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劳动报酬份额的理论分析与现实观察
(一)劳动报酬份额的理论分析
(二)劳动报酬份额的现实观察
(三)劳动报酬份额的政策含义
二 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与问题
(一)劳动报酬的度量与数据调整
(二)劳动报酬占GDP份额下降了吗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三 雇员化经济与中国劳动报酬份额
(一)中国雇员经济和自雇经济的估算:规模及其变动
(二)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实际核算与理论估算
(三)关于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化的分析
四 劳动报酬份额变化的国际比较与经验
(一)劳动报酬份额问题的产生
(二)早期工业化收入差距为何扩大:劳动报酬份额下降
(三)中后期工业化收入差距为何缩小:劳动报酬份额上升
(四)收入差距再度扩大:劳动阶层分化
(五)小结
五 结论和政策含义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由于自雇经济部门不存在要素分配问题,有关中国劳动报酬份额问题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统计上没有区分雇员经济部门和自雇经济部门。在区分雇员经济和自雇经济的基础上,张车伟、赵文著的这本《中国劳动报酬份额问题(2016)》分别估算了两个部门的产出和要素规模,测算了劳动报酬份额,结果发现,1978年以来雇员经济部门劳动报酬份额变化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在放松要素替代弹性为1的假定条件下,本报告使用生产函数从理论上估算了雇员经济部门劳动报酬份额及其变化,显示了和实际核算一致的结果。实际核算和理论估算结果一致表明,劳动报酬份额下降有其内在逻辑性,需要从增长方式变化方面寻找原因。然而,本报告进一步估算资本劳动要素替代弹性得到的结果小于1,不支持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结论,这意味着解释劳动报酬份额下降还需要从要素价格偏离其边际产出角度寻找原因。因此,改革中国收入分配现况,形成公平合理的分配格局,既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需要矫正要素价格扭曲,完善要素价格市场形成机制。
劳动报酬份额是当前中国初次收入分配问题的关键与核心,也是社会舆论关注热点。对于中国劳动报酬份额长期变化的特征、性质、原因与趋势,还有不少争论。张车伟、赵文著的《中国劳动报酬份额问题(2016)》的主要工作是澄清一些争论,依据国家统计局编制资金流量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回顾中国经济中就业雇员化的历史过程,在区分自雇部门和雇员部门的基础上,重新核算中国的要素和产出规模及其变化,观察和总结劳动报酬份额的实际变化规律,理解其变化的含义,探讨背后的原因,预测未来趋势,并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