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花月令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蓝紫青灰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正月兰蕙芳,二月桃始夭,三月蔷薇蔓……

四季流转花事缤纷,唯美文字为草木传神立传。园林之门洞开,曲径通幽,古老文化的亭台宛然在目,

最中国的人间草木。凝结传统文化的极致诗意。

蓝紫青灰的散文集《花月令》以清人程羽文的《花月令》为骨架,细细讲述四季花事。在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园林之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条别具风采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通道。

内容推荐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榴花照眼,菡萏为莲,槐花黄,桂飘香,芙蓉冷……四季轮回,春夏更替。这些本应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只因年深月久,尘封蛛网,来路蜿蜒,漫不可寻,久已生疏了。《花月令》作者蓝紫青灰在一片荒芜杂草中拨出路径,打开通向园林之门。门开半扇,似看见杜丽娘在门那边低声吟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目录

序:我们都是“草木之人”

引子·二十四番花信风

正月

兰蕙芳

瑞香烈

樱桃始葩

二月

桃始夭

玉兰一解

杏花饰靥

梨花洛

李花白

三月

蔷薇蔓

棣萼韡韡

杨入大水为萍

海棠睡

绣球落

四月

牡丹王

芍药繁于阶

丽春花

木香上升

杜鹃归

茶蘸香梦

五月

榴花照眼

萱北乡

夜合始交

詹卜有香

锦葵开

山丹赪

六月

桐花馥

菡萏为莲

茉莉来宾

凌霄结

风仙降于庭

鸡冠环户

七月

葵倾日

玉簪搔头

紫薇浸月

蓼花红

菱花乃实

八月

槐花黄

桂番飘

断肠始娇

白菰开

金钱始落

丁香紫

九月

菊有英

荚蓉冷

汉宫秋老

橙檑登

十月

木叶脱

苔枯萎

芦始获

十一月

蕉花红

枇杷蕊

松柏秀

十二月

蜡梅坼

茗花发

水仙负冰

梅青绽

山茶灼

试读章节

兰蕙芳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是初唐诗人陈子昂的一首古风《感遇》。先写兰草生于春夏——那就是舂兰了;次写春兰的生长环境:幽静、孤寂;再写长日过后,秋风已起;最后,一年将尽,芳意无成,嗟乎长叹。诗名《感遇》,以兰草自比,因遇而感,寂寞难托。

这几乎是兰草在世人面前的初次亮相了。从这以后,直至今日,兰的形象始终没有变过,总是春兰青青,幽兰空谷;才高品洁,芳心自持;不奴颜媚骨,不趋炎附势;君子比玉,君子如兰。

但在唐以前,上溯至先秦,兰首先是水边的草、泽边的花,高洁时是屈原的香草,卑贱时是大道边的薪:

兰草自然香,生于大道旁。

要镰八九月,俱在束薪中。

——《古乐府》

隋朝虞世基在《秋日赠王中合诗》中说“兰枯芳草歇”,细味其意,是秋天的兰草已经枯萎,兰草本身浓烈的芳香也随之散失。对此,稍微敏感一点的人不免会产生疑问:我们现在熟悉的兰花,就算种上几年都不开花,也不会枯呢。陈子昂说岁华摇落后芳意无成,并不意味着兰草枯死。

实际上,这是因为,从隋到唐,兰的所指起了变化。在此之前,兰是泽兰;在此之后,兰是兰花。泽兰是菊科植物,兰花则属兰科。栽培兰草作为欣赏的草木,正是从唐朝开始的,至南宋已经蔚然成风。最早的写兰著作是南宋赵时庚的《金漳兰谱》,成书于1233年。此前,孔子说的“王者之香”和屈原的“滋兰之九畹”,指的都是菊科的泽兰。

即使古人会因为地域的广阔产生歧义,因文献的摘抄导致错误,但对同一名称的不同事物还是分类准确、指示明确。陈子昂在这首诗中提到的兰,从形貌到风姿j、从意境到品格,都不是孔子和屈原提到的兰。如果是,兰已经被两位先贤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不用陈子昂来感遇了。那时候的兰,还是空寂山林里的隐逸,不是后世推崇备至的君子。

但不管是先秦的泽兰,还是如今的兰花,“兰”的内涵始终没有变过,都是以高洁的面目示人。因此,当孔子周游列国,诸侯不能用,见隐谷之中香兰独茂,喟然叹息说“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时,与陈之昂感遇的心境是一样的,也与后世对兰花的寄托是一致的。到了南宋,北土尽蒙胡尘,而郑思肖画兰,尽为无根兰、无土兰,人问其意,他言道:“土为蕃人夺,忍著耶?”足下之地,无一寸属我,画中之兰,又岂能附泥而活?不著一言,满怀悲愤,尽见纸上。其卓然不群之姿,和隐谷泽兰无异。

兰于国人,便是这样的精神寄托。一代一代,由圣哲、文人、志士书写,流传开来,融于整个民族的魂魄。养兰之人,并不为花,有兰便可。无花之时清养静心,有花开时便是锦上添花。有花无花,皆是大佳。

P11-13

序言

在世界各个族群的传统文化中,植物文化都占据重要地位,而且总是富有感性、诗意和“天人合一”的隐喻性。除了因为植物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实用意义之外,也许还和植物之“静”有很大关系——因为植物不会动,所以易于接近、易于观察、易于移栽——加上植物本身种类繁多,久而久之,便足以让接触它们的族群萃取出丰富的文化意象,世代积累起来。可以说,植物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都是“草木之人”。

传统文化是构建族群这个“想象的共同体”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历久不衰的生命力,始终深深影响着大众文化,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美,更是因为它让我们有了归属于一个群体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传统植物文化既然是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受到大众欢迎也便理所当然。曾经有人说,比起动物类的科普书来,植物类的普及性读物似乎总是很“飘”,不满足于对科学事实的介绍,总想感慨一番,拔到精神世界的高度。其实这正是植物文化的特色,是大众的偏好,是市场的需求。

然而,传统植物文化是一种跨知识领域的文化,需要植物学和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由于现代社会的分科教育,植物学专家往往不谙传统文化,而精于传统文化的人对植物学又不甚了然,因此坊间介绍中国传统植物文化的书籍虽多,大部分却总让人有“偏科”之感。植物学出身的作者介绍的传统文化不是囿于常经俗典,就是把禁不住推敲的传闻逸事和凡诗劣章当成精品郑重端出;而有传统文化功底的作者对于植物学知识也常常缺乏分辨能力,以致谬误层见叠出。

当然,这种状况不应苛责。正是这些开拓者的努力,让后来者更上层楼。《花月令》就是这样一部后来居上的传统植物文化随笔集。

这本书独出心裁地选择了清人程羽文的《花月令》作为纲目,循着这篇饶有趣味的植物文化小品,按季节介绍了许多中华传统名花,在篇章布局上就给人新鲜之感。上起《诗经》、下至清人诗作的诸多古典文学篇目和典故无不信手拈来,自然清新而不造作,抒情也恰到好处,正是作者在小说写作和古典文学方面造诣的体现。不仅如此,作者对植物分类学很熟悉,在对古籍植物名称进行考证的基础上,介绍了很多在同类著作中常被搞错的知识,所配图片更是兼具艺术性和准确性。

《花月令》是一部科学与人文兼长,又能体现作者专长的优秀作品。它为今后的同类书籍的写作提供了榜样,也树立了更高的标准。

更难能可贵的是,蓝紫青灰用她深刻的洞察力为传统植物文化的普及写作开拓了新的题目和空间。在写芍药的时候,她提到了中国古代也有花语体系,芍药意味着离别,当归意味着招邀,萱草表示忘忧,合欢寄意蠲忿。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些花语搜集在一起,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中国花语体系呢?我想一定会有入对这个工作感兴趣的。

书评(媒体评论)

文学之美和自然之美,从来都是相融相合的。这一本《花月令》,终于令诗文和繁花不再是“只闻其诗不见其美”或者“只见其美不知其文”。

——作家 蒋胜男(代表作《芈月传》)

上起《诗经》、下至清人诗作的诸多古典文学篇目和典故无不信手拈来,自然清新而不造作,抒情也恰到好处,正是作者在小说写作和古典文学方面造诣的体现。不仅如此,作者对植物分类学很熟悉,在对古籍植物名称进行考证的基础上,介绍了很多在同类著作中常被搞错的知识,所配图片更是兼具艺术性和准确性。

《花月令》是一部科学与人文兼长,又能体现作者专长的优秀作品。它为今后的同类书籍的写作提供了榜样,也树立了更高的标准。

——植物学博士 果壳网撰稿人 刘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3: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