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节日志(彝年)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民族重要的标志性文化,是在一定的时间节点上民众生存智慧、家国理想、社会传统维系机制的集中体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关系着文明脉络的延续、民族精神的凝聚和社会发展的和谐。我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节日志》以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节日(包括庆典、祭会)为对象,对节日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客观、规范的记录。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对传统节日最大规模的记录,是中国首部节日专志,是21世纪初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集大成者。

本书是《中国节日志》之《彝年》分册,由罗曲主编,内容有彝年的组织、节日缘起、仪式活动、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节日用品、节日文献、调查报告等。

内容推荐

彝族年是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彝族的传统过年节,四川彝族称之为“库史”,云南彝族有的称为“库戏么”“阔希”。在彝语里,“库”“阔”为回转、年或岁之意,“史”意为送、过、开始等意。罗曲主编的这本《中国节日志(彝年)》描述了云南、贵州、四川等彝区的过年节时间、过程和内容,介绍了彝族过年节期间的民间信仰以及与彝族过年节相关的服饰、民间口头创作、游艺等民俗。据实地调研,揭示了彝族过年节的时间差异,一是因为自然条件的差异性所使然,二是求吉心理支配下对“凶日”的避讳、对“吉日”的选择。

目录

综述

 一、彝年的名称

 二、彝年的分布

 三、彝年的生态环境

 四、彝年的人文背景

 五、彝年的起源、传承、流布、变迁、组织、地区差异及现状

 六、彝年的过程和基本内容

 七、彝年的意义和功能

志略

 一、节日时空

十月太阳历

彝族十二月历

德克

虎星占法

豹星占法

鸡鸣时分

彝族民居

火塘

院坝

儿童祈福场所

赛猪膘肉场所

 二、组织

家支头人

德古和苏易

毕摩

历算师

家长

年歌手

骑手

摔跤手

磨儿秋手

 三、节日缘起

支格阿龙

吴天古兹妻

居木惹牛

俄布科散

勒克特比

祖先神灵

 四、仪式活动

制作酸菜

炒燕麦炒面

掸尘除秽

磨刀

搓年猪绳

换年祭

皮皮席沙

尔察苏

杀年猪

盛请祖先

二请祖神

杀猪祭祖祭神

插迎祖枝祭祖

送灶君神

抢圣水

过年祭祖

送祖祭

祭树(石)神

儿童聚餐祭鹰虎

猪尾巴祭鬼

祭奉硕库和吉尔

祭土地

占卜

讨年粑

喝串门酒

唱年歌

磨儿秋

偷青菜圆根萝卜

举办篝火晚会

拜年赠胩把

语言禁忌

行为禁忌

年猪(肉)忌

其他禁忌

 五、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

赔偿天上命案

支格阿龙降巨蟒勒克特比

居木惹略救动物

俄布科散孝敬祭祖

彝族为何十月过年

彝族为何特别重视年猪

杀年猪的传说

乐作舞的传说

荡秋千的传说

勾头绣花鞋的传说

鸡冠帽的传说

过彝年祭孤儿的传说

过年为什么放柴垛

过年期间为何要在堂屋铺垫一层草

过彝年节时为何先敬狗和牛

抢圣水的由来

天菩萨的传说

赔命保平安

松母杰取

尔比尔吉

库史牛牛

锅庄舞和达体舞

乐作舞

大圆圈舞

彝乡恋歌

 六、游艺娱乐

三台棋

母猪拱仔猪棋

钻人手桥

 七、节日用品

过年粑

泡水酒

杆杆酒

燕麦酒

醪糟酒

坨坨肉

冻肉

香肚

香肠

豆渣饼

炒猪肚猪血

酸菜汤

薄荞饼

猪肺汤

过年豆腐汤

云南彝族服饰

四川彝族服饰

贵州彝族服饰

木盔

木盘

木钵

酒碗

酒壶

木勺

皮碗

簸箕

 八、节日文献

凉山罗彝考察报告

彝族史要

中国彝族通史纲要

巴蜀民族风情

彝族文化大观

昭通彝族史探

彝族风俗志

红河彝族辞典

四川民俗大典

凉山彝族自治州志

民族资料汇编第八集(彝族)

凉山彝族礼俗

凉山彝族风俗

凉山彝族民俗文化

凉山彝族风情奇趣谈

云南彝族歌谣集成

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

彝族星占学

彝族祖灵信仰研究

调查报告

 云南省红河县迤萨镇彝年变迁调查报告

 四川省峨边县杨河乡彝年调查报告

 四川省雷波县卡哈洛元宝山乡彝年调查报告

 贵州省彝年年俗调查报告

 彝年城市年俗调查报告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院坝

对于彝族而言,院坝是他们住所的有机构成部分,是他们平时休息、纺织、饲养牲畜、放置农具或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过彝年时堆放柴垛、放烟火通告祖先神灵、杀年猪、烧年猪、剖年猪、占卜等重要事项都在院坝内进行,这些活动不能随意更改在野外进行。因此,院坝作为居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年的重要空间,历来受到重视。

院坝作为一个特别的究竟,也是彝年问小孩讨要年粑的场所。彝年问小孩讨要年粑活动,主要盛行于四川彝区,在美姑、甘洛、昭觉、雷波、峨边、马边等义诺土语区的彝族中最为突出,圣乍土语区的喜德、越西等地,也很有特点。小孩讨要年粑活动的时间多在过年的第一天上午,讨要年粑的活动区域主要为本村寨各住户院坝外。届时,村寨的孩子换上新装,相约成群,嚷着“讨年粑罗,讨年粑罗!”,挨家挨户讨要年粑。对此,热情的主人家都会一一给予。讨毕,孩子们相聚一处,比试谁讨得多。在日常生活中,彝族以讨饭当乞丐为最大的耻辱,因此,哪怕在灾荒年代,也绝难见到讨饭当乞丐的彝人。如果遇有饥荒之家,其邻居家族亲戚们也会尽最大努力帮助。然而,在彝族过年期间,让小孩讨要年粑,被视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人们认为,年粑代表着吉祥,讨得越多这个家就越兴旺。

儿童祈福场所

在彝年中,关于儿童祈福的活动有“阿依社惹”“儿童玩猪尾巴”“儿童祭神树”等内容。“阿依社惹”译为汉语可称为“儿童聚餐肉”,这是彝族社会中人们祈求儿童平安成长的一种活动,场所选在室外大树下或大石旁边。彝族人相信世间万物也像人类一样,有生命,有灵魂。认为山有山神,湖有湖神。凡人狩猎有收获,捕鱼得鱼是山神、湖神恩赐的结果。如果得罪之,轻者时运不好,狩猎无收获,捕鱼不得鱼;重者子孙不繁衍,人丁不兴旺。而山神、湖神也像人一样有其居所,野外怪异的独树、巨石被彝族人视为是山神、树神的居所而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直到现在彝族生活中还保留着忌砍独树、怪树之习俗。因此,要求得神灵赐福,就必须虔诚祭奉,到这些神灵的居所进行相应的仪式活动。“阿依社惹”“儿童玩猪脚”“儿童玩猪尾巴”为代表的种种过年期间仪式活动,就是这种万物有灵信仰的直接结果。这种本来出于平安祈福的原始信仰活动,客观上产生了超值的意义:一方面,彝族民众靠这种仪式完成了一代又一代符合祖辈传统的“彝族人”的精神文化传承;一方面,在这种将活动上升为一种神圣的义务,让儿童在欢乐、祥和的年节期间也不忘大自然的赐予,牢记自己是自然之子,对大自然要有回报之心、感恩之情。现“阿依社惹”场所,多选择在核桃树、梨树下或巨石旁,意取像果树一样多子多孙或福禄像巨石一样坚不可摧。  与此同时,过彝族期间,儿童们通过这种集体聚餐的行为,也受到团结友爱的教育。

赛猪膘肉场所

作为一种古老民俗活动之地,这种场所多见于原阿都土司管辖的布拖、普格等所地土语区。其场所一般选在野外较为宽阔的平坝。届时,村寨里的人肩抗一大块肥猪肉,兴高采烈地到多年来约定俗成的赛场,比赛谁家的猪肉膘最肥。赛猪膘肉活动场所,既是一种比赛猪膘肉的场所,更是获取个人、家族名声的场所。名声对于一个彝族人而言,不是一个简单而毫无意义的虚名,而是涉及到一个人、甚至一个家族的荣耀。彝族“尔比”。道“虎死一张皮,人活图个名。”有了良好的名声传播,其家族、个人会得到赞扬而荣耀。赛猪膘肉活动,没有物质奖赏,其猪肉的肥壮能得到大家的公认,对于彝族人而言,已是值得几世自豪与夸耀的事,其名声从此会广为传播。所以,在普格等阿都地区,赛猪膘肉的民俗事项很盛行。现在,由于政府的组织与倡导,赛猪膘肉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赛猪膘肉的活动,在客观上有促进人们勤劳、喂养大肥猪的效果,这在一定的社会历史中是有积极意义的。

P84-86

序言

节日文化,总是牵动着人们关于生活的记忆和怀念。

家庭、长辈、同伴、乡亲、乡情,家乡连带着童年的欢乐与顽皮、长者的庄严与慈祥,好像留给人们一种无法释怀的文化记忆,节日总是与美好连接,与传统相通。庄严时,仪式伴随着敬畏与伦理,是期待和秩序,是未来的希望与祝福;祥和时,它令人淡忘生活的艰辛,把尊严和快乐送到所有角落;狂欢时,它恣意释放,给突破约束的本能找到出口。总之,节日使生命具有更丰富的节奏和更多的美感,也使社会在张弛之间更加富有弹性而变得温馨。正是这种切身的节日文化感受,标示了节日文化在人类社会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节日成为全人类生活的必需。不同的文明体系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创造着多姿多彩的节日文化,也正是这种美好的创造,使人类社会得以在节日中露出会心的微笑。

作为社会文化关系的纽带和文化传承创造聚集的联结点,节日成为文化研究者观察文化表象,洞悉文化内涵,了解时代变迁,收集各种文化符号,探寻文化深层结构的切入点。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艺术学等人文学科对节日研究的关注,不仅是学术方法论的建构,更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学术责任所在。随着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劳动剩余时间增长,节庆中的创造力越来越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文化需要,对传统节日的研究,更是成为从理念到方法上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准的基础工作。

作为一个文化艺术领域的“老兵”,或思考文化,或感受艺术,或体验文化艺术与大众生活的和谐,或了解民众的创造和需要,节日这个绚丽多彩的“舞台”,总是让我流连忘返;感叹其创造的智慧,观察其变迁的纠结,总是让我受益匪浅。故很愿意尽一点绵薄之力,为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和有志于此的后来者提供一点方便。因此有了《中国节日志》这样的学术聚集,也有了我这个“老头”在这里的几句唠叨。想的是传统与未来的和谐,也算是国家文化建设与社会进步的一砖一瓦,不敢言志在千里,但十分期待《中国节日志》能够成为典籍,能够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留下一点印记,以无愧于我们的历史和未来,这当然要仰仗所有参与者的辛勤和智慧。

有幸与诸公为伍,共襄盛举,很是有些不合时宜的兴奋。算是一个老人的祝愿吧。是以为序。

周巍峙

2013年12月(癸已年甲子月)·北京

后记

从表面看,彝年志课题应当很简单,但按相关要求加以实施,却是一个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一个浩大工程,由于诸多的原因特别是本项目的经费原因,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好在本课题的实施中,得到众多的彝族知识分子及当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学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节日志编辑部的有力指导,西南民族大学科研处的大力支持,所以课题实施中存在诸多困难都得到较好解决。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文本的最终形成,要特别感谢相关专家学者的辛苦审阅和宝贵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在此还要特别提到的是:本课题的实施中田野调查工作量大,费时多,是我的母亲担负了家务并尽力忆述当年的过年情景,其付出应当在此记上一笔。

第二次修改稿要修改的量并不大,但却放了几年才动笔,其原因是需要搜集关于彝年更广泛的信息,特别是对相关提法的慎重处理。

在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文化大变迁的语境下,各民族既重视文化的自觉,更强调文化的自卫,保持文化多元化和文化生态平衡,是一种世界性声音。所以,以“志”的形式对彝年加以“定型保存或传播”,有着很重要的文化意义。

因此,课题组将彝年修志工作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史命,在实施中全力以赴。在课题的实施中特别注重实地的调查,力求向学界展示当下在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下的彝年,力争做到最大限度的代表性。通过初步摸底,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尤其是四川小凉山地区的彝年保持较完整并有特色,于是在调查选点上,在四川乐山的两个彝族自治县中选了峨边彝族自治县作为调查点,凉山彝族自治州重点选了雷波县、美姑县、普格县、西昌市大菁乡作为调查点。据云南彝区的彝年情况,课题组选了永仁、红河、楚雄等地有代表性的地方作为调查点。鉴于贵州彝族与异民族杂居的“小聚居”“大分散”、彝年在部分彝区流传淡化或“断代”的情况,课题组采取多成员分别实行调研的方式,在赫章县、纳雍县、织金县等地选择彝族乡村进行调研。鉴于城镇彝族过彝年的情况和网络传媒兴起与彝年的关系,本课题专门对云南、贵州、四川城镇彝族过彝年和“网络传播中彝年”进行了专题调研。关于网络彝年的调研在立项中并没有考虑到的,是在课题实施中感到有必要对此加以关注而增加的内容。

在课题组成员方面,立项时的部分成员,因为工作关系或其他原因,不能参与课题的实施。于是课题组负责人特别物色了一些对彝年文化有兴趣的彝族知识分子作为彝年的调查者,效果很好。参加《彝年》田野调研及调查报告撰写的人员有罗曲、阿牛史日、杨甫旺、阿国阿果、马辉、蒋星梅、王几哈、拉马文才、吉马惹作、单江秀、李娜、王菊、何刚、吕晓英。为本课题提供图片、视频资料的拍摄人员有阿牛史日、杨甫旺、单江秀、阿国阿果、李娜、罗曲、王菊、何刚、马辉、吴一、李桂芬。本课题负责录音采访的调查人员马辉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以上参与者的基础上,由罗曲、阿牛史日、杨甫旺三人合作完成了课题的文本撰著工作。正是因为以上成员的辛苦工作,培训会及立项书要求有6千字以上的调查报告至少4篇,结果在课题实施中据实际情况,调查并撰写了调查报告16篇,15万多字。将相似者整合后,在其中筛选了有代表性的报告10篇约10万字载入初审文本中,以便让专家比较全面地了解本项目的实施情况。本节日志的内容主要是来自于调查报告。据专家审稿后意见,也从宏观上控制字数,筛选了5篇载于修改后的结题文本之中供相关专家审选,筛选的指导思想一是反映的彝年有代表性,二是希望这种代表性能作为一种彝年某一时期的“定型记录”,成为今后的一种文献资料。在这5篇调查报告中,地域性的3篇,即云南1篇,贵州1篇,四川省2篇,另外1篇是反映城镇彝族过年的专题调查报告。16篇调查报告作为一种基础性材料,为《彝年》的撰写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料支撑。

在实地调查中,拍摄彝年照片1000多张,选择了700多张作为本课题之用。录相资料400多分钟,录音访谈资料100多分钟。作为一种“动态记录”,本课题组在彝年的摄像上进行了个性设计:即城镇彝年保持一份“导演”拍摄制作资料,乡村的彝年保持一份“导演”拍摄制作资料,其他的为实景实录实拍。为了“定型”保存彝族祭祖大典仪式,课题组还专门物色进行祭祖大典的场景进行了拍摄,其时长80多分钟,没有进行任何后期制作。课题组想以此方式,全方位反映当今语境下的彝年情况。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汉族年即现称谓的“春节”期间过的彝年,其内容主体是彝年内容,所以未作为“春节”处理,况且“春节”一词的出现是晚近的事。如果将在汉族年期间过的彝年的例子单独例于综述或志略中,又显得冗长,但不列出又影响读者对这类彝年的了解。所以,为了让读者了解汉族年期间过的彝年,从众多的案例中选择了几例,作为附录加以例示。另外,有关彝族过年节的年歌、尔比尔吉是彝年的有机内容,为了完整地展示彝年节文化,择其主要作为附录加以例示。彝年作为一种文化复合体,没有了两个附录就像一个人少了器官或肢体、血肉一样。

《中国节日志·彝年》主持入罗曲

二〇一五年六月十三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