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成功第1阶:智囊
人们的行为通常都是受到了上述一个或多个基本驱动力的影响。只有受到了明确的驱动力的驱使。人的想象力才能得到进一步释放。大脑思考才会变得异常活跃。很多优秀的销售人员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销售人员,如果他无从知晓这一心理机制的话,我看他是永远都没有机会成功了。
什么是推销术?它其实就是通过传输某个想法、计划或建议,让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购物欲望,从而达成销售目的。对于尚未产生购物欲望的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是绝对不会要求对方去买他的东西的,当然更不会去直接问人家为什么不买他的东西。
自己的商品价值以及售前售后的服务都不足以保证销售成功。这里面必须包含着消费者自身的强烈购物动机,只有它,才能促使消费者去买你的东西。最有效的销售方案应该是充分理解我上面所列的八个驱动力要素,使出浑身解数通过发挥它们的功用来打动消费者。而最佳方案,则是想办法将这些因素转化成消费者的强烈购物欲望,让他们主动去购买。
上述八个基本驱动力不光可以用来影响他人的思想与行动,它们同样会是你自身思想行动的出发点。很多事实也都证明了,一个普通人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一个能力超群的人,通常也都是受到了一些外部或是内在的刺激,而这些刺激物几乎都包含在我前面所提的八个驱动力之中。
在某种突发状况中,让某些人直面死亡的可能性时,他们很可能会突破体能和想象力的极限,拼尽全力去追求生存的希望。但在正常情况下,他们通常是做不到的。
因为受到天性中性的驱动力,人们会绞尽脑汁去策划、想象并全身心投入到成千上万种不同的事情中。而如果没有这一因素存在的话,人们则完全不会进入上述思想状态。
对金钱的渴望也能使一些能力貌似平庸的人的潜力被激发出来。从而使他们成长为一位巨人。这一渴望同样会驱使他们去想尽办法来实现自己的计划和想象。观察各行各业领袖人物在成长道路上的每一步,我们都能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动力通常都是出于对名望和权力的渴望。
在原始的复仇欲望的刺激下,我们人类能制订出最复杂巧妙、匪夷所思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目的。
异性之爱(有时也可能是同性之爱)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同样能帮助人们创造出非凡、卓越的伟大成就。
对生命轮回的渴望则是一种异常坚定、执着的精神动力,它不光能使我们人类表现出极度的创造力和毁灭力,还能激发出人们身上的高效领导力,而这一点从那些宗教创始人的故事中就可见一斑。
如果你想要获得成功,那么,就请赶紧给自己一份强劲的动力吧! 数以百万计的人一生都没有产生过什么成功动机,营营役役,一生都只为了一点食物、一所住宅和几件衣服而活着。偶尔才会有人走出那个平常人的行列,对生活不再只有那么点基本要求。这类人可能就是内心充满了对财富的急切渴望吧!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这类人的财务状况后来通常都能得到极大改善,他们都能变身为致富能手!
“能力”与“成功”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词语,但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仅有“诚信”这一品质是远远不能获得成功的,你还需要一份信念。收容所里有那么多流浪汉,他们当中很多人就非常讲诚信,非常可靠。但他们仍旧身无分文,而这,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赚到钱,他们没有经商理财的知识,更不消谈如何灵活运用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
本章中所说的“智囊”,它其实就是人们手中所有能力的一种转化剂,一种媒介。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可以说,人们的一切行为、做法都是受到了这些思想因素、驱动力因素的影响。P4-6
致谢
新版前言
序我的前半生
阅前准备
第一章 成功第1阶:智囊
第二章 成功第2阶:目标明确
第三章 成功第3阶:自信
第四章 成功第4阶:储蓄
第五章 成功第5阶:主动性与领导能力
第六章 成功第6阶:想象力
第七章 成功第7阶:热情
第八章 成功第8阶:自控力
第十章 成功第10阶:令人愉悦的个性
第十一章 成功第11阶:正确思考
第十二章 成功第12阶:精力集中
第十三章 成功第13阶:团结协作
第十四章 成功第14阶:失败乃成功之母
第十五章 成功第15阶:宽容
第十六章 成功第16阶:利用黄金定律去赢得合作机会
第十七章 成功第17阶:健康的生活习惯
第十八章 30种最常见的失败原因
本书讲述的都是些富豪、权贵及企业掌舵人的成功秘诀。他们都是名彪青史、让普通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标志性人物。不同于现今头条新闻上的那些人,他们都是高瞻远瞩的天才而绝非坐井观天之辈,他们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人士,给我们带来的都是正能量。他们的影响力还远不止于此,确切地说,他们都是同一类人:绝非圣徒,但毫无疑问其存在的意义早已超越常人;他们总能完成一些常人所力不能及之事。当我们大多数人仍在社会底层挣扎,不认同学习的意义,又对股市失望的时候,便是我们最需要这些极具智慧的人来给予我们指引的时候。他们,本身就是传奇。
安德鲁·卡内基、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亨利·福特以及巴纳姆,这些人是怎样成为传奇的呢?他们的思想火花是如何燃烧成熊熊大火并最终煅烧出我们国家今日之繁荣的呢?要知道,美国建国之初,我们的国家是多么荒凉贫瘠啊!
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都出身社会底层,那么,到底是什么炼金术将这些人点石成金了呢?是什么让他们成了人生赢家呢?出身卑微却最终功成名就的这些人中,总算有个人站出来揭晓了这一问题的最终答案。在卡内基用来介绍自己的一封亲笔信中,他将之前从未有人披露过的成功秘诀总结如下:永不止步,排除万难,意志坚定,一定要将任何事情做到最好。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成功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他创立了激励学说,并以此跻身于马库斯·奥里利厄斯、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以及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行列。
拿破仑·希尔——与拿破仑同名,身高5。6英尺(约1.7米),他从未经历过滑铁卢的惨败,更不曾被流放。他是所有成功学导师的导师,也是世界上第一本人生激励类书籍的作者,除现在你手上正拿着的这本书之外,他其实早先还有本未能公开发售的《思考致富》(可悲的是,《思考致富》未能让作者致富,倒是出版商在换了个书名后,它才得以问世,其更改后的书名是《动动脑子,钱就来了!》)。
大约在40年后,那本书才最终得以出版。一项来源于《今日美国》的调查显示,那本书称得上国际商务类历年最畅销书籍,同时也是该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五本书之一。本书也是一本与它非常类似的“魔法教材”,可以肯定的是,阅读本书能帮助您避免陷入财务危机,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帮助您走出财务危机。
《成功魔梯:令财富进阶的17条魔力法则》出版于大萧条时期,比《思考致富》的出版要早七年,所以受美国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它的出版未能够取得想象中的成功。但本书中的很多理念都被证明是深具意义的,也正是受它的影响,之后才有了一些更为有名的同类型书籍。希尔在《成功魔梯:令财富进阶的17条魔力法则》这本书中提到的17条成功法则不断地被世人实践、论证,并实实在在地创造出了奇迹。在这本书中,拿破仑·希尔向我们集中展示了美国商业史上最有名的那群人的思想与智慧,而这些成果都源于他对同时期商业巨子们的500次以上的面对面访谈。
1908年,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曾经是一个身无分文的苏格兰移民的儿子——站在拥有124个房间的纽约大厦的藏书室里,从口袋中掏出一块金表,这无疑是在给年轻的拿破仑·希尔一份特别的挑战。这位年轻记者受田纳西州前州长罗伯特·泰勒的委托,要为前州长的杂志社撰写商界领袖的成功故事。卡内基是他要采访的第一个人,这位钢铁巨头给了希尔三天时间与自己形影不离,让希尔近距离观察他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卡内基在希尔身上看到了一些他很喜欢的品质,他觉得这个年轻人很像年轻时候的自己,而此刻,轮到他来采访面前的这个小伙子了。
将这个时代的商业巨头们的理想、信念及所作所为进行梳理并最终总结出一整套的理论学说,希尔会感兴趣吗?而且这份工作还是无偿的。
仅仅29秒,拿破仑·希尔便给出了他的答案。“非常好,”卡内基一边将金表放回口袋,一边说,“我一开始还准备给你60秒来思考这个问题呢。”
也许这也正好印证了拿破仑·希尔一直以来推崇的理念吧:成功的人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决定,然后再去慢慢修正这个决定。而不成功的人做决定伊始就拖拖拉拉,之后更是一变再变。
拿破仑·希尔后来成为罗斯福总统的顾问。他因为那句“除了恐惧本身,我们无所畏惧”以及几段著名的与罗斯福总统的炉边谈话而被人们所熟知。他一生的起落可以说是如同坐过山车一般惊险刺激。
他的几家企业都曾宣告破产,他失业过,因被指控诈骗而蹲过牢房。他仅有的两个儿子中有一个天生残疾。他的工作使得他几乎失去了自己的家庭,他的一个儿子甚至还一度被人收养了去。
他的一生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失败与挫折,当他50岁的时候,他讶异于自己在过去的10年中,其实一直都在品尝失败的苦涩滋味。
虽然拿破仑·希尔沮丧过,却从未放弃过,他从未动摇过自己那个“明确的目标”。他教育全世界数百万人说,运气是可以改变的,失败也是一种人生财富。那么他是怎样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呢?
“成功不需要解释,失败不需要借口。”这句话也许只有拥有过相应的人生经历的人才能总结得出来吧!
拿破仑·希尔1883年出生于弗吉尼亚州怀斯县一座不知名小山的一间小木屋里。小时候,他是个满山遍野打滚的野孩子,他的写作生涯始于13岁,为一家小城的报纸做临时记者,他始终致力于观察那些现实生活中能够克服逆境的人。正是童年的这份工作经历,教会了他如何去采访那500多个商业界成功人士,并将他们的人生智慧提炼出来,最终将之用来著书立说。 拿破仑·希尔的故事本身就非常励志。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但他父亲给他找的后母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不甘于贫困的大胆智慧女性,日后也正是她将自己的这种精神传递给了希尔。希尔的后母努力持家,用心经营着家里的小店和农场,将自己年近40岁的丈夫送去牙科学校学习,并从经济上帮助希尔走出了弗吉尼亚的大山。她将自己一直以来的信念灌输给了这个继子:人只要能想到,就一定能做到。而这句话后来也成了希尔的名句。
当今社会已经很少有类似的、来自过去精英们的思想结晶能够流传了,但它们其实也正是我们这个浮躁、贪婪的社会此时最需要的。在这些思想中,也许有你认为立场不正的“只管耕耘,莫问收获”,难以启齿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过分张扬的“大胆创意”,还有隐藏在它们身后的“明确的目标”,以及这世上存在的所谓的“精神磁场”。希尔鼓励大家说,“这种精神状态就叫信念”,它能帮助我们从自我怀疑和
拖延症中解脱出来。“怀疑是产生不了创造力的,”他还补充道,“忍耐也许不是你应该承担的责任,但它是你的权利!”在《成功魔梯:令财富进阶的17条魔力法则》这本书中,不要认为这些理念过于“高大上”,它们其实都是非常实用的。希尔就曾解释过:“学不会忍耐,那么你就会失去很多机会,而且你这样也就关上了可以获取智慧的那扇大门。”
希尔力劝我们去肆意挥洒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将自己的智慧不断发散,他还大胆地论断那些伟大领袖多半是受到性的驱动力而最终获得了成功。但他认为纯粹的爱,同样也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力量源泉,它们有时会通过一种古老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自己所爱的人的需求”。
多年来,拿破仑·希尔的名字和他所宣扬的精神已出现在了许多种杂志上,出现在了他在不同国家出版的七本书中,他还成立了基金会,拍了电影,在全世界做了无数场演讲,也发行过很多的录音制品。戴尔·卡内基、诺曼·文森特·皮尔以及奥拉·罗伯特都成了他的推崇者,他有时会与希尔·克莱门特·斯通、丹尼斯·沃尔特、齐格·齐格勒、托尼·罗宾斯同台演讲。对那些最初不认同他的学说最后又不得不承认他有多棒的人,希尔甚至不计前嫌,与他们同台。
如今,当你在亚马逊网站上输入“拿破仑·希尔”这一词条进行搜索时,至少会出现1。8万条相关内容。为什么呢?因为美食、运动、人际交往、人物传记、青少年成长、电子商务、风水学说、领导力、助人、禅修以及其他五花八门的书籍,无一不会引用到本国这位头号励志大师的话,可以这么说,拿破仑·希尔早已成功跻身他所采访的那些名人之流,并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拿破仑·希尔的一生可谓从无到有,他从很多成功人士身上探索到了成功的秘诀,他有过几任妻子,在商海也历经浮沉。1970年,他带着盛名欣慰地闭上了双眼,享年87岁。他的墓碑碑文上引用了另一位著名的拿破仑的名言:
“去他的命运。我命由我不由天!”
驱动力,决定你是否能获得成功!认识到你想要的是什么,就能更直接地追求它!
“成功学先觉导师”拿破仑?希尔“成功三步曲”之一,将8卷《成功法则》浓缩成17条如何获得成功与财富的魔力法则:团队合作、自信心、自控力、令人愉悦的个性、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建立这些,就能更贴近你心中所想。
拿破仑·希尔著的《成功魔梯》出版86年来,已令数千万人明确目标,从一文不名到财富满贯。本版经“拿破仑?希尔基金会”、帕特里夏?霍兰在原版基础上新增3万字,同时增添10余位新富翁案例,更适合新世纪创业者及期待财富增值者阅读、使用并借鉴。
拿破仑·希尔著的《成功魔梯》讲述的都是些富豪、权贵及企业掌舵人的成功秘诀。他们都是名彪青史、让普通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标志性人物。不同于现今头条新闻上的那些人,他们都是高瞻远瞩的天才而绝非坐井观天之辈,他们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人士,给我们带来的都是正能量。他们的影响力还远不止于此,确切地说,他们都是同一类人:绝非圣徒,但毫无疑问其存在的意义早已超越常人;他们总能完成一些常人所力不能及之事。当我们大多数人仍在社会底层挣扎,不认同学习的意义,又对股市失望的时候,便是我们最需要这些极具智慧的人来给予我们指引的时候。他们,本身就是传奇。