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一般读者,语言学研究者、爱好者
爱德华·萨丕尔(1884-1939),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人类学家、人文学者,在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毕生研究美洲原住民语言,是首先把语言学与人类学结合起来研究的语言学家之一。本书详细记述了萨丕尔的生平,从中可看出这样一位广博而深刻的伟大学者是怎样一步步成长的,他的学术思想又是怎样发展形成的。本传记有翔实而丰富的历史事实,也有坚实的学术底蕴,同时具有相当强的可读性。
爱德华?萨丕尔是20世纪初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在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详细记述了萨丕尔的生平,从中可看出这样一位广博而深刻的人文学者是怎样锻炼成长的,他的学术思想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本传记有丰富的历史事实,有坚实的学术底蕴,同时也有相当强的可读性。
雷格娜?达内尔,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人类学与第一民族研究校聘杰出教授。她撰写和编辑的书籍包括《隐形的谱系—美洲研究人类学史》(内布拉斯加2001)、《美国人类学学会百年纪念:会长肖像》(与弗雷德里克·W.格莱齐合编,内布拉斯加2002)。
译者简介:须一吟、董燕、马文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翻译专业研究生。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早年
哥伦比亚大学
本科岁月
研究生岁月
第二章 学徒期
加州
宾州大学
求职探索
第三章 渥太华:成熟与独立
组织加拿大人类学研究
公共事务
博物馆人类学的艰辛
第四章 渥太华研究团队
萨丕尔的渥太华田野调查
易希:短暂的加州回访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第五章 对博厄斯范式的整合
语音学报告
时间视角
《语言论》:写给大众的书
第六章 美洲印第安语言的分类
分类热潮的发端
雷丁的惨败
六大语群分类法
印度一汉语假说
第七章 心理学转向
家庭和个人问题
与心理学的早期接触
克罗伯:精神分析与超机体现象
第八章 美学探索
音乐
图案美学实验
诗歌
渥太华的学术和社会生活
战争的影响
第九章 对博厄斯人类学的心理学化
鲁思·本尼迪克特
玛格丽特·米德
第十章 逃离渥太华
博厄斯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计谋
萨丕尔在芝加哥大学的任职
哥伦比亚大学持续的诱惑
第十一章 芝加哥大学:新的开始
芝加哥大学
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
萨丕尔与芝加哥社会学家
洛克菲勒基金会对芝加哥社会科学的资助
第十二章 芝加哥人类学
人类学的领地
在芝加哥大学的教学生涯
第十三章 对阿萨巴斯卡语言研究的投入
与贝拉尔·海尔神父的合作
西南人类学实验室
出版纳瓦霍语文本
印第安事务局
第十四章 语言学的专业化
美国语言学协会
语言学研讨班
伦纳德·布龙菲尔德
国际辅助语协会和英语语义学
美洲印第安语言委员会
第十五章 跨学科的社会科学
哈里·斯塔克·沙利文
哈罗德·拉斯韦尔
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
汉诺威会议
萨丕尔的美洲印第安涵化项目
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人格与文化分委会
第十六章 社会科学研究和培训的组织
第一次研讨会
第二次研讨会
国家研究委员会
国家研究委员会文化与人格会议
国家研究委员会培训奖金分委会
第十七章 “影响力”研讨课:耶鲁的召唤
哥伦比亚的召唤
弗兰克研讨会提案
约翰·多拉德
研究人员的选拔
研讨会计划
“影响力”研讨课的结果
第十八章 耶鲁大学的人类学学科
耶鲁的民族学学生
第十九章 耶鲁大学的语言学学科
萨丕尔回归印欧语研究
耶鲁第一个语言学流派
沃尔夫与语言相对论假说
第二十章 耶鲁人类关系研究所
与医学院的联系
多拉德与人类关系研究所的重新结盟
第二十一章 终结
萨丕尔与犹太教的关系
疾病与归隐
萨丕尔首次患病
萨丕尔一沙利文一拉斯韦尔研究所
最后的病况
萨丕尔离世的反响
本书引用文献
爱德华·萨丕尔全部著述清单
合作著述、基于萨丕尔材料的著述清单
索引
附录1 人名译词对照表
附录2 术语译词及缩略词对照表
第三章渥太华:成熟与独立
1910年夏天,萨丕尔来到渥太华。此时的他对白手创立一所新科研机构满怀热情——他打算以业界颇具声望的美国民族学局为楷模,绘制加拿大广袤的自治领土上还鲜为人知的语言与文化地图。国籍问题显然没有困扰到他;毕竟萨丕尔此前也曾移民到美国。①开展科研工作才是他的首要任务。和博厄斯一样,萨丕尔将科学无国界视为理所应当。研究队伍可以获得田野调查的经费,从萨丕尔认为现有知识中存在的主要空白入手。在竞标少得可怜的研究经费方面萨丕尔已经具备丰富的经验,加上政府仁慈尽责,划拨的预算金额庞大,他正迫不及待想要对拨款加以利用。
目前的处境真是再好不过了。无疑,26岁的萨丕尔有理由祝贺自己:在迫切需要人类学服务的加拿大,他执掌国家首席人类学家的职位,享受权力和独立性。之前的许多年中,萨丕尔参与短期田野调查、申请的工作往往地位卑下,如今他终于迎来了一个长期项目。这份工作为他提供优裕的生活保障,让他再也不用回到童年及求学期间的窘迫境遇中了。更重要的是,他雄心勃勃,决心要在专业领域做出一番成绩。他的新职位并不排斥专业的语言学研究,而将语言学视为民族学研究的有效工具。不存在竞争对手,前途看似一片光明。这种亢奋感会持续好几年。
在一张1913年的照片上清楚地留着萨丕尔的笔迹:“一副神气十足的自满样,自以为一切生活需求都得到了改善。’’萨丕尔没有否认得意的心境,还不忘调侃自己。在可见的未来,他的生活将充满赞誉声和安全感。他有理由为自己显而易见的好运气感到满足。
萨丕尔年少时家庭生活屡经波折: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婚姻不和,这些经历激发了他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他的父母迁居到渥太华独立生活,不过萨丕尔仍旧感到自己要尽赡养父母的责任。然而,萨丕尔将建立自己的家庭视为真正成年的标志。正值婚龄,他爱上了二堂妹弗洛伦斯·德尔森并向她求婚。萨丕尔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研时曾见过这位表妹。弗洛伦斯原名奥尔加·赛德尔森,十多岁时移民美国后把名字英语化了。她们一家来自东欧犹太教重要的文化中心——立陶宛维尔纳。萨丕尔并不关心宗教背景,但弗洛伦斯举止优雅、知书达理,无疑是欧美文化的完美融合,这让他很欣喜。兄弟姐妹中,弗洛伦斯是个“快活的人”;她“快乐而迷人的个性”最初深深吸引着萨丕尔,但后来也常使萨丕尔心生猜疑(菲利普·萨丕尔,p.c.)。弗洛伦斯在波士顿的亲戚十分重视教育对提升社会地位的作用,弗洛伦斯受其资助1908年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当时她刚移民到美国没有几年。与哥大一样,拉德克利夫学院享有很高的声誉,但学院招生在很大程度上面向本地人,其中很多是犹太裔(Oren1986)。但弗洛伦斯并没什么学术抱负,心甘情愿地放弃学位与萨丕尔私奔了。在弗洛伦斯看来,这次私奔是社交季中的巨大成功。萨丕尔身居要职,地位稳固,犹太人的潜在污名显然和他无关。辉煌的事业生涯等着他去谱写。这次私奔更加增进了弗洛伦斯的乐观主义和冒险精神。她似乎期待丈夫的职位会带来活跃的社交生活。P71-72
本馆出版名人传记渊源有自。上世纪初林纾所译传记可谓木铎启路,民国期间又编纂而成“英文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其后接续翻译出版传记数十种。及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汇涓成流,结集出版“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广为传布。
此次重新规划出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续写经典、重开新篇。丛书原多偏重学术思想领域,新版系统规划、分门别类,力求在新时代条件下赋予作品新价值、新理念、新精神。丛书分为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科学发明以及除上述领域之外的综合类,共计五大类,以不同的封面颜色加以区分。
丛书所选人物均为各时代、各国家、各民族的名流巨擘,他们的业绩和思想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甚至塑造了世界格局和人类文明。所选传记或运笔于人物生平事迹,或着墨于智识求索,均为内容翔实、见识独到之作。读者于其中既能近观历史、反思现实,又能领悟人生、汲取力量。
我们相信名人传记的永恒魅力将为新时代的文化注入生机和活力。我们也期待能得到译界学界一如既往的支持,使此套丛书的出版日臻完善。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12年12月
达内尔刻画了一幅细腻、完整的萨丕尔肖像,将之前他神秘的形象消解于现实生活之中。这是一本传记佳作,是对学科史的重要贡献。
一一《美国民族学家》理查德·普雷斯顿
该书极好地揭示了萨丕尔的职业生涯,因而也极好地揭示了他在北美语言学和人类学史中的作用。
——《美国人类学家》沃德·H.古迪纳夫
达内尔对人类学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本著作的权威性可能将长期持续下去。
——《选择》L.金博尔
这本有关爱德华·萨丕尔生活和思想的综合性传记提出了新的洞见,开辟了新的探索途径,并鞭策我们提出新的问题。
——《美洲印第安研究季刊》巴里克·凡·温克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