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黎燕著丹珠昂奔主编的《景颇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所揭示的景颇族的历史,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也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和未来。中华大地孕育的55个少数民族多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一道从远古走到今天,汇入了中华文化壮阔的历史长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不仅是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本书使广大读者徜徉于少数民族多彩风情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悠悠历史的深远与厚重。
金黎燕著丹珠昂奔主编的《景颇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是由国家民委文宣司和辽宁民族出版社共同策划的的一套面向广大读者的大型民族知识普及读物。本书意在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景颇族历史文化,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对一部分保持着原始公社制残余的少数民族,实行了不经过民主改革运动,在国家帮助下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这一政策发端于云南,而云南直接过渡政策提出的基础又是源于对德宏芒市西山乡景颇族情况的调查研究。景颇族是直接过渡政策出台的样本民族。
1953年7月,云南省边疆工作委员会派出调查组与民族工作队一起,用时40多天,对德宏潞西县(今芒市)西山乡的41个景颇族为主的聚居村寨进行了深入调查,得出了“景颇山区及类似地区(傈僳族、德昂族山区),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阶级剥削关系,而是原始氏族社会的残余和文化落后,景颇族地区土改内容不多,不必把土地改革作为一个专门阶段来进行,可以通过互助合作,发展经济和文化,消灭原始因素和落后因素,逐步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结论。这一结论得到了云南省委的支持和认可,提出在某些类似民族地区实行“直接过渡”。1954年6月,中共云南省委综合有关调查研究的请示,得到中央批准,“直接过渡”政策正式在景颇族地区开始实施。
景颇族之所以被选为直接过渡政策出台前调查研究的样本,是由景颇族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前,景颇族的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社会经济结构呈多种状态,有的地区进入了封建社会初期,但多数地区仍属于农村公社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还保留着原始农村公社的若干特点。部分地区保留着旱地、山林、牧场村社公有,水田属私人所有,并可以典当、出租或买卖;一部分地区除山林、牧场公有外,其他都逐渐向私有制发展,并出现了出租水田、耕牛、债利、雇佣等剥削,产生了阶级分化。但总体处于阶级分化不明显,土地集中程度不高,生产工具、技术简单,耕作粗放,生产力水平、文化素质低,社会发展缓慢,普遍存在杀牲献鬼严重等状况。落后的生产方式对生产力的严重束缚,比阶级关系问题更为突出。阻碍景颇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阶级剥削关系,而是农村公社制度的残余和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重要的任务是克服原始落后,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直接过渡的措施
本着“团结、生产、进步”的方针,采取大力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和文化的措施,不分土地、不划阶级,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发展生产,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帮助景颇族人民跨越多个社会发展阶段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直接过渡在景颇族地区的具体实施措施包括:政治上宣传贯彻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和示范吸引的方法,逐步建立互助组和生产合作社,建立乡政府和生产文化站,取代山官头人制度;经济上资助贫苦农民和互助组、合作社,解决农具、种子、耕牛和口粮等困难,鼓励兴修小型水利,开发水田,改变落后的耕作方式;在文化方面,开办不同层次的学校、医院和卫生院、卫生所,发展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直过区的景颇族人口有7万多人。1954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工委根据以景颇族为主的德宏直过区村寨分散、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的特点,参照苏联在北方原始落后的少数民族中用组织文化站的形式开展工作的方式,在德宏直过区建立生产文化站,帮助直过区的景颇等民族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从1954—1957年,德宏选择了17个人口比较集中、交通比较方便,并有一定发展前途的景颇族直过区的中心地区,建立了17个生产文化站。生产文化站是直过区的区一级的政权组织,是一种综合性的领导机构,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组成站务委员会开展政治、经济活动,履行上级的政策与法令。生产文化站下辖几个乡。生产文化站所在地,设有粮食、银行、卫生、学校、农技、税务等部门和民族贸易商店,是当时直过区的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P44-46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道,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开发着这块土地,建设、发展、捍卫着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各民族都是兄弟,相互离不开,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习近乎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因此,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增进了解、紧密关系,深化友谊、建立牢不可破的感情基础,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多发期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要求。
为了进一步宣传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增强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方针,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沟通,让读者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加深对我党民族政策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和辽宁民族出版社共同策划了《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从书》。
依据上述原则,《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的编写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鲜活生动的语言、特色浓郁的图片以及丰富的民族常识链接,向读者展示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变迁、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历史人物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伟大实践。第二,作者多为本民族专家学者和与民族研究工作相关的专家学者,对自己撰述的对象既有深厚知识积累,也有真挚情感。第三, 内容彰显了历史与现实、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多彩画卷和轨迹,引导读者走近少数民族,聆听他们的古老传说,感受他们的发展变化,加深彼此的沟通和了解。这套《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是面向民族干部和各级干部通览我国少数民族概况的普及读本,也是图书馆必备藏书。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所揭示的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也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和未来。中华大地孕育的55个少数民族多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一道从远古走到今天,汇入了中华文化壮阔的历史长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不仅是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期待通过《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使广大读者徜徉于少数民族多彩风情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悠悠历史的深远与厚重。
在我倾注了深厚民族情感,废寝笔耕的《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景颇族》即将付梓之际,除了自己辛勤耕耘的成果即将与读者见面的喜悦之外,更多想要表达的是发自肺腑的感恩和感激之情。
感恩我的民族。因为是景颇的女儿,37年前,我有幸走进了中国少数民族的最高学府中央民族学院读书。在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的殿堂里。我有幸聆听了诸多中国民族史学界翘楚级名师的教诲。短短4年的学习生活本只是漫长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驿站,但它却为我人生的道路作了永久的铺垫。在中央民院,我储备了学科知识,储备了专业技能,储备了人生的价值观,储备了深厚的民族情感。有幸成为中央民族学院的学子,仰赖的是我的民族身份。 因此,我感恩我的民族,因为她,我才从遥远的西南边地,来到祖国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感谢辽宁民族出版社。是你们构筑了《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的平台,才使我有了与丛书结缘的机会。感谢张学林编辑,是你选择我作为《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景颇族》的作者,才使我荣幸地加入到了《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这个各民族英才济济的团队,让我有机会用我的笔通过丛书,让更多的读者走近我的民族,了解我们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风貌。同时,也给我提供了为我的民族贡献绵薄之力的机会。
感谢作为我写作参考文献的所有著者。你们汗牛充栋的有关景颇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等方方面面的研究成果,让我受益匪浅。正是站在你们犹如巨人般的肩膀上,参阅了诸多你们的研究成果,拙著才得以顺利完成。在此向你们表达我的不胜感激之情。此外,在本书写作过程中还参考了大量研究论文,由于篇幅限制,难以一一列出,在此一并对文章作者表示真诚的感谢。
感谢本书所有图照的拍摄者和提供者。《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景颇族》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图书,也是经笔者之手第一次创作的需要大量图照的著作。由于摄影器材档次及摄影水平所限,笔者既往自拍的图照,数量不菲,但质量不高。经反复筛选,自拍图照可用作书中配图的屈指可数。因此,书中所用图照,除自拍之外,一部分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云南省民族学会景颇族研究委员会、陇川县委宣传部、普建雄先生、钱民富先生等机构及友人的帮助;一部分转引自公开出版发行的图书或影像作品,例如,云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出品的《云南少数民族影像志纪录片·景颇族》,李向前编著的《景颇族文史画册》,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省人民政府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省民族学会编的《美丽家园一一云南民族大观》,石锐译注的《景颇族传统祭词译注》,蔡雯编著的《景颇秘语》,瑞丽市史志办公室编的《瑞丽景颇族》等;还有一部分通过网络获取,如破了洞的袜子、杨清舜、张志平、钱景泰、赵重天、尚兴波、邵元武、杨永明、杨亚娟等人的作品,在此衷心地感谢你们,我虽未曾与你们谋面,却希望有机会能够当面表达深深的谢意。有以上各方面图照的支撑,本书才能顺利付梓。谨此深表谢意。
感谢我的景颇族同胞。在本书的写作和图照的准备过程中,得到了岳坚、排华、祁音、勒排佳丽、瑞香、杨再彭、石兰英、岳灵玉、金有勒敢、刀永华、赵翁胜、尚薇等景颇族同胞的帮助。尤其是排华,为了帮助我收集照片,花费了不少精力,在感冒发烧的情况下,拖着病体为我甄选图照。还有勒排佳丽,帮助我得到了我不曾相识的普建雄先生的鼎力帮助。谢谢你们我的景颇同胞,你们无私的帮助,激励我不计稿酬的微薄,尽力求精地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及精力去向世人展示我们的民族。
感谢我供职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和民族学研究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多年积累的民族研究田野调查资料、文献资料以及影像资料,民族学所宽松的研究环境、充裕的研究时间和灵活的研究方向,这些软、硬条件,为我顺利完成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保障。
感谢我的家人。在本书写作过程中,遭肺炎侵袭,得到了丈夫的悉心照顾;在配图照尚无着落之际,妹妹和弟妹拜托朋友和熟人,四处帮助寻觅;女儿也趁回故乡德宏与爷爷奶奶春节团聚之机,为我的书稿量身补拍了所缺图照。谢谢你们我的亲人们,你们的关心、支持,给了我努力撰稿的动力。
此外,还想就两个问题略作说明。其一,景颇虽然是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但是,景颇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全貌,并非区区几万字所能够全面涵盖,也非笔者之功力所能及。《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景颇族》一书中所展现的内容,仅是笔者之能力所及范围对景颇族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片段采撷,以期让读者能够了解景颇族的概貌。其二,当代景颇族社会中,还有许多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杰出人物,由于出版篇幅所限,不能在此一一收录以飨读者,深表遗憾!
金黎燕
2014年11月30日于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