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石头新记(精)/海天译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尼古拉·易杰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主人公“我”的妻子丽维娅是个小提琴家,24岁时突然因病去世,“我”悲痛欲绝,睹物伤情,不想再在巴黎生活,于是接受一个中国朋友的邀请,来到了北京。“我”结识了大画家刘丹,与他周游中国多个城市,遍访中国画家、书法家、金石家和奇石收藏家,并追踪中国艺术品在纽约、巴黎、罗马的流传情况。

《石头新记(精)》是法国作家尼古拉·易杰笔下的一部中国艺术史,也是展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块“奇石”。

内容推荐

一位痴迷中国艺术的法国学者,因爱妻突然离世悲痛欲绝,于是接受一位神秘的中国收藏家邀请来到北京,结识了当今中国*具收藏价值之一的画家刘丹。与刘丹及收藏家从事奇石拍卖与收藏的女儿周游上海、巴黎、罗马等城市,以了解中国艺术品的状况和价值,遍访了中国画家、书法家、奇石收藏家……

《石头新记(精)》是法国作家尼古拉·易杰笔下的一部中国艺术史,也是展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块“奇石”。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公元l世纪时,老普林尼将石头描述为“人类最大的疯狂”。老普林尼,古罗马唯一的大自然的忠诚赞美者,一路跟随我来到了这里。整整三十七卷“美文”版《自然史》在精心打包后装满了两个行李箱,与我同时到达北京。卷三十六写的是石头,《石头的本质》。时不时,我会翻阅一两页;而案前还有千页等我阅读。不用说,我自然是不怕寂寞的。我享受着本无从选择的生活之外的另一重生活,呼吸着一月份冰冷的空气。

某个周日,大概早上11点半。前一天很晚的时候我和几个朋友出去了,没有带手机。我们刚刚从纽约的一场音乐会回来,本应该一起吃午饭。我站在门口,没有人开门。

人生便是由坠石组成。这些石头毫无预兆地落下,而我们却不得不继续向前走。我们踉跄而行,不管前路有多艰难。

我想起她,我那被坠石击中、陨灭、一点一点凝固的爱人。我想起那一天,那无名之日。夜晚,她瘫痪的身躯陷入睡眠。变幻开始了:她渐渐石化;地球——这颗沸腾着熔岩的巨大星球自转了一圈之后,她的肉身不像肉身了,石身却更像石身。黎薇是傍晚去世的,在经受了整整一年的病痛折磨之后。我始终不明白。当我接到医生的电话时,我甚至还笑出了声。然后是匆忙的弥撒,家庭会议,火化。我开车跟随着送葬的队伍,突然意识到,《福音书》里的那句“你本是尘土,终将归于尘土”,原来是该按着字面意思去解的。《去问尘埃》,这本我一直以来最爱的书,在我的心头轻轻颤抖。它的作者约翰-范特也活得不易,但书却大获成功。

只需一石,便能尽观自然。

这句话并非约翰·范特所说,而是出自普林尼之笔。上午没完没了,时间无休止地拉长,我在等待。黎薇,二十三年来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黎薇,几乎一整年都卧床不起。而我们竟然还睡得着!看不见的病魔,从内部悄然侵蚀着她。她最终战胜了它,先是化身为大教堂的卧像,那嘴角凝固着笑意的美丽公主,而后成了一捧沙砾,在一个起风的早晨被抛进大海。我记得骨灰盒并没有一下子沉人海底,而是在浪花中漂浮。岸并不远,就在岩石嶙峋的岬角之后。虽然已是十二月,我还是脱去了大衣。就在我准备好纵身跃进大海,将骨灰盒埋进海底时,骨灰盒终于沉下,消失于巨大的泡沫中,就像一场永诀。

这将是我们所有人的结局:一动不动,任由肉身沉人深海,化为一小捧沙子。我们奋力抗争,想要趁着一切还来得及时参透谜底。而有些人却占有这个秘密;作家、画家、科学家、诗人。他们就在那儿,但他们看得更远。他们知道死亡是敌人,因此紧紧盯着死亡,毫不放松警惕。我一下子就看出,刘丹就是这类人。他知晓如何辨析作用于一切事物的看不见的力量,包括花、石、书。这就是我前来探寻的秘密,在我的身躯僵硬之前。时不我待。

对某些人而言,化身为石并非象征。庞贝附近的维苏威火山爆发时,老普林尼被当场石化。公元79年,在意大利南部,一片云升起来,天空为之黑暗,大地为之颤抖。山崩地裂之后,是一千六百年的沉寂。时间之外,这座被埋葬的城池,就像土做的大西洋,在由灰烬凝成的浪潮下汹涌。老普林尼的侄子目击了这场灾难,目击了因诸神的妒忌,因石之力量而爆发的火山。

在黎薇去世之后,同一个梦一夜又一夜地潜入我的睡眠。我以发疯一样的速度冲向天空,远离地面,临近云朵。棉白的云是那么美,反射着浅灰色的光。它们来了,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我全速前进,马上就要穿越云层。这又厚又轻的云,会不会缓冲我坠落的速度?我终于进入这片水凝结成的蒸气中。昏昏沉沉,除了云和自己,我什么都看不见了,成了一颗穿越天空的石头,在我身后,被刺穿的云朵留下了一个蔚蓝色的口子。我的身体旋转着,翻腾着。我背朝大地,云层正在离我远去。风在我耳边呼啸。双耳像飞蛾的翅膀一样,在风中敲击着我的头颅。一刹那间,我惊醒了。就在这介于梦境和意识之间的微妙空间中,黎薇正以她石一般的目光,凝视着我。

水分渗入,而后蒸发,造就了沙漠玫瑰花瓣的形状。遇到热气之后,花瓣终于盛开。P2-5

序言

中国是我心心念念的国家。离开她,我仿佛失去了一部分自己。古代被流放至边陲荒蛮之地的文人,大抵也有同样的感受。于是,他们拿起曾经用于书写奏章的毛笔,以诗寄望,借画遣怀。这些士大夫的经历一直于我心有戚戚焉;同样作为公职人员,我以写小说为乐,而实际上,我笔下的故事与表达爱意、抒发愁绪的排律并没有区别。

我对中国最早的记忆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当时,曾经在20世纪50年代游历过香港的祖父时常给我看他保存下来的小雕塑和各种纪念品。十五六岁时,我在澳大利亚第一次接触到了汉语。从此,我对汉语的热情就一发不可收:先是在蒙彼利埃大学注册了语言课程,接着又进入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进修。我有幸在那里结识了两位老师,他们后来都成了我的挚友: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程艾兰,还有艺术史学者柯乃柏。

在巴黎时,我时常流连于集关博物馆,沉浸在玉器、漆器和石头的世界里久久不愿离去。这是色彩的胜利,但也是音乐的凯旋:我喜欢这些物品与天地自然的共鸣以及对视觉界限的超越。我最爱的,是堪比视觉交响曲的巨幅画卷,还有被毛笔的韵律穿透纸背的书法作品。

每次回到中国,我都怀有同样的喜悦。完成巴黎一索邦大学艺术史学系的博士论文后,我希望继续之前在写作方面的探索,方向是一位当代的艺术家,一种活的艺术。我询问了柯乃柏的意见;就是在这时,他第一次跟我提到了他的朋友刘丹。

一直以来,我都乐于与顾恺之、石涛、倪瓒这些中国书画大家为伴。借助为“书”系列编纂上海卷的机缘,我认识了当代中国——一个拥有摩天大楼,后现代、全球化的中国。我既着迷于古典,又被今天所吸引。这道不可能成立的等式让我困惑,而刘丹给了我答案。

在柯乃柏的陪同下,我第一次见到刘丹。那是一个深夜——他惯常的工作时间。刘丹的公寓,就坐落在使馆区一幢高楼的顶层。我当时在法国大使馆工作,很难想象这个时间之外的人,竞离我那么近,却同时又那么远。时任法国驻华大使也对中国文化充满热情,我希望在此向她致敬。刘丹当时正在完成一幅作品:一株巨大的向日葵。他之后借办展之机,将此画赠送给了集美博物馆。那场展览以中国文人石为题,展出了刘丹和他朋友曾小俊的画作。正是柯乃柏促成了此次展览,他的行动就像圣人一般,“善者无辙迹”。见到刘丹,我当场就被他笔下的水墨画深深吸引住了;它仿佛吸收了周围所有的光线,就像进发新星的宇宙奇观一般。当晚,我们促膝长谈,而这场对话最终变成了《石头新记》。

刘丹与我的作息时间相仿,我们都习惯在夜里创作。我需要深沉的夜,才能进入自己的思想,在内心深处找到写作的力量。我无法在白天写作,因为思绪随时可能被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打断。在夜里写作,让我如获新生。比起睡眠,深夜笔耕更能让我在白天精神焕发。睡眠令我疲惫不堪、萎靡不振,而写作却在无形中促使我身体的细胞重生。刘丹也选择在夜里工作,但原因不同:作画时,他必须完全掌控光线。比起白天变幻莫测的自然光,他宁愿控制灯光。而夜晚,给了他最好的光线。

此后,我便常去拜访刘丹,有时在他家,有时在他位于京郊的工作室。我们抽着烟,一言不发。烟雾中,思想进发而出。我对刘丹充满感激,他将自己创作的大门向我打开,指引我去探索。刘丹远人,却不遁世。他的作品被全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收藏,各大藏家买主对他恭维备至.但他却从未屈从于当代艺术圈中这种肤浅的诱惑。他是艺术本身的化身;这种艺术的存在需要绝好的孤独。孤独这件宝物,所有人都可轻易获得,却时常被忽视。无节制的唯利是图和数字化世界的纷纷扰扰将我们团团困住,严重损害了我们内在生命的实现。

《内在的生命》本可以是这本书的标题,但我认为有必要给这部小说取一个跟古典中国有关联的名字。文学巨著《石头记》将读者带入了一场令人着迷的探寻中。刘丹身边的我,终于有机会在石头的天地里徜徉。那是一个令人安心的世界,关丽,强大,复杂。而人类,只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石头新记》这一标题看上去或许有些不自量力,但我却想通过它,向,中国致敬,向我们身边的“石头”致敬。

小说完成后,我很自然地把手稿拿给了菲利普‘索莱尔斯。这位一直对中国满怀热情的小说家是罗兰·巴特的朋友,20世纪70年代,甚至一起访问过中国。索莱尔_斯对中国的爱穿越了岁月;当他打来电话说他喜欢这部小说并希望出版时,我欣喜若狂。我当时在,住在我定居中国的妹妹家。我登上露台,听索莱尔斯谈我的书,还有他在雷岛上空看见的飞鸟。我的小说得以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成为“无尽”系列中的一部分。索莱尔斯圆了我的一个梦,我对他感激不尽。

再后来,我在巴黎重新见到了徐梦。她之前曾在我工作的法国驻华使馆实,她的聪慧、细致和机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让我难忘的,是她面对一切都流露出的孩子般的笑容。我对自己说,这就是真正的中国式智慧,快乐的智慧。因此,当徐梦告诉我她希望翻译我的小说时,喜悦再次袭来。翻译并非易事,有时甚至十分艰辛。一天,我写邮件鼓励她;她马上回复说:“对我而言,翻译是最美好的事,我希望有机会以此为事业。”找到徐梦,我深感幸运。她是另一位音乐家,文字就是她弹奏的音符。

幸运还在延续。感谢胡小跃先生,将此书中译本付梓。当他告诉我此书即将在中国出版的消息时,我激动万分,当即站起身,关上办公室门,然后一个人流下了幸福的泪水。我希望以此书的中文版表达我对中国的感激以及对我所有中国朋友的谢意。感谢他们为我所做的一切。

中国给了AgP-;快乐,之后也必将带给我更多幸福。这是一个卓越的国家,有那么多的美要与全世界分享。中国给予我最大的喜悦,一是2012年儿子小易在北京诞生,二是2016年《石头新记》中译本的出版。两种超越,两种重生。

易杰

2016年4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个年轻外交家的行囊里既没有香烟,也没有iPod,只有回忆、云雾和诗歌。

——弗雷德里克·贝格博德《费加罗报》

对有的人来说,别处只是一道内心的界限,所以要打破隔墙。尼古拉·易杰做的,正是这些人要做的事。

——马大卫《中国》

跨文化理解与交流的一块真正瑰宝。

——皮埃尔·耶尔勒,鲁汶大学教授

尼古拉·易杰的这部关于中国的小说,赞颂的是文学奇特而迷人的魅力。

——里夏尔·布林《天使名录》

易杰写书,笔致细腻,透着诗意。

——树才(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1: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