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谈艺问源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化与人民政协,有着紧密而重要的联系。人民政协汇聚了文艺界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各自专业取得的成绩,标志着中华文化所达到的时代高度和成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由周北川等主编的《谈艺问源》一书正是这样一本展示中华文化的发展成果,记录政协委员真知灼见的精选文集。分为“隽忆”“雅怀”“理趣”三部分。“隽忆”部分共20篇文章,为对于伟人、师友的回忆文章或从艺经历回顾;“雅怀”部分共24篇,为闲谈写作、美术、音乐、旅行、弈棋、读书、文史、年节感怀等诸多方面的散文;“理趣”部分共22篇文章,多为对于参政议政的思考、身在政协大家庭的感受,以及身为政协委员的关注和感触。

内容推荐

文化,与人民政协有着紧密而重要的联系,政协里面汇聚了文艺界的代表人物,这是政协报办报的一个优势。从创刊伊始,政协报就与政协文艺界人士直至整个学术文化界保持着密切联系,使30多年来在中国社会上具有影响力的一大批知名学者、文化人成为报纸的常客。他们在政协报上或鉴古论今,或抒写性情,或建言立论,为这张报纸平添了一份高雅隽永的格调。

由周北川等主编的《谈艺问源》一书出版的用意是:一拓展报纸的深度和广度,二起到存史留香的作用。

目录

序言 孙家正

隽忆

 缅怀一个真正的巨人 赵丽宏

 回忆在卓琳大姐府上做客 蔡义江

 老人与树 家正

 上大学!上大学! 韩小蕙

 是爱人,更是我的老师 徐静嫒

 想念我的老师们 龙新民

 云淡风轻镇北堡 李东东

 仁者之风巍峙也 王蒙

 民族之魂经典之作——我与《红色娘子军》的50年 赵汝蘅

 我爱芭蕾我爱《红色娘子军》 濮存昕

 我到昆明西南联大报到 胡邦定

 师恩如山,往事如昨——忆何振梁先生 谢军

 我的小友 高洪波

 忆与汤一介先生的交往 陈鼓应

 从“母爱”谈到黎烈文往事 陈漱渝

 记忆的点滴——怀念吴小如先生 王小宁

 黄裳先生 孙郁

 永怀恩师浦江清先生 程毅中

 我为什么写《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黄永玉

 百年千帆 莫砺锋

 用三十年演好一部戏——从我演《徐九经升官记》说起 朱世慧

 说不完的冯牧 高洪波

 重逢莫斯科 方掬芬

 缅怀夏之秋先生 严良堃

 在沈从文的墓园 从维熙

 赤子之心阅沧桑 铁凝

雅怀

 作画自述 高莽

 婉拒的技巧 童道明

 欧陆风情小记 高晓笛

 国人辩论的表情 梁晓声

 伟大的芦苇 汤素兰

 使人深沉的书 聂震宁

 它自然地吸引着人们 万方门

 从“青皮”说开去 陈漱渝

 金屋藏娇 陈醉

 泗水之阳,泗阳之水 范小青

 1928,林语堂在东吴 鹿忆鹿(台湾)

 坐隐与手谈 高洪波

 莱蒙湖畔的音乐故事 王次炤

 逆境成才 汪国新

 年的仪式感 肖复兴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张抗抗

 品画须知“虚实” 林岫

 诞生梦的湖 李汉秋

 饮酒的学问 谢军

 生命的狂欢 陈祖芬

 寄语话唐诗 王蒙

理趣

 政协大家庭 王成喜

 政协几日感怀 赵长青

 国家表情 刘星

 永恒的高原召唤 吴长江

 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 贾宝兰

 齐白石的工匠之思与民间智慧 徐冰

 空间在时问里流淌 王安忆

 我的书法梦 赵长青

 短篇小说的物理 王安忆

 杜拉斯的背影 赵玫

 后知青时代的“老三样” 肖复兴

 焦裕禄:一个大写的男人——赴兰考采访手记 何香久

 曹禺与莎翁二三事 曹树钧

 马尔克斯:百年之后并不孤独 聂震宁

 山丁晚年与萧军 刘培育

 儒家的生活世界——读《梁漱溟日记》有感 刘东

 邓小平的追念与中国的道路 张颐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学写文章说开去 胡邦定

 京都“天方夜谭”——人间万象琐忆 从维熙

 当政协委员,您得下力气好好学习 王蒙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读管仲《牧民》有感 夏海

 齐家之要耕读孝友——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夏海

主编的话——代编后记 周北川

试读章节

缅怀一个真正的巨人

赵丽宏

这是我在邓小平去世的第二天写下的文字。在纪念这位伟人诞辰110周年时,谨以此日记旧文表达缅怀之情。——题记

早晨打开收音机,听到沉重的哀乐声,心里一震。

昨天夜里,邓小平去世了!

93岁的老人辞世,应该是自然的规律,对死者来说,以这样的高寿谢世,没有多少遗憾了。但是邓小平离开这个世界,却将在当代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的心中引起深远的震动。今天早晨,上海的每一个家庭都在看电视或者听广播。早晨,我接到四五个电话,打电话来的除了作家,还有大学生、工人。他们都是听了邓小平逝世的消息后打电话来的,他们唯恐我没有听新闻。出门上街,在一家小店里,我看到两个老人默默地坐着听广播,他们的眼睛里含着泪水。

在20世纪的中国伟人中,邓小平是最独特、最出类拔萃的一位。他的命运跌宕起伏,他的经历斑斓多彩,他的性格坚韧顽强,他的智慧超群出众。他的地位和影响是在艰苦的奋斗和苦难的折磨中形成的,是用他坚实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文革”中,全中国人一起批判过他,他是“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老百姓的印象中,他最有名的“黑话”,是“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被当作“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的靶子批判过无数次。这样的格言,来自人类的生活经验,离老百姓很近。用这样的靶子来批判他,是绝不可能在老百姓的心里把他批倒的。老百姓正是通过这句风趣通俗而又富有哲理的格言认识了他,接近了他。

中国的老百姓从来没有把他当成神,而是把他看作一个可以信赖的人,可以亲近的长者。记得有一年他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人群中有年轻人打出标语,上面写着:“小平您好!”在他之前,中国大概还从来没有一个领袖曾经这样被老百姓称呼过,这样亲切随便的称呼,表达了人民对他的亲近,也反映了他和人民的关系。面对领袖,中国人曾经习惯山呼“万岁”,习惯于俯首顶礼或者仰望,而中国的老百姓竟然能像呼唤老朋友一样对邓小平直呼其名,这实在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巨大成功和无上光荣。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相信,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

今天发表的《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对邓小平的一生和他的功绩作了全面的总结。然而当代的中国人,恐怕都会以自己的目光和体会,对他的功绩作出判断,尤其是曾经在中国历尽磨难的“臭老九”知识分子。

如果不是他否定了“文革”,不是他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枷锁,不是他坚定地引导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很难想象中国是何种局面,也很难想象我们这些人今天过着什么样的日子。他打破了中国对外交往的壁垒,打落了中国人心头的枷锁。我想,中国人对邓小平的感情,绝不是个人崇拜的结果,也不是什么强加于人的空洞虚幻的意念,而是人们来自实际生活的判断。中国日益强大、日益进步的现状,中国人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就是邓小平一生奋斗的最大成就。(P3-4)

序言

序言

孙家正

人民政协报将近一两年发表在其文化副刊和学术副刊上的文章结集出版,这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此事表明文化学术副刊的优势所在,也体现了学术思想的影响及文化魅力的深远绵长。.

人民政协报是一份具有文化底蕴的报纸。它秉承着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应运而生,30多年来,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历届领导人的关怀下,在政协各界人士的支持下,以富有自身特色的办刊方式,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了各级政协委员、政协工作者和群众的喜爱。

人民政协报文化蕴味十足。文化,与人民政协有着紧密而重要的联系,政协里面汇聚了文艺界的代表人物,这是政协报办报的一个优势。从创刊伊始,政协报就与政协文艺界人士直至整个学术文化界保持着密切联系,使30多年来在中国社会上具有影响力的一大批知名学者、文化人成为报纸的常客。他们在政协报上或鉴古论今,或抒写性情,或建言立论,为这张报纸平添了一份高雅隽永的格调。

政协委员履职建言,体现着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步的执着追求,也体现着对中华文化传承和建设的美好追求。优秀的学术文化不仅传播知识、陶冶情趣,更是提升境界、净化灵魂、引领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懈努力,让文化的力量发挥引导社会、教育民众、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人民政协展示了她为中华文化与文明的传承、为中国的强盛和民族复兴所贡献的独特力量。

人民政协60多年的发展历程,既饱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又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统一战线中实行协商民主的丰富经验,以和合、忧乐、谏言为特色的政协文化,用“讲协商、重践行、尚包容、谋创新、求实效”的气度滋养着政协事业,推动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其文化特色值得进一步总结、研究与探索。

人民政协报编辑的《谈艺问源》、《中华维度》两本书,既体现了政协文化特色,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特色,具有时代特点。书中所收录的文章,风格或典雅凝重,富有哲思趣味;或轻灵隽永,读后令人回味悠长;或凝聚着对时代和历史人物的深沉回顾与思考,以真情写实事,读来亲切感人,又深受教益。

人民政协报不但及时准确地宣传党在不同时期统战政协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它所关注的民生话题和发表的文章也体现着浓郁的人文情怀。这是今天我们的文艺走近民生,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群众服务所不可或缺的情怀。

我是人民政协报的老读者,偶尔也在报上发表一点文章。我热爱人民政协报。值此两本书付梓之际,我祝出版取得成功,也希望人民政协报能够更多更好地联系委员,体察民情,反映民意,为承载国家发展对文化的期待,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实现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后记

主编的话——代编后记

周北川

将文化副刊、学术副刊上近年发表的文章结成两集出版,其实有两个目的:一则是拓展报纸的深度和广度。报纸的“阅读生命”,往往只有一天。我们常说,报纸在追求一日之辉煌。但是副刊则不同。副刊是相对于报纸的新闻版面而言的,指报纸中专门负责新闻之外,如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杂文、随笔、文艺评论等学术文化内容的版面,新闻业中常说的一句话是,“新闻吸引读者,副刊留住读者”;二则是起到存史留香的作用。政协报的文化、学术副刊发表的都是大家名家之作,颇具思想性、艺术性和欣赏价值,如果每天看完就扔掉十分可惜。我与文化周刊的主编王小宁同志一说即合,因此有了现在《谈艺问源》与《中华维度》两本书的策划、编辑与出版。

副刊对于一张报纸具有重要意义,不但体现报纸的办刊特色,也能反映和在某种程度上引领时代文化的发展。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等大量文学作品就是在报纸副刊上发表的。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是首先发表在报纸副刊。孙犁同志主持《天津日报》文艺副刊,培养了铁凝、刘绍棠、从维熙等一大批重要作家……尽管副刊只占报纸版面中很少一部分,却能因其思想性、趣味性、可读性带给读者文化兴趣和深层次思考,从而让人们在阅读新闻之余得到愉快的精神享受。近年来,媒体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发展日新月异,在此情境下,纸媒形态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报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追求短平快的新闻报道速度,转而变成对新闻事件调查深度和对于副刊品牌塑造的追求,纸媒副刊的文化意义在此情境下得到凸显。

人民政协报是一份拥有良好文化生态和副刊传统的报纸。从1983年创刊伊始,老一代总编辑萨空了、张西洛等同志就非常重视副刊工作。他们以对党的新闻事业和政协统战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从政协委员的构成特点出发,认为政协报“要办个好的副刊”。在副’刊创办过程中,他们躬亲实践,联系和团结了一大批在政协统战领域,在学术、文化领域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和作者,为政协报副刊编辑工作开创了良好传统。之后,经过几代政协报人的努力,不断继承和丰富这个传统,使得今天的人民政协报华夏、讲坛、学术、人物、读书、文史等副刊版面呈现出名家荟萃、异彩纷呈的样貌,在纸媒中颇具知名度,深受读者欢迎。今天与读者见面的书中的文章,主要来自以上版面,是近两年报社文化周刊编辑部工作成果的集成。政协报副刊,强调“名家写”和“写名家”的办刊特点,这是政协特色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特色。两书中的文章,都是有一定文化力道的作品,具有文化人的情怀和力量,其出版能得到出版界“百年老店”三联书店的热情接纳与支持也说明了这一点。  十二届政协以来,为适应新形势下政协工作的新要求,‘人民政协报不断调整编采工作节奏,副刊编辑既有“继承”也有“微创新”,在保持文章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等特色的同时,强化了稿件的新闻时效性及与主报宣传的配合度,涌现出不少难得的好文,如此次书中收入的《是爱人,更是我的老师》、《缅怀一个真正的巨人》、《上大学!上大学!》等。这些文章切合节点,感情真挚,文风朴实,给人以启迪,我们希望通过结集出版,与更多读者分享,拓展延伸报纸的文化空间。

报纸具有新闻传播和文化传播两方面功能,副刊主要承担文化传播功能,体现媒体的文化特点及个性,反映社会的文化思潮和审美趣味。在大力推进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今天,进一步重视副刊文化传播作用、提高文化自觉,体现着媒体应有的文化担当意识。副刊在优秀文化建设和文化思潮引领方面,在开创学术风气方面,在培养文艺人才、学术人才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透过副刊的影响力,可以增强报纸的传播力。今后,人民政协报将继续重视副刊文化建设,强化文化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此次编辑这两本书的另一个用意。

最后,借此机会,我要感谢在出版过程中给予我们鼓励和支持的领导、政协委员及学术文化界同仁,感谢杭州市政协和叶明主席对本书出版的支持,感谢三联书店和生活书店对编辑工作的高度负责精神,特别要感谢的是,他们对人民政协文化事业的大力支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8: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