两个在后,子弹上膛,关上保险,把新兵夹在中间,前后都隔着一段距离。老兵这阵势一摆,行进的队伍一拉开,新兵们就有些紧张,还有些兴奋、新鲜,哇,这是真正的边防了!

他们顺“大道”而行。所谓的大道,就是马帮经常行走的通道,平时人走得多点,宽一点的地方可以两个人并排着走,这是腊垒通往班宋、阿里等边境口岸的重要交通要道。

刚才下车的地方叫腊垒,是公社所在地。出了腊垒公社,过了南垒河的木桥,走不多远就到了南腊河边,他们沿着南腊河逆流而行。

南垒河北南流向,南腊河东西流向,在腊垒公社南边汇合,向西南流去,再流向缅甸。

沿着南腊河,都是水稻田。有时,路就在河边,河水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河底的鹅卵石,五颜六色的很好看,还能看见小鱼在河里游弋。有时,路与河之间有一丛一丛的竹子,长得很高,从空中弯下来,竹尖的叶很密,就像画中的凤尾,这就是凤尾竹。

凤尾竹,一丛一丛的在河边,在山脚生长着、弯曲着,随风摇曳着。

不时,有小鸟从竹丛中飞起,飞向雾中,从雾中传来欢快的呜叫,那么的悦耳动听。

不时,有小鸟冲向河水,还没看清,它又飞向天空,河面泛起涟漪,传来“啪、啪”的声音。

一转弯,进入河谷。

大家在雾中行走,一群在晨雾中行走的新兵。

雾浓浓的,只能看出百把米,看到的就是河水、田和不远处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凤尾竹。

雾湿湿的,随风飘来贴在脸上,凉凉的,润润的,在衣服上结成细小的水珠,就像晨露那样剔透。

雾淡淡的,飘到眼前,看不见,也摸不着,闭上眼睛突然睁开,眼前就像有块巨大的薄薄的纱幔。

这雾从哪里来?不知道,也分不清。是从河里来,还是从树林、竹丛中来?有时好像从大地上升起,就是从他们脚下冒出。有时又好像从天上撒下来,笼罩着整个天空。

这雾到哪里去?也不知道。是飘向天空,还是要藏进树林、竹丛?

雾,时而静止,时而移动,一会儿淡,一会儿浓,一会儿离你近,一会儿离你远,让人捉摸不定。

这雾像雨,但看不见雨点水珠,但一小会儿,衣服就有些湿润。

这雾像气,她就是气,是大地呼出来的气,她围绕着树木、围绕着竹林,围绕着花草、围绕着人群,飘来飘去,时而在树叶、竹叶上凝聚,时而在空中挥发,与人若即若离。

有时这雾就在眼前,好像可以摸得着似的,但你又不敢去碰,生怕她飘去。当忍不住去摸时,却什么都没有摸着,不远处她随风飘去。

啊,雾!时而浓浓的,时而淡淡的,感觉凉凉的,感觉轻轻的。浓浓的,给人以神秘;淡淡的,给人以遐想;凉凉的,给人以惬意;轻轻的,给人以愉悦。

“啊!”他忍不住叫了一声,他这一声打破了晨雾的寂静。

新兵排长停住问:“雷金泉,怎么啦?”

“真没想到,边疆的雾这么美。”他感叹道。

“喔哦,你满有情调的,边疆美的东西还多着呢。”新兵排长笑了。说:“快走吧,大家跟紧点,风景可以欣赏,脚步不能放慢,要不下午都到不了连队。”

“排长,离连队还有多远?”P2-3

后记

我写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是我的战友和我在边疆边防的真实经历记录,是青春和生命的记录。

我写的故事,基本上都是真实的事和事件,或者说是在真实的事和事件的基础上稍加提炼的。有些故事几乎没有修饰,直接就把它记录了下来。

我写的故事,是我所在的连队的故事,是我所在的边防团的故事,但只是我所在边防团故事的一页或几页。因为我所在的边防团是个有着光辉历史、有着赫赫战功的部队,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祖国的边疆建设和边防巩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教育和培养了无数的优秀战士,这些优秀的战士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了他们的汗水、青春和生命。

本书的主人翁雷金泉,以及他的战友,就是这个团的优秀战士。

雷金泉,一个工人的儿子,一个真正的工农子弟兵。他聪明、漂亮(漂亮是那个时代喜欢用的词语),他积极努力、要求进步、做事认真、严格律己、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敢于牺牲,是那个时代的优秀青年。从一入伍就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努力地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战士,他做到了。

其成长经历,发生的一些故事,是以我的经历、背景和我身上发生的事情为线条写的。如站岗放哨,如伐木,如手上打起23个泡、新兵第一个入团,如找野菜、用飞机草钓鱼,还有巡逻、伏击,出境作战,如伏击时烂胯裆之苦,如奔袭路上树枝绊倒摔跤跟不上队伍,等等,这些事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是我的经历。

有些故事,是我的战友的故事,是战友的事或事迹。如刺刀尖的云豹,就是根据我团老战友方文忠同志和另外一个罗姓战友在执行任务时遇到老虎改编的。1972年4月,中缅边境伏击战中,一只老虎从方文忠同志身边经过,为了不暴露目标,保证战斗的胜利,方文忠同志纹丝不动,对老虎不放一枪一弹.终于顺利完成伏击任务,为此荣立三等功,被《解放军报》《国防战士报》誉为“邱少云式战斗英雄”。如副连长之子的死,是我的一个老领导的真实故事,当时一级战备,儿子病重,不准假,儿子因得不到及时治疗死亡。再如,巡逻、伏击、奔袭、拔点、围歼都是我所在连队、我们团发生的事情,那些在巡逻、伏击、奔袭、围歼中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我只取沧海一粟。

雷金泉,他不是某一个战友,更不是我,我也不是他。我像他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像他一样要求进步,甚至像他一样聪明、像他一样勇敢,但没有他伟大。他,是我和我的战友的代表,是我的战友的化身。

他是一个提炼了的,真实故事和虚构人物的结合。

他的爱情故事是虚构的,后来的发展是虚构的,故事是有,如边贸卖鞋等等是真实发生的,但爱情故事的发展是虚构的。我开始写时,没有写关于爱情的故事,后来是我的女儿,听了我的故事梗概后,建议我写的。她不但给我提了一些建议,有时居然还给我修饰一下。没办法,女儿的话,当老子的不能不听,何况她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毕业的研究生,是有名的影视公司的编剧呢。

雷金泉的爱情故事,包括副连长的爱情故事,他们说写得有些凄美,我也有这种感觉。

但这不是我想写的,真实的事情给我的印象太深。诸如两地分居回去探亲妻子已跟别人“跑”了,战士谈恋爱出现意外情况,烈士死去却无法托孤,等等。那些真实的故事,几十年无法忘怀,我只能这么写,这样写真买,这样写可以让后人知道,知道军人的奉献有生命,有鲜血,还有青春,还有爱情。

我觉得写军人的爱情故事很难,特别是战士。因为部队规定,战士在部队驻地是不允许谈恋爱的,也就是说战士谈恋爱是违反纪律的,但我还是坚持写了。

不光是因为女儿的建议,还因为,我一直想写关于战士爱情的故事。1980—1981年,我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写一个战士在驻地谈恋爱,受到严厉批评,在屋子里要自杀,指导员采取心理战,做耐心的思想工作,最后化解矛盾,避免了一场意外发生。小说以深刻的心理刻画,精简的、触及灵魂的对话,塑造了一个优秀的部队基层政治思想工作者。稿子投了没多久,原昆明军区文化部一位处长的电话就打到边防,叫我到军区文化部走一趟。我到了军区文化部,这是我第一次进昆明军区办公大楼。找到那位处长,他问了创作的背景、想法、经过。他说,这篇小说他们看了,部长也看了,觉得写得不错,人物刻画、细节描述、对话设计都很不错,特别是心理描写准确、独到,但题材敏感,所以专门叫我来谈谈。又过一久,那位处长又打电话给我,说经过反复研究还是决定不发,考虑的还是题材敏感问题。叫我继续坚持写作。写这本书时,也曾想过,把这个短篇小说的故事加进去,后认真考虑还是没加,现在想来是对的。但战士谈恋爱的事,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回避的。

更因为写青春,就应该涉及爱情,没有爱情的青春是遗憾的、是索然乏味的,没有爱情的青春是干涩的、是孤寂的。所以,青春的奉献,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忍受孤寂、干涩、遗憾和索然。

何况,部队确实发生过战士在驻地谈恋爱的,或因此受处分,或因此提前退伍,或因此失去进步的机会。起码,写出来,让大家知道,在地方你可以自由地谈恋爱,在部队却不允许,这不是一种青春的奉献吗?

娜糯,这个人物也是虚构的,但她的背景、身份、故事很多是真实的。是我听说过、见到过、遇到过的,只是,有些地方我把它理想化了。

副连长,他的故事,就是我的老战友、老领导、老首长身上发生的事。副连长的牺牲经过,是根据我团牺牲的八连指导员和其他牺牲的战友的事迹改编的。在副连长身上有好多我的老战友、老领导、老首长的影子。但他就是他,他是我心中的英雄,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大梁,这个战友,是实实在在的人,连队的战友都叫他大梁,我连他的大号都没有改,只是他叫什么名字,我怎么都想不起来了,因为很少有人叫过他的名字,大家都叫他大梁。我和他不是一个班的,但我们关系很好,他的形象,他的声音,他的办事作风,给我的印象太深,他身上发生过好多好多有趣的故事。如砍柴、放木、比撒尿,以及那根管不住的东西的故事,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我一直不能忘怀,历历在目。所以,不自觉地多花了些笔墨来写他。

还有好多故事,都是我身边发生的真实的事情,为了纪念这些战友,有的我用了真名或真姓。如战友骆建志,同一年当的兵,一个班,他帮小雷挑水的故事,就是帮我挑水,整个经过、细节都没做任何修饰,照实写出来的。还有在伏击时因病牺牲的战友小孔,他是我一个办公室的战友,他因下部队引起感冒,感冒引发败血症,年纪轻轻的就离开了我们。

还有很多边疆山水、边疆生活、边疆少数民族的描写,都是我在边防连队以及下连队和深入村寨体验生活时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没有半点虚构。

……

借此机会,我要感谢老首长,原边防三团政治处董润昌主任、余永智副主任,他们的作风,对下级的严格要求、关心、鼓励,影响我,使得我这个新兵健康成长。董主任耄耋之年坚持学习、写诗、画画,帮助整理团史.对我鞭策很大。特别是在思茅军分区工作时,董主任关心备至,小到个人问题。余副主任对一个新兵写的下连巡回心得,认真阅读,会上表扬、点评.使我这个新兵当时受到的鼓励极大,几十年走来,经常想起此事,直到现在都在激励着我。

我要感谢老战友、老领导——原边防三团三连连长范锐、七连连长赵家茂。范锐连长在1971年2·21出境拔点作战中,带三连担任主攻,和兄弟~_R--起全歼头龙之敌。赵家茂连长在1971年8·26对盘踞中缅一线国民党残部多个据点进行全线出击作战中,带七连拔点获胜,缴获电台、枪支等大批物资。两位连长都是我团优秀连长、战斗英雄。范锐连长时任团教导队队长,兼我所在的新兵四连的连长。我有幸给他当文书兼通讯员,文书平时还是有很多日常事要做,但他对我严格要求,叫我参加新兵连的所有训练。我记得,新兵连搞紧急集合比较多,除特殊情况外他一般都不告诉,要求我照样参加紧急集合。当然,也得到很多“好处”,如新兵连都是一个班一支枪,真枪,带兵班长的,其他都是假枪、木枪。擦枪、扛枪,新兵争着干。我呢,是_个人一支。范连长出枪快、打枪准,是有名的,看我在宿舍里练习,常当即指点,所以我瞄准、射击得其“真传”。新兵打靶全连第一,当然子弹也多打几发,还有手枪、小口径步枪也得体会。还有,新兵连的劳动我很少参加,理由也充足,要么给营里编报报表,要么出黑板报,要么.反27_有事,都是正事。赵家茂连长,虽然我TtX;~,I半年的样子,他就调思茅-T-分区教导队当RI~-t-了,但他对我关心具体、要求严格,几十年不忘。“山路弯弯”写的就是他一路言传身教的事。抬木头上山,他看我个子小抬不动还在硬撑,当即命令我去守苞谷。一次奔袭出境围歼国民党残部,我被树根绊倒,队伍停下来,他小声教我走夜路的技巧。

我要感谢老战友、老首长、老乡严平方,他是个优秀的作战参谋。他参加过1971年的2。21和8·26奔袭剿匪战斗,特别是8·26战斗的前一天.他奉命与侦察小分队深入缅甸纵深南偷地区对敌地形和敌情进行侦察。我当排长时,在奔赴自卫还击前线的前夜,他把我叫到他的宿舍,给我讲了很多战场带兵和应对战场局面的方式方法,当时刘副参谋长也在。两个老兵、老首长的教诲,当时使我感到胜读孙子兵法,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万卷书。孙子兵法,乃兵之大法,老首长之言,乃将之实术。这里说的“兵’’是“用兵”,这里说的“将”是指挥员,不分大小,“实术”是实际有用之战术、技术和策略。

我要感谢老战友、老领导卢要武、邵家秋。卢股长是我在团宣传股当干事时的顶头上司,邵科长是我在思茅军分区宣传科当千事时的直接领导。那时,我一直都想干新闻报道工作,他俩一样,就是不答应,非叫我负责宣传工作。就是部队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宣传部门待过的同志都知道,这工作最不好干,比较空,比较乏,比较敏感,成绩也很难体现。他们严格要求我,给我指导,给我锻炼的机会。那时他们随时叫我写这写那,什么战前动员提纲,什么自卫还击作战政治思想工作总结,什么新时期战士政治思想工作指导意见,什么连队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大纲,什么首长讲话稿,什么某某同志、某某连队的先进事迹,等等。说实话,这些对我锻炼不小,但是,挺辛苦的,经常写到半夜一两点、两三点,而且有些文章,写起来叫人头痛,又看不到成绩。我想,要是叫我千新闻报道,没准就成了什么“名记”呢,哈哈,这是笑话,但是每天还得写。除此之外,还要学习,要看上级的文件、简报,看下级的材料、报告、总结。还要看报纸,看新闻时事,看政治书籍。要不,写不出东西来,应付不了下连时讲课的要求。另外,自己还要看历史书籍,看文学理论、小说诗歌、中外名著等等,而且每天还要坚持写作,悄悄地写点报道,写点小说,写点小诗,经常发点稿,忙得无暇顾及其他。虽然辛苦,功绩无大显,但锻炼不少,受益匪浅,而且知识积累、文字功底的提高。不敢说挥洒自如,倒也得心应手、厚积薄发,转业地方后颇有收获。

我还要感谢老首长彭荆风部长、老领导瞿文早政委,当年在昆明军区文学创作学习班上的教导,以及对我个人的关心、帮助,使我终生难忘。

在这里,我还得感谢我的老婆,自从动笔写这本书,我的生活经常没有规律。有时,十天半月不动笔,有时,只要想到一点,马上就到书房里写起来,有时写到两三点,有时半夜睡不着,四五点就起来,全然不顾及别人。这些。老婆都很能忍耐,从不抱怨,还像对待熊猫一样。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老朋友,《昆明日报》的张稼文。张总给我这本书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给了很实际的帮助,使我这本书得以早日付印。

还要感谢好多人,但不能再哆唆了,搞得好像获了奥斯卡似的,没完没了。

这本书是写完了,但写得怎么样,我不知道,只有让我的战友评说,让我的边疆少数民族朋友评说,让读者评说。

谢谢!

周民鑫

2015年3月

于旅游途中的飞机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0: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