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民族重要的标志性文化,是在一定的时间节点上民众生存智慧、家国理想、社会传统维系机制的集中体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关系着文明脉络的延续、民族精神的凝聚和社会发展的和谐。我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节日志》以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节日(包括庆典、祭会)为对象,对节日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客观、规范的记录。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对传统节日最大规模的记录,是中国首部节日专志,是21世纪初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集大成者。
本书是《中国节日志》之《龙华庙会》分册,由田兆元主编,内容有龙华庙会的组织、节日缘起、仪式活动、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节日用品、节日文献、调查报告等。
龙华庙会是上海地区著名的民俗庙会,也是国内外知名的城市庙会。其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节日文化的杰出代表。田兆元主编的这本《龙华庙会》所讨论的龙华庙会,是指发生在以上海龙华寺为中心的龙华地区以及周边的系列庙会,包括从冬至法会开始,经历新年庙会,再到旧历三月龙华民俗庙会的系列节日活动,前后延续大约5个月时间。龙华庙会包括商品交易、进香拜佛、文艺表演与观赏、踏青郊游等诸多的民俗活动,内容丰富,热闹非凡。它既是上海与各地文化经济交流的一个平台,也是各地展示其地方特产和民俗文化的舞台,同时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
龙华桃花在20世纪30年代因为一首周璇的《龙华的桃花》变得更加有名,也记载了桃花买卖的情形。
在庙会的盛大节日里,富家子弟和民众都陶醉在如画的美景里。桃花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涨价了。周璇的歌里还唱道,命薄的桃花断送在车轮下,“古瓷瓶,红木架,幸运的桃花,都藏在阔人家”。可见,那里的桃花买卖是庙会中的一项很热门的商业活动。可惜赏桃花已经盛景不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龙华周边,除了龙华烈士陵园,基本不再有桃花了,到处都是楼房和道路,赏桃花成了久远的回忆。
从20世纪开始,各类杂耍,各种表演渐次成为庙会的重要内容。很多的仪式活动本来是庙会的信仰活动的组成部分,比如仙人出会、抬阁等,扮演成八仙的表演者招摇过市,而吹吹打打的乐队,以及各种表演的红男绿女,将出会仪式演绎得精彩绝伦。这里有带有信仰性质的表演,还有纯粹的娱乐性的表演。耍猴、高跷、舞狮、舞龙,以及后来的各地的表演团队,把戏曲与地方艺术表演带到庙会上,使表演成为吸引游客的一种形式。庙会的表演安排,是庙会实现其文化功能的组成部分。
迄今为止,庙会的进香信仰、商品买卖和表演娱乐是庙会不变的主题,只是赏桃花在龙华庙会的活动中已经淡出视野。
龙华庙会主要在龙华寺及其周边展开,作为一项城市节日民俗活动,它没有向外出击,这是其显著特点。就其发展过程看,龙华庙会存在着一个由小到大,然后由大到小的过程,龙华庙会的许多功能呈现衰退的倾向。
最初的龙华会,一般局限在佛教信徒的范围。江南一带,信仰多元,既有江南正一道的道教信仰,又有十分丰富的地方神灵的信仰,如黄道婆信仰、春申君信仰、施相公信仰、刘猛将信仰等,分散了信众势力。龙华寺自康僧会之后,没有形成像天台宗那样的宗派祖庭的地位,古代龙华寺的高僧大德相对较少,所以,以信仰为中心的龙华庙会难以形成很大的阵势。尽管其庙会起源很早,但是一直是小规模的法会。这种状况与上海古代的政治经济地位有关。上海到元代才建县,那也就是说,元代以前上海的社会经济尽管很有成就,但总体上与其他文化区相比很一般,更不能与邻近的苏州、杭州相比。龙华庙会的繁荣与否与上海整体的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否密切相关。
随着棉纺织业在上海的异军突起,以及黄浦江水道的开掘,龙华处在上海与江浙和更远的外地的交通前沿,实际上就是上海经济的桥头堡,龙华庙会的规模开始扩大,经济交流的功能增强。清代是龙华庙会的功能多样化的时代,文献的记载也更加丰富,我们能够对于龙华庙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
但是,龙华庙会获得更大的反响,是在上海开埠后。随着上海城市功能提升,人口增加,庙会的影响力更大。进香,购物,赏桃花,看表演,成为声势浩大的城市庙会。“香车宝马人如织”,只有有了巨大的人流,才能够铸就庙会的博大气势。这只有在上海人口突破百万以后才能够实现其规模,而过去的小县城是无法形成其影响力的。
1900年,由于狂热的庙会进香活动,许多男女进入庙中居住,使得一些古旧思想的官员看不下去,上海道台竟然以整饬风化为由下令关闭龙华寺。当时《申报》发文称上海又少了一个“藏污纳垢之区”,可见当时的庙会实际上是一个很自由开放的场所。关闭庙会造成了龙华地区人流大减,经济凋敝。到了第二年(1901)春天,龙华镇商店店主联名呈文,请求开启庙会,称说:“自封闭寺院后,远近市面日见衰敝,如此下去已无力承捐。”这个请求当然会让道台考虑,捐税不能上缴,政局就不能维持了,所以新上任的道台袁树勋知道了事态的严重,便准许启封龙华寺,重开庙会。可见在当时庙会已经成为一地民生的命脉所系。据1926年间的《申报》记载,龙华三月半,至龙华者达几万人,沪杭铁路上海南站特开往返专列三趟。1935年庙会期间,往来龙华街道每日不下三万人。
1937年,龙华地区为日军占领,龙华寺遭日军轰炸毁坏,数年间,龙华庙会停办。1941年庙会一度重开。但日军扩建机场,强征民地民宅,龙华地区一片混乱。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接管上海与龙华地区,机场繁忙而事故频繁,又在此地建水泥厂、无线电厂等,不复当日繁华境况。到上海解放,龙华实际上是一个烂摊子留下来了,龙华寺破败不堪,龙华庙会已然停止。
P25-27
节日文化,总是牵动着人们关于生活的记忆和怀念。
家庭、长辈、同伴、乡亲、乡情,家乡连带着童年的欢乐与顽皮、长者的庄严与慈祥,好像留给人们一种无法释怀的文化记忆,节日总是与美好连接,与传统相通。庄严时,仪式伴随着敬畏与伦理,是期待和秩序,是未来的希望与祝福;祥和时,它令人淡忘生活的艰辛,把尊严和快乐送到所有角落;狂欢时,它恣意释放,给突破约束的本能找到出口。总之,节日使生命具有更丰富的节奏和更多的美感,也使社会在张弛之间更加富有弹性而变得温馨。正是这种切身的节日文化感受,标示了节日文化在人类社会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节日成为全人类生活的必需。不同的文明体系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创造着多姿多彩的节日文化,也正是这种美好的创造,使人类社会得以在节日中露出会心的微笑。
作为社会文化关系的纽带和文化传承创造聚集的联结点,节日成为文化研究者观察文化表象,洞悉文化内涵,了解时代变迁,收集各种文化符号,探寻文化深层结构的切入点。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艺术学等人文学科对节日研究的关注,不仅是学术方法论的建构,更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学术责任所在。随着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劳动剩余时间增长,节庆中的创造力越来越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文化需要,对传统节日的研究,更是成为从理念到方法上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准的基础工作。
作为一个文化艺术领域的“老兵”,或思考文化,或感受艺术,或体验文化艺术与大众生活的和谐,或了解民众的创造和需要,节日这个绚丽多彩的“舞台”,总是让我流连忘返;感叹其创造的智慧,观察其变迁的纠结,总是让我受益匪浅。故很愿意尽一点绵薄之力,为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和有志于此的后来者提供一点方便。因此有了《中国节日志》这样的学术聚集,也有了我这个“老头”在这里的几句唠叨。想的是传统与未来的和谐,也算是国家文化建设与社会进步的一砖一瓦,不敢言志在千里,但十分期待《中国节日志》能够成为典籍,能够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留下一点印记,以无愧于我们的历史和未来,这当然要仰仗所有参与者的辛勤和智慧。
有幸与诸公为伍,共襄盛举,很是有些不合时宜的兴奋。算是一个老人的祝愿吧。是以为序。
周巍峙
2013年12月(癸已年甲子月)·北京
《中国节日志·龙华庙会》于2012年初立项,项目编号jrz2012004。
课题组成员主要由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师生组成,另有上海社会科学院、镇江民间文艺馆的部分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参加。“龙华庙会”项目由田兆元担任项目负责人,具体项目负责人分工如下:
综述: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
志略:毕旭玲(上海社会科学院)
调查报告:王均霞(华东师范大学)
视频拍摄:范长风(华东师范大学)
龙华庙会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申报过程中,我和我的博士生毕旭玲(现在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工作)参加了申报书的撰写工作。毕旭玲是申报书的撰写执行者,她还承担《龙华传说》(上海三联书店)一书的实际编写工作,当时积累了一些资料,应该说是有较好的基础。但是,在执行节日志项目时,我们便发现还是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龙华庙会虽然影响很大,但是缺乏从学术角度的研究基础,不像妙峰山的庙会,有很多的学者做过研究,专著和论文很多。关于龙华庙会几乎没有像样的专著和论文,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除了对于龙华寺的几部介绍性的书籍提到龙华庙会,龙华庙会的历史与现实的资料整理与调查研究基础实在是非常薄弱。
本项目的志略撰写负责人为龙华庙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执笔人毕旭玲,对于龙华庙会各方面较为熟悉,于2012年7月完成初稿,经与项目负责人沟通,于当年10月写出修改稿。经过2013年庙会,志略部分根据庙会出现的新问题,新增设了若干词条,于2013年5月全部完成,成为最早完成初稿的单项任务。参加该工作的人员还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研究生。
本项目的调查报告工作持续两年,由王均霞博士负责,组织余红艳、位秀平、程鹏、张迪和亓明曼等执行。为调查农历龙年龙华迎新撞钟仪式,位秀平等于2012年1月29日,即农历辛卯年腊月二十九日除夕夜,冒着风雪,彻夜在龙华寺守候,通过访谈、拍摄和体验,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新年庙会调查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应该说,龙华新年庙会的材料掌握得比较充分。2012年3月龙华民俗庙会一共举办了3天,调查组全程参与,收获了丰富的照片、录像资料和录音访谈资料。经过整理,查阅龙华庙会相关历史资料,各课题调查负责人于当年10月间写出初稿,经过调查报告组负责人王均霞与各位沟通,修改稿于2012年12月前完成。但2012年3月龙华庙会举办时间短,其获取的材料与我们的期望值有很大的差距。鉴于离项目结题时间尚有半年有余,调查报告组撰写人商议,拟等2013年庙会,再去调查补充材料。
2013年龙华庙会期间,调查报告组再次对于庙会进行了调查,补充和深化相关内容,并增加了一篇2013年的庙会实录,可以与2012年形成对比。令人遗憾的是,2013年3月的龙华庙会规模更小,内容更加有限。一方面是因为龙华地区还在搞城市建设,空间受限,同时,受到勤俭办节庆政令的影响,经费减少,各方参与积极性都不高,因此,庙会与2012年比,影响更小。
我们发现,龙华庙会在新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从冬至法会,到除夕夜迎新年进香与撞钟,到迎财神,到元宵祈福,龙华寺及其周边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进香及其相关信仰活动,以及娱乐活动时节前移。由此可见,政府主导的剥离了信仰的庙会难以集聚人气,而冬至法会和新年庙会却前所未有地繁荣起来。于是我们根据调查材料,增加了一篇冬至庙会的调查报告,同时加强了对于龙华庙会的历史记忆的口述史的挖掘。
在调查报告和志略的基础上,本人通过文献考察和田野调查与体验,对于龙华庙会的文化生态和历史发展进行了宏观的描述,对当下的现状提出了一些看法,遂撰写成综述。虽然我们还十分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但是关于龙华庙会的文化形态,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材料,也提出一些新的观念。
龙华庙会的当下现状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2013年5月,徐汇区文化局、徐汇区旅游局和龙华街道召集各界人士,商讨庙会发展大计。课题组负责人和部分成员作为专家应邀与会,余红艳作为代表参会发言,为龙华庙会的健康发展,重现昔日的繁荣提出了系列的建设性意见。庙会由繁荣走向衰弱,由低谷走向高峰,是龙华庙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正常现象,龙华庙会再展雄风也是指日可待的。
感谢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节日志课题组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组织的多次评审会,让我们从担任专家对他人的成果评审中学到很多的经验,又从评审我们材料的专家那里获得很多的教益。我们对于龙华庙会的调查和分析尽了力量,但是还存在诸多不足。期望各位专家提出批评意见,以未来改进,提高对于龙华庙会研究的水平。
田兆元
2013年7月31日于上海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