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屋深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洪宗奇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洪宗奇著的《老屋深深》是一部个人回忆录式的散文集。内容主要一是“所闻”。作者对故乡孝感洪氏宗族旧居、家族历史尤其是九世祖士洛公和十一世祖成綺公傳奇人生的追溯和描写,记录了荆楚大地上一个普通村落和平凡家族兴衰发展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普通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故事发生年代社会变迁的缩影。二是“所见”。作者个人工作、生活的回忆记录,记载了一名金融工作者真实的人生历程,是作者所处的那个特殊年代的经济金融发展变迁的一面镜子。三是“所感”。作者以一个“过来人”的体验,一位长者的感悟,对社会现象、价值取向、人生成长进行了真诚的思考。这些思考对后来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内容推荐

洪宗奇先生以自豪的心情追记了孝感洪氏家族的传奇族史,这本《老屋深深》中《获赐皇帝半副銮驾的商人洪士洛》《洪家塝传奇》《瓦砾园》《慎追亭记》《老屋深深》等篇,描写了一个家族、家庭兴衰、发展的历史故事,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因写作依据是族谱和他人口传,故为其“所闻”。书中《老驼》《老队长》《洪老师》《母亲的回忆》《远去的父亲》诸篇。叙述了作者师长、亲朋的感人故事,也正是故事发生年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因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与作者自己过去的岁月息息相关,命运相连,是其“所见”,因而显得真切、可信。至于《小学记忆》《难忘一九五八》《荒唐岁月荒唐事》《一篇新闻稿的诞生》《那个年代那辆车》《迟上的大学》等篇章,则是洪宗奇先生“所历”。是他工作、生活的回忆录,它记载了一名金融工作者真实的人生历程,是作者所处那个特殊年代的一面镜子,读来亦令人感慨系之。书中还有一些特别的篇章,如《老来凡事看穿些》《亦工亦农况味》《诚信的坍塌》《读书成就希望》《红背心的启迪》等,系作者有感于某人某事而生发的议论,是谓“所感”。作者在这些文章中,以一个“过来人”的体验,一位长者的思考,真诚而叉深刻地对社会现象、社会价值取向、人生的成长进行点评、总结、指导,堪作“人生启示录”。

目录

获赐皇帝半副銮驾的商人洪士洛

洪家塝传奇

浪子捡柴

闲老爷

瓦砾园

慎追亭记

老驼

老队长

洪老师

老屋深深

土榨房趣事

小学记忆

难忘一九五八

打河车

星夜听书

黄陂“四清”二三事

荒唐岁月荒唐事

一篇新闻稿的诞生

失望的推荐

孤寂中总想听到儿女的声音

母亲的回忆

远去的父亲

爸妈的贴心小棉袄

儿子,你长大了

菱角湖的夕阳

老来凡事看穿些

豆豆

那个年代那辆车

一次被省革委会副主任批转的发言

亦工亦农况味

迟上的大学

经历农行改革三部曲

“白条”风波

陪市长现场办公

为农民进入流通领域鸣锣开道

一位员工调离的反思

存款撷英

诚信的坍塌

金穗公司的兴亡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思考

硬伤

同事老肖

域外印象:我是纳税人

读书成就希望

职场好比独把车

红背心的启迪

为人何需太谦虚

后记

试读章节

获赐皇帝半副銮驾的商人洪士洛

小时候,我总爱听湾上的老人们讲洪士洛的故事。不不,他是孝感洪氏宗族的九世祖,直呼其名是对祖上的大不敬,应该尊称士洛公。不过,我那时少不更事,往往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后来长大懂得事,又因为“你懂的”的缘故,就再也没有听到这位祖上的故事了。

其实士洛公的故事,孩子们听了直呼真过瘾,大人们听了觉得很给力,有一种激励感,可以套用当下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正能量。

是不是这样的,不妨让我们再听一遍这个故事吧。

幼年丧父

大凡卓有建树者,人生经历总是坎坷不平的,自古至今,莫不如此。士洛公呢,也不例外。

九岁那年,他父亲就撒手人寰,家里如同天塌了一般。母亲身体柔弱,弟弟年仅4岁,他正在上学读书,一家三口全靠父亲土里刨食,这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正当全家人哭得昏天黑地时,他母亲王安人好像想到了什么,突然止住了哭声,擦干眼泪,打起精神,拉起跪在灵柩前痛哭不止的两个儿子,告诉他俩说:

“都不要哭,只要有妈在,我一定要把你们弟兄两个抚养成人。”

王安人真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坚强母亲,在处理完丈夫的丧事后,随即就着手安排日后的生活。她把大儿子叫到跟前说:

“儿啊,看来你的书是读不成了,作为长子,咱家那两石(音“担”,下同)薄田,就指望你去耕种了。”

士洛公说:“妈,您老放心,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士洛公本来就是个孝顺的孩子,经母亲这么一说,他更加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之后,他像大人一样,一天到晚在地里忙活。实在做不动的重活,就请点把短工帮一下忙。凡是力所能及的,如割谷、插秧、除草等手上的活,尽量自己干,不会干的,就虚心向老农请教,学着干。由于他舍得吃苦,别人一天能干完的活,他做两天三天干,慢是慢一点,但慢工出细活,因此庄稼并不比别人家长得差,收的粮食也不比他父亲在世时少。照此下去,说不定过几年或更长点时间便能达到“小康”,继而娶妻生子,聊以度过一生。然而素怀大志的士洛公,并不满足于这一现状,总想早日建功立业,只是苦于人微身轻,没有本钱,无法实现远大的抱负。因此,尽管他在自家一亩三分地里起早贪黑地干得欢,成天乐呵呵的,但内心仍心事重重,常常自怨自艾。

母亲见儿子这样,以为他对辍学心存怨念,于是把儿子叫到身边坐下,说:  “儿啊,你父亲在世时,供你读了两个‘麦黄雀’,如今你父亲不在了,为娘实在是无能为力供你读下去,你读书聪明,朝前读肯定会有出息,是娘把你的书失误了。”

“妈,您误会我了,我不是为辍学。”

母亲说:“那你成天唉声叹气的搞么事?”

“我是想尽快让家里富起来。”

母亲说:“说得倒轻巧,就咱家那两石薄田?你就是在上面挑花绣朵,也富不起来呀!”

“这个我清楚,我不就是在为这个事发愁嘛!”

母亲说:“愁有什么用,要不,你就去学一门手艺,俗话说‘百艺好养身’,‘灾年饿不着手艺人’……”

还没等母亲把话说完,他就接过了话头:“我才不喜欢学手艺哩,我要学做生意,来菜(钱)些。”

母亲说:“‘三年学个买卖人,十年难学个种田佬’,相比较而言,做生意来得是快些,那就到你远房表叔店里去当学徒吧。”

见儿子未应声,她接着找了一句:

“说话呀,去还是不去。”

士洛公先是一怔,继而急忙作答:

“我去,我去。”

就这样,他从此走上了一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商之路。“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士洛公是一块天生经商的料,他入了他该入的这一行,算是入对了。

挑肩磨担

第二天,母亲带着他登上了远房表叔家的门。

表叔是做粮油生意的。母亲进门后说明了来意,并示意他叫人。士洛公连忙喊了一声:“表叔,您好”。表叔见他年纪不大,倒蛮精明,人也长得还算结实,店里正缺人手,不由暗自喜欢。于是,表叔像是介绍情况,又像在试探地说:“我这个店里的生意,坐商有限,大多是行商,说白了,就是要挑着食用油担子,走村串户,到农民手中串换芝麻、油菜籽、大豆、花生等油料。说好听一点是个货郎担,说丑一点就是个挑肩磨担的。”

士洛公回答说:“我愿当这样的小货郎。”

“那好,你就留下来,在我这店里当伙计,也算是学徒吧。”表叔如是说。

此后,在周边的村湾里,时不时就会见到宛若父子的一老一少,沿途吆喝,叫唤换油。每到一个湾子里,担子一放下,就有人围拢来,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的,就像在集市上。期间,有人把鼻子对着油桶口闻一闻,看香不香;有人用手指沾上油塞进嘴内尝一尝,看味道正不正;还有人用舀子把油舀上来,对着太阳照一照,看清亮不清亮。觉得没有问题后,就开始讲价钱。据做过这一行的老人们讲,一般一斤芝麻换四两油,一斤油菜籽换三两油,依质量好坏在这个基准上下浮动。  起初,士洛公怕出错了帮倒忙,不敢随意插手,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细心观察表叔与客户的一举一动,包括他们的言语、行为方式、方法等,他都一一牢记在心。后来,他有了明显的变化,不再是当看客,而是看事做事,尤其是过秤和算账,脑筋转得特别快,心算一个准,常常令表叔和客户们赞叹不已。他不懂就问,主动向表叔请教:“表叔,质量是串换价格的依据,怎样把好这个关呢?”

表叔说:“验质光凭肉眼看是不行的,得有一套简便易行的方法:看油料干不干,要用牙嗑;看出油率高不高,要用手指头捻;看有无杂质,得抄起一把在手掌上挪,一挪就把杂质挪到指缝内了。”

士洛公说:“这蛮简单呢,真是小窍门,大用场呀!”

这些眼睛头上的事,手上的活,对于士洛公这样机敏的孩子来说,根本不在话下。看过几遍后,整个套路就差不多学会了。倒是返程时的担子,对他是一大考验。你想啊,出门时挑的是食用油,大多是半挑子,不太重。可转回时,挑的是油料,重量翻了一番还不止。而这个时候转了一大天的人,绝对是又累又饿,疲惫不堪,即使一个成年人恐怕也吃不消,更不用说一个十几岁的伢了。

由此看来,当初表叔把做这种生意的人叫做挑肩磨担的,此言确实不虑啊!

P1-4

序言

乙未年正月初五,洪新平君、孙黎博士贤夫妇来我家贺年,共叙师生情谊,二人又携其父洪宗奇先生大作《老屋深深》,荐我一读。余始观书稿,以书名推其大致内容,意其无非对旧居家史的回忆和描写,及至开卷,细细读来,方知书中内容宏富,涉事广泛,或话古,或道今,或言他人故事,或叙自身经历,无不生动具体,引人入胜。同时,因作者以第一人称记其所闻,叙其所见,写其所历,抒其所感,故文风亲切、细致,娓娓道来,如见长者风范。吾平日琐事冗烦,杂务缠身,读书常断断续续。然读《老屋深深》,竟一连数日,手不释卷,一气呵成,卒读之际,不禁啧啧称奇,直呼“快哉”!

宗奇先生以自豪的心情追记了孝感洪氏家族的传奇族史,书中《获赐皇帝半副銮驾的商人洪士洛》《洪家塝传奇》《瓦砾园》《慎追亭记》《老屋深深》等篇,描写了一个家族、家庭兴衰、发展的历史故事,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因写作依据是族谱和他人口传,故为其“所闻”。书中《老驼》《老队长》《洪老师》《母亲的回忆》《远去的父亲》诸篇。叙述了作者师长、亲朋的感人故事,也正是故事发生年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因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与作者自己过去的岁月息息相关,命运相连,是其“所见”,因而显得真切、可信。至于《小学记忆》《难忘一九五八》《荒唐岁月荒唐事》《一篇新闻稿的诞生》《那个年代那辆车》《迟上的大学》等篇章,则是洪宗奇先生“所历”。是他工作、生活的回忆录,它记载了一名金融工作者真实的人生历程,是作者所处那个特殊年代的一面镜子,读来亦令人感慨系之。书中还有一些特别的篇章,如《老来凡事看穿些》《亦工亦农况味》《诚信的坍塌》《读书成就希望》《红背心的启迪》等,系作者有感于某人某事而生发的议论,是谓“所感”。作者在这些文章中,以一个“过来人”的体验,一位长者的思考,真诚而叉深刻地对社会现象、社会价值取向、人生的成长进行点评、总结、指导,堪作“人生启示录”。

综上所述,《老屋深深》其书无论写史、写人、写事、写己。均真实反映了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历史、特殊社会生活和特殊社会个体的独到感受。它虽然不是历史教科书,也不是人生教材,但读者可以从中认识历史、认识人生,从而让同辈人得到一些感悟,后辈人得到一些启发,这便是作者的指归所在,也是《老屋深深》文化价值的体现。

吾与《老屋深深》作者洪宗奇先生为同辈人,虽然各自人生轨迹有所不同,但对书中描写的社会生活十分熟悉,因而读此书颇有同感,故写下一些读后印象,不揣浅陋,姑作序言耳。

李敬一

乙未年正月十五于武昌珞珈山

(作者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后记

写《老屋深深》一书,缘于1996年清明节,孝感洪氏宗族在洪家塝举行盛况空前的祭祖大典,族弟洪云宣读的那篇祭文,缅怀先祖从江西迁麻城,由“麻城过籍”到孝感,辗转迁徙,颠沛流离,如泣如诉,令人动容。尤其是九世祖士洛公,十一世祖成绮公的传奇人生,更是让人震撼。

虽说儿时听过士洛公的故事,但历经半个多世纪,当初那点少不更事的记忆,早已模糊得没有什么印象。照此下去,再过十年二十年,或更长点时间,岂不忘得一干二净。我当时暗想,作为粗通文墨,又有闲工夫的洪氏子孙,是理应担起记录这些口口流传的故事的责任的。哪怕限于水平,记录得粗糙,记,总比不记好,至少可给《洪氏族谱》起点补充作用。由于那时我尚未退休,工作一忙,就把这事抛到脑后去了。

内退头几年,两次为儿子买房卖房装修,琐事缠身,静不下心来,挨到儿子成家后才真正动笔。写完祖上,觉得若是出书,似乎有点单薄,于是增写了几篇自传体的小玩意儿,姑且凑个数,书名为《半老回眸》,打印了三本给儿子儿媳、宗族长辈看,都不敢恭维。也难怪,我虽说曾在办公室搞过,但写的尽是些金融应用文,与散文和随笔不搭边,加之手头上掌握先祖的资料不多,想写出既有情节又富含意韵的文字,实属先天不足,像记流水账,当素材倒还差不多。一气之下,我将其弃之一旁,可内心其实像“猴子捡着一块姜,吃了怕辣,丢了又舍不得”。

好在后来我到市农行杨武行长家串门,把《半老回眸》带去让他看了看,他不仅指出了文中不足之处,同时给了我正面的评价和鼓励,建议我多读史铁生、余秋雨等名家的散文,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一番话,让人耳目一新,促使我下决心将《半老回眸》推倒重来。之后的重写稿,杨行长是每篇必看,不吝赐教,倾注了大量心血。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他的鼓励,没有他的指教,这本书要么半途而废,要么敷衍了事,绝不会有今天这个模样。

此外,初中老师洪下湾的显彤叔,提供了“瓦砾园”“闲老爷”“扁担头”“推车首”“黑鱼精转劫”等鲜为人知的故事轶闻,不然,丑媳是难为无米之炊的。还有原朋兴乡人大主席,乡志办负责人陈伟先生,也提供了士洛公的部分素材。

更让我壮脸的是,儿媳请她的恩师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李敬一先生为本书作序。经他画龙点睛地一番点评,这个长得有些丑的“黄毛丫头”似乎也有几分看相。

在此,我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写此书的过程,也是我重新认识自己,包括记忆和探索的过程。人无论贫富贵贱,其人生都是由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日子组成的,每个日子都会有一些记忆的碎片散落。如果不是像在海滩上寻找贝壳那样细心地将它拾起,久而久之,就会随着时光的流淌而遗失,正如我老家的俗语“人一生过完了,自己还不认得自己”。

短暂的忘记不要紧,人生的旅程仍在继续着。记忆的碎片也在不断地积淀着,蓄之愈久,其发必速,一旦时机成熟,记忆之门就会豁然洞开,曾经的往事就会跃然显现,如吉光片羽在眼前飞扬。把这些忆记的碎片编织起来,不就是人生的一部大书?

收入本书的,除了祖上的、洪家螃的历史轶闻一块外,自己的人生记录大致分为在老屋里和走出老屋从事金融工作两大块,对一些生活化的散文和随笔,也粗略地列出一块。尽管力图还原历史,但由于岁月流逝,时过境迁,遗漏、错讹之处肯定难免,所发议论,均为一己之见,不见得正确,恳请知情者见谅。

在文笔上,我是以家乡人说家乡话的语气和口吻,使用了不少土得掉渣的方言土语,目的是想体现乡土、乡音、乡情,外地人可能有些艰涩难懂。

艰难困苦的岁月,宝贵的青春年华,我们那代人也曾追求过,奋斗过,留下些回忆和感悟。或许时代不同,后人们不见得认同。但我想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相通的,或许后人们能有点滴借鉴,这也是我写《老屋深深》的其中之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