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名《道德经》,为春秋时老子所著,是道家开山立派的经典,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可是,两千年来,人们对老子的思想议论纷纷,莫衷一是。那么,老子究竟讲了什么?如何深入了解其思想,又能从中获取什么?曾仕强教授学贯中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和精确的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就是曾教授帮助大家轻松进入这一国学经典的力作。
曾教授认为,中国人的幸福依赖于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恢复,并身体力行。面对物欲横流,心灵失守,现代人亟需找到人生方向。曾仕强教授的《老子的人生智慧》,正为处于心灵沦陷中的人们指明了幸福大道。
“道”至少有三个层面的说法,分别为:第一,可以说的;第二,很难说的;第三,不可说的。《老子的人生智慧》中,曾仕强教授从大道至简、功成不居、有无互生、上善若水、人生三宝、厚朴立身等八个方面,对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这一国学经典做了深刻而独到的解读。曾教授的解读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相信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会有任何障碍。面对当今社会很多人的内心迷茫,曾教授的解读能够给人以有益的启发和指引。
“名可名,非常名”,这六个字也是《道德经》开篇的内容。为什么要破名?因为道就是一个名。一开始有人说象很重要,于是有人用象来骗人;后来说道很重要,于是有人用道来骗人;再后来说名很重要,于是又有人用名来骗人。
当我们提到人的时候,有人想到了圣人,有人想到了聪明人,有人想到了老实人,想到的人都不一样;当我们提到杯子的时候,有人想到了茶杯,有人想到了酒杯,有人想到了保温杯;提到天,有人想到了天空,有人想到了天老爷。可见,我们很难就一个东西而有完全相同的想法。我们经常讲沟通,人要常常沟通,可人们却经常制造沟通的障碍。比如,讲话时一定要夹带几个英文单词,就让人听不懂。老子说“道常无名”,道不是无名,只是无可名。
道在西方叫本体论。西方人一直在追问本体论是什么。如果人跟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东西,那怎么互动?现在大家已经清楚了,人与动物的基因差别很小,就是那一小部分差别导致了完全不一样的结果,那就是“微”。“道心惟微”,所占成分很小,作用却很大。万物有同源,否则无法协调,无法共处。以前,人们认为原子是最小的物质,这个观点很快就被打破了。直到现在,西方人还是不知道本体究竟是什么。老子很有智慧,认为本体就是道。
我经常会和朋友们讨论一个问题:中国古人为什么那么聪明,现代人却这么笨?在理解了老子的道之后,才发现我们的想法是错的,不是古代人聪明,而是现代人不聪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现代人自认为知道的知识很多,所以不聪明。
现在,社会中常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人在读完博士之后找不到工作,因为他们满脑子只有知识。比如,做某件事的时候他们会说:“我们老师说过了这样不行”“我之前做过实验,这种方法行不通”等等。正是这种固化思维使他们陷入泥潭,无法前进。老子认为,知识是人类社会的乱源,这一点,我们在后面会讲到。
道常无名,不是因为道无名,而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我们学过数学,可以通过假设来进行分析。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当年老子就是这样,假设X是本体,Y是道,然后写了五千字来证明宇宙的本体果然就是道,就像我们现在写论文一样。
假设本体是道,到今天为止,也没有人能够违反它。即便科学再发达,也无法否认道。基督教里也讲“太初有道”,可见这个道是大家共同的认识。中国人直接跟道相通,拿天地做道的代言人,通过天地进入道。西方人则是通过宗教的教主去认识道。把这一点想通之后,相信人们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想法。可以叫出来的名都不是永久不变的,很多名都会随时变化。所以,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本来就很困难,就没必要再人为制造障碍了。
伏羲、孔子和老子,这三位老先生已经把中华的学问都讲完了,现在,我们在学问上无法超越他们。为什么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现代人太急躁,无法静下心来;另一方面,是因为现代人欲望太多,已经不跟天沟通了。有人会问:难道人可以没有欲望吗?我想说的是,老子所讲的欲望和现代人所认识的欲望是不一样的,后者指的是人除了本能需要之外的想法。比如,人要吃饭,这不叫欲望,但是人要吃山珍海味,这就是欲望。世界上没有一个思想家提倡断欲,因为不可能做到。生物的生存总有其本能,连动物都要求吃的,人怎么可以不吃。但是,如果超过了那个标准,表现出来的就是欲望。
所以,我们要好好把《道德经》原本的意思挖掘出来,不要总在字面上打转,那样做只能害人害己。
《道德经》第一章中“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一句,说的是‘‘有’’跟“无”之间的关系。老子和孔子都是在解释伏羲所讲的道理,而他们三个人的想法是一致的。伏羲和孔子讲的是“有”这一部分,而老子主要讲的是“无”这一部分。
老子告诉人们,太极里一部分叫“有”,一部分叫“无”,‘‘有”“无”出来之后才产生阴阳。“常道”和“非常道”同样是道,都在道里面。小偷其实也是在走“道”的路,所以才有‘‘盗亦有道”这旬古语。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意思是坏人都是相对好人而言的,没有好人就没有坏人。好人和坏人的界限有时很难区分,不是不分,而是要分得恰到好处很难。
有与无同,阴与阳同,这一点西方人很难接受,所以他们读《道德经》很难真正读懂。在西方人的观念里,阴就是阴,阳就是阳,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叫二分法。二分法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最大的问题,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在教二分法。
无就是有,有就是无,这是老子的思想。“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有与无是相同的,只是后来我们给它安了不同的名字而已,有很快会变无,无很快会生有。中国人是最喜欢,也爵檀长“无中生有”的。P33-36
自序
《道德经》源于易
我中华文化,自伏羲一画开天、神农画地而耕、黄帝道政合一、尧舜贵族推举、禹汤传位有道、文武明堂清庙、孔子集其大成。老子之《道德经》,以最本源、最玄妙、最高明、最博大的观点来解说易道,将天道、地道、人道的先天本有,合称为“道”。与儒家“欲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相呼应,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先天地生,所以能生万物。
我们生而为人,其实不必刻意求道。因为道把我们生下来,就终生不离开我们,一直在我们的身上。道生万物,万物最后复归于道。这就是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生生不息。
道就是自然,人人各有其份,各有其位,也必须各尽其责,便是“道法自然”的真义。道始终不离开我们,却一直不主宰我们。任我们自化,人人都自作自受。
为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因为常道为天体,无形无象而永恒不变,名为“玄德”;不可言宣,虚灵充满于宇宙全体,所以叫“无极”。“道”是虚的,才能容实。自宇宙万物以至于伦常日用,自先天后天以至于阴阳变化,无不一以贯之。看似玄妙,却十分实用。老子《道德经》,分开来看为五千言,合起来想则只有一个“道”字,再深一层,再进一步,连这一字都无了。既无言说,又有何争?就是无争于天下,所以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是用来力行的,我们应该一步一步,从实践当中明道。人生的价值,即在“行道”。行道有所得,便是道德。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将无形无迹的“道”体,无心地流露出来,才是上“德”。一旦有了居,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已经不是自然的流露了。老子生于春秋时代,那时候“礼”为争权夺利的手段,剽窃名位的工具,因此老子认为“礼”表示忠信的不足,不幸成为祸乱的开端。老子所抨击的,是不合“道”的礼,希望大家恢复自然流露,不受外在制约的“德”。
道德是炎黄子孙共同的最高信仰,也是人类最为高贵的价值。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因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得好可以成“真人”;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些都是充实自我之后,自然的流露,丝毫不存心,也不强求。可见“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才是“道”的本质,每个人都依循自己的“道”,积自己的“德”,也就是自在地过自己的生活,才是上“德”。
“道”的法则,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无论什么事物,当它发展到极点时,必然朝相反的方向发展,物极必反,应该是宇宙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既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不可能违反大自然的基本规律。
人愈来愈老,物愈来愈旧,事愈来愈糟。时间向坏的方向流动,我们应该做的,不过是依循“反者道之动”的法则。以“反”老还童的心态,来延缓愈来愈老;以继旧开新的方式,来旧调重谈,反而弹得更响;以不断合理调整,使事情由糟“反”顺,愈来愈受大众欢迎。反邪归正,实在易如反掌。“反”璞归真,当然不是反复无常。
“道”的本体不变,可现象却是不断地变化。万物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现代人只看到了变易的现象,却忘掉了不易的道体;误以为“新”即“进化”,断定一切旧的,都不如新的。宇宙在“变”,时代在“流”,却不知“变”中有“常”,“流”中有“住”。
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因为变中有“常”,若能超越时空,便没有了“新”“旧”的区别。倘若不能把握住变中之“常”,必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知治标而不知治本。世界固然瞬息万变,然而,这并不表示一切都在改变,反而应该特别重视某些永恒不变的“常”则。人类的责任,即在于使变化有纪律,并且向善。不可以盲目或任性地“求新求变”,以免“妄作”而招致凶祸。
“求新求变”,显示心太急躁。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复”即复卦所说的天地之心,而“观复”便是观天地之心。万物由一而生,所以一即一切;又从万殊复归于一本,就是各复归其根。归根即复命,而复命便是“常”。既然所有的事物最后都将回归原点,我们最好顺其自然,使一切事务都顺其本性来发展,这就是“无为”。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便是要我们委曲求全,放软身段,做一个正直的人;尽量低下,自然圆满;不浪费,才能心安理得;减低物质欲望,以免自招迷惑。曲、枉、洼、敝,都是弱的一面。弱,才是道之用。
无为,真正的意思是不违反自然;无不为,就是不主宰自然。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为万物之灵,具有与动物不同的神圣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多负一点责任,少计较权利、义务。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不应该有刻意而为的痕迹。
我们从社会中所得太多,必须反馈社会,人人都应该为社会大众服务。这时候要特别小心,不要留下任何后遗症,这才合乎《易经》所说的“无咎”。
最完美的东西,似乎仍有欠缺,未济卦紧接着既济卦,这就是道体。道体是大成的,如果整全了,便会固定下来。正因为有欠缺,才会持续变化,永不停息。道是虚的,才能容纳所有的事物。人能谦虚,能虚怀若谷,就什么都容得下。谦卦的六爻皆吉,天、地、人、鬼、神,无不欢喜!
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其中三个“大”字都代表“道”。我们要行道,必须坚持三大法宝,即老子所说的“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的作用十分广大,柔中有刚,阴中有阳。有了慈爱才能天下无敌,立于不败之地。慈于人则得人,慈于物则润物。
“俭”指节俭,不浪费。节省精力可以走得更远,节省钱财可以做更多的服务。将资源储存起来,让后世子孙可以广为运用,实在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不敢为天下先”的意思是不忘本。本即是道,是天地自然。人不能离道,不能违道,更不应该叛道,所以不能忘本。本立而道生,人因此才能成为万物之长、万物之灵。
老子所讲的上述三宝,都是天道。自然的规律不可违背,顺之就吉祥,逆之便有凶祸。所以老子说:“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道在天地,称为“道”,在人身上,叫作“德”。我们的言行举止表现得合乎“道”的要求,就是“德”;表现得不合乎“道”的要求,就是失“德”。守住做人的基本道理,就等于牢牢地抱住道的根源,即为不忘本。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天爷当然要照顾有德之人,这样才合乎自然的规律。
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上善若水”四个字,老子明确指出,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将水的七善合起来看,就只有“不争”两个字。一切事情,能掌握时机,顺应形势,做到大家都没有感觉,好像没有发生一样,才叫作“不争”。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尤。”人若是不跟万物争,万物自然没有怨尤。
水的不争是无心的,老子的不争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水淳朴而自然,老子根本没有争的念头,是真正的上善若水。
现代社会的问题在于:大家做事常存功利心。倘若依循老子所说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使老子不再有“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感慨,那就是有道世界在有情人间的具体实现了。
我们深信:
儒道本一家,都在阐明易理。
儒道释同心,社会自然和谐。
曾仕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