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民族重要的标志性文化,是在一定的时间节点上民众生存智慧、家国理想、社会传统维系机制的集中体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关系着文明脉络的延续、民族精神的凝聚和社会发展的和谐。我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节日志》以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节日(包括庆典、祭会)为对象,对节日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客观、规范的记录。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对传统节日最大规模的记录,是中国首部节日专志,是21世纪初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集大成者。
本书是《中国节日志》之《苍岩山庙会》分册,由岳永逸主编,内容有苍岩山庙会的组织、节日缘起、仪式活动、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节日用品、节日文献、调查报告等。
苍岩山,俗称苍山,也称“西山”,是太行山支脉,包括甘陶河以东、玉笔垴以北、割髭河以南的山地。苍岩山主峰在胡家滩南,这里是三皇姑得道成仙的栖居地,是远近信众前来顶礼膜拜的地方。三皇姑是被广为敬拜的一位有着独立神格的区域性女神。在河北、天津、山西等地,尤其是现今的河北石家庄地区、邢台地区和山西平定地区,三皇姑有着众多虔诚的信众。相传,出身帝王家的三皇姑在苍岩山修炼成佛,故又名苍山圣母、苍山老母,信众常以三奶奶、妞妞、菩萨或老母等称之。多年以来,在苍岩山上形成了因应三皇姑传说的以圣母殿(俗称正殿、三皇姑正殿)为中心的庙宇体系和说法危台等人文景观。历代文人墨客也纷纷来此唱和题咏,增添了其人文意涵。岳永逸主编的这本《中国节日志(苍岩山庙会)》为我们介绍的就是苍岩山庙会这一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由综述、志略、调查报告三部分构成。
财神
苍岩山的财神不计其数,从种类分,有文财神(比干)、武财神(关公、赵公明)、黄财神、路财神与宝藏神大夜叉王。从功能分,有塑在殿中供香客祈求的财神像,也有放在请神处供香客请回家中供奉的开光财神。财神的形象较为固定。比干是文官打扮,头戴宰相帽,五络长须,手持如意。关公是武将打扮,五络长须,身着绿蟒袍。赵公明则身穿甲胄,五络长须,手持钢鞭。
苍岩山香客对这些财神有通俗化的理解,人们认为:比干将自己的心掏给纣王,吃了姜子牙的灵药后不曾死去,来到了民问。因为没了“心眼儿”,也就无偏无向,办事公道,人们因此敬奉他。因为正义忠勇,关公不为金银财宝所动,所以能保佑财源广进。赵公明则是在买卖求财上,能主持公道。
路神
苍岩山的路神众多,仅就信仰地位而言,路神并不显赫。除梳妆楼的路神因占据了香客上下的关键路径,因而单独供奉,其他均与别的神祗一起供奉。即使是梳妆楼的路神,在庙会后也必须搬人屋中。路神形象多样,以白面文人的形象为多,但也有武将形象,如南阳公主庙内的路神。无论哪种形象,这些路神一般都持有“一路平安”字样的牌子。
路神虽小,作用却极大。随着交通发达,民众的活动空间大大扩展,购车者与出门经商者增多,运输业日益发展,对路途平安的心理需求大大增长。因而,对路神的崇拜不但未消减,反而还有日益兴旺之势。
对路神的崇拜主要由求平安符体现,香客信众在路神前求到平安符后,会请专人操持仪式,在神像前开光,请回去挂在车上便是平安车挂,挂在屋里便是护宅的平安符。还有虔诚的香客,尤其是跑运输的,每年庙会期间上山来换一个平安车挂。
药王
苍岩山的药王种类颇多,包括孙思邈、华佗、李时珍,以及没有标明身份,笼统称为“药王”的神祗。药王形象多为坐像,白须长髯,有的手中持有灵药或葫芦。香客对这些神并没有刻意区分,而是一起敬拜。
早年间,药王前的祈求活动以求药为主,且要由香头操持。点上香后,手持一小张黄表纸,向神像求拜,然后用手向黄表纸上扒拉,宛若将药从药王处求来。所谓的药,只有香头才能看见。求药者拿回家中,拿黄表纸往嘴里磕磕,用水冲服。近年来,由于现代医学知识的渗透,求药的香客明显减少,相当数量的香客只是在药王前叩拜祷告,祝愿自己及家人健康长寿。对药王的崇拜,经历了从有病后被动求药到无病时积极防病求健康的变迁。
王灵官
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和佛教的韦驮相似。传说,三皇姑上山,行至悬磴梯云处,无路可走,玉帝派王灵官前来此处,以金鞭劈开山道。在苍岩山,山门、王灵官庙内供奉此神。王灵官庙建于20世纪80年代,由文保所设计。因为峭壁嵌珠处被称为山灵所在,而王灵官又起到了镇山的作用,且引皇姑上山有功,故在此塑王灵官像,负责守护山灵,同时作为三皇姑护法,也鞭打坏人不让其上山。
因为地处险要,王灵官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路神的作用。在经营中,旅游局也突出了其“镇宅”“辟邪”“保平安”的职能,强调“拜拜王灵官,上山下山保平安”。
P102-103
节日文化,总是牵动着人们关于生活的记忆和怀念。
家庭、长辈、同伴、乡亲、乡情,家乡连带着童年的欢乐与顽皮、长者的庄严与慈祥,好像留给人们一种无法释怀的文化记忆,节日总是与美好连接,与传统相通。庄严时,仪式伴随着敬畏与伦理,是期待和秩序,是未来的希望与祝福;祥和时,它令人淡忘生活的艰辛,把尊严和快乐送到所有角落;狂欢时,它恣意释放,给突破约束的本能找到出口。总之,节日使生命具有更丰富的节奏和更多的美感,也使社会在张弛之间更加富有弹性而变得温馨。正是这种切身的节日文化感受,标示了节日文化在人类社会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节日成为全人类生活的必需。不同的文明体系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创造着多姿多彩的节日文化,也正是这种美好的创造,使人类社会得以在节日中露出会心的微笑。
作为社会文化关系的纽带和文化传承创造聚集的联结点,节日成为文化研究者观察文化表象,洞悉文化内涵,了解时代变迁,收集各种文化符号,探寻文化深层结构的切入点。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艺术学等人文学科对节日研究的关注,不仅是学术方法论的建构,更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学术责任所在。随着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劳动剩余时间增长,节庆中的创造力越来越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文化需要,对传统节日的研究,更是成为从理念到方法上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准的基础工作。
作为一个文化艺术领域的“老兵”,或思考文化,或感受艺术,或体验文化艺术与大众生活的和谐,或了解民众的创造和需要,节日这个绚丽多彩的“舞台”,总是让我流连忘返;感叹其创造的智慧,观察其变迁的纠结,总是让我受益匪浅。故很愿意尽一点绵薄之力,为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和有志于此的后来者提供一点方便。因此有了《中国节日志》这样的学术聚集,也有了我这个“老头”在这里的几句唠叨。想的是传统与未来的和谐,也算是国家文化建设与社会进步的一砖一瓦,不敢言志在千里,但十分期待《中国节日志》能够成为典籍,能够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留下一点印记,以无愧于我们的历史和未来,这当然要仰仗所有参与者的辛勤和智慧。
有幸与诸公为伍,共襄盛举,很是有些不合时宜的兴奋。算是一个老人的祝愿吧。是以为序。
周巍峙
2013年12月(癸已年甲子月)·北京
从2009年至今,转眼七个年头就过去了!
当年,参与这个课题,并随同我亲力亲为前往苍岩山调查的课题组成员都已经有了新的归宿。其中,三人已经博士毕业。赵倩博士在东北财经大学任教,祝鹏程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任职,张青仁博士在中央民族大学任教。毕业后,张瀚丹硕士回到了兰州,现今也在河西学院安家落户。以我自己名义招收的首届两位硕士研究生王雅宏和董梦,因这一课题接受了她们最初的学术训练。如今,王雅宏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在即。董梦在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深造后,回国自主创业。
无论是田野调查,还是文本写作,我延续了主持做《中国节日志·妙峰山庙会》力图再现现状、记实的旧路,也在记述中融进理性思考。这里无须赘述。但是,因为苍岩山庙会长期缺少学界的关注,所以志书的写成基本都是依赖上述课题组各位成员2010年、2011年辛苦的田野调查资料。在此,要感谢很多配合我们田野调查的有名和无名的合作者们,感谢他们的理解、支持!在所有这些合作者中,我特别要提及的是我们调查时的房东,寺瑙村的赵美楼,还有积极配合我们调查的宁晋县贾家口村的陆小波。虽然因为多种原因,我们很难获得关于苍岩山的一些可能有的官方档案、数据,但这也使我们的观察、描述、写作更接地气,所呈现的资料有着“另一种”不可替代的真实。希望书中呈现的资料,有助于将来可能有的对苍岩山庙会、三皇姑信仰和华北乡土宗教的进一步研究。带领大家进行调查时我心路历程的演进和调查具体展开的情形,可参阅即将出版的拙著《举头三尺有神明:漫步乡野庙会》。
课题组中,王耀凤和孔雪是2012年先后加盟进来的。因为有编纂《中国节日志·妙峰山庙会》的经验,早已经在云南民族大学工作的王耀风协助我对提交上来的志略和调查报告进行了初步的修订。尽管明确表示过对庙会、宗教研究没有兴趣,但为了训练当时在读的孔雪综合归纳的能力,我有些武断地要求她系统阅读已有的志书文字,写出了“综述”初稿,并就整本书稿编排了插图。显然,这些都是辛苦的工作。综述的整改、修订是2012年秋冬之际我在剑桥完成的。
要特别说明的是,在2011年、2012两年多次对苍岩山的调查和志书撰写的讨论中,当时我在读的两位硕士研究生夏文林、刘娟也参与其中。无论是亲身调查还是文本深加工,无论是亲力亲为还是旁观默听,无论是身居海外还是坚守国内,相信因为我的缘故,苍岩山庙会已经成为这些散居各地的青年才俊们的一种经历、一件小事、一道渐行渐远的风景。衷心祝愿他们心想事成,前程似锦!
2013年冬天,在初评会上,徐万邦教授、王建民教授、萧放教授和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李松主任、张刚主任提出很多中肯的批评意见。目前的稿本就是在这些意见基础之上我多次逐一“瘦身”、修正的结果,并未与天各一方也忙碌自己学业、工作的课题组成员商议。因此,书中肯定有诸多不妥、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来函请发yueyongyi@163.com
岳永逸
2016年5月18日于昂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