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东区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许云倩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6排9号那些事

在上海,杨浦区的文化气场一直都不同于其他城区。产业工人和工人新村作为主体构成了它的主流表达:直白、朴素、大气。记得我有个小学同学,父亲是工人,母亲在生产组上班,全家四口蜗居在一个租借的只有5平方米的小屋。有一次她告诉我,他们家吃鱼的话就是每人一条马鲛鱼,一买买四条。我吃惊之余告诉她我们家顶多每次买一条全家共享,恨不得再省下一些来留给下一顿。我由此第一次领教了工人家庭的豪气。在松花江路往北些的地方还有一个工农新村。那里是工农交杂的区域,我在军工路上看见我初中同学推着板车在运蔬菜,他们的父母是长白公社的社员。我代老师去做过家访,家里倒是住的楼房,家长对我们特别尊重和客气。我那时只有12岁,只好郑重其事地和家长交流他们儿子在学校的问题。工农新村的另一些家庭,大多是电缆厂、机床厂、柴油机厂的职工和家属。那是1977、1978年,刚好“文革”前一大批电影解禁重放,我的同学经常帮我购买工厂的电影票。我在那所中学只读了一年,但我那些工人农民家庭出身的同学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朴素、热情。

而我家所在地军工路控江路这一带,又自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我们的一些简称好比威虎山的黑话一般,外人根本听不懂。譬如我们叫上海水产学院本部是“一院”。叫上海机械学院是“机院”。叫水产学院的家属宿舍是“二院”。叫我的小学军工路第一小学是“军一”。大院里的孩子说的是普通话,若说要去趟“一院”,在外人听来还以为是去“医院”呢,但在我们那里不会有此误会。我们家是1966年从八埭头附近的福禄街搬到二院的。二院又分前后两个院子,我们叫作“前排”和“后排”。我们家最初住在后排。后缀的名称也叫“排”。共有7排。前5排像军营,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每户都是一房一厨的结构。虽无煤卫,但房间里铺着地板,每一排的中间有个公共厕所。我家所在的6排却是拆了半个仓库改建的,分南北各建6间房子,当中是一条水泥浇筑的弄堂。单双号的门是相对着的。而我家所住的9号却有些特殊,门对面最早是个公共厨房,11户人家都在此下厨。记得有一年,不知哪个叔叔打来一条蛇,那个晚上,公共厨房热气喧腾,一口锅里煮出来的汤,每家都能分到一小碗。我不确定自己吃了没有,但因为很多年这都是我们6排的一个美丽传说,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吃了的,并且很鲜美。后来学校给每家盖了个灶披间,公共厨房变成了公共厕所,我们家那扇对着厕所的门就开得少了,出入往灶披间走得多些。

7排有一户特殊人家——吕伯伯家。他们家有一架钢琴,却又居住在条件最差的7排。听父亲说,他是电影《长虹号起义》中的国民党海军,当时一定是受到打击和排斥了。只记得他有些腿脚不便。他的太太是著名歌唱家周小燕的妹妹,还有一位大家都称她姥姥的老人,是周小燕的姨妈。老太太好像是缠过小脚,总是拄着一根拐杖,身板很硬朗,高高瘦瘦的,不知为何,孩子们都很怕她。近年看见周小燕教授年岁近百,仍神清气爽,越发像她姨妈当年的模样了。

那时候,我们的国家是个年轻的共和国,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年轻的部属本科大学,住在后排的,大多是年轻的助教们。家家户户都有一两个孩子,院子里充满生气。每到晚饭时分,先是炊烟袅袅,再就听到各家唤儿之声。回想起来,这真是世上最美好动人的声音了。夏天的时候,家里的小饭桌都摆到了自家门前的小院里。父亲在我们家的小院栽种了丝瓜、扁豆、枸杞等等,做饭前摘一把就是一个菜或是一个汤了。我和妹妹吃饭时,一对十来岁的姐妹叫红娣、红妹的,特别喜欢我们俩,摘了大丽花来给我们插在发际。

夏日早晨,小院里的喇叭花绽放了。我喜欢在花边上刷牙。记得我的第一把牙刷是绛橙色的,顶端是个哨子(上海话为“叫比”)。我先吹几下哨子,然后边赏花边刷牙。父亲引进了各种喇叭花的品种,我最爱的是一种雪青镶白边的。记得在父亲的小小花园里,还有过鸡冠花、美人蕉、大丽花、月季、地雷花(紫茉莉),都不是什么名贵品种,却也有过一番姹紫嫣红的景象。近些年我在自家的阳台上种过其中的一些花,毕竟是盆栽,远不及父亲当年耕耘出的欣欣向荣的盛况。秋天的时候,无论在哪儿我看到有喇叭花结籽,都会偷几颗带回家来。有一回坐车路过某地瞥见有特别漂亮的喇叭花,过后,我悄悄去那里摘了些种子回家。我明白,我的内心是想移植童年。时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P3-5

后记

我从东区来

梦醒时分,我感觉自己的眼角是湿润的,不敢抬头离枕,怕丢失了那个梦。梦中,我家那个小园子的墙篱笆被暴雨冲散了,满地的花草、攀藤的瓜果一片狼藉。心痛的感觉,明知是梦,还是延续了长时间。在梦昭示给我的潜意识中,儿时的大院,是我出发的起点,给我烙下一生难以涂改的文身。

一个朋友看了我写的杨浦的文章后,告诉我一件往事。当年,她初次踏入男朋友的家,男友母亲问了她一句:“你家住大杨浦还是小杨浦?”她顿时窘迫到脸红,怯怯地反问:“什么是大杨浦,什么是小杨浦?”外地的朋友可能不知道,这一问一答间包含了多少攻守进退和上海的区域文化差异。其实,直到今天,我也不知什么是大杨浦什么是小杨浦。但这家女主人提问的方式和语气,显然已经是在表露她对女孩子家庭出身的不满,一种“上只角”居民对“下只角”居民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女孩子即使没被她吓退,至少在气势上已经成为她的手下败将了。后来她们也确实没有婆媳的缘分,但这个问题一直是女孩心底的一小片阴影,直到她有一天真正强大了,才当作笑谈与我分享。

生活在军工路,当年已是市区最边缘了。我们并未觉得有什么缺失。我的多数二院小朋友,父母都来自全国各地,很少去市中心,难得出去便说:“到上海去!”而我们家,因为每月要去探望四位老人,所以对于上海中心城区的文化并不陌生。中午在外婆或奶奶家吃好午饭,父亲通常就坐不住了,要去同学或朋友家串门,通常又喜欢带着我。于是,我跟着父亲去静安新村他的同学家。有时又去父亲另一位同学的父母家,长江公寓——很多年以后才知道,当时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还住在那里,而张爱玲也曾住过30l室。上海人家的规矩,有孩子来做客,不能干坐着的,有时是一块放在碟子里的简砖(简易包装的冰淇淋),有时是一碗馄饨。长江公寓的柳家阿婆一般拿只钢精锅到黄河路上买生煎给我吃,我坐在她家窗边,能看到她在马路对过楼下排队的身影。不吃东西的时候,我很安静地听大人说话。说的都是些有别于我们家属大院平时的话题,尽是些奇奇怪怪的事。有一家人家,大概是父亲的朋友,男主人喜欢玩电影胶片和放映机。我在他家看过小电影,是个新闻纪录片,庄则栋率团访问哪个国家。外婆家在三角地菜场附近,有时会听说些弄堂里的家长里短,但因人小,一点也没兴趣。倒是暑假常住奶奶家,奶奶家在杨浦区比较热闹的地方,邻里间故事多些,有一次不知为何,隔壁弄堂的一个姑娘跳井了;没事时,邻居家的婆婆数落媳妇的种种不是,让我多少感受到了上海的市民文化。但总还是一个旁观者,隔着一层间离的薄纱。

屈指数来,我搬离沪东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住在那里的时间,但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年少时早已铸成。记得很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我和两个同事在办公室给几个年轻人介绍对象。女孩是我父亲单位的助教,男孩有好几个,有的是单身的,有的是一起来玩的,尽量不想搞成一个俗气的相亲,只当作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后来女孩说她比较中意在媒体工作的一个朋友,他们也有过一次约会,随后就不了了之了。我听男方说,因为女孩有出国打算,而他没有,就此别过。我和父亲谈起此事时,说起其中另一个复旦子弟倒是全家除他之外都出国了,他肯定迟早也要出国的。父亲有次告诉了助教,助教责怪道,你们为什么早不告诉我?我诧异,她也太直白了,找寻另一半不是该看两人是否有共同的生活理念和共同语言吗?怎么以能否出国作为唯一的前提呢?虽然当时出国似乎是一件让人非常骄傲的事情。

中年之后,我写过一篇《还俗》的文章,对于中心城区的市俗标准、市井文化多了几份理解。我的那个杨浦的朋友,背负了多年大杨浦小杨浦之阴影,今天,对我说,我和杨浦和解了!那么我想说,我和上海主流的西区文化也和解了,但那层薄纱依然还在。喝杨树浦自来水厂的水长大的人,身上终是带着东区的泥土气和青草味。

目录

东区故事

 6排9号那些事

 二院小朋友

 长白往事

 八埭头记忆

 五角场记忆

 天边映着晚霞——军工路记忆

 秋日工厂区的追忆

 墙内烟草墙外香——许昌路

 黄浦江上有个岛——复兴岛

 火车火车呜呜叫——杨浦站

 飞机跑道上的午餐——新江湾城

 一个移民的神话——叶家花园

谁是英雄

 至今思项羽

 贵族之争

 此星只应天上有

 趁早啊趁早

 面包及兄妹开荒

 想怎么活真能怎么活?

 有时候你就被代表了

 说声“谢谢”有多难

 此曲只应天上有

 敝“草”自珍

 敝“草”自珍之二

 感恩的心

 有钱无钱都任性

 前夫与前妻

 亲极反疏

 请先发誓

 仅有爱心是不够的

 “惜”而有福

 相爱容易相处难

 自杀式袭击或自杀

 三个故事与一个情结

 自说自话

 时势造姐姐

太阳味道

 阳光洒向一地鸡毛

 运动场孤独的身影

 初识空巢

 放飞的假期

 跟着女儿去远行

 复苏的季节复苏的心

 我把钥匙交给你

 熊孩子与熊父母

 媒公与媒婆

 不需要做很多

 忏悔每一天

 等待男孩晚熟

 尘埃落定

 第二次选择

 接电话的女主人

 电话知冷暖

 少女的进化

 宝贝,我是你的大树

海关钟声

 我的外婆桥

 从厂花到“白骨精”

 到底不是上海人

 到底是上海先生

 兄弟和姐妹

 在空调中怀念没有空调的日子

 当了一回逃兵

 想你的365天

 我要去乍浦

 老电影

 抓特务的夜晚

 晚睡,也是一种奢侈

后记

 我从东区来

内容推荐

许云倩著的《东区故事》是一本散文随笔,作者从生活中发现并提炼精彩片段,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

编辑推荐

许云倩著的《东区故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东区故事”,主要是作者儿时的生活经历。第二部分为“谁是英雄”,主要是作者就时下热门的话题或其亲身见闻所发之感慨。第三部分为“太阳味道”,以家庭的故事为主,展现了作者与家人尤其女儿的故事,也有作者所见所历其他关于父母孩子的教育培养、夫妻双方的相处故事。第四部分为“海关钟声”,是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亲情、友情的记忆。文章语言具有真情实意,有许多上海方言词汇,读来令人感觉到浓厚的上海文化气息,展现出作者的文化思考和浓郁的思想感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4: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