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沈尹默画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乐融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祖籍浙江湖州人,1883年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乐融著的《沈尹默画传》讲述了这位书法大师一生的主要经历和专业成就。

内容推荐

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吴兴人,原名君默,字中,后改名为尹默。曾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中法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等职。擅长“二王”书风,晚年主持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致力书法教育,被后人尊称为现代帖学的启蒙者、开派人物。乐融著的《沈尹默画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沈尹默的成长、事业、思想和人格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形象地讲述了这位书法大师一生的主要经历和专业成就,从其个人命运的起伏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光影。

目录

生平篇

 引子

 1.沈氏家族

 2.缅怀先辈

 3.转益多师

 4.书法启蒙

 5.走出山城

 6.进入北大

 7.投身改革

 8.在新文化运动中

 9.管理孔德学校

 10.情追杭州

 11.爱情与事业

 12.避居重庆

 13.终成眷属

 14.老树逢春

 15.振兴书法

 16.劫难平反

友人篇

 引子

 1.沈尹默和鲁迅

 2.沈尹默和于右任

 3.沈尹默和刘三

 4.沈尹默和郭沫若

 5.沈尹默和汪东

 6.沈尹默和马一浮

 7.沈尹默和陈独秀

书法篇

 1.沈尹默书《灵峰补梅庵题记》1912年(29岁)

 2.沈尹默临《大代华岳庙碑》1915年(33岁)

 3.沈尹默书《蒋太夫人墓志铭》1921年(39岁)

 4.沈尹默书《曼殊上人诗稿》1921年(39岁)

 5.沈尹默行书韦庄《秦妇吟》1926年(44岁)

 6.沈尹默楷书对联并题行书款1927年(45岁)

 7.沈尹默楷书《孙君禹行公葬墓志》1928年(46岁)

 8.沈尹默书刘孝标《广绝交论》1934年(53岁)

 9.沈尹默书《陈公暨谢夫人墓表》1936年(54岁)

 10.沈尹默书《苏东坡服胡麻赋》1938年(56岁)

 11.为郭沫若《石鼓文研究》作序1939年(56岁)

 12.沈尹默作《寄贺褚保权诞辰诗》1939年(56岁)

 13,沈尹默作《山谷六月十七曰昼寝之作》1940年代初(57岁至60岁之间)

 14.沈尹默书《执笔五字法》(局部)1943年(61岁)

 15.沈尹默临《伊阙佛龛碑》(局部)1937年(54岁)

 16.沈尹默为《书法大成》写的楷书范本1947年(65岁)

 17.沈尹默为《书法大成》写的行书范本1947年(65岁)

 18.沈尹默临褚书《兰亭序》1943年(60岁)

 19.沈尹默临柳公权《送梨帖并跋》1950年(67岁)

 20.沈尹默书《奉援庵先生》条幅1950年(67岁)

 21.沈尹默写《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辑要释义》1963年(80岁)

 22.沈尹默行书“积玉”1948年(65岁)

 23.沈尹默临《怀素小草干字文》1946年(64岁)

 24.沈尹默书《欧阳修文摘》(摘录四页)1948年(65岁)

 25.沈尹默榜书“造极”1957年(74岁)

 26.沈尹默书《大楷习字帖》1963年(80岁)

 27.沈尹默书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1964年(81岁)

 28.沈尹默行书条幅(局部)1966年(83岁)

 29.沈尹默七言对联1961年(78岁)

 30.沈尹默行书“凝静”1963年(80岁)

后记

试读章节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说起这中国第一所大学,还要追溯到1894年中国甲午战败,为了救亡图存,爱国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发起了一场变法维新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们认为维新必须先从废科举、立学校,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第一次正式提议设立“京师大学堂”是在1896年6月,由刑部左侍郎李端芬在给清廷的《请推广学校折》中提出。1898年初,随着变法维新运动日益发展,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再次提出:“自京师立大学,各省立高等中学,各府县立中小学及专门学。”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确立开办京师大学堂,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7月3日,光绪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早的学制纲要。同时,清光绪帝正式下旨,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规定大学堂的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道。”任命吏部尚书孙家鼐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主持京师大学堂事务。最初校址在北京市景山东街(原马神庙)和沙滩(故宫东北)红楼(现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科目分中学(中国的学问)和西学(西方的技术和学问),课程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曾出任多国公使的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长期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A.P.Martin)任西学总教习。

1898年9月21日爆发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康有为、梁启超出走日本,而京师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勉强保留。尽管未被慈禧废止,但京师大学堂的处境却变得举步维艰,办学经费严重短缺,1898年至1900年的京师大学堂(后来曾被称为“戊戌大学”),一切都非常简陋,因此,它在实质上仍然是一所封建主义并带有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旧式书院。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校舍被占,图书设备被毀,大学堂难以维持,陷于停顿,于8月3日被迫停办。

1902年10月14日,恢复后的京师大学堂正式对外招生。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关,统辖各省学堂;它与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四川大学前身四川中西学堂都属同时期的近代新式高校。接着,清政府又派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各个方面开始逐渐步入正轨。先设速成、预备两科。速成科分仕学、师范两馆,预备科分政科及艺科。京师同文馆这时也被并入京师大学堂(京师同文馆由清政府于1862年在总理衙门设立,它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公立专科学校,是我国创办新式学校的开端)。  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毕业生分别授给进士、举人、贡生头衔。同年改管学大臣为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另设总监督,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宜,派张亨嘉为第一任总监督,从此,京师大学堂遂成为单纯的高等学校。1904年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

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共七科,设十三学门,分别是:诗经、周礼、春秋左传(经科);中国文学、中国史学(文科);政治、法律(法政科);银行保险(商科);农学(农科);地质、化学(格致科);土木、矿冶(工科)。至此,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1911年lO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朝政府被推翻,但是,这一时期前清官员还被任用。1912年初,曾任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总办的严复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接管大学堂事务。1912年5月l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发布命令,将京师大学堂改称为北京大学校,废除总监督,设立校长。当时分大学预科、大学分科、大学院三个阶段,分别相当于现在大学的预科班、本科班、研究生班,各科设学长,严复为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兼文科学长。

严复接办北京大学后,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办学没有经费。他利用他的威望和社会影响,四处奔走,筹商到了万元,作为北京大学的开学之用。但是,仅仅开学两个月,教育部就以经费困难、教育程度不高和管理不善等理由,提出停办北京大学。严复校长向教育部据理力争,最终迫使教育部收回成命,使北京大学得以保住。

P23-25

序言

乐融先生在1990年参加了沈尹默故居的筹建工作,尽管当时他是一名很年轻的普通工作人员,但是,表现出好学认真的态度,踏实仔细的作风,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来,1997年由于故居需要维修、陈列需要重新改版,乐融先生又被委派来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带领三位同事,进行沈尹默故居陈列设计、制作,并且策划故居新陈列的开幕仪式。

在沈尹默故居陈列改建过程中,我对乐融先生更加了解和熟悉。他除了工作谦虚、认真、踏实外,在做人方面,仿佛也在受沈老的影响,与人为善、与世无争;同时,他对沈尹默故居、对沈老的感情也与日俱增,想改变国内沈尹默研究宣传严重缺乏的状况,我那时就了解到他有撰写《沈尹默画传》的想法。对此我非常支持,不仅把自己收藏的和其他亲友收藏的有关沈尹默的照片、手稿、图书、印章、书画等拿出来,将自己所接触到的、所了解的有关沈尹默的资料提供给乐融,而且,把许多已出版或送给故居留有的沈尹默书法、图书、资料、照片给他参考,还介绍居住在北京、西安等地的沈尹默亲友给他认识。他也非常努力,亲自上门一一拜访,取得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后来乐融换了工作单位,到上海鲁迅纪念馆,工作更加繁忙,但仍然没有忘记我,与我经常保持联系。他不仅没有放弃研究沈尹默,而且结合鲁迅与沈尹默之间的交往历史,进一步拓展到鲁迅与沈尹默的比较研究。为了积累更多的沈尹默生平事迹资料,乐融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地开展收集资料工作,反复考证.书稿一改再改,表现了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

沈尹默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一代书法宗师、爱国诗人,经历了不同时代的风风雨雨,由于本人低调,国内了解的人不多,研究的人更少,《沈尹默画传》的出版,对推进沈尹默研究、宣传有着重要意义。

非常感谢上海文化出版社,由于你们的大力支持,这本书终于得以出版,可谓功德无量。

后记

我由于参与了1990年沈尹默故居开馆工作,所以有了第一次与这位大师“接触”的机会。那时对沈老一知半解,仅仅跟随专家老师完成工作而已,但当时已对沈老有了“高山仰止”的感受。

真正有所感悟是从1997年被委派去负责沈尹默故居陈列改建项目开始.这当中要去研究、整理资料,从而逐渐了解到沈老许多鲜为人知的经历,感受到沈老的思想、为人、成就,随之萌发了想对沈老展开研究的想法。然而,那时国内对沈老的研究几乎为空白,专门的研究资料很少,大多只是夹在某些研究文章之中,那些文章还不是主要谈沈尹默的,信息量很少。因此,我主要是通过沈尹默故居馆长褚家玑老师的帮助,借助沈老的亲朋好友及弟子的回忆,以期拼接起沈老瑰丽多姿的人生图卷。

2013年,承蒙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沈尹默画传》被列入出版计划,这是我多年的梦想和心愿。尽管我平时没有间断过收集沈老资料、撰写有关研究文章,但是,真正要整理出版一部系统记录、研究沈尹默的人生和书法艺术的画传,拿起笔来,总感到有千头万绪而难以下笔。由于沈老平时不喜欢夸耀自己过去的历史,再加上“文革”期间遭到四人帮的迫害、破四旧和抄家,使得许多资料被毁、被丢,我在写作过程中总是感到材料不足。几度搁笔,几度坚持,在褚家玑老师的鼓励下,在上海文化出版社几任编辑的不断启发下,我多次调整编写思路和方案。现在呈现的《沈尹默画传》,主要由三块内容组成:第一块是生平;第二块是友人;第三块是书法作品,较立体地层现沈尹默人生的主要方面。由于自己才疏学浅,对沈尹默诗学方面没有过多展现,仅仅将沈尹默一些诗词穿插在书中的某些篇章,以显现沈尹默作为诗人的一面。沈尹默一生写过近一万首诗词,他的诗比他的书法成名还早,但目前我们能见到诗的数量还不到一半,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希望这本书能够引来更多有识之士来进一步研究沈老的诗词成就。

最后,再次感谢褚家玑老师的支持。同时,我要感谢沈尹默的弟子戴自中先生,正是他的坚守,才把沈老的许多资料、手迹、照片等保存了下来,让我了解到沈老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要感谢沈老的长媳马明慧老师,我到北京采访她时,受到她的热情接待,而且她为我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要感谢沈尹默的孙子沈长庆先生,他撰写的《沈尹默家族往事》让我了解了不少沈氏大家族的前世今生,对我连贯起沈老的一生帮助很大;要感谢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王锡荣研究员和江苏大学史挥戈教授,稿件得到了他们的审阅。还要感谢上海文化出版社,由于你们的努力策划,使得《沈尹默画传》得以出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9: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