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E·B·怀特随笔(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E·B·怀特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E·B·怀特,美国当代著名散文家、评论家,以散文名世,“其文风冷峻清丽,辛辣幽默,自成一格”。生于纽约蒙特弗农,毕业于康奈尔大学。作为《纽约客》主要撰稿人的怀特一手奠定了影响深远的“《纽约客》文风”。《E·B·怀特随笔(精)》精选了《告别四十八街》、《浣熊之树》、《未来的世界》、《时光之环》、《大海与海风》、《唐·马奎斯》等经典文学作品。

内容推荐

E·B·怀特(E.B.White,1899—1985),“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随笔作家”。作为《纽约客》主要撰稿人的怀特一手奠定了影响深远的“《纽约客》文风”。怀特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关爱,他的道德与他的文章一样山高水长。除了他终生挚爱的随笔之外,他还为孩子们写了三本书:《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与《吹小号的天鹅》,同样成为儿童与成人共同喜爱的文学经典。

《E·B·怀特随笔(精)》由作者本人选定,囊括了这位最伟大的随笔作家最重要的随笔作品。

目录

前言

鸣谢

农场

 告别四十八街

 回家

 春天的报告

 一头猪的死亡

 飓风之眼

 浣熊之树

 元月纪事

 雪冬

 辩驳

 鹅

大地

 东部通讯

 床上伙伴

 煤烟沉降量和放射性坠尘

 统一

城市

 未来的世界

 这就是纽约

佛罗里达

 佛罗里达珊瑚岛

 时光之环

 我们心中珍爱什么?

回忆

 一个美国男孩的下午

 别了,我的至爱!

 非凡岁月

 重游缅湖

消遣与癖好

 大海与海风

 铁路

书、人与写作

 圣尼古拉斯协会

 夜之细声

 闲话幽默

 唐·马奎斯

 威尔·斯特伦克

 福布什的朋友们

E·B·怀特其人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告别四十八街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二日,龟湾

几个星期以来,我一直忙着打发这间公寓里的东西,试图说服那些杂七杂八的死物儿散去,别来烦我。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惊讶的是,一个人聚敛的俗世家当,竟然迟迟不肯重新回到俗世中去。九月里,我始终希望,某个早晨,就像施了魔法,所有的书啦、画儿啦、唱片啦、椅子啦、床啦、窗帘啦、灯啦、瓷器啦、玻璃制品啦、器皿啦、纪念品啦,一概从我身边消失,如同大潮退去,留下我静静伫立在海岸边。此事并未发生。妻子和我,日复一日,埋头归置,留的留,抛的抛,交给搬家公司的东西,也都得包装好。但公寓统共有六个房间,里面能装的杂物儿,一点不比航空母舰少。你可以作些精简,但要想彻底清理,确实需要点智慧,而且耐力超人。在此期间的某个上午,有一位旧书商上门,买走了几百本书,说起他兄弟的死讯,“癌症”一词在起居室炸响,像是他的悲哀引爆了一颗定时炸弹。他满载归去后,屋里的书仿佛一点没有减少,烦恼却增加了。

每天早晨,我离家上班时,手中都会携带些东西出门,扔在第三大道街角市政硕大的垃圾筐中,我的理论是,从扔做起,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妻子是战略家,她懂得更多,开始悄悄地调动一切力量,以便最终扫荡这些杂物。你可以花费千百个早晨,带了东西,扔在街角,但家里仍然是满满当当。你很难赶得上滚滚而来的收藏的速度。家就像一座装了单向闸门的水库:允许流入,却阻止流出。东西没日没夜地收进来——顺畅、隐秘、不知不觉。我于收藏并不热衷,但收藏东西,不一定是因为你想要收藏。商品和摆设会自己找上门来,即使你戒备森严,也挡不住它们。图书和玩物邮递到家。节庆纪念,有礼品馈赠。退伍军人送圆珠笔。银行送笔记簿。如果你碰巧是位作家,读者会送来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随便什么东西。曾经有人送我一段木片,上面有山狸的齿痕。有人死了,留下了一些难以毁弃的念想儿,虽是涓滴之微,也能鼓荡家中的大潮。流入不绝如缕,却少了相应的流出。通常情况下,家中丢弃的,只有废纸和垃圾,其他的一切,都留存下来,潜伏在什么地方。

近来,我们不住公寓了,我们在一家旅馆宿营,早上返回公寓,继续手中的工作。我们每人有一身工作服。妻子着棉布套裙,我改穿深蓝色热带休闲裤和球鞋。随后,我们全力以赴,没完没了地忙。

在清理杂物的日子里,各种问题接踵而来。丢掉一把椅子,自然随便是谁,想做都能做到,但是,好比说,对纪念品,又当如何处理?纪念品无异于水蛭。纸质的纪念品,例如中学或大学的毕业证书,只要你有胆量划根火柴,就能化为灰烬,但铜质的呢,不仅无法销毁,简直想扔掉都不可能,因为上面通常镌刻了你的尊姓大名,人们想必不愿随手丢弃他的美名,就算恶名,也舍不得丢。它可能落到好事者手中。当然,对纪念品的处置,各有各的招数。我曾在爱德华·R·默罗的电视节目“面对面”中看到,有些家庭,单有一间“纪念室”,供某位有收藏癖的人物堆积他的藏品,如此一来,只要他想徜徉其中,便可沉浸在回味悠长的辉煌中。倘若不嫌弃往昔的成功已经走味儿,这当然不错,但如果有人不喜欢这股味道,那么,到需要清理的时候,麻烦就来了。几个星期之前,我坐在那里,呆呆地盯着一块奖饰,它闯入我的生活,大体上是某个公司狂热的促销宣传的结果。这是胡桃木上的一个铜质饰物,重得足以给划艇做锚使,但我不需要锚来固定划艇,上面又刻了我的名字。亏了我能摆弄改锥,最终撬下了上面的名牌;我把名牌搁好,拎了余下的残骸来到有垃圾筐候着的街角。这番辛苦,实在胜过了为获奖付出的心血。

另一日,我发现我坐在沙发上,一边是给山狸啮过的木片,一边是我在一次大学典礼中戴过的荣誉学位帽。此时此刻,我最需要的,其实是一只山狸,能吞了这顶学位帽。这顶方帽,我再不会戴它,但我性格软弱,又不忍丢弃,我毫不怀疑,它将终身伴随我,不会带来温暖和欢乐,只会割据我本来不大的空间。

清理进行到一半,凌乱的房间里还堆满了虏获物,我生出了一个绝妙的念头:我们不妨关闭公寓,听任所有东西发霉,我们去缅因州的弗莱堡集市①,在那里,可以坐在牛圩的帐篷下,看看别人如何打发东西。当然,倘若有人想避免聚敛,集市就是个危险的场所,其实,我来是为买下一头白脸小母牛,显然还怀了小牛——不难证明,此物之累赘,并不亚于给山狸啮过的木片。弗莱堡是妻子的祖上住过的地方,位于萨科河谷,西望群山,天气看来会很不错,农业协会的《优质产品名录》提示,“各项活动,遇雨顺延至第一个晴天”。我宁可在牛圩上找个前排座位,也不想在歌剧院占一个包厢。因此,我们收拾行装出了城,有意超越弗莱堡一百七十五英里,只为在现在的家中睡上一晚。P3-5

序言

随笔作者是些自我放纵的人,天真地以为,他想的一切,围绕他发生的一切,都会引起大家的兴趣。此人陶醉于他的事情,就像喜欢观察鸟类的人陶醉于他的郊游一样。随笔作者每一次新的出行,每一次新的“尝试”,都与上一次不同,带他进入新的天地。他为此兴奋。只有天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才会如此旁若无人、锲而不舍地去写随笔。

随笔有各式各样,一如人的姿势、姿态各式各样,霍华德.约翰逊牌冰淇淋的味道也各式各样。随笔作者清早起来,如果有事情要做,便从塞得满满的衣橱里选取他的行头:视他的情绪,他的题材,他可以套上随便哪件衬衫,扮成随便什么人——哲人、泼皮、弄臣、说书人、密友、学者、杠头、狂热分子。我性喜随笔,一向如此,很小时就忙了把我幼稚的思想和经验敷衍成文字,用来折磨别人。我最早是在《圣尼古拉斯杂志》①上露脸的。偶然有了想法,我仍然会回到随笔这种形式(其实无形式可言)上来,但我并不奢望随笔在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占有位置——它毕竟不登大雅之堂。随笔作者,与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不同,必须满足于自我设定的二等公民身份。作家如果把眼光瞄向诺贝尔奖或其他俗世的荣耀,最好去写小说、诗歌或戏剧,听凭随笔作者去信手涂抹,满足于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享受无拘无束的存在。(约翰生博士称随笔是“不正规的急就章”;本人写惯了随笔,无意与这位可敬的博士论辩。)

不过,有一件事是随笔作者切忌的——他不可瞒哄或矫饰,因为立即就会给人察觉。德斯蒙德·麦卡锡②在他为一九二八年E·P·杜登公司版的蒙田文集所作的序言中说,蒙田“天生真诚不欺……”。这是个基本要素。甚至随笔作者的无拘无束,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随笔虽然是一种松散的形式,也有它自己的戒律,提出了它自己的问题,这些戒律和问题,很快就显露出来,(如我们都希望的)成为对有些人的威慑,这些人舞文弄墨,只是为了归置自己的胡思乱想,要么就是因为情绪亢奋,精神恍惚。

我想,一些人是将随笔视为自我主义者的最后一块存身之地,用他们的品味来衡量,操这种形式的,都是些自我意识太强,只管自说自话的人。在他们看来,作家认定他几步闲行,或一点心得,就能吸引读者,实在是有些傲慢。他们的不满,确实有几分道理。我一向清楚,我天生关注自我,以自我为中心;满纸都是写自己,显然是过于看重自己的生活,忽略了其他人。我穿破了许多件衬衣,并非每一件都适合我。但每逢我灰心丧气时,衣橱里,掩在所有东西的后面,总有一件蒙田式的披风挂在那里,还散发一点樟脑的味道。

本集中所收随笔,时间跨度很长,涉及各种话头。我选取了再读时仍觉得有趣的文字,另外的一些,似乎也还耐看。有的随笔,例如《这就是纽约》,随时光的流逝,已经成为不合时宜的断片。我写纽约,时在一九四八年夏季,属于一阵心血来潮。我描述的城市,已经消失,原地耸起了另一座城市——是我不熟悉的。但我记得前一座城市,且迷恋它。戴维·麦考德③在他的《关于波士顿》一书中曾讲到,国外一位记者访问这个国家,第一次见识纽约。他报道说,纽约“激动人心,但外观浮浅”。我明白他的意思。我最后一次拜访纽约,它似乎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像是患了尚未给人察觉的脑瘤。

两篇关于佛罗里达的文字也时过境迁。令人高兴的是,我对南方黑人状况的评论已经失效,这些文字不过是预言性的,没有终极的意义。

为拼凑这些随笔,我打劫了我的其他集子,有一些文章是第一次结集发表。我没动《人各有异》一书,只从中抽取了三章,它记载了我大约五年的乡间生活,不致速朽——我不想把它改窜得面目全非。现在的这部随笔集是按照主题,或心境,或地点编排的,并非编年体。集中的文章,有些注明了时间,有些没有。大的格局上,有一个时间顺序,但整部集子,或其各章,并没有严格按年代划分。有时,读者会发现我在都市,而他以为我本该在乡村,或者倒过来也是如此。这可能引起些小小的困惑,却是不可避免又很容易解释的,我前半生大部分时间住在城市,后半生大部分时间居于乡间。二者之间,会有一些日子,没有人,包括我自己,能说得清(或留心)我在哪里:我出于一些不得已的原因,在缅因与纽约之间游走。有钱财上的原因,也有对《纽约客》杂志的情感上的原因。乃至对那座城市的情感上的原因。

我现在终于可以歇息下来。

E·B·怀特

一九七七年四月

后记

初识E·B·怀特,大约是在二十多年前,当时,从旧书店里拣得其《人各有异》(0ne Man’s Meat)一书,是发表在《哈泼斯杂志》上的散文系列结集,后来,又有朋友赠我《怀特书信集》,然而,我都没有仔细读过。我曾戏称自家是“书箱门第”,书多,常常不能读,或插架,或装箱,妥善收藏,以俟将来,将来何时来,也说不清楚。

与怀特的再度邂逅,就是这回了。曾记得一位前辈说过,怀特的书是美国文学家中“最好读的”,所谓好读,大概有两个意思,一是读来有趣,一是读来容易。我即取了后一种意思。读起来容易,译起来想必也不难,所以,朋友约我翻译他的散文集,我即贸然应下,也是为了借机把他的散文认真读过。

如此就有了其后的煎熬,惩罚我对大师的轻佻。怀特的文字,仿佛漫不经心,但等闲难以理解透彻,表达清楚。我仿佛是行走在大沼泽中,一只脚刚拔出,一只脚又陷下去,跌跌爬爬,长达一年半之久。这里,我须特别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和本书的编辑冯涛先生,他们的鼓励和包容,也持续了一年半之久。

怀特是美国一位文学大师,文字生涯绵延二十世纪。但他又很朴素,生活简单,思想也并不复杂。他的思路,大致有两条线索。

一条线索是他对人类和自然一切美好造物的眷顾。他爱人,爱动物,爱城市,爱乡村,爱山川大地,爱草木虫鱼。在他笔下,奄奄待毙的猪,垂垂老矣的狗,争风吃醋的鹅群,一片草叶,一枚羽翎,还有缅因的农场,佛罗里达的海滩,纽约的大街小巷,都让他一往情深。当然,他最觉适意的,还是乡间生活,他在纽约生活多年,最终,还是搬去缅因,买下一块濒临大海的农场,“夫耕于前,妻锄于后”,有模有样地当起了农民。顺便说一句,他的夫人凯瑟琳·怀特既是著名编辑,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园艺家。我曾在旧书店中见过她的《园中景象》一书,书的序言,即由怀特亲自执笔。

如果仅止于此,或许我们不妨认他做美国的“五柳先生”,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但这里还有一条线索,就是他对个人价值、尊严、自由和权利的坚持。他关心的,除过那“十五头羊,一百一十二只新罕布什尔红母鸡,三十六只普利茅斯白岩母鸡,三只鹅,一只鸡,一只雄猫,一头猪和一只笼鼠”,还有国事与天下事。他的文字,小中见大,近处及远,遍涉和平、裁军、正义、民主、核辐射、种族主义、新闻自由等等当代重大问题,结穴之处,多是为了抵制地域的、种族的、国家的等等所谓集体意志对个人的压制。他像一条大河,宽宽的,缓缓的,在美国这片土地上流淌,时时也会掀动波涛,但即使如此,始终并不偏执,比如他的这一段话:“我还从没见过一则不偏不倚的文字,不管是政治性的还是非政治性的。作者倒向哪边,文字就偏向哪边。没有人生来公允,虽然有许多人生来正直。美国新闻自由的美好,就在于偏向、扭曲和歪曲来自许多方向,读者必须筛选、核查、比照,才能得出真相。”又是何等的平实且通达。

所谓大师,有时,或许不是看他说什么,而是看他怎么说。他与他的老师小威尔·斯特伦克教授合著《文体要素》一书,薄薄一册,至今仍给人奉为英语写作指南。斯特伦克教授谈论文章的简洁之美时说过:“文章简洁始有活力。句不应有冗词,段不应有赘句,如同素描无多余线条,机器无多余部件。此非要求作家句句写短,或略去细节,泛泛描述,而是要他字字精当。”怀特的文章就有这种因简洁而生发的活力。怀特是一位文体家,他平淡,但也深稳;温和,但也冷峭;含蓄,但也热烈。人们喜欢他的文字,还因为他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的幽默,不过,他的幽默并不只是一种机巧,专为博人一粲,他说过:“幽默如同诗歌,本来别具深意。它靠近真理这蓬大火……”所以,他的幽默,仍是为了如他所说的“讲真话”。

至于怀特的生平,书末附有他的一篇简短传记,已经无须我赘言。以上所说,只能算一点杂感,毕竟,这一年多的时间,我净顾了与文字较力,还是在全书完成后,重新校读一过,才清楚感到,怀特是个很温暖的人,又时时为他一腔悲天悯人的情怀打动,这在我近年的读书经验中,确是不多见的。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曾向Chiris Zeller先生和章颖女士多所请益,在此谨致深切谢意。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苏福忠先生,自分有督促之责,不容我稍有懈怠,此外,我还要衷心感谢许多朋友对我的指教和帮助。

将文学还原为文学,是翻译本书时的一个目标,书已完成,目标仍远,能达到五六分,我已经满意了。

贾辉丰

二○○六年十月

书评(媒体评论)

如同宪法第一修正案一样,E·B·怀特的原则与风范长存。

——《纽约时报》一九八五年十月四日讣告

E·B·怀特是一位伟大的随笔家,一位超绝的文体家,他的文学风格之纯净,在我们的语言中较之任何人都不遑多让。它是独特的、口语化的、清晰的、自然的、完全美国式的、极美的,他的人长生不老,他的文字超越时空。

——《纽约客》前总编威廉·肖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